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惩罚制度那么严官员却敢和皇上顶嘴?
说到明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明朝是比较繁荣兴盛的一个朝代,当然了,在明朝,登记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不管做什么,都有相应的条例作为支持,小编刚刚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说为什么明朝惩罚制度这么严,官员却还敢和皇上顶嘴呢?具体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个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气节,换句话说就是不怕死,敢于向皇上死谏。看过《万历十五年》的都知道,书中的海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抬着棺材上谏书,被史家称为“批逆鳞”。那为什么明朝大臣都这么有骨气呢? 第一,到了明朝,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明朝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和标准,可以说明朝士人都是受程朱理学的教育长大的。程朱理学以下两点对士人的气节影响很大。士人由于受到理学忠孝信义的教化,就有一种“正义在我”的自信,敢于同*者对抗。强调人的社会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甚至于为国捐躯、为民请命。使他们有强烈的气节,可以为国家、为心中正确的主张舍身成仁。
第二,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使大臣受到尊重,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也从一个小顾问到达了明朝中后期相当于宰相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所以明朝才有“文官治天下”的说法。整个文官集团为根本利益的文官们地位得到提升的时候,这些大臣哪怕就是顶撞了皇帝,皇帝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有时候甚至被气的只能在宫里自己偷偷跺脚不出来见他们。
内阁颇有*化因素。英宗以后形成的首辅制度,由首辅做最后决定。就票拟进行商讨时,各殿大学士皆可参与意见,不仅减低了独相时期宰相的*机会,也放宽了对各级官僚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讨论氛围。第三,朱元璋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专门用于监察*和地方百官,这个群体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200人左右,为历朝之最。朱元璋在祖制中明确规定,言官“舍身以诤”,不惜批逆鳞、捋虎须!言官要轮流值日,发现不合理的就要“直谏”,“勿有所顾避”;不分军队百姓、不论制度还是官员,“皆得言之”。
第四,明代舆论控制权的独立性,经过儒学教化的明朝官员,对于眼前的富贵大多是蔑视的,他们更重视的是名声,是史书对自己的褒贬。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杨慎。不重眼前之利,重视青史留名。皇帝也是人,也在乎名声,怕被丑化。所以有些时候面对大臣的劝谏,就要能忍则忍,表现出一副大度,广开言路的态度。
而清朝的话,一个文字狱就搞的百官跟只鸡一样了,哪还有几个有骨气的。当然不是说没有,比如说于成龙,曾国潘,可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官还是多于满官。清朝皇上说啥都是对的,就是权威,不允许大臣来反驳。所以清朝大臣是不敢跟代表道统权威的皇帝争辩的,自然也就自称为奴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苏绘手工织布
下一篇:陕西有哪些工艺品 陕西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