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深加工之殇:10元卖出1000元买回
中国向世界提供了90%以上的稀土资源,但由于没有获得稀土的定价权,中国以“白菜价”出售稀土资源。
这种不平衡使得我国决心惩罚稀土产业。稀土配额制度的实施是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是对出口部门的控制。
安泰科稀土市场研究公司的分析师陈欢表示,取消出口管理措施不会对中国稀土产业本身产生太大影响,真正的影响将是对中国稀土深加工和应用的影响。
五矿集团总裁助理王炯辉早些时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稀土行业在深加工领域有一个短板:稀土原料从1元起,我们在粗加工时最多卖10元和20元。在欧洲和美国生产产品后,我们不得不花1000元买回来。
4月2日,内蒙古一家稀土企业的高级官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国稀土产业的出路不是整合稀土,而是如何将粗加工转化为深加工。”
目前,中国稀土原料及加工业总体保持南北三大基地、两大生产体系的格局。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然而,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萨迪研究所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袁凯红的调查,三大基地主要是生产基地。他们的大部分主要产品都处于初级原材料和粗加工阶段,而产品研发等下游应用的发展相对缓慢。
例如,钕铁硼分为烧结钕铁硼和粘结钕铁硼。粘结钕铁硼磁体是将钕铁硼合金粉末与环氧树脂、塑料及其他粘结添加剂混合,采用一定的成型方法,如模压成型、注射成型和压延成型,制成的复合永磁体。
银河磁铁(300127。SZ)以前有过一个项目,那就是通过使用粘结钕铁硼磁钢,镨钕合金每年可以使用1200吨以上,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电力成本。然而,由于“过山车”式的稀土价格大幅波动,对保税钕铁硼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该项目也因用户无法接受而夭折。
“在稀土价格飙升的时候,销售产品甚至不如直接销售资源好。”上述企业的高管表示,由于稀土价格暴涨暴跌的影响,稀土下游深加工环节受到严重冲击。
在众多记者采访的专业人士眼中,中国稀土深加工水平参差不齐,钕铁硼行业在很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稀土巨大利润的驱动下,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联系不断扩大,而相关的下游应用却急剧萎缩。“受到打击的不仅是信心,还有信誉。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完全恢复。”
困扰稀土深加工的另一个“担忧”是重复建设造成的严重产能过剩。
袁凯宏表示,尽管中国稀土永磁体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高性能永磁材料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0%。许多省份,即使没有资源和核心技术,仍在建设大量新的钕铁硼项目,导致严重的同质化和恶性竞争。
“我们一些老牌企业有分工。现在每个地方都围着土地。用钕铁硼和20万吨一次建成一个稀土公园是最大的浪费。”一些稀土企业的人士曾告诉记者。
事实上,目前不仅稀土分离存在过剩容量,而且发光材料也存在大量过剩容量。其中,2011年稀土发光材料的产能约为6000吨,但仅一年就超过了2万吨,许多新项目的产能开始在4000吨左右。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咨询了“1+5”计划中的六大企业集团,他们都参与了深加工。以厦门钨业(600549)为例。作为一个例子。自2006年以来,公司已进入稀土行业,重点发展稀土深加工产业。目前,有5000吨储氢合金粉末项目和1000吨荧光粉项目。
此外,包钢稀土(600111。上海)明确表示将淡出上游控制,今后还将重点发展稀土材料的应用,扩大稀土材料在中高端领域的应用范围,提高稀土应用技术水平,增加稀土产品附加值。包钢甚至承诺支持包钢发展稀土冶炼、分离、材料和应用领域。包钢稀土是包钢稀土冶炼、分离和应用业务的整合方。
真正的问题是,目前国内稀土加工企业大多集中在钕铁硼、发光材料和镍氢电池上,很少涉足其他高科技行业。稀土深加工产业的同质化严重制约了稀土应用的发展。
“中国的稀土产业链很短,高附加值的链条是最终产品,但多年来我们仍然销售稀土初级产品,反过来,我们不得不以几千倍的价格从国外购买深加工产品。”前述企业人士表示。
他认为,稀土产业深加工的关键是看应用端。目前,应用环节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由于替代材料市场技术的竞争,很难抢占高端市场;其次,出口疲软,国内消费本来就短缺;国内企业镧镁镍储氢动力电池的产业化也存在问题。(原标题:中国稀土深加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