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第十五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正式候选人公示

科普小知识2022-03-04 16:16:02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三次科技大会”和党的十一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风尚。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将按照《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的相关要求,在2017年继续开展上海市科技精英的选拔工作。

根据《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办法》,科技精英正式候选人的主要表现必须在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第15届上海科技精英正式候选人经过专业组初评和评审委员会的重新评审,产生了20名候选人。特此公布。从今天起30天内,如有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正式候选人的主要表现有异议,请用你的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提交。评选办公室将在受理异议后15个工作日内对意见做出书面答复。

(总共20个,按姓氏笔画排列)

地址:上海市南昌路47号4号楼404室,邮编:200020

联系人:尹

电话:0263856659 0233768161

上海科技精英选拔办公室

2017年7月7日

丁磊

1968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他长期从事空间光电遥感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引领风云四号卫星干涉大气垂直探测器的发展,填补了地球静止轨道三维大气精细遥感的空白,实现了国际领先。主持并完成了风云三号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的研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同时实现2900公里宽覆盖和250米高红外分辨率。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的研究和空间目标传感仪器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项特殊的科学实验任务获得了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排名第44位)。

王维卿

1961年10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建立了10,000个内分泌肿瘤的生物样本库和450,000个代谢疾病的生物样本库。肾上腺库欣腺瘤、胰岛细胞瘤和甲状腺腺瘤样结节致病基因的首次发现,提出了内分泌肿瘤的3种类型和10种分子亚型,并系统建立了34项新的诊断技术,成为内分泌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和核心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大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该论文发表在《科学》、《美国医学会杂志》、《自然医学》、《自然通讯》等杂志上。《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的新发现及临床诊疗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获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类固醇激素与肾上腺疾病发病机制的新发现及诊疗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966年7月出生,上海常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泌尿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和肾肿瘤的综合诊治”。他在微创技术的创新应用、肾癌的临床综合治疗、肾癌的转移机制和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在过去的五年里,主刀医生完成了2500多例泌尿外科手术,微创率超过95%,包括400多例单孔腹腔镜手术和600多例机器人腹腔镜手术。中国开创了8种新的单孔腹腔镜手术,包括3D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和部分肾切除术。2017年5月,亚洲首个机器人单孔肾动脉非阻断肾癌部分切除术完成。《肾癌外科治疗及肾癌转移机制研究》获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前列腺疾病100个问题》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966年4月出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长期致力于煤气化和气态烃转化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带领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煤浆气化厂;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技术的成功开发,为天然气、页岩煤层气焦炉等的高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他曾两次担任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近年来发表了130多篇论文,授权了37项发明专利。《大型空气床煤气化炉湍流多相流、传递和反应过程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获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大型高效水煤浆气化工艺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朱向阳

1966年5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机器人研究,创立了基于伪距离的空间几何推理理论,开发的机器人自动操作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汽车制造等行业;我们开辟了机电一体化机器人的新领域,在机器人与神经系统之间的信息通道重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了我国首个神经控制灵巧假肢的研制和应用。“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与方法”获得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智能假肢与神经信息通道重建技术”获得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所创建的机器人和生物机电系统研究团队于2016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1963年8月出生,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副主任兼研究员。长期从事微型卫星总体设计和卫星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先后担任微型卫星伴侣、空间探测与成像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成果。在微卫星在轨释放和伴随观测、空间目标高精度跟踪探测和动态成像、以有效载荷为中心的综合卫星设计、星地双光路同步跟踪对准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技术创新,为我国空间成像和科学探测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一项特殊的科学实验任务获得了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排名第19位)。

刘志杰

1962年10月出生,上海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专注于人类细胞信号转导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并先后在天然免疫信号转导和基于GPCR的细胞信号转导领域取得研究成果:天然免疫信号传递重要接头蛋白STING被分析并首次发表在《免疫学》上;首次确定了我国新公布的弗吉尼亚病毒SFTSV核蛋白和抗该病毒的小分子药物苏拉明复合物的晶体结构。G蛋白偶联受体(GPCR)被用作关键研究的突破。与药物滥用和成瘾有关的人大麻素受体CB1和与糖尿病有关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三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细胞》和《自然》杂志上。

刘迎宾

1964年3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长江学者。胆道恶性疾病分子机制的长期研究与肝胆胰外科的创新。世界上首次构建了胆囊癌的突变谱,建立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改进了肝尾状叶的手术策略和方法,中国倡导了“胰头癌全间皮切除术”,世界上首次提出了三步根治性胃切除术。相关成果加快了胆囊癌精确治疗的步伐,推动了肝胆胰外科手术的简化。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并被收录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科学》100期特刊上。每年完成500多例肝胆胰手术,发表50多篇SCI论文。《胃癌早期发现策略与手术创新研究》获2016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吴明宏

1968年3月出生,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污染物处理、环境功能材料开发和教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应用电子束辐照和纳米材料催化技术处理污染物的理论和方法,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束辐照处理装置,实现了多种技术制备石墨烯量子点新型纳米材料的产业化。他于2008年被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国院士,并于2015年被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国院士。国内授权发明专利有30多项。出版3部专著;发表了200多篇被SCI引用的论文,其中8篇被ESI引用,8000多篇被SCI引用。“荧光石墨烯量子点的可控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获得2015年上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1964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他长期从事相变存储器的研究,为12英寸相变存储器(1.6亿)搭建了专用平台,具有国标级开发能力,开发了我国第一个相变存储器芯片。其1500万块嵌入式芯片在世界上首次得到应用,并创立了相变八面体原始理论。自制的钛硅材料和双通道二极管用于芯片。作为该国的首席科学家,他在该国承担了4 973个和3 02个重大项目,并在《自然通讯》和其他期刊上发表了511篇论文,其数量居世界之首,他引用了4017次。中国有284项授权发明专利,是中国最多的。“新型电子二氧化硅纳米抛光材料及工业制备关键技术”获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生于1968年11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他长期从事空间对接机构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他主持了载人航天器和空间实验室对接机构的开发。他提出了对接机构的系统方案和参数设计模型,解决了对接捕获和碰撞缓冲等诸多难题。中国首个空间对接机构的设计、产品开发和试验已经完成,并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地面模拟试验系统。在神舟10号和11号飞船、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和天州1号货船的研制中,他负责对接、供电和推进服务模块的研制,为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工程”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19位)。

陈刚

出生于1972年4月,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参与并主持了“海洋石油111”、“海洋石油113”、“海洋石油117”、“海洋石油981”、“自升式钻井平台”等多项大型海洋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项目管理,填补了中国恶劣海域大型FPSO设计的空白。带领团队克服技术困难,填补我国深水钻井设备领域的空白,为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提供支持,实现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跨越式发展。“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与建造”获2014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特别奖(排名第一),“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研发与应用”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奖(排名第三)。

范宪群

1964年6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江学者,皇家眼科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眼眶疾病和眼部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转化研究,率先提出“内镜导航”新概念,开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开创精确眼眶手术新模式,克服眼眶手术困难。揭示眼内恶性肿瘤的新机制,创造多靶点治疗的新方法,显著提高治疗水平。主持12个国家项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34篇SCI论文,编辑8部专著,授权6项发明专利。《眼部肿瘤基因靶向与临床治疗研究》获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眼眶手术修复与重建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余文贤

1964年10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他长期从事雷达探测和遥感导航领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他主持开发了中国第一个战略相控阵雷达空间目标信息处理和识别系统。主持开发中国首个雷达舰船目标智能识别系统;发展了一系列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目标解释和识别方法,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目标解释技术测试和评估规范。提出了一种结合场景模型和真实场景测试验证的自适应多源信号融合定位方法,有效提高了室内外高精度定位产品的应用性能。功能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北斗导航产业的集聚发展。“北斗导航定位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得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别奖(排名第一)。

建民悦

1962年5月出生,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对156种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阐明了相关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总结并提出了一系列新骨架分子的生物合成路线,并通过化学反应验证了一些生物合成路线。研究了一系列重要活性分子的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发现了12种药物先导物和3种候选药物。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53篇,其中131篇在Q1地区,8篇获得专利。《几种重要中草药化学及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6年获吴阶平-让桑医学奖。

方敏

1965年5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我们在颈椎病的关键致病因素、干预方法和治疗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的成果。我们率先提出了“筋骨失调,以筋骨为先”的学术思想和“先治筋骨,后调筋骨”的颈椎病治疗理念。首次发现了颈椎病的关键致病因素之一是颈腱疾病。揭示了推拿治疗颈椎病肌腱疾病的机理,在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实现了颈椎病非手术治疗诊疗模式的创新,为全面提高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非药物保守治疗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建立和完善了脊柱微调技术体系。《中医特色疗法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获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凤东来了

1972年10月出生,复旦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复杂量子材料的实验研究,结合外延生长和电子结构测量,在非常规超导、强关联系统、量子有序等方向进行了系统创新。铁基和界面高温超导性的系统研究引领了这些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在莫特绝缘体、电荷密度波等经典体系中,已经有了教科书式的发现,发表了70篇SCI论文。“高温超导体电子结构研究”获2013年上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铁基超导体电子结构光电子能谱研究”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并因“阐明量子材料电子结构的开创性贡献”于2016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员。首届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耿道英

1962年8月出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枢神经系统成像新技术的应用和诊断,建立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立体定向系统,成为脑肿瘤术前划界、分类和术中切除定位的精确导航。建立集头部颈动脉CT血管成像和全脑CT灌注成像于一体的脑血管疾病预警技术,提高早期准确诊断率和溶栓率,降低患者暴露辐射剂量。“重大脑部疾病的CT和MRI诊断系统的建立及创新临床应用”获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基于新影像技术、预后评估系统和创新临床应用的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建立”获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重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CT/MRI关键技术的创新及临床应用”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

夏强

1966年9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2004年,肝脏外科成立,带领团队进行了3000多种不同形式的肝脏移植,包括活体肝移植。自2011年以来,肝移植数量连续6年位居全国首位。200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支儿童肝移植专业团队。2015年,该团队担任了第一个儿童肝移植专业委员会主席,并领导制定了第一个儿童肝移植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已经完成了900多例儿童肝移植。仁济医院是中国完成最多儿童肝移植和活体肝移植病例的专家。仁济医院也成为过去5年来世界上实施单中心儿童肝移植病例最多的医院。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和80.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婴幼儿肝移植关键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推广》获得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廖世俊

1963年9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长期从事非线性力学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解决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解析逼近方法——“同伦分析法”。他成功地用这种方法预测了稳定共振水波的存在,并首次与他人合作在实验室中观察到它,显示了“同伦分析法”的独创性和潜力。他撰写了2部英语学术专著,发表了131篇SCI学术论文。他的作品被SCI引用了7329次,连续三年被选为世界高度引用科学家。“求解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同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获得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唯一完成此项工作的人)。

《中国科学日报》(专题,第5版,2017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