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学生评教如何走出尴尬境地

科普小知识2021-09-01 07:11:51
...

学生评教如何走出尴尬境地

李晓东

学生评教如何走出尴尬境地

熊丙奇

■我们的记者韩天棋

最近,一位科学网络博主(刘庆生:“本科教学中学生评教的理性观”)写了一篇文章,指出一些大学教学教授对“学生评教”持批判态度。甚至有“一些中等单位70%的教授反对学生评教”,认为“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导致评教结果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得一些负责教学的教授因“对学生要求严格”而得不到学生的好评”。

高校学生评教在发达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移植到中国后,上述“尴尬”现象发生了。原因是什么?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不完全客观。

我希望老师不要点名或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在课程复习结束时,老师要划定考试范围。考试结束后,老师被要求放宽评分标准并给高分。这些目前存在于中国高校的奇怪现象经常导致学生在评价教学时给严厉的老师“恶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晓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种现象不仅在大学里存在,而且非常普遍。

“学生评教”的初衷是通过评教来约束教师、监督和提高教学质量。从实际效果来看,对教师的约束作用并不明显。”李晓东说:“那些不担心教学评估的人是拥有较高职称的教师。他们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评价的结果对各方面的影响很小。真正受到教学评价活动影响的是中青年教师。”

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说,评价分数在他们的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然而,中青年教师对学生评教有不同的看法,“评教是为了迫使教师取悦学生”,“学生评教无异于误导儿童”,“学生评教加剧了教师的“丑角”等等,在“青椒”经常光顾的论坛上纷纷出现。

为什么它“水土不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欧美大学可以实行“学生评教”而中国大学却“不服从”的根源在于中国大学缺乏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学生评教体系。

“学生评价教学的出发点是,教育的提供者对教育的接受者负责,接受者可以直接评论教育质量。”熊丙奇解释道,“但是老师和学生是矛盾的群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有要求,而学生可能不完全理解教师的严格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只是对教学活动整体评价的一种辅助。“学生评价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自己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如果老师提供更好的教育并执行严格的要求,学生会认为老师对他或她负责。如果学生自己不想努力学习,只想混个文凭,拿个理想的分数,他们可能会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提出较低的评价。正是在目前,中国的一些学生属于后者。结果,老师给的分数越高,要求越宽松,教学评价的分数越高。相反,如果老师的教学和考试要求很严格,学生反而会给老师很低的评价。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为了迎合学生,一些教师反而降低了对课程和考试的要求。”熊丙奇说。

建立教师同行评价机制

在李晓东看来,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可以作为参考。例如,要求教师按照标准要求上课,但学生的评价不能作为评价大学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

“教师群体应该在真正评估大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熊丙奇认为,教学评估活动至少应该引入一个教师群体进行专业评估。“教师群体的评价应该根据教育标准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贡献和能力。”

一般来说,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评价,即由办学人员和行政领导进行评价,二是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讨论。如果我们真的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回归教师群体的评价,要求学校实行“教师管理”,这是核心。”熊丙奇说。

李晓东和熊丙奇一致认为,从学院和大学的角度来看,对教学的关注远远少于对科学研究的关注。

“行政评估更倾向于研究论文、课题和资金,这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导致学校更重视科学研究,而不是教育和教学投资。”熊丙奇说:“引入教师群体评价的目的是将大学教师的教育质量和能力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根据课程本身的要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然而,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更明显的相互分离倾向,教师的同伴评价机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可以采取的配套措施包括监督制度、作业考试制度等。所有这些制度都能发挥作用,并对教师上课形成约束力。”李晓东建议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作为高校教师教学的评价指标。

《中国科学报》(2018-04-09,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