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祁门县

科普小知识2021-11-22 11:44:35
...

祁门县位于黄山西南部,与江西省浮梁县接壤,因县城所在祁山镇东北部有祁山,西南部有阊门,故合名祁门。祁门始建于唐766年,距今1200多年,又因汉代长沙王吴芮部将梅鋗被封为列候,统领包括今祁门在内的封地,故祁门又有“梅城”之称。全县面积2257平方公里,人口约18.7万。祁门气候湿热,土壤适宜种植茶树,兼之其有历史的产茶技术,特别是红茶的制法独特,使祁门红茶成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

中文名称:祁门县

别名:红茶之乡

地理位置:安徽省南部

所属地区:安徽省黄山市

行政区类别:县级

下辖地区:8镇10乡

著名景点:牯牛降景区、九龙景区、历溪景区、冯家顶风光

气候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面积:2257平方公里

人口:18.7万

电话区号:0559

邮政编码:245600

车牌代码:皖J

1、概况


祁门县城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2257平方公里,人口约18.7万。其中山场面积295万亩,茶园16万亩,水田11.2万亩(农民人均山场近20亩、茶园1亩、水田0.7亩)。现辖8镇10乡,152个村,1039个村民组,总人口18.58万(其中农业人口14.67万)。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5.79%,居全省首位;拥有林地17.95万公顷,林木绿化率86.05%,森林蓄积量999.6万立方米,是我省重点林业大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近年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县”等多项殊荣。

2、历史沿革

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两县地。

唐永泰元年(765年)歙人方清起义,据黟县赤山镇(今祁山镇)置阊门县。

永泰二年(766年)郡人吴仁欢聚地方团练助歙州剌史击退方清,请准划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一部设祁门县,因“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续文献通考》),建县后属歙州。

宋属徽州。

元属徽州路。

明、清时属徽州府。

1912年直属安徽省,后属皖南行署第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后,隶属于徽州专区;今属黄山市。

3、行政区划

辖现辖8镇10乡,152个村,1039个村民组。

8个镇:金字牌镇、安凌镇、闪里镇、历口镇、平里镇、凫峰镇、小路口镇、祁山镇

10个乡:大坦乡、溶口乡、渚口乡、古溪乡、新安乡、箬坑乡、柏溪乡、祁红乡

芦溪乡、塔坊乡

4、经济概况

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24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13.6%和15.4%。

一、工业:1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31255万元(现价),同比增长53.2%,其中重工业完成26741万元,同比增长37.5%,轻工业完成4514万元,同比增长372.4%。

二、农业:受*“一号”文件各种政策的落实和市场价格导向因素的影响,加上今年风调雨顺,我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实现总产值42744.5万元(现价),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1%。

三、财税金融:实现财政收入9902万元(不含基金,下同),同比增长7.8%,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818万元,同比增长12.5%,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1407万元,同比增长31.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1249万元,比年初增加17004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5283万元(剔除至2003年末不良资产剥离、农发行代理业务上收等因素),比年初增加5531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2050万元,同比增长65.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706万元,同比增长99.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5159万元,同比增长52.7%,房地产开发投资9185万元,同比增长40.7%。今年以来,商品房销售形势较好,至12月底,商品房销售额达7239万元,同比增长280.2%。

五、城乡消费品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

六、外贸出口:实现外贸出口总值222.35万美元,同比增长10.4%。

七、利用外资: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274.86万美元,同比增长11.0%。

八、城乡居民收入:我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2178元,比上年增加2557元,同比增长26.6%;据600户农村住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01.66元,比上年增加326.61元,同比增长14.4%。

5、地理优势

祁门县区位优势独特。处黄山、九华山、庐山三大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带,是西部省份进入黄山,到达江浙的重要通道。距离黄山国际机场69公里,皖赣铁路和省道慈张线、大青线横贯县境,西连武汉、合肥、南昌、厦门,东接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黄山—景德镇高速公路黄山—祁门高等级出境公路已经纳入安徽省“十五”规划。

6、著名景点


牯牛降景区

一、牯牛降景区

牯牛降位于祁门和石台两县交界处,最高峰海拔1727.6米,因峰顶有一黑色巨石,远看似牯牛静卧而得名。牯牛降原始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奇花瑞草密布,珍禽异兽往来其间,当地民谚说,“三十六大峰,七十二小峰,大岔三十六,小岔七十二,峰峰岔岔都有宝,只剩一处,还出灵芝草”,故有“绿色自然博物馆”之美誉。

牯牛降群山起伏,峰高涧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溪水常流,风景如画,景观古朴原始,集“雄、险、奇、幽、奥、野”于一身,奇松、怪石、溪瀑、云海、佛光被誉为“五绝”。

牯牛降自然景观有仙女潭、黄龙潭、牯牛湖、潜龙谷、仙人聚会等数十处,人文景观有善庆婵院遗址、法云大禅师墓、新四军遗址等,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的动人神话传说。景区还开展了垂钓、攀岩、森林天体浴、野战探险等户外有氧运动项目。


九龙景区

二、九龙景区

九龙景区位于安凌镇赤岭村,地处*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东侧,为祁门牯牛降重点景区之一。景区因有九个形态各异、深不可测的的池谭而著称,是整体岩体形成,形似人工雕刻,实为罕见的花岗岩峰丛地貌奇观。这里潭瀑相连,古木参天,让人欲幻欲仙,是唐代“诗仙”李白倾怀咏诵的秋浦河之源头。

安徽秋浦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至今,一期项目已投资1100万元,开发了九个龙潭景点,建成了景区大门、游客中心、8000米环山游览步道等设施。二期项目将投资2000万元,建设九龙湖、九龙山庄木屋别墅群、开发九龙潭水上娱乐项目等。景区正积极承接九华山、庐山等旅游辐射,面向南京、合肥、武汉等客源市场,打造集科研探险、休闲体验、养生度假、商务洽谈为一体的牯牛降旅游胜地。


历溪景区

三、历溪景区

历溪古村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境内,为*AAAA景区牯牛降的南大门,是牯牛降原始大峡谷的最佳入口处,经此可以直接到达牯牛降主峰,登牯牛降主峰“牯牛大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顶天,汇雄、奇、险、秀、幽、妙于一身,琦丽风光,冠绝江南。尤为神奇的是秋高气爽之时,峰顶常有硕大的圆弧状七色光环浮现,随风漂浮濡动,此称“佛光”(这里的佛光比峨嵋佛光更清晰,且显现时间长、次数多),是为牯牛降景观一绝。登临绝顶,南望黄山诸峰尽收眼底,北眺长江如练群山连绵,是观云瀑、赏佛光的最佳胜地。

历溪是祁门红茶的主产区,传统目连戏的发源地,闻名的御医之乡,天然的大氧吧。

历溪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丽、村中古木林立,植物丰茂、水源充沛、民风古朴,众多人文景点如:镇南祠、合一堂、王典墓、舜溪桥、明清古民居,如大珠小珠散落村中。参天错落的千年古树林是华东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古树群,与川流不息的舜溪河映带左右,环抱古村,置身疑为桃源易地。

古村与牯牛降大峡谷接邻,峡谷总长十五公里,为华东之最,直接主峰核心景区。峡谷内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牯牛降景区是黄山山脉的延续,其风光不但包含了黄山清奇秀丽的景观,更具有古朴苍茫的原始生态的特点。峡谷内沿途溪流纵横、云雾萦绕、鸟语花香。千年古松、珍花异草、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景观丰富令人目不暇接。登主峰可一领众山之冠,赏日出、戏云海、仿佛天上人间。


环砂景区

四、环砂景区

“目连戏”发源地——千年古村环砂,位于历口镇。村口有千年水口林,村前河湾有雍正九年所立“放生池”碑。环砂宗祠叙伦堂供奉程、傅两个姓氏祖宗,故又称“两姓祠”,全国罕见。发源于环砂的《目连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祠堂院墙上嵌立的“永禁碑”堪称古徽府治下的“地方森林法”。环砂景区正式启动开放以来,先后投入300万元建成了环村游览步道、休闲长廊、美人靠椅、停车场、景观坝和水口林休闲区,完成了20幢民宅“改徽”,重修了叙伦堂等,10家“农家乐”旅游接待示范户挂牌营业。民俗园、百果园、垂钓中心、游客旅游接待中心等二期项目已规划并着手实施建设。环砂村在祁门乡村旅游快速崛起的发展大潮中,正积极打造“皖南生态和谐第一村”。


阊江源•大洪古道

五、阊江源•大洪古道

阊江源•大洪古道地处祁门县大坦乡大洪村燕窝组,距祁门县城22公里,这里山谷幽静,丛林丰茂,溪水碧绿澄澈。行至山顶,飞流直下,形成一道瀑布,瀑布下一湾湖水,湖水清澈碧绿,似一块巨大的翡翠,山风阵阵,波光粼粼,疑为瑶琳仙境。峡谷两侧树木葱茏,茂林修竹,生意盎然,如优美山水画卷,景色秀美绝伦。阊江源旁峭壁看似惊险,却有路可攀,密林中兰草丛生,苔藓铺地,琼花玉叶随处可见,实为一个摄影采风、观景探险、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冯家顶风光

六、冯家顶风光

冯家顶地处祁门县箬坑乡,距县城约73公里,冯家顶一脚跨三县,与牯牛降一山之隔,是黄山市祁眉茶旅有限公司正极力打造的一条处女旅游线,冯家顶,一个原始、古朴的地方,他悄然隐藏在祁门县若坑乡海拔700米比较偏远的一个小山顶上,一条乱石铺阶的小道,很有坡度地牵连着山里和山外的世界。

冯家顶与仙寓山同属一脉,森林植被为原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灌丛、山地草甸和黄山松纯林构成。密林深处,青山绿水相依,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雄奇,秀美中见恬静,奇幻中见优雅。除此之外,谷涧深处的溪潭瀑流飘洒飞逸出的青丝蔓缕,游荡弥漫的崇山峻岭和逶迤连绵的山林泉石之间,那山间的瀑布便是水门湾瀑。走进静寂幽深,静静的水,倾情互动,和谐交融。

7、土特名产


祁门红茶

一、茶中英豪--“祁红”

祁门产茶创制于光绪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的记载,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祁门产红茶,事出近代。当时的英国、法国、俄国、丹麦等国家都有着巨大的红茶市场。1875年前后,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

祁红功夫茶条索紧秀,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

二、山蔬第一珍品石耳


石耳

石耳是祁门特产之一,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的石缝中而得名。俗称石衣,又叫石菇、岩耳、石壁花等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地衣门、石耳科。石耳外形和木耳相似略大,体呈扁平叶状,块大厚实,正面有颜色乌黑有绒毛,背面呈灰绿色,腹面中间有一粗壮的“脐”,它就靠着这个奇妙的小吸盘似的脐,才得以在悬崖峭壁上安家落户。

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滋补食品,为稀有的名贵山珍。而且还是良药,有清凉和滋补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石耳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中医认为石耳可以清肺热、养胃阴、滋肾水以及益气活血、补脑强心,有良好的食疗效果,尤其对身体虚弱、病后体弱的滋补效果最佳。近年来研究表明,从石耳中提取的生理活性物质,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徽菇

三、十大名菇之首徽菇

徽菇是徽州香菇的简称,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四大名菇之一,1990年12月全国香菇专业会议确定全国十大名菇,徽菇高居首位。

徽菇以其色鲜味浓、肉厚质嫩、香气沁脾和较高的营养药用价值等特点独成品系,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仅氨基酸就多达18种,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的7种,并含有30多种酶。徽菇作为山蔬珍品,其味鲜美可口,尤以香气浓郁著称,历来为徽菜中的上等原料,且不论作辅料还是作主料,不论红烧清炒还是熬汤,样样皆宜。传统徽菜中,以徽菇为原料的佳肴很多,如油焖香菇、香菇石鸡、香菇菜心等等。


祁门红茶

四、屯绿之最凫绿茶

凫绿产于祁门东乡凫峰一带,属炒青绿茶,是驰名中外的“屯绿”的重要组成部份。

屯绿,是屯溪绿茶的简称,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旧时皖南以及毗邻的浙西、赣北等地所产的炒青类绿茶,都集中到屯溪进行精加工后运往上海、香港口岸外销,故名“屯绿”,在国际市场上叫作“屯溪茶”。屯绿炒制起源于松萝茶,黄山地区的松罗茶创制于明代初年,是古代最负盛名的名茶之一。清嘉道年间(1796—1850),松萝茶通过精制,分离出珍眉、贡熙等花色,即是“屯绿”诞生。

屯绿堪称我国炒青绿茶中出类拔萃的佳品,外观纤细美观,条索匀整壮实,色绿带灰有光泽,香气鲜高持久,滋味浓厚醇和。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的优良品质著称,曰“屯绿四绝”。

屯绿产地虽然很广,但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祁门所产凫绿,在屯绿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凫绿中的“四大名家”,更因品质出类拔萃,而被誉为“屯绿之冠”。

五、仙寓尖茶

“仙寓山尖茶”是安徽省优质茶,是我县九十年代初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名茶,自投放市以来,很受消费者欢迎。

仙寓尖茶(剑茶),外形匀整舒展,扁平挺直似宝剑,色泽绿翠显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浓绿清彻明亮,叶底嫩绿明亮,1992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六、乡土风韵祁西土布

祁门生产土布始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为农家妇女自行纺织的一种布匹。这种土布以历口为交易集散地,历口附近的村子多有出产,其中彭龙村为最。这一带均属祁门西乡,故称“祁西土布”。祁西土布,门扣在5百至6百根纱左右,门约1尺8寸,长度3丈6尺至4丈足尺。品种有醉红、窄绿、紫青、十文青、三文青、白地青花、青花白地等,可做衣服、印花被面、包袱、头巾。因其特别厚实暖和,耐用经磨,用来做冬天的内衣和棉被里子非常适宜。

这种土布独特的是,在颜色搭配方面,主要是用青、白两色纱线交织而成,看上去朴实大方,密而有序。其染色方法有煮色、瓮染、印染3种,颜色鲜明,不易褪色。还可通过印花工艺,印染上一些简洁明快、造型生动的图案,古拙朴素,乡土气息浓郁,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


猕猴桃

七、野果之王猕猴桃

猕猴桃,祁门人习惯上称作杨桃,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来黄山,曾对猕猴桃作过一番研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猕猴桃全身都是宝,果实除可食用外,还可制果酱或酿酒;根入药,有清热利尿、散淤止血之功用;叶能止外伤出血;树皮和髓可造纸。

祁门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都适宜猕猴桃的生长,县内有丰富的野生猕猴桃资源,年可采量在100万斤以上。每年白露过后,深山野坳、田头地角,到处都有猕猴桃长长的藤蔓,垂挂着一串串铃铛般的果子。尤以生长在赤岭、历山、牯牛降等高山区的“黄心杨桃”最为香甜,有“十月杨桃赛荔枝”的说法。

1983年,安徽省农学院将祁门猕猴桃命名为中华猕猴桃-“祁门9号”。其特点是:汁多、皮薄,酸甜可口,风味殊佳。而且是真正来自大自然的绿色食品。

8、传统民俗

一、祁门风俗—游太阳

此风俗是纪念隋末时人汪华。

每年农历六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祁、黟两县交界地的镇村举行。大致程序是:六月十二日入庙请太阳菩萨,谓“接神”。晚,东家设供,世巫传罡斧给四跳童,操练习仪。十三日晨,抬菩萨进祠。跳童沿途挥罡斧,东家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撒五谷送神。菩萨入祠,村民跪拜,祈愿。拜毕,世巫念咒行术降神,跳童舞跳若狂;罡斧刺额流血,谓之“开天门”。置煎油大锅,将油煮沸,放入豆腐。世巫赤手入锅,先取出沸油中少许豆腐赠东家。尔后再将沸油中所有豆腐用手拨出,众人抢食,传说可免灾疫,而世巫手不灼伤。其时罡斧撞击声、鼓乐、鞭炮、傩傩之声大作。十四日所祀神像被抬出。村民门前挂圆筒状纸伞,伞下挂鞭炮,菩萨路经门前燃炮,跳童起舞,称“跳火炮伞”,驱邪纳吉。世巫、跳童、乐工、仪仗及杂役,世代由杂姓小户佃仆充当。《四志》称:至明季已无出,民国初年“犹循而行之”。祭祀汪华的庙原称大王庙,后改为太阳庙。一说当地念“王”,沿“阳”音。《说文解字》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故大王庙称太阳庙。另说,据《五石脂》载:“汪氏源出汪芒之后”。汪芒氏为禹之夏部,后裔崇敬太阳,应有其遗风。演进的结果大王终而与太阳复为一神,完成了对祖先、英雄的崇拜与自然物崇拜的过渡与统一。皖南祁门县金字牌乡和黟县渔亭镇,有祀汪华的《游太阳》祭仪民俗。

二、自成一调采茶戏

祁门县采茶戏源自江西。清朝初年,邻近的江西省浮梁县一些陈姓的人迁入毗邻的闪里镇坑口一带,他们带来了一种叫“饶河调”的戏,很受观众欢迎,祁门人叫它“江西调”。由于这一剧种曲调明快,节奏简单,富有乡土气息,后来就流传到我县的西乡、南乡一带。近200年来,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发展和茶乡人民生活习俗的熏陶,以及我县民间音乐舞蹈的影响,逐步具有了祁门的特色。

祁门采茶戏的曲调大多旋律明快、高吭优美,并且剧目丰富,1947年在祁门上演的采茶戏传统剧目就有大戏12本,小戏46本。

近年来,随着地方旅游业的兴起,祁门采茶戏又现生机,如古村渚口等地组织了演出班子,用祁西方言演戏,乡土气息浓郁,别具风味。

三、戏剧奇葩目连戏

祁门山清水秀,生态绝佳,风光如画,牯牛降是一颗最为神秘而璀璨的绿色明珠。人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牯牛降就养育了一位明代著名戏剧家郑之珍,也孕育了一个剧种“祁门目连戏”。

祁门目连戏起源于祁门,流传的范围却到达徽属六县,包括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绩溪,以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邻省。据初步调查,明清时期徽州及其周边的目连戏有20个左右。目连戏后来流传大半个中国,许多地方剧种也积极移植上演,如四川高腔《目连传》、绍剧《救母记》、莆仙戏《目连救母》。清康熙年间,皇宫也开始搬演郑之珍的《劝善戏文》。乾隆年间,张照参考郑之珍的原著,编撰宫廷大戏《劝善全科》,共240出,连演10天。而且,随着佛教的传播,目连戏甚至远传到东南沿海及川滇等地。今天徽剧、川剧、汉剧、婺剧、昆曲、黄梅戏、桂剧、湘剧尚保留目连戏中的《双下山》、《王婆骂鸡》、《哑背疯》、《老背少》等折子戏。目连戏300余年经久不衰,一直传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四、戏曲活化石——傩舞

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傩舞就是举行大傩时跳的一种舞蹈,源于原始巫舞。《论语.乡党》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到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傩舞逐渐向如娱人方面演变,加强了娱乐的成分,内容也大为丰富,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的节目。个别地区已发展成戏曲形式,称为傩戏。

祁门傩舞形式多样,南路一带的“平安舞”、东乡的“游太阳”以及西乡栗木村一带目连戏演出前的“跑五猖”等,都是傩的不同表现。最典型的是南路傩舞,其主要特点是演员都戴木刻彩色面具。这种面具共有9个,刻工精湛,栩栩如生,性格突出,爱憎分明。

9、地方美食

一、千层锅

千层锅是祁门山区的一道美味菜肴。其原料多用农家土菜,一层层码放进一口大铁锅中,大火烩煮得透熟,热气腾腾地连锅端上桌。一般情况下顶上盖的一层是红烧肉片,硕大肥实,油而不腻,周围是排列整齐的肉圆,往下有油炸的豆腐、风干的野味、鲜嫩的竹笋、多样的山菜,通常最下端是干菜拌米粉,油足味厚。吃一层,露一层,每层都不同样,每层都有自己的风味,既新奇又有味,而且料多份足,既是一道菜,也可当饭吃。

据说这道菜的来历与曾国藩有关,当年,曾国藩率湘军驻祁时,时常行军,有时驻扎在荒郊野外,便因陋就简,在堤畔上挖一排灶,架一溜锅,有什么原料都拿来一锅烩,创造出这种即省工省料又独具风味的名菜。后来这道菜传到安凌一带民间,久而久之,叫出“千层锅”的名头来。无论逢年过节、还是结婚做屋,当地人们都喜欢做这道菜。而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家,作菜的原料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山珍野味,脱不了农家特色。

二、楂子、苦槠豆腐

楂子豆腐原料为橡树的果实,名橡栗,亦叫栎实,可食,早在《列子说符》中就有“冬日则食橡栗”的说法。从山上将橡栗捡回后晒干,去掉硬壳,把果肉磨成细粉,筛掉粗渣。煮一锅水,待其稍滚时倒入橡栗粉,并搅拌均匀,等到变稠凝固后,取出摊凉,切成块状即成。

苦槠豆腐原料为苦槠的果实,苦槠又名槠栗,为皖南一带常见的乔木,种子如毛栗可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槠子处处山谷有之,生食苦涩,煮炒乃甘,亦可磨粉。”苦槠豆腐制法与楂子豆腐制法大同小异,这两种豆腐均呈酱褐色,光滑而微透明,祁门人一般用其配以红辣椒、腌菜等同炒,添加生姜、大蒜和香葱等作料,炒时有讲究,做到锅热油老,慢慢煎炸,切忌乱翻,否则易碎。风味独特,观之如美玉凝脂,食之柔嫩爽滑,鲜爽清香,美味可口。

三、山珍野味石鸡

石鸡是一种大型的野生蛙类,学名叫棘胸蛙。形似一般的青蛙,但粗壮肥大得多,成蛙体长超过10厘米,体重半斤以上,大的接近1斤。头又宽又扁,吻端圆并且突出于下颌,吻棱不很明显;皮肤粗糙,背部暗灰色,有许多疣,雄性的胸部长有分散的角质黑丁肉刺,如同黑棘,故有其名。因体大肉多,且细嫩味美如鸡肉,人们便将其唤作石鸡。

石鸡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祁门山里的密林峡谷,是其理想的栖息地。它喜阴凉潮湿,畏烈日,白天躲在溪流旁、石窟里、岩沟内,晚上出来在水上觅食,并时常发出鸣叫声。山民们掌握其习性,在夏夜点燃火把,沿山溪循其叫声寻找,用火把一照,石鸡突见亮光,往往瞠目发呆,束手就擒,非常有趣。

石鸡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堪称山珍上品,被国外美食家誉为“百蛙之王”。其肉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高蛋白质低脂肪,且有滋阴降火、清心调肺、健肝益肾的功效,尤其是夏天,多吃石鸡可以不长痱子。

上一篇:宜城市

下一篇:滁州市琅琊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