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县
五寨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部,总面积1379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8年)。县人民*驻砚城镇。五寨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管涔山北麓。东接神池县,西连岢岚县,南临宁武县,西北与偏关县、河曲县接壤。
名称:五寨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山西省忻州市
*驻地:砚城镇
电话区号:0350
邮政区码:036200
地理位置:忻州市西部
面积:1379平方千米
代码:140928
气候:亚寒带大陆气候
1、概况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位于忻州市西部,总面积1391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8年)。县人民*驻砚城镇。地势东南高,西部低。东南为石山区,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为“丁“字形盆地,以三岔为最低海拔1300米。北部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境内主要河流是朱家川河及其支流清连河。年均气温4.3℃,一月零下14℃,七月19℃。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20天。
2、历史沿革
五寨县
据古文物考证,五寨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属冀州。
周、春秋时属并州。
战国时为赵国北边地。
秦时属雁门郡地。
汉为雁门郡娄烦地,后汉为武州南境。
三国时为魏之新兴郡。
北魏时为肆州秀容梁郡岢岚县地。
隋为马邑郡神武县。
唐朝属河东道朔州,唐末建五州。
五代后汉时属岢岚军。
宋时为岚州岚谷县,置宁远寨,隶属岢岚军。
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属西京道,统神武县,有宁远镇。
金为武州边下刺史所领宁远县。
元朝为大同路武州,至元二年割宁边之半隶属。四年省宁远县及司候司入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镇西卫隶山西都司。嘉靖十六年建五寨城堡。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镇西卫五所大寨堡:前所、右所、中所、左所(今城关)、上所(今河湾)为五寨县,并入三岔堡,属宁武府。
民国时期,五寨属雁门道。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山西属第二战区,五寨为第二行政区管辖。
一九四〇年建立五寨县人民*,一九四一年八月后,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
一九四五年解放后,五寨为晋绥二专署驻地。
一九四九年*成立后,属兴县专署。
一九五二年归忻县专署。
一九五九年四月忻县专署与雁北专署合并为晋北专署,五寨随属之。一九六一年十月恢复忻县地区专署,五寨归属。
一九六七年成立五寨县革命委员会,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九年以来,五寨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
3、自然环境
五寨属亚寒带大陆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无酷暑,常年风沙大,雨雪少。年平均气温4.9℃,平均降水478.5毫米。平均日照2872小时,无霜期110-130天。主要河流有朱家川河、县川河、岚漪河、清涟河、鹿角河,是晋西北的富水县之一。较大的水库有南峰水库、白草庄水库、郭家河水库。
全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荷叶坪山海拔2783米,芦芽山海拔2739米,西北部韩家楼村海拔1300米。东、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南部为石山区。
4、行政区划
五寨县
至2007年五寨县共有3个镇,9个乡,2个办事处,具体如下:
砚城镇:
东关、西关、南关、城内、中所、坡底、李家口、周家、小口子。
三岔镇:
三岔、大村、东寨、小刘家湾、柳河、井儿洼、张家坪、羊坊、园子沟、倪家山、张家墕、董家咀、徐家坪、云梯峁、杨家山、上会子。
小河头镇:
小河头、河底、小武州、马军营、黄崖湾、古城角、大武州、周家梁、张家洼、烟洞洼、咀儿上、五科、武家窑、大庄子、界东。
前所乡:
薛家、旧堡、葛家、张家、右所、前所、孤山、南坪、都嘴、边墙子、倪家洼。
胡会乡:
大胡会、小胡会、东鸡儿洼、西鸡儿洼、东坪、张家坪、石嘴头、安子、川口、包家湾、水槽、王家庄、桑家洼、夏家洼、赵和庄。
新寨乡:
庄窝、官庄、羊道沟、殷家湾、何家岭、索家沟、新寨、石庙、魏家坡、旧寨、大刘家湾、上白草沟、焦家洼、小马营、下白草沟。
韩家楼乡:
郜家墕、固城、孙家梁、魏家洼、碾洼、韩家楼、丈子沟、肖家、周家、管家湾、窑子头、阳宅、大河湾、杨家庄、双泉墕、富家梁、沟南、窑会、铧嘴、李家庄、前兑堡、养马坪、邬耳、滩嘴头、丰兑坡、后兑堡。
杏岭子乡:
前五王城、柳树嘴、杏岭子、安家坪、汶子坪、下关、杨家坡、七里坪、鸡房、武家梁、白草坡、王满庄、碾子嘴、贺家嘴、马家嘴、瓦窑塔、后沟、郝坡、下鹿角、田家坡、井峁、红泉、白家沟、上鹿角、张家湾、朴鸡儿、龙玉嘴、崖窑、左家崖、官咀、米家洼、邱家坡、何家塔。
孙家坪乡:
河湾、大辐车梁、小辐车梁、崔家、郭家洼、栗家畔、高岭、汶儿水、大燕家庄、阳坡、孙家坪、武家洼、峤峪、寨儿梁、东寺儿沟、西寺儿沟、南洼、峰子头、连家沟、礁臼坪、牧沟、黄土坡、沟子、嘴儿上、沙湾、旦沟梁、宽沟。
东秀庄乡:
五佛寺、杨可庄、麻地洼、东秀庄、大双碾、小双碾、南庄子、郭家河、闹儿沟、后五王城、西坪沟、麻坪、后赵和庄、新舍科、西坪、要子水、卧牛湾、下会子、常家坡、苏家堡、西梁墕、刘家咀、赵家沟、白草庄、上洼、墕子、吴家沟、狮子北沟、狮子南沟、东坡、侯家庄、狮子沟新村。
梁家坪乡:
韩岭庄、水口头、阎家洼、小燕家庄、富家墕、赵峪庄、倪家圪洞、蔡家墕、海子界、界牌、后子洼、梁家坪、新舍窠、小寨、邓家墕。
李家坪乡:
葛家洼、大辛庄、张家坪、李家坪、羊坊、古井坪、老牛坡、东紫寨、西紫寨、青杨林、油梁沟、大东沟。
刘台办事处:
许林、红娘子、宋家寨、水沟墕、张家窑、车道坡、塔子会、深沟子、马家坪、刘台、常嘴、永丰庄、艾洼、新庄窝、二道沟、三道沟、华家沟、何家梁。
经堂寺办事处:
神路沟、窑子、南庄窝、塔儿沟、羊圈沟、新房圪台、顾家沟、水磨上、观音店、簸箕洼、罗泉沟、洞儿上、店坪、黄家山。
5、经济发展
五寨县
五寨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马铃薯、玉米,胡麻、黄牛、花菇、茴子白(卷心菜)、药材、葵花及其炒货业。
马铃薯每年全县的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万亩以上,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山西省马铃薯种植大县,并基本形成优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格局。山西雪龙马铃薯开发公司成为全省较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其主导产品精淀粉和粉皮的质量和销量较好,1998年公司被定为省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近年来,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改革科技*、加速科技进步、激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全县共取得国家、省部级和地区的科技成果35项,其中秸秆高蛋白饲料和菌体蛋白研究试验分别获得国家“星火计划”洽谈会金奖和银奖,并在全国18个省区推广。瘦肉型猪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山区养牛商品技术开发、绒山羊开发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寒地区果树栽培试验获区级科技推广奖,脱毒山药高产攻关试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221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88万元,实现财政收入40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042元。
6、社会事业
科技
2012年五寨县共取得国家、省部级和地区的科技成果35项,其中秸秆高蛋白饲料和菌体蛋白研究试验分别获得国家“星火计划”洽谈会金奖和银奖,并在全国18个省区推广。瘦肉型猪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山区养牛商品技术开发、绒山羊开发分别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寒地区果树栽培试验获区级科技推广奖,脱毒山药高产攻关试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教育
2012年五寨教育局下属直属学校有:五寨县东秀庄联校、五寨县第二小学校、五寨县第二中学校、忻州五寨县第四小学、五寨县第三中学、五寨县第一小学校、五寨县韩家楼联校、忻州市五寨县三岔联校、五寨县三岔小学校、忻州市五寨县实验学校、五寨县第三小学校、五寨县第四中学、五寨县职工幼儿园、五寨县小河头学校等等。
文化
2012年续建和完成投资187万元的文化图书综合大楼。完成砚城、三岔、韩家楼等8个乡镇文化站。配套图书设备,完成70个农家书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资30万元,维修南街古戏台。实现县城8000户居民和18个农村的有线电视数字化。
医疗
2012年完成县第一人民医院医技楼和韩家楼卫生院业务用房续建工程。新建27所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在1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并开工建设卫生监督所办公楼。
社会保障
2012年新建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投资96万元,建设三岔、小河头、韩家楼、杏岭子4个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投资400万元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完善清涟移民新村敬老院,完成烈士陵园改造。
城镇建设
2012年在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东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旅游路、清涟路拓宽改造,万通南路、北峰台公园、西城区公园建设,清涟河综合治理,县城13条街巷管网改造和路面硬化、绿化、亮化等20项市政建设工程,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21万平方米。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改善民生收到新成效。
2012年组织实施重点项目160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64个,总投资近50亿元,规模和数量较2011年翻了4倍,保障性住房、农网改造、街巷硬化、农村危房改造等44个工程全部完成;工业园区、生物质能发电、神河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96个县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部分项目提前竣工,完成投资3.5亿元。
7、区位优势
五寨县
五寨县的地区优势主要有四点: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花岗岩面广质优,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中心,位于山西省12个二级经济区之一??晋西北区(五寨区)的中心,处在山西两大经济轴和两大能源基地之间,即处于黄河轴和同蒲轴之间,东有宁静煤炭能源基地,西北有神华能源基地及河、保、偏煤铝电能源基地,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之一和晋西北物资转运与商品集散的重要经济活动中心。目前,全县有三条过境铁路一宁(宁武)岢(岢岚)铁路、神(神池)河(河曲)铁路、神(神木)朔(朔州)铁路横贯东西;四条干线公路一店(店儿上)临(临界县)、忻(忻州)保(保德)、崞(崞阳)水(水泉)、韩(韩家楼)河(河曲)四条干线公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与县乡公路连网,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全县95%以上的村庄可以通机动车辆。三岔镇更是南达县城,通往忻州,北达偏关县,通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达河曲、保德县,过黄河入陕西省,平均日过往客车50多辆,机动车6300辆次,是晋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便利的交通为五寨县运输业和饮食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家楼乡郜家焉村、韩家楼村先后成为全省闻名的汽车专业户村,2001年韩家楼村新建了韩家楼煤台,年配煤120万吨,三韩公路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8、地理位置与面积
五寨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介于东经111゜28´--112゜,北纬38゜44´--39゜17´之间,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25公里。东、东北与神池紧邻,南、东南与宁武接壤,西、西南与岢岚交界,北、西北与偏关、河曲相接。
总面积为1391平方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208.7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60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8.7%;宜林地面积74.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6%;宜牧地面积5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万亩,交通用地8.3万亩,水域1.5万亩,暂难利用地10.2万亩。全县人均土地22亩,人均耕地6.4亩。
9、资源概况
五寨县是山西省的富水区之一,有“坐在水库”上的县之称。近年来县委、县*充分发近水资源优势,新修节水灌溉工程,目前全县节水灌溉工程以覆盖了砚城镇、前所乡、胡会乡、新寨乡一镇,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五寨县境内东南部花岗岩分布广阔,面积大约有183.3平方公里,总储存量5000万立方米。并且经勘测国家质检部门认定五寨县冰花绿、观音绿、经堂红等花岗岩质地为A级。目前境内花岗岩开发公司有7家,花岗岩开发与加工已初具规模,逐渐成为五寨经济的一枝独秀。
五寨县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被人们称为北方的“五寨沟”,在这里不仅有晋西北的名山芦芽山,“高原翡翠”荷叶坪等名胜景点,而且整个沟集山、水、树、石、泉、寺于一体,景色秀丽,美不胜收。五寨县还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狩猎区。目前五寨旅游事业正以迅猛的速度顺利发展。
五寨还有多处古城遗址,距离县城20公里的武王城遗址最为古老,武王城又称遮虏城,《资治通鉴》卷九载,唐乾符五年(1178年),李国昌与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五寨还有武州古城遗址和方城古城遗址等,五寨境内有多处寺庙遗址,有南禅寺遗址、雪山瑞云禅寺遗址、大寺遗址、五佛寺逮址、马家寺遗址、龙王庙遗址和天院寺遗址等,其中南禅寺最为有名。
10、风景名胜
五寨县旅游景区主要包括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和东西两梁狩猎旅游区。
南山生态旅游区
南山生态旅游区位于五寨县城南30公里的范围内,是五寨旅游的主要场所。“山作芦芽状,坪展荷叶形”,形象概括了南山风景区的特征。主峰芦芽山,距县城20公里,海拔2739米,峰头有太子殿,屹立绝顶,成为晋西北第一峰,区内有九桄梯、束身峡、白云洞、小冰洞、四季冰川峡谷,树木参天,森林蔽日,夏无炎暑,与五台山并称清凉胜地。从清涟河源头,过芦芽翠谷,向西转入离县城30公里的荷叶坪,这里海拔2783米,坪广3.6万亩,就象展开的一张硕大无朋的草绿色大荷叶,是华北地区少有的亚高山草甸,有“高原翡翠”之美称。从芦芽山、荷叶坪沿清涟河源头顺流而下,往北60华里,至城区,一路有三猴戏雄狮、四季冰川、小瀑布、还珠洞、玉玺石、风动石、百福石、情人岭、南峰水库、南禅寺等景点。整个南山旅游区集山、水、林、石、草、庙、泉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景色诱人,美不胜收。
县城西12公里有西雪山,山顶上有一座始建于唐贞元12年的雪山瑞云寺,到寺上遗址,仰南山天然卧佛,观夕阳照,别是一番景观。站在其中,有独立地球轴心之感。
东西两梁狩猎旅游区
东西两梁狩猎旅游区,始建于1997年,可览56万亩绿色狩猎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狩猎场,两梁柠条如茵,每适春云夏初,金花怒放,成为一片金色的海洋,野雉野兔等40余种动物出没其间,别有一番景象。
11、民俗文化
五寨县
八大角秧歌
八大角秧歌分布和流传于我县李家坪、梁家坪、砚城镇一带,始传于元朝末年。秧歌以舞、踢、说、唱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晋北人民淳朴、豪迈、忠厚、执着的个性,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农牧民对艺术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表演形式特别而著称,为我县一年一度春节、元宵节闹红火的主要文艺表演形式。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村村相互拜年,在乡镇所在地会班表演,元宵节还要到县城会班表演。现在亟需对该民俗文化进行抢救保护和整合加工,对我县文化旅游有一定前景;亦可着意打造作为晋北艺术品牌推向市场。
踢鼓子秧歌
五寨踢鼓子秧歌又叫硬架子秧歌,流传于宋朝末年。宋代梁山好汉忠勇善战,威武不屈,在民间传为佳话。踢鼓子秧歌就是人们因向往忠勇之士而编排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秧歌的扭、舞动作与戏曲架式相近,所以民间亦有戏架子秧歌之称。男角气宇轩昂,女角婀娜多姿。官生长袍羽扇,风度文雅;老生手拄长棍,老态龙钟。一般舞一段,歌一段。舞蹈剧烈,运动量极大;歌词通俗优美,表现风土人情,颇具地方特色,为我县过去春节、元宵节闹红火的主要文艺表演形式之一。
五寨佛曲
五寨佛曲,产生于盛唐。由于唐代兴佛重道,佛事活动较多,寺庙殿堂在咏经歌佛的基础上逐步产生了寺庙音乐;民间为高贵之人超度亡灵,寺庙举行佛事活动都要吹奏,从而产生了佛曲。五寨佛曲别具一格,它既有华丽的音韵,又有欢快的节奏,在全省有很高的声誉。相传在清代到民国初年偏关十年一次的万人大会上,五寨佛曲演奏技压群芳,多次夺冠。
五寨佛曲不但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原我局文化馆中级馆员马振山整理的《五寨佛曲》等70首,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由《山西日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专稿发表,《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和香港《文汇报》均转载过这一消息,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五寨道情
五寨道情,始传于唐代,它的前身是说唱道情。盛唐尊佛重道,故而在本地也兴起、产生了道歌道曲的形式。到了南宋,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说唱艺术,也称坐腔道情。伴奏乐器主要为渔鼓简板。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情艺术也不断成熟:乐器上增加了横笛、管子、板胡、三弦、四胡等;唱腔上大量吸收民间艺术以及中路梆子等剧种的曲牌、调式。道情音乐艺术丰富,在唱法上善于抒发感情,尤以悲调出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深的文化内涵。
12、人文景观
五寨故城
五寨故城,位于五寨县砚城镇。明嘉靖十六年(1527年)建筑土城,万历九年(1581年)扩城旧址,以砖砌墙。原为五寨堡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五寨县(左、右、前、后、中五所大寨合称五寨),城墙高11.6米,底宽5米,顶厚1.67米,周长2000米,设东、南、西三个城门。城垣顶上八面建楼,东门为捧晖门,南门为迎薰门,西门为秩成门,门外有关。清涟河沿东南北三面绕流,城内有东西南北和小东五条大街,八条小巷。现存东南、西南土墙1400余米,城砖大部被拆毁,唯南城门门洞保存较好。城门洞顶镶嵌石碑一通,可辩字样:山西巡抚御史高文万山西总兵官都督麻锦“禾固封守”岢岚兵备右恭政□分宁西路右恭李东阳万历八年夏吉时。
文物古迹
三岔木牌坊,位于三岔堡十字大街口,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牌坊座基为0.6米高的石砌台基,三顶叠衬,呈“品”字样。四楹三门,全高7.25米,通宽11.2米。其中中门宽3.15米,高3米,车马通行。两边边门各宽2米,高2.65米,只显门样,不做路行。四楹都有双木斜卡,中间两楹抱有大石雕狮的鼓儿石,铁条箍制,既固根基,又显威严。栏坊下装一木板刻匾,前曰“正位居体”,后题“大观在上”,顶端起脊彩飞,双层檐头,灰瓦盖顶,檐头四角挂有风铃,实为当时三岔堡风景之一,也是现在全县境内唯一木制明代古牌坊。
南庄窝古塔
南庄窝古塔
南庄窝古塔位于我县原经堂寺乡南庄窝村西南1.5公里处,建于明代,密檐式砖结构,高8.6米。底座为六角须弥座,直径2米。塔身由三部分组成,其上为略显弧腹的圆柱形,再上为凸形樯檐,最上为六角三檐攒尖塔顶。与此塔相距50米处有石塔林1处,分布面积东西30米,南北15米,并有散落石碑数通,隐约有“明成化”等字样。
南庄窝古塔是2001年县人民*公布的3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塔由于年久失修,亟待保护。同时,该塔位于我县风景秀丽的芦芽山入口处,对于彰显我县悠久的历史底蕴、提升我县旅游文化品位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氏家庙
埔坪林氏家庙,即五寨林氏大宗祠堂,位于五寨埔坪村刺仔寨山脚,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建筑建于清顺治年间,现状为一九八六年重修至今。面积843平方米,座北朝南。1通。布局依次为门楼、前厅、正堂。门楼两侧有一对青石抱鼓,塑有人物浮雕。前厅门窗以缕空图案组成,两侧走廊为7檩卷棚式。正堂为17檩悬山抬梁式结构,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金柱为菱形。宗祠内有林朝栋购公田为林氏家族祭祀用的“田产碑记”一方、林祖密委任状一件。一九八八被平和县人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埔坪林氏历来人才辈出,现埔坪村仍存有较多古建筑,比较有名就是思永楼:位于埔坪村,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为清雍正年间(1773年)埔坪林氏祖先子慕公十一代孙志连公倡建;大夫第遗址(俗称府衙),位于埔坪村刺仔山脚(家庙左侧),相传埔坪林氏子慕公第十二代*和公,于清雍正时诰赠大夫,子孙遂建在夫第,据称该建筑有100个门,99个窗。
埔坪林氏与*林氏(雾峰)有着深厚的情缘。近年来,不断有*宗亲回乡寻根认祖。当地依托这有利条件,加强对联系,大力发展对台农业、引进台资办厂等产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