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应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三、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贯彻发展性原则,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教育过程中,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其次,心理教育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发展。再次,要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前面。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心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使要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而不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健康程度作出鉴定。但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时要运用一些测量手段,切忌把心理测试结果作为一种价值评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种“社会标定”传达给学生,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障碍。
3、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相容性原则:使指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容的。贯彻相容性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淡化教育与受教育的痕迹。把每个学生都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创造一种*、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相互交流氛围。其次,应重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第三,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心理场”是有师生之间的心理相互影响构成,它对心理教育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5、协同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德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心理教育与各育割裂开来;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心理内部各方面如知、情、意之间德协同发展。
6、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发展。活动是发展德育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贯彻活动性原则,首先要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符合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
7、成功性原则:是指各种教育、训练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到鼓舞了。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能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满怀成功的信心,就会为他将来从事的社会事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其实,成功本身也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觉。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体验到作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计划时那种满意的心情。有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厌学、逃学,究其原因,不能说跟他们很少甚至从未体验过成功的乐趣毫无关系。经常的失败经历,使他们感到心灰意懒,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从而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贯彻成功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须是合理的,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次,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学生懂得,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所吓倒,只要正视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empirenews.page--]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我现在任教的一年级6班的学生。
(二)研究范围:学校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我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学习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二是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五、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和起讫时间:
1、XX年9月--XX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开始研究。
2、XX年10月—XX年年8月:实施阶段,撰写初期研究报告。
3、XX年年9月--2010年6月:实施阶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4、2010年6月--2010年12月:总结评价阶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
(二)研究方法:
1、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由行政牵头,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各条线,明确分工,通力协作,确保成效。
2、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研究方法,交流教育心得。
3、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让学生自我辅导,让学生及时咨询心理健康问题。
4、开设心理健康课,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低年级(1~2年级)的主题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形成完美的学习方法”,中年级(3~4年级)的主题是“人际关系的指导--- 形成美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高年级(5~6年级)的主题是“自我心理修养---从小具有美丽的心灵”。在每周三晨会课上进行。
5、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任何一门学科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也就是说,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进而产生需要,形成动机,最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当然,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社会学科的心理教育任务就是要唤起学生精神的需求,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艺术学科则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因此,要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完美的个性。
6、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弥漫于整个校园,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精心布置教学教育场所。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平时要把一些学生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便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积累优良的班集体传统。
7、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上一篇: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下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