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浦江板凳龙

科普小知识2022-05-21 10:52:00
...

浦江板凳龙是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就是一条条用一块块凳板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省。不仅保留了中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

1、介绍

浦江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阵形变化丰富,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不仅保留了我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民间文化,同时,又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2006年,浦江板凳龙被文化部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构造

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龙头下托木板,以竹篾扎成,高2米,长4米,外面裱上棉纸,再绘上色彩鲜艳的龙鳞,而龙头造型不一,灯头高约二点七米,有缄口与张口之分,胡须有白、黑之别。白胡须灯头称为老灯头,张口翘舌黑胡须灯头,表示年轻。龙身由木板连缀而成,龙身上有拱门壳,裱以棉纸,里面有几支红烛。元宵夜会演,黑胡须灯头提早进场先行串演,白胡须灯头入场后,它同时陪迎三圈结束时黑胡须灯头提前退场,谓年轻礼让年长之仪。

根据龙头造型,可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别。因凳板(龙身)上的设置造型不同,亦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十一种不同的形态。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兴灯,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表演阵式

3、特点

浦江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一条龙从头到尾,要用八十多条板凳相连,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由于每只花灯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画,为此八十多只花灯的图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在田野、在山间、在小巷上行走,一条长长的灯龙,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刚强柔美的特征,在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氛围中接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习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游动起来的龙舞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通过这种激情与哲理、娱乐教化合一的舞蹈,人们得到了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满足。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形式中实属罕见。

传说

据浦江县志记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灯节”。按浦江的风俗,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舞龙的时候,其中十四是高潮。其中又以“长灯”最为大型。

有关浦江板凳龙的起源,有一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干旱,井枯、河干,大地一片干枯,渴死的人不计其数。人们祈求天上能下场大雨,可不管怎样,雨总是下不来。这事被东海的一条水龙看在眼里,它不顾一切跃出水面,在当地下了一场大雨,万物复苏,人们得到了解救。可水龙由于违反了天规,被用刀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忍着悲痛,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后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了。

4、历史

浦江东汉兴平二年(195)建县,史前文明源远流长,西汉武帝时代已有“漫衍鱼龙、纸角之戏”的群文活动兴起。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成了浦江民间习俗,县志载称为“灯节”。

唐代为浦江板凳龙的孕育期,宋、元为浦江板凳龙的成熟期,明、清为浦江板凳龙的鼎盛期,改革开放后为浦江板凳龙的弘扬。

传承意义

浦江板凳龙保留了中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龙信仰"的民俗文化传统,融汇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民间形态,传承了群众体育和广场舞蹈的艺术形式,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降临在浦江板凳龙身上,使它的传承陷入窘境,亟待抢救与保护。

在浦江当地又称之为《长灯》。板凳龙在我省许多地方都有,并与各地乡风习俗维系。《浦江板凳龙》较具代表性,且历史悠久。据浦江地方志记载,西汉武帝年间就已兴起,唐贞观年间方志中也有描述。其特点在于龙身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阵图变化丰富,民间参予面极广,有的表演队伍延绵可达七华里之多。此外,道具工艺制作手法丰富,集民间剪、画、塑、织一身,龙头与板凳之上的灯彩饰品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5、现状

浦江板凳龙(俗称“长灯”),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条条板凳串联而成的龙灯,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省。根据龙头造型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还因板凳(龙身)上的设制造型分别取名为方灯、酒坛灯、字灯等11种。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兴灯。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表演阵式。

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为“灯节”。富有特色的浦江板凳龙在2006年6月被文化部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月里,板凳龙就会在各个乡村中舞动。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就会进行正月里的最后一场舞龙大会。

长灯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下托木板,以竹篾扎成,高2米余,长约4米,外面裱上棉纸,再绘上色彩鲜艳的龙鳞、云脚,龙头前有一龙珠,写有“五谷丰登”、或“风调雨顺”等字样。龙头造型威武,白须飘逸。晚上点上灯更显生动鲜艳。龙身由木板连缀而成,一节称一旗,一般按户或按丁(家中男子)由各家制作,而龙头、龙尾由村里制作。每旗龙身上有拱门壳,裱以棉纸,扇面上绘上各种图案,拱角上绘上龙鳞、云脚。晚上出灯时,里面点上蜡烛。在板凳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根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由于每只花灯都按个人的喜好所画,为此花灯的图案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

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龙灯游动时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是罕见的。以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主要特征。

通常龙所到的大村都要盘龙。选择能容纳整条龙盘旋的场地(多为晒谷场),无场地的选面积较大的田块。田里有庄稼的更好,说是“龙踩脚,一年三年麦”,意为被龙踩过的田块当年会获得大丰收。板凳龙每年都要到附近同姓的村子串演,龙虎旗、云锣开道,所到之处均以火炮、香烛迎送。除了到各村的祠堂、厅堂祭拜外,一些户家为求平安、求发财、求子也将龙头请到自家门前祭拜,并送以红包、馒头。求子的还要在龙头上摘一小球挂于床前,一旦求子求成,一般在第二年还要来分馒头致谢。

上一篇:石板凳镇

下一篇:西班牙国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