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传统食物有哪些
惊蛰,代表着仲春时节的起始,这时候天气有所转暖,偶有春雷,生灵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故称为“蛰”,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惊蛰的传统食物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惊蛰吃什么传统食物
1、梨子
姜梨汁——惊蛰吃梨是北方的民间习俗。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这里略改,因梨性寒,加温性的姜平衡一下:数个大梨加小块姜,一起放入榨 汁机,榨得的姜梨汁分两壶,一壶直接上桌,另一壶放蒸锅里蒸5分钟后再上。《本草通法》说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所以做两壶,家中体质火 旺者和虚寒者可各取所需。
2、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3、芋头
煮芋头——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在惊蛰这天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子、炒黄豆(代表消灭多种虫害)。炒黄豆就免啦,我们煮芋头沾糖吃,做法简单,还算 是粗粮,好吃又健康。至于糖,但按中医说法,春天肝气旺易伤脾,从惊蛰始要多吃甜食养脾,所以糖虽不利于减肥,吃起来还是可以理直气壮地。
4、醪酒
醪酒——春天到来,人的全身汗毛孔也开了,西北有些地方在惊蛰节要家家户户喝醪酒、吃鸡蛋煎饼拌芥末汁,驱除身体积存的寒气。鸡蛋煎饼拌芥末对我们没啥吸引力,但家里正好有自酿糯米酒,滤去醪糟后就是醪酒了。醪酒喝得全身暖,不由想起那句童谣:“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5、煎饼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惊蛰有什么含义存在
惊蛰真实的一种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和肝病发生。养生需注意防春温流感,饮食清淡养肝脾,多吃蔬菜清肠胃,早睡早起多锻炼,有一个好身体。惊蛰时节的时候,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因为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的时候,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最基本特点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每个地方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方的自然节律是完全吻合的。
惊蛰有什么习俗
中国一直以来的在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总是胡乱说话。
惊蛰雷的气象知识
雷是惊蛰这个节气中表现最显著的物候现象。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上下对流弱,因此很少出现打雷现象。《礼记》中记载,“仲春,雷乃发声,仲秋,雷始收声。”惊蛰所在的三月初,冬去春来,大地温度和湿度都逐步升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
尽管湿热空气力量增强,但冷空气还保留一定的*,这就导致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相互碰撞活动,从而引发雷电现象。惊蛰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这个时间易出雷声,而这在经历了冬天漫长的无雷季后显得尤其可贵,因此人们会对惊蛰的雷印象尤为突出。
“一雷惊蛰始”如何理解
这种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由于我国复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物候时间进程不一,所以并非所有地方都会在惊蛰时分得闻春雷始鸣。
就多年平均而言,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和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长江流域多在3月初左右,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甘肃等地的部分地区则要等到6月。
惊蛰一声雷过后播种,作物生长更繁茂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这种说法的科学合理性,雷电的确能为土壤制造出许多天然化肥。空气中的氮是一种惰性气体,在常温下不易与氧化合,需在高温时才容易与氧化合成二氧化氮。
自然界雷雨来临时,闪电火花往往有几公里长,电流强度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突然增至数万度,更容易使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成二氧化氮,并溶解于雨水里,变成浓度很低的硝酸。
这种含硝酸的雨水落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硝石,成为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优质化肥。有人曾计算过,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1000克由闪电制成的化肥进入土壤中。因此在春雷过后播种,土壤里的肥料含量大大增加,农作物自然会生长得更为繁茂。
惊蛰真是“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吗
这种说法只是古人经验上的一种形象联系,具有文学和民俗上的价值,但在科学上则并不确切。事实上,动物的冬眠和苏醒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温度。季节变换带来的温度上升,一方面使冷暖空气活动加剧而导致春雷鸣响,另一方面也使冬眠的动物纷纷苏醒活动,这两个方面相互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下一篇:关于惊蛰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