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史记》 也是一本地理学名著(中)
前一篇文章回顾说,《史记》是历史学家的杰作,也是地理学的杰作(第一部分)
年轻的司马迁在公元前128年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学术之旅,怀着拯救世界的雄心和深入了解社会的决心,研究历史、山川、水利、地理、人文等。旅行对自然科学中的地理研究是最有益的。
司马迁背着一个简单的袋子,经过万城,从武关(今陕西省商县)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渡过长江多年。
不怕千里跋涉的艰辛。
司马迁的第一站来到了南阳市(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历史悠久。这是长江、汉江、淮河流经关中的必经之路。它的工商业发达,是南北之间的贸易中心。这里“俗杂善,业多贾”,还有“先王遗风,重农重臣”,司马迁写此情。同时,他还详细记录了在此考察的历史人物和地理知识,待回国后整理出来。
离开宛城后,司马迁经过襄樊(今湖北省),来到历史名城南郡。他爬上楼梯向外看。这座城市的建筑都是绿树成荫。城外的护城河就像一条玉带,被阳台的倒影和岸边柳树的微风所环绕。风景真的很迷人。南郡位于长江中游。“镇巴戍直”是春秋以来秦、楚争夺的战略要地。后来在三国时期,吴和蜀都决心赢得南郡。
然后司马迁跟随爱国诗人屈原的足迹来到汨罗江。当屈原看到楚国日渐衰落时,他既忠诚又担心。他写了成千上万首古诗,如《离骚》和《九歌》,表现了极大的愤慨。被流放后,秦毁灭了楚国,他的理想和希望破灭了,他沉入汨罗江,留下的只是一个清闲的生活和永远忠诚的灵魂。“不难看出屈原内心深处的自我...看看他是谁...他用丝绸记录了这次旅行,并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分析了屈原的生平。此访为后来屈原传记的撰写和楚地理的介绍做了充分的准备。
汨罗江(照片来源:地图网)
司马迁从湘江上九嶷山。这座山和九峰的不同山有着相同的外观。这座山终年被白云、青松和竹子环绕。在考察了古代舜帝的遗迹后,他写下了“舜帝的首次南征在苍梧的荒野中失败,为零陵葬在长江以南的九邑”的历史事实。在下九嶷山,他还考察了西楚人的地理特征和风俗习惯,并记载“此地风俗轻而易怒,地薄而积少”。
周游全国书写历史
杨涵峰在汉代的阳台上。司马迁的访问是一个重要的停留。韩阳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山顶,海拔1474米。据说大禹曾经坐在上面计划如何“泄九江”。站在舞台上,南面的山上看到茂密的黑松,奇特而古雅。向北望去,长江绵延数千英里。东莞五老峰和太一峰,以及其他一些山峰,都喜欢这座山的起伏,并屹立不倒。虽然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一个传说,但山脚下的村民们却是口耳相传,家谱中也有记载于的事迹。司马迁认为历史事实,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应该写进历史书里。去了汉阳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在长江以南的经济形势上。其中,有关古生物和地理的记载十分珍贵:“南、子、江、桂、金、、廉(铝)、丹砂、犀牛、玳瑁、朱姬、池、葛,”(南昌、江西)产金,长沙产铝、锡由此可见,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自然资源丰富。
此后,司马迁先后去过惠济州(浙江省绍兴市)、姑苏(江苏省武县)、彭城(江苏省徐州市)、阳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等地。途中,他详细了解了秦末阳城起义的陈胜,以及楚汉战争时期彭城的刘邦、小贺、范蒯等人。
楚汉之争是最近一次针对司马迁的大规模战争,也是给后人提供经验教训的素材来源。在楚汉之争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它不仅产生了许多历史人物,而且被项羽指定为都城。司马迁走访了彭城沛县刘邦等人的旧居,并赴淮北了解樊哙杀狗和张亮死藏夏皮的详细情况。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历史书写作获得了真实感人的第一手资料。
秦末彭城之战地图(来源:Sina.com)
在最后一站,大良市(河南省开封市),司马迁被深深地感动了。因为这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首都。不仅"暗救赵"的故事发生了,而且秦与魏之间的最后一场战争也发生了。他站在易门(大梁的东门)向过往的村民和安息的村民询问“秘密营救赵”的故事,并不时用笔和木简作记录。
在全国实行是有益的。
经过多年的旅行,司马迁回到了长安。旅程长达数万英里。不用说,他又累又饿,而且*。然而,他确实收获了很多。其中,最美妙的事情可以用一首诗来形容:"不要去学校感觉浅薄,永远不知道如何去做"。
疗养后,抖落一身尘土。司马迁一心一意地整理路上收集的各种信息、史料和文物,沉浸在旅游的兴奋之中。他不仅像一个观众,能真正欣赏历史人物的悲喜剧,欣赏周围的风景名胜;像导演一样,他不仅拍摄剧中不同地方的场景,还准备拍摄从古代到汉初的历史剧。这出戏以前从未看过。他雄心勃勃,希望在几天内完成“剧本”。
司马迁铜像(来源:Sina.com)
这次全国巡礼对司马迁后来的史书创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感受到了汉代的浓厚氛围,领略了山川民族的骄傲,增长了他的知识和才干,接触了社会各阶层,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形成了深刻而有见地的见解,从而有助于发扬他的精神,激发他独特的精神,著书立说。可以说,没有这次旅行,就不会有伟大的后期作品。太史公遍游天下,周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与君浩同游。因此,他的文学风格是稀疏的,广泛的,相当奇怪...他的风格充满了它,他的外表充满了它,他的风格充满了它。”几年后,著名学者苏辙的评论切中要害。
自信的司马迁总结了这次访问的成果,并打算起草一份提纲和编纂史书。这个计划不如改变好。他遇到了什么?这本书什么时候开始?如果你想知道事情的结果,请听下一期的解释。
———————————————————
[参考]
1.专著《司马迁与中国地理》,作者吴红旗、王元林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2.李慕南主编:《明人古地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论文《地理补编》,李惠康主编,《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9月。
4.论文《地理研究的精品》,颜博主编,天水大学学报,2007年5月。
下一篇:一本把元素讲活了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