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史记》 也是一本地理学名著(下)
前一篇文章回忆说,《史记》是历史学家的杰作,也是一本著名的地理书(中)
司马迁旅行后回到北京,他想尽全力编纂史书,但朝廷招他为“大夫”。这位“医生”不是医生,而是负责朝廷出入车辆的低级官员。汉武帝巡视郡县祭祀五帝,守省内风俗,封泰山时,大夫成了车的服务员。对司马迁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旅游过去是私人旅游,但现在是官方旅游,不仅可以继续游览祖国的大江大河和大山,观察市场和人民,而且还不需要考虑费用。
在接下来的20年左右,司马迁跟随汉武帝经过甘泉(陕西淳化县西北)、荥阳、固原等地,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借助旅行,他掌握了世界古往今来的大趋势,这是他在历史、文学和地理方面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忍受死亡,成为杰作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了他的父亲,成为皇帝。我父亲多年前因病去世。死前,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诚实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现他长期以来的愿望,即编纂从古到汉初的史书。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首先,时间跨度很大,总计超过3000年;其次,古代数据,尤其是古代数据,非常稀缺。第三,历史学家过去常常写断代史,没有这样的方法来记录许多朝代的历史。第四,中国太大,地理知识的收集不完整。它还需要经常去其他地方。幸运的是,司马迁已经从他的旅行中养成了不畏艰难的品质。他从游行收集的数据开始了漫长的编纂之旅,并与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的书籍相结合。
转眼之间,就到了公元前98年,编辑书籍的第10年,连续旅行的第10年。从18岁到48岁,司马迁在野外度过了30年的大部分时光。
司马迁的肖像(来源:万维网)
史书未编,祸从天降:汉武帝因在李陵事件中为光将军的后代说句公道话,被激怒,受到了贪污的惩罚。他想死几次,但最终他不得不羞愧地活着,因为历史书还没有完成。“那些忍受苦难,隐居在泥土中,拒绝放弃,憎恨自私,做任何事的人”,努力工作,努力创造了一部52万字的通史名著《史记》。
货殖光辉传记
《史记》在世界历史、文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自汉代以来,专家学者们就著书立说,讨论历史和文学。由于与地理的关系,相关著作仅在明代出现。事实上,《史记》在地理学上非常有价值。这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不可替代的杰作。
《历史学家记录》复印件
《史记》的地理内容不仅收录了精彩的人物传记,而且专门用《货殖列传》详细描述了汉初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和过程,概括了当时国家经济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密度、社会风俗和经济特点。这对中外学者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边疆地理仍然是有价值的资料。
顾名思义,货殖的意思是“货币再生产”,即利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进行商业活动并从中获利的过程。《货殖传》作为《史记》中专门论述经济和地理的一章,根据地理位置将全国30多个城市分为几个经济区。最重要的是关中经济区。关中是一个平原地带,土地肥沃,农业种植历史悠久,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关中经济区的主要城市包括咸阳和长安,以长安为龙头。交通便利,商业发达,长安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长安包括北部的荣寨、东部的三晋、东部的韩、赵、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西南部的甘肃、蜀、四川、陕南、甘肃、清代等少数民族地区。它人口密度大,文化水平高,经济适应性强。*应该高度重视它的管理。
关中经济区南部有巴蜀区,成都是其代表城市。北有天水、陇西四县,相当于现在的甘肃地区。关中经济区的重要性,正如书中所说,“关中是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人口不超过三人,但数量丰富,数量是六人”。
三河经济区是第二大经济区,主要包括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这三条河是指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和河南(河南北部)。三河经济区是中原地区的商业和交通枢纽。《货殖传》说:“过去,唐朝的人住在河东,殷的人住在河南,周的人住在河南。世界三河,若鼎”。洛阳是三江中最重要的城市,是交通的必经之地,控制着关中通往华北平原的通道。这里有许多商人,经济也很发达。
汉代四大经济区地形图(照片来源:精英网)
《货殖传》还介绍了赵岩、齐鲁、楚岳经济区的地理、产品和重要人物。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2000多年前中国经济地理的轮廓,反映了当时每个经济区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以及每个经济区的地位。这些描述对此后的经济思想和区域地理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介绍经济区,《货殖传》还创造性地研究了“人地关系”。即人类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两大因素。司马迁在他的著作中把人的劳动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丰富的地理环境并不意味着经济繁荣。地理环境更差,但可以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其他优势。例如,在他的第一次旅行中,他发现虽然江南“没有饥饿和饥饿,但却“没有积累和贫困”。对这种人地关系的理解相当先进。正如地理专家侯仁之所说:“货殖传记创造性地说明,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上,地理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司马迁无疑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先驱。
地理研究之路漫漫
《史记》地理研究直到明代才出现,这并不奇怪,因为重视文学而忽视理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研究明代通史的地理学家中,凌志龙更为著名。他用“太史公评淮南、衡山之计为谋反,荆楚风俗薄,表勇轻猛”来说明《史记》已开始全面描写地理风俗。到了清代,学者们开始正视《史记》的地理角色。清朝的初学者潘永济睁开眼睛,大胆地把《史记》当作一幅地图。他想:“这张地图上既有项的传播,又有传的错误,这真是一个化学工业。”
《史记·林萍》复印件(来源:孔子旧书网)
明清以后,对《史记》与地理关系的研究趋于沉寂。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用现代方法对《史记》与地理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工作才相继出现。有两本书值得一提,一本是2005年1月出版的“研究整合”系列。《历史研究》系列第八卷收录的论文集中于《货殖传》的专业研究,引起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另一本是吴宏岐和王元林的《司马迁与中国地理》。本书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9月出版。它有5章,超过22万字。其内容涉及《史记》、《史记》与中国人文地理、《史记》与中国区域地理和地图学的地理思想。它系统地揭示了这位“中国历史之父”历经30年的旅行和屈辱而编撰的这部著名历史著作的地理价值和研究意义。
—————————————————————
[参考]
1.专著《司马迁与中国地理》,作者吴红旗、王元林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2.李慕南主编:《明人古地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论文《地理补编》,李惠康主编,《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9月。
4.论文《地理研究的精品》,颜博主编,天水大学学报,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