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远骑: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
对全国100名科学家、100名社会活动家、100名企业家和100名艺术家的调查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没有正相关。这是什么意思?
首先,在高考中获得第一名有用吗?
请看*教育学院的调查结果:“自高考复试以来,我们已经调查了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人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12A,2011年第34页)。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项调查结果:“一项对全国100名科学家、100名社会活动家、100名企业家和100名艺术家的调查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之外,其他人的成就与学校教育完全没有正相关。这是什么意思?”
事实1:自1977年以来,34岁的高考状元(每个省3300人,30个省市3300人,或者34年内3.2人,一个都不应该错过)都没有成为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有成为任何行业的领导者。
事实2:科学家是否在一个行业工作?如果是这样,这意味着高考状元也没有成为一流的科学家。
事实3: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和艺术家所能达到的程度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没有正相关,也就是说,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不一定成为这些“家庭”,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不一定成为这些“家庭”。
事实4:科学家的成就和学校教育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一定的关系”有多大?强正相关、弱正相关和不同水平的科学家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文章中没有解释——但是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在学校表现不好,这方面有很多例子。
综合结论:*教育学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基于教育。请注意,本段中的“教育”是指“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1年6月的中国教育”。
哇,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样了?为什么创新人才不能培养?
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存在重大失误,即没有学生*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基于充满教育的基本症状。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进入高等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不得不不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准备进入高等学校。因此,老师有责任填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所有时间,而家长有责任填满学生在家的时间,例如周末。这不仅是教育的原因,也是社会的原因。”
可见,全社会释放的应试教育恶魔是扼杀创新人才的惯犯!
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更不用说文科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有多少教师能认真、扎实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过去的两到三十年里,1000多名高考状元的悲惨命运。
从1977年到2006年,中国相关机构对100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曾经令人羡慕的顶尖候选人没有一个成为顶尖人才。他们现在过着普通的生活,他们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期望。
作者分析了原因。首先,他们已经成为高考的状元。他们只是应试教育中的“最佳候选人”。他们只能表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学习计划都很强,但对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或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反思。换句话说,高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能力,而考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能力。
第二,高考状元喜欢追求学习知识的完美,追求不遗漏,过分强调考试成绩,使他们的思维僵化、神经质。这种想法反映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他们只是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死板的书本知识,并且把学习现成的知识视为一种享受,而忽略了其他知识。但这种思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第三,许多高考状元往往能够严格按照上面的指示去做,他们在完成任务时往往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思维是对应试教育中现成试题的重复,试图获得完美的答案。
第四,高考状元们只是在考试中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但他们常常把这种成功视为自己一生的骄傲。过度回顾过去,我们已经失去了为未来更高目标奋斗的动力。
第五,高考状元的家庭背景往往不理想。他们正密切关注自己的学习,梦想摆脱一些困难。一旦你实现了你的理想,你就会陷入没有目标的困境。然而,他们在就业方面无法得到家庭和社会更理想的指导。结果,许多人听天由命。
第三,高考状元只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
今年高考(微博)结果公布后,很多记者来到学校采访,因为今年北京高考的第一名(我不喜欢用“状元”这个词,更喜欢用“学习成功”这个词)都落到了人大附中。
连续多年,人大附中在高考中交出的成绩单一直很漂亮。回顾过去几年人大附中走过的道路,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前不久,6月11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督导办公室在人大附中召开了关于“贯彻《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进人大附中活动”的现场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指出:“落实教育规划精神的第一站是人大附中,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感受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丰富氛围,感受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袁部长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人大附中近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全国人大附中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拥有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连续八年在北京高考中获得理科第一名。这可能看起来是偶然的,但其中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全国人大附中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创造性地统一了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功能。它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教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阐明了德育和创新精神在育人中的地位。这是全国人大附中实施高水平素质教育的先进成熟经验。
此外,我注意到这些成功的学习者在谈论他们的成长时,都说他们喜欢艺术、体育和其他活动。梁思齐,第一个理科学生,小学九年级就开始学钢琴了。他非常喜欢足球,是学校足球俱乐部的副主席。文科状元易,小提琴拉得很好,喜欢画画……这进一步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我想起钱学森说过的话:“我认为艺术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非常重要。它开启了科学和创新思维。”钱学森常说,他之所以在科学上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小时候不仅学过科学,还学过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所以心胸开阔。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除了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加入了美国艺术和科学协会。钱学森曾哀叹道:“当我被一份艰难的工作难住时,常常是蒋英夫人的歌声让我豁然开朗。”"我们在研究火箭时的一些想法来自与艺术家的交谈。"
是的,科学和艺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钱老所说,“这些艺术所蕴含的诗意和艺术情怀,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也教会了我对艺术的广阔思考方式。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艺术的滋养,我才可以避免全力以赴,避免机械的唯物主义,认为问题可以更广阔,生活一点”。
同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因为人大附中这几年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才造就了我们的学生。
几个成功的学习者有一个共同点:阅读通常是他们最喜欢的东西。读书使人明智。在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口号:你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当你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做出选择时,你的声音就会越强。我一直认为阅读是滋养心灵的智慧。桃子、李子和春风;养花、养草、养心。学校是一个文化的地方。如果孩子们能被训练得好好学习,这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
最后,我想说一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能培养出一流的技术人才,但不能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也不能为未来创造人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素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他们不仅带走了知识,还带走了对理想的追求。学校应该给孩子们展示自己本性的空间,表达自己智慧的机会,学习中的美德之根,勤奋中实现梦想。学校能看到的是校园,看不到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训练学生从情感而不是知识开始。教育应该真正培养人才,而不是拘泥于任何模式。只要它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它就会创造,希望打开学生的智慧之窗,点燃学生心灵的光芒,为学生的创新铺平道路,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