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钱德洪

科普小知识2022-02-24 11:40:15
...

钱德洪(1496年—1574年)名宽,字洪甫,因避先世讳,以字行。号绪山,尝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浙江余姚(现由宁波市代管)人。

本名:钱德洪

字号:字洪甫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

出生时间:1496年

去世时间:1574年

1、人物简介

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以字行,改字洪甫,号绪山,学者称绪山先生,明余姚人。1523年(明嘉靖二年),王守仁归越,讲学于阳明书院,德洪学于门下。守仁出征广西,德洪与王畿居守书院,向四方来学者讲授“王学”大旨,回答提问,被称为“教授师”。1528年赴京试途中闻师病故,奔丧江西,并扶柩归乡。1532年中进士,历官至刑部郎中。后因郭勋案下狱,继削职为民,在江浙、宣歙、湖广等地,讲“良知,,之学达30年。主张“在事物上实心磨炼”良知。明穆宗即位后官复原职。著有《绪山会语》。

2、平生大略

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后改字洪甫,避先世讳,以字行。尝读《易》于灵绪山中,遂号绪山,学者称绪山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弘治九年(1496)丙辰十二月二十二日,卒于万历二年(1574)甲戌十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九。钱德洪是吴越武肃王钱缪的十九世孙。其父钱蒙,三岁瞽目,号心渔翁。

钱德洪少年时学习朱子学,以读书做官为人生目标。正德十四年(1519)补邑庠弟子,同年八月乡试落榜后,他改变以前为科举考试而读书的想法,专心研习学问。后来,在很偶然的情况下,钱德洪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与他以前所学的不太一样,开始时,对阳明的学说持怀疑态度。等到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回到余姚时,钱德洪已经改变看法,决定拜阳明为师。正德十六年(1521)至嘉靖六年(1527),在阳明门下受业,常伴在阳明身旁。


钱德洪

嘉靖元年(1522)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嘉靖五年(1526)与王龙溪参加会试,中贡士,二人没有参加这一年的廷试。阳明在越城期间,门下求学者日益增多。钱、王二人从北京回到越城后,阳明让他们先教这些初入门者一些基本的知识,于是,二人被众人称为“教授师”。嘉靖七年(1528),阳明在平定思田之乱期间,卒于江西。钱、王二人在赴廷试途中,听闻噩耗,转而南下奔丧。嘉靖八年(1529),德洪、龙溪等阳明门下弟子扶阳明灵柩返回越城,众人为阳明庐墓,并经理其家。嘉靖十一年(1532),德洪、龙溪北上京城参加廷试。同年秋,德洪以父母年老,就近便于照顾为由,“乞苏学教授”离京。嘉靖十三年(1534),德洪被聘主持广东乡试。嘉靖十四年(1535)冬,钱德洪的母亲马孺人逝世,他回乡丁忧,守孝三年。嘉靖十七年(1538)冬,服阙补国子监丞。嘉靖二十年,转刑部陕西司员外郎,后来,因依法判定武定候郭勋死罪而被争帝下诏入狱。嘉靖二十二年(1543)出狱,同时被削官为民。嘉靖二十四年,皇帝下诏恢复钱德洪的冠带,等待任用。嘉靖二十六年(1547),钱德洪的父亲心渔翁逝世。

德洪将父母合葬在胜归山。从此,他心无旁骛,游遍江、浙、广、宣、歙,随地结会,弘扬阳明师说。期间,他曾主教韶州明经书院、溧阳嘉义书院、宁国水西书院及蕲州崇正书院。并且,他积极参加各地讲会,如冲玄会、斗山会、青原会、君山会、福田会、衢麓会、复古会,等等,不胜枚举。总之,在中晚明王门学者风行全国的大规模讲学活动中,德洪经常与龙溪轮流主盟一方,时人称“浙有钱王,江有何黄”。可以说,在阳明身后,德洪与龙溪道成为浙中王学的领袖人物。

万历二年(1574)十月,钱德洪逝。

3、人物思想

钱德洪(1496-1574年)初名宽,字洪甫,因避先世讳,以字行,尝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明余姚(今属浙江)人。嘉靖十-年(1532)进士,出为苏学教授。补国子监丞,寻升刑部主事,稍迁员外郎,署陕西司事,因郭勋论死一案获罪,下狱,斥为民。穆宗朝,进阶朝列大夫,致仕。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江、浙、宣、歙、楚、广等地皆有讲舍。每岁春秋,辄与东南同志相期聚会于天真学院。钱受业于王守仁,为其高第弟子,颇得"良知"学说之真谛。其学经历了"三变"过程。初时,以"以为善去恶"功夫为"致良知";而后,又认为"良知"是无善无恶的;最后则认识到离已发而求示发必不可得,无善无恶亦非良知,唯当即吾所知,以为善者而行之,以为恶而者去之。钱德洪后期之学,重在一个"知"字。他认为,天地间只此灵窍,在造化统体而言,谓之鬼神;在人身而言,谓之良知。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天只是此知之虚明,地只是此知之凝聚,鬼神只此是知之妙用。四时日月只是此知之流行:人与万物只是此知之合散,而人只是此知之精粹。此知运行万古而有定体,故曰太极;无声臭可即,故曰无极。


钱德洪文章

关于心、意、知、物的关系,他认为:心无体,以知为体,无知即无心;知无体,以感应之是非为体,无是非即无知;意,指感应而言;物,指感应之事而言。知是主宰事物是非的法则。意有动静,知之体不因意之动静而有明暗;物有去来,知之体不因物之去来而为有无。钱氏提出,致知之功,在究透全体,不专在一念一事之间。但又离不开一念一事,除却一念一事,又更无全体可透。良知广大高明,原无妄念可去,才有妄念可去,已自失却广大高明之体,因而只须提醒本体,群妄自消。

关于"致知存乎心悟",钱的看法是:灵通妙觉,不离于人伦事物之中,关键在于人如何体认而得之,此谓心悟。而世之学者却谓此道神奇秘密,藏机隐窍,使人渺茫恍忽,无人头处,此非真性之悟。如不极其深奥、研其几微,以究透真体,便不可谓之心悟。良知为不动之真体,太虚之中,无物不有,又无一物之住,有住者即为太虚之碍;人心感应,无时不有,又无一时之住,有住即为太虚之障。故忿□、好乐、恐惧、忧患"一著于有心",即滞留于心,心便不得其正。王守仁死后。钱氏有感于"学问落在空处",力辟空疏,以恢宏师说为己任,因而强调"诚意"、"戒慎"、"于事物上实心磨炼"、"于应酬之中求本体"、"于事上识取本心"等致知和修养之道。故黄宗羲曰:"乃龙溪竟入于禅,而先生不失儒者之矩□,何也?龙溪悬崖撒手,非师门宗旨所可系缚,先生则把缆放般,虽无大得亦无大失耳。"(《明儒学案》)尤其可贵的是,钱德洪在强调"行、著、习察、实地格物之功"时提出"于此体当切实,著衣吃饭,即是尽心至命之功"的论断。此说经王艮--王襞而影响于李贽,乃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遂形成"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钱德洪著有《阳明夫子年谱》三卷(载《王文成公全书》中)、《濠园记》一卷、《言行逸稿》、《会语》、《论学书》等。钱德洪为浙中王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学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大影响。黄宗羲曰:"龙场而后,四方弟子始益进焉。郡邑之以学鸣者,亦仅仅绪山、龙溪,此外则椎轮积水耳。"(《明儒学案》)

4、人物贡献

钱德洪一生以传播师说为己任,不辞辛苦将师说、师文辑录成书。今本阳明《文录》、《传习录》、《阳明年谱》均出自德洪之手,这些都是研究阳明思想的必备文献。从整理阳明文献方面来看,德洪是居功甚伟、无人能及的。这样看来,对于推动阳明学在中晚明的发展,德洪和龙溪一样是重要人物。


钱德洪集

其中《王门宗旨》卷十《钱绪山先生语录钞》共收钱德洪语录33条,《圣学宗传》卷十四共收绪山语录27条,《理学宗传》卷二十一共收绪山语录ll条,《明儒学案》卷十一《浙中王门学案一》共收绪山语录26条,三书的收录有交叉重复的。另外,《明儒学案》卷十一中节选钱德洪《论学书》十五首,今本《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七《年谱附录二》收录了钱德洪与罗念庵的《答论年谱书》十首,其他卷也收录了绪山的序文、书信等文字若干,可以在语录之外为钱德洪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学者吉田公平根据《王门宗旨》、《理学宗传》和《明儒学案》记载的绪山语录及相关资料整理了《钱绪山遗文抄》(收入《阳明学大系》第五卷《阳明门下》上),其中汇录了16封回复友人的书简、8篇序说(阳明先生文录序、阳明先生年谱序、大学问序和跋、续刻传习录序、贺黎池蛟序略、书徐调元卷、天成篇)及50条绪山语录。吉田公平所做的这些整理工作为后来学者进行钱德洪语录的辑逸和考察以及思想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2003年6月,学者彭国翔在《钱绪山遗文抄》的基础上又参照日本内阁文库所减池上客辑录的《心录》中收录的五条绪山语录,发表了《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其中载有语录60条。

5、主要成就

德洪为学注重“为善去恶”的修炼功夫,对“天泉四句教”有独到见解。

著有《绪山会语》、《平濠记》、《王阳明先生年谱》等。

钱德洪整理了王阳明的主要著作,修订了王阳明的年谱,并进一步阐说,发展了心学。钱虽然与王龙溪同为王阳明的门人学生,并同赴殿试,同年进士及第,但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不同见解,比如对王阳明「四句教」的理解阐说就极为不同,甚至相抗相争。钱德洪同时也是一位当时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对王学的传播和民间化起了很大作用。

上一篇: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下一篇:陈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