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雷小途:应对台风不仅要加强监测与预报也要科普
台风是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表面的低压涡旋,通常出现在南纬和北纬5度以上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表面。日前,在“夏季院士专家系列论坛”第四届“探索台风与气象预报”研讨会现场,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雷小图详细讲解了台风的形成、分类和监测方法。
雷小图说,热带气旋的形成有几个主要条件,包括:较高的海洋表面温度,这保证了足够的水汽上升到对流层中上部凝结,并为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潜热;以及一定的地球偏转力,这保证了对流层下部会聚的气流在地球偏转力的作用下形成涡旋。一般来说,赤道两侧5度范围内基本没有台风形成,因为那里的地转力太小,在南大西洋等地区很少见到热带气旋,因为那里的海面温度太低(当海面温度低于26度时很少产生热带气旋)。
"每个台风都有不同的结构,即使同一个台风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结构。"雷小图说,并不是所有的热带气旋都被称为台风。热带气旋的分类有严格的标准,分类标准因国家而异。目前,我国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由小到大分为六个等级,即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级台风。此外,台风通常被称为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
台风是一种典型的灾害性天气,它会引发一系列灾害,如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尤为重要。雷小图说,台风预报的主要目标是路径,这是最重要的环节。随着气象卫星和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进步,描绘主导台风路径的大尺度环境气流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路径的预测精度也逐年提高。目前,24小时路径预测精度不到70公里。但是,对于受台风结构变化影响较大的台风强度预测,由于台风在海上,很难获得台风结构及其变化的观测数据,预测强度的能力仍然有限。为了提高台风强度的预测精度,除了努力获取台风内部结构的观测数据外,还需要加强对台风结构变化及其与下垫面相互作用对台风强度影响机理的研究,从而改进台风强度的预测模型,使台风强度预测更加准确。
在更完整的台风结构观测和更完整的耦合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台风(风和雨的强度和分布),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对策。雷小图说:“首先,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应该提高。第二,在气象部门发布了更准确的台风监测、预报和预警之后,社会各方将不得不共同努力,这需要事先制定好计划。”当登陆的台风深入内陆时,过于集中的暴雨很可能会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因此,有必要根据台风影响范围、风险程度和地理环境,组织各种力量进行防灾减灾。
雷小图还强调了加强台风科普的必要性。当人们在台风眼里时,他们可能会“平静下来”,甚至看到晴朗的天空。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台风已经过去了。事实上,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由于台风的特殊结构特征,台风眼的通过意味着另一侧的台风云墙即将来袭。如果你粗心,你可能会因疏忽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人们有必要了解台风的结构特征和影响风险,以防止台风袭击时措手不及。
该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气象局主办。它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论坛、中国工程院上海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中国科普——科技领军人物讲座、上海市气象学会和上海市气象局科普教育推广中心主办。
——原标题: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雷小图:不仅要预报台风,还要普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