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人生,为祖国深潜

科普小知识2021-09-25 06:05:44
...

人生,为祖国深潜

黄旭华院士在办公室查找信息(摄于2017年12月15日)。新华社记者熊琪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生命,祖国的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新华社记者刘石平、黄艳和余国庆

问:我没有浪费生命。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和我的祖国。-黄旭华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发射升空。

当“蓝鲸”跑到海里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很兴奋,他高兴地哭了。

他和他的同事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广阔的海上边界从此配备了保卫国家的“水下移动长城”。

绿色的丝绸变成了白色的头发,成为了铁马冰川。

今天,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但他在90多岁时仍在服役。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走进他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代攻击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两种型号,一种是深蓝色,另一种是金色,似乎讲述了那些多事之年的故事,并隐藏了他激动人心的生活中的许多秘密:

是什么让他守口如瓶长达30年,而他的父亲却不知道他临终前在做什么?为什么核潜艇“要在10,000年内建造”要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建造?是什么让一个穿着花盔甲的老人竭尽全力潜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终极深度潜水首席设计师?是什么魔法让一个90多岁的老人仍然痴迷于核潜艇?

人生,为祖国深潜

这是黄旭华院士的肖像(摄于2017年12月15日)。新华社记者熊琪

往返学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树立救国的意志。

第一次见到他时,我根本看不出这位老人已经90岁了,他身体强壮,思维敏捷,记忆力好。黄旭华的普通话充满了激情,带有潮汕口音,让我们回想起80年前战争肆虐的时候。

1937年冬天,在广东省海丰县天成镇的一个乡村舞台上,一个流亡的小女孩在唱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观众很兴奋。

这是反日宣传剧《回望平金》。舞台上的女孩是黄旭华,他13岁时打扮成一个女人。“然后我想,当我长大了,我必须为我的国家做些事情。”

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山川正在崩塌。

在激烈的战争中,没有地方放一张安静的桌子。高中时,黄旭华不得不去揭西、梅县、桂林、重庆等地学习。

父母都是医生的黄旭华从小就有当医生、治病救人的志向。然而,他坎坷的求学之路让他决定放弃医学和工作。

"如果你想要炸弹,因为我们的国家太弱了!"黄旭华说,我不想学医,我想学航空,学造船,我想通过科学救国!

1945年9月,出生于海边的黄旭华进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与此同时,他加入了学校的学生进步协会“山地茶会”,倡导革命思想。

1949年春天的一天,四年级学生黄旭华成为中国*的预备党员。

“有些人在和我开玩笑:在你开发出一艘核潜艇之后,你将有一个‘隐藏的’生命!我说:是的,我非常习惯,因为当我在大学的时候,我开始了我的“隐藏的”地下派对生活。黄旭华说道。

1950年4月,黄旭华入党,成为正式党员。当他报告自己的想法时,他用这样一段话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全部流血,我可以一次全部流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我会一滴一滴地发光。

誓言是沉默的。当他入党并成为正式成员时,他的话成了他一生的承诺。

人生,为祖国深潜

黄旭华(左一)在他母亲100岁生日时拍了一张合影(信息照片,摄于1993年10月23日)。新华社记者熊琪

寻找一个荒岛:一条用隐名建立强大国家的道路

1958年,一部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生活。

“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没说别的。我只是打包行李就走了。”黄旭华说,直到他从上海抵达北京,他才知道中国将建造核潜艇。

这是黄旭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时起,他的生活就和核潜艇联系在一起。

四年前,美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进行了测试。一年前,第一艘苏联核潜艇发射升空。核潜艇一问世,就被视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杀手”。

时间不等人。1958年6月27日,元帅向**作了《关于发展导弹核潜艇的报告》,并经主席批准。

这份绝密报告是中国发展核潜艇的前奏。

然而,当时中国建造核潜艇并不容易!

赫鲁晓夫在1959年秋天访问了中国。中国*希望苏联能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但是赫鲁晓夫认为核潜艇技术复杂,中国做不到。

对此,*发誓:“核潜艇将在10,000年后建造!”

"主席,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人民建造自己的核潜艇的决心."黄旭华说,这种激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然而,在那个时候,甚至核潜艇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骑驴找马’和收集核潜艇的信息来拼凑核潜艇的轮廓,别无他法。”

黄旭华说,他们必须带“三面镜子”来寻找有用的信息:一面“放大镜”来寻找相关信息,一面“显微镜”来检查相关内容,还有一面“魔镜”来辨别真假。

就这样,中国的核潜艇工业开始在贫穷和落后的基础上,起伏发展。

1962年底,核潜艇开发项目因某种原因“下马”。然而,黄旭华没有离开,继续研究核潜艇。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原子弹升到了天堂,带来了核潜艇出海的希望。五个月后,核潜艇开发工作全面展开。

核潜艇总体研究和设计所在地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他的“寻找荒岛”的生活。

与黄旭华共事多年的石祖培说,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所以他在晚上做两个馒头的时候设计和制作了这些图纸和模型,并加班加点。当时,当地有一个标语,上面写着,“如果你的头在地面上,你的脚是颠倒的,你也应该拿出核潜艇。”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期间,政治运动仍在继续。白天,养猪,修理猪圈,批评。晚上,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专注于核潜艇业务。

当时,核潜艇的总体性能设计师陈元说,荒岛是非常困难的,但每个人的势头保持不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尽快开发中国核潜艇的使命。

如果没有计算机来计算核心数据,使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量和稳定性,它们被称重。

黄旭华和他的同事用最“土”的方法解决了前沿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思维解决了关键问题。

核潜艇的形状是常规型还是下降型一直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核潜艇的发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采用适合水面航行的常规水滴型潜艇。同时,建造了一艘常规动力水滴型潜艇来研究水滴型潜艇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

在大量实验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黄旭华提出“一次三步一步”发展中国的水滴核潜艇。

"侦察员已经发现了最佳路线,所以没有必要重走他的路线。"黄旭华说道。

参与核潜艇开发的核动力专家张德方说,当时,核潜艇项目“三驾马车”——反应堆(用于船只的核反应堆)、船只(一般的核潜艇)和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相互合作,逐一克服困难。

有志者事竟成。

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动力设备、水滴形船体、船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和发射装置这七项最关键、最重要的核潜艇技术,即“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核潜艇成功发射。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并正式列入海战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发射三年后,发射两年后,发射四年后。

1981年4月,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发射。两年零四个月后,它被交付给海军进行训练,并加入了海军战斗序列。

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中国核潜艇在深海中,也是“核潜艇人”的功名所在。

“我已经30年没有回家保守工作秘密了。当我离家去开发核潜艇的时候,我才30出头,当我回家看望亲戚的时候,我已经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说道。

努力工作会创造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宁愿做一个匿名的人。黄旭华的艰苦生活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他们是“无名英雄”,驾着鲸鱼漂洋过海。

人生,为祖国深潜

黄旭华院士在办公室查找信息(摄于2017年12月15日)。新华社记者熊琪

极深的沉没:展现报国之心的波涛

核潜艇只有潜入深海,才能隐藏自己,在第一次核打击后保全自己,并实施第二次核报复,从而实现战略威慑。

1988年4月29日,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核潜艇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测试是最危险的测试。

“核潜艇上一块扑克大小的钢板在深度潜水后承受超过1吨的外部压力。对于如此大的船体,一个钢板不合格,一个焊缝有缺陷,一个阀门密封不严。所有这些都是船体毁坏和死亡的结果。”

深潜测试遇到事故并不罕见。20世纪60年代,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在一次深海潜水试验中沉没,船上100多人遇难。

对于参与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测试。为了增强参与者的信心并减轻压力,这位64岁的首席设计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驾驶核潜艇潜水。

黄旭华说:“我不是英雄,我要和每个人一起牺牲,但要保证人和船的安全。”

他的妻子李世英全力支持这一生死抉择。作为她丈夫的同事,她也是第一代核潜艇开发者的一部分。“我当然知道深度潜水测试的危险,但他是首席设计师。他知道那条船。他在船上,可以当场解决问题。”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核潜艇继续潜到极限深度。海水挤压着船体,船舱不时发出一声“咔嚓,咔嚓”的声音,直直地钻进参与者的耳朵里。

当时的深潜队队长游青文回忆当时的情景,“每一秒都令人激动。”

尤晴雯拿着录音机,录下了机舱里的声音和潜水说明。黄旭华专注于记录和测量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人们握着手,拥抱着,喜极而泣。

黄旭华欣然写诗:花甲蚩翁与龙宫探秘。我喜欢风浪。

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了水下导弹试验,这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的能力。

黄旭华是第一代核潜艇船体设计的总设计师,是形成完整战斗力的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是1958年核潜艇研制发射以来从未离开过的“核潜艇人”。当人们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时,黄旭华说“我不敢接受”。

“我只是研究小组的一员。核潜艇的成功研制是党*、国务院和*军委决策和领导的结果。这也是全国数百个科研、生产和使用单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结果。”

人生,为祖国深潜

这是黄旭华院士手持潜艇模型的肖像(摄于2016年12月20日)。新华社记者熊琪

老人的承诺:继续用手杖表达他的爱国情怀。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黄旭华说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他是一个无能的儿子,一个无能的丈夫和一个无能的父亲”。

因为核潜艇开发是一个绝密项目,他保持沉默。三十多年来,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1987年,上海的《文汇报》出版了报告文学《一个知名和不知名的人的生活》,讲述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生活经历。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远方的母亲。

“文章没有提到我的名字,但有‘总设计师黄’和‘他的妻子’,我的母亲知道这是我。我姐姐告诉我,我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它,并把她的兄弟姐妹叫到身边说:“你必须理解和理解三哥。"

说起父母,黄旭华的眼睛总是湿润的。“有些人经常问我如何理解‘忠孝不可兼得’。我总是告诉他们:对国家的忠诚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心。”

对于妻子,黄旭华充满了感激和愧疚。

“我们站在同一个战线上,肩负着同样的使命。我知道开发核潜艇有多难。不要拖累他,让他克服困难而不要担心。”李世英说。

黄旭华热爱儿童,但他太投入于核潜艇的开发。在那段时间里,我女儿的真实感受是“当我父亲回家时,他正在出差”。我的小女儿黄峻记得最长的商务旅行是将近一年。

“虽然爸爸没有更多的时间陪我们,但他用他的行动来教育我们。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这是我一生的财富。”大女儿黄说。

核潜艇是黄旭华一生的事业。他说:“我没有浪费我的生命。我属于核潜艇和我的祖国。我不后悔!”

今天,黄旭华仍然每天8: 30来办公室整理几十年来积累的数据,并保持不变。

黄旭华说:“建造核潜艇时有四个词:自力更生、努力工作、强有力的协调和无私奉献。这听起来很老套,但这是真正的财富。”

新一代核潜艇研制者、“80后”高级工程师钱家昌说,黄院士的精神品质是*员的第一心,是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新时代需要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老一代核潜艇人的精神。它还需要他们的精神遗产和独特的创新基因。

“第一代核潜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核潜艇诞生了,使我国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董事长胡问鸣表示,他们开创的核潜艇事业继续以惊人的力量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黄旭华桌子上的玻璃盘子下面有一张他指挥合唱队的照片。从2006年开始,他连续几年在文艺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中为全体职工指挥合唱《歌唱祖国》。

记者问,“你心目中的爱国主义是什么?”

黄旭华回答说:“把人生抱负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