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学新闻》:国际合作诠释大国实力

科普小知识2021-11-15 06:58:35
...

《科学新闻》:国际合作诠释大国实力

国际科技合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30年来,在“平等互利、共享成果、保护知识产权、遵循国际惯例”的原则下,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在各种科技合作中,它不如“民生”那么感人。

成都山地学院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中,肩负着“民生”的旗帜。

地震湖泊的处置、道路减灾和泥石流防治已经转移到全球高原和山区,同时考虑到民生问题。

成都山凭借在山地灾害和山地环境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和精湛技术,创造了“内墙外,处处开花”的国际合作新气象,也更好地向世界科学界展示了“科技的灵魂在于开放”的理念。

帮助促进国际友谊

1999年12月。

正当全国人民都在期待新千年的到来时,位于南美洲北部、享有“瀑布之乡”美誉的委内瑞拉正在经历一场持久的灾难——上个世纪南美洲最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在加勒比海北部的瓦尔加斯州爆发。

这场灾难性的泥石流持续了两天,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使无数居民*,并造成数百亿美元的直接财产损失。

听到这一消息的中国*反应迅速,将中委友好关系和展示大国形象的重任交给了中国科学院,它代表着中国最高水平的国家科技团队。

当时,成都山区泥石流减灾防灾的研究历史已经超过30年,科研积累和研究水平已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因此,中国科学院果断地将这一任务移交给了成都山地研究所,该研究所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但从未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

成都山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灾难发生后的第30天,他和同事刘带着风尘抵达灾区。然而,这两个人并没有得到他们所期望的关注。

上世纪末,中国和委内瑞拉虽然交流频繁,但委内瑞拉方面不清楚中国在泥石流减灾防灾方面的水平和实力。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相信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和预防水平。

抵达委内瑞拉后,和刘直接前往灾区进行实地考察,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坐下来讨论的方式不同。因此,他们也成为第一个进入灾难现场的外国科学家。

经过现场反复调查,和刘结合成都山地研究所多年的泥石流灾害管理经验,初步断定该泥石流为一种低频大规模粘性泥石流,直接入海。

在接下来委内瑞拉举行的讨论中,两位来自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科学家在短短10分钟内征服了委内瑞拉*和所有在场的专家,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发现和治疗前计划。

之后,一切都很顺利。

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和委内瑞拉*大学签署了《科技合作备忘录》,*科学技术部正式列出了支持中国泥石流研究和减灾援助的项目。

2000年3月2日,成都山地研究所再次向委内瑞拉派出专家组,与委内瑞拉专家组组成联合研究专家组。双方专家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反复讨论,提出了泥石流综合防治方案,并成功通过了委内瑞拉议会的审议。其他方案包括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方案,但成都山地研究所的防治方案已被确认为最合理、最可行,可节省项目投资的40%以上。

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新纽带。倾注爱心和智慧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让委内瑞拉人民感受到了中国兄弟的友谊。成都山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的工作热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科技实力得到了委内瑞拉*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赏。

作为回应,当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访华接待中国科学家时,他向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白春礼院士表示了感谢。卸任前,这位前委内瑞拉大使甚至亲自来到成都山区学院,代表委内瑞拉人民向这些可爱的山区人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段历史不是很长,但它的意义是深远的。

它所描绘的是一种国际友谊,这种友谊在危难中表现出真实的感情。中国在山地灾害领域的世界声誉已经建立。开幕式是成都山地学院国际合作的新篇章。

南南合作捍卫国家安全

打开世界地图,指尖沿着科西河一路向南,穿过喜马拉雅山,穿过素有“天堂”之称的尼泊尔,最后停留在神秘的印度。

这一地区被喜马拉雅山等高山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称为“南亚”。

如果邻居是安全的,中心将被设置。

南亚国家是中国构建和谐周边关系的重要选择,与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有着特殊的地理关系。同时,南亚也是世界上主要的不发达地区之一。从长远来看,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寻找解决外交领域相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成都山地研究所的研究员陈晓卿已经记不清他进入巴基斯坦多少次了。他最多每年至少四次进入政治不稳定的巴基斯坦。

2006年,中国承诺帮助巴基斯坦扩建和改造连接两国的喀喇昆仑公路。自那以后,陈晓卿和他身后的成都山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向巴基斯坦提供道路重建方面的技术援助。

这条公路的另一个著名名称是“中巴友谊公路”。然而,这条友谊之路并不像中巴关系那样稳定。

受特殊地质构造的控制,该公路位于地震烈度极高的地区。地震活动经常导致崩塌和滑坡,并积累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温床最终酿成了一场灾难。

2010年1月4日,巴基斯坦北部坎萨山谷的阿塔巴德山发生了山体滑坡。滑坡阻塞了坎萨河,形成了一个长约11公里的堰塞湖,淹没了几个村庄和中巴公路的部分路段。形势危急,巴基斯坦首先向中国*提出了援助请求。

成都山地研究所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专注于山地灾害研究的研究机构,在川藏公路、中尼公路等防灾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经验。自1966年以来。

当被命令处于危险之中时,成都山地学院再次挺身而出。

在四个月里,他们在山和湖之间旅行。经过严格认真的调查和讨论,他们最终制定了一套充分利用堰塞湖冲刷能力的处置方案。堰塞湖水位成功降低30米,大大降低了溃坝风险,为中巴公路畅通提供了保障。

与传统计划相比,这一计划节省了高达2亿美元的投资,给巴基斯坦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成都山区的居民并不认为这是结束,而是另一个旅程的开始。

考虑到中巴公路沿线崩塌、岩崩和冰湖溃决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十分发育,他们意识到必须对中巴公路进行彻底的“体检”,以便做好准备。

2013年,成都山地研究所与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国家地质中心联合开展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减灾与环境保护合作研究”,针对中巴公路上的各种潜在道路灾害,为改扩建提供技术支持。

在过去的10年里,成都山地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取了每一个坚实的步骤来维护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生命线的长期稳定。

指尖从巴基斯坦向东滑动到狭窄的尼泊尔。尼泊尔是中国在南亚的战略战场,也是许多国家限制中国的边境。

自2009年以来,成都山地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宁生与甲溪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甲溪河,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天然纽带。漫长的过程和巨大的差距赋予它壮丽的美。然而,频繁的山地灾害让生活在河流中下游的尼泊尔人痛苦不堪。此外,气候、冰川、土地覆盖模式、生态系统和科西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山区科学家。

一方面,确保国家战略安全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有很大的潜力。中国科学院有长远的眼光。2009年,支持“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高溪河流域跨境变化初步研究”,成都山地研究所所长邓伟直接负责项目推广。

随后,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由11家科研机构组成的强大国际合作团队对高溪河流域进行了多次联合实地考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题为《气候变化下的高溪河流域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专著。

2014年4月,加德满都:特里布万大学;2014年9月,成都:中国科学院山地研究所。中尼地理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两国相继举行。

这一举措不仅宣告了一个集科研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实体机构的诞生,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国的科技影响力,促进中尼科技交流与合作。

然而,成都山地学院的“雄心”远远不止于此。

“关注群山”是为了更好地“支撑未来”。该团队将该项目产生的咨询建议提交给了上级决策机构,最终促成了中尼一系列重要决策的实施。

近年来,成都山地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推动“南亚战略”。成都山地研究所以科西河流域跨境科技合作、南亚资源与环境关键问题及科学数据库、中尼科技援助项目、中巴科技减灾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家项目、国际山地中心一系列重要项目为契机,加强与南亚各国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和影响力。

其中,“南亚国家资源环境与数据库建设关键问题”研究在邓伟的领导下正在稳步推进。一旦成功完成,“它将为中国南亚周边地区跨境水资源共享和泥石流、旱涝等水害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对此,邓伟充满了信心。

承前启后坚定“走出去”

2012年11月,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魏在接受俄罗斯联邦泥石流协会副主席爱德华·扎波罗日钦科博士颁发的重弗莱舍曼奖章时,不仅成为第一位获得奖章的外国科学家,也为成都山地研究所中俄科技合作的画面增添了另一层色彩。

近年来,成都山区国际科技合作的步伐正在走向世界。它在真正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开花结果,增强了国际科技影响力。

2013年,成都山地学院继续围绕学院“走出去”战略和“135”战略推进国际合作,从人才培养、项目应用、基地建设等方面实施学院国际化战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成都山区研究所形成了五大战略,即“南亚战略”、“东盟战略”、“日韩战略”、“欧美战略”和“国际组织战略”。

出国访问、培养和引进人才、共同发表成果、举办国际会议、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国际项目。国际科技合作蓬勃发展。

其中,中意山地灾害防治研究联合实验室是中意科技合作的亮点,也是崔鹏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科学院于2001年启动的“创新团队国际合作计划”,旨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培养和汇聚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仅成都山地学院就有6支队伍入选。合作内容涵盖山地灾害和山地环境,合作形式灵活多样。合作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挪威等许多山区科学研究的先进国家。

成都山地研究所的国际化道路越来越宽,但更好的理解是为什么它需要“走出去”:国家需要山地研究所“走出去”,山地科学需要积极“走出去”。

长期国际合作经验的积累,不仅在成都山区形成了一支具有充分国际合作能力的骨干队伍,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合作管理机制和鲜明的优势学科,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作为一个国家研究机构,学科和国际合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曾向邓伟郑重强调。

如今,成都山地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交流与提升,巩固特色,扩大影响,凸显在实践“四个率先”中的独特作用。成都山地研究所已真正成为国内一支可靠、可靠、不可替代的科技骨干队伍,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科学新闻(2014年12月期科学新闻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