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襄城区
襄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襄樊市城区南部,汉江南岸。是襄樊市委、市*所在地,全市政治、文化中心。总人口50万人(2007年),其中城镇人口31.7万人。地形为东低西高,呈三角形,东、北边界以汉江为界,沿江以平原为主,西南部以岗地、丘陵、山地为主。气候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5-17℃左右,平均降水580-91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为1778小时。汉江黄金水道贯通全境,余家湖港年吞吐能力达1000万吨;毗邻襄樊机场、老河口机场。古迹有襄阳古城墙、夫人城、多宝佛塔、绿影壁、照明台、摩崖石刻等。
中文名称:襄城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湖北襄阳
*驻地:驻檀溪街道檀溪路60号
电话区号:0710
邮政区码:441000
地理位置:襄阳市城区南部
面积:684.8平方公里
人口:50.5万人(20012年)
方言:西南官话-鄂北片-襄阳话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机场:襄阳刘集机场
火车站:襄阳站
车牌代码:鄂F
行政代码:420602
1、区位简介
襄城区是湖北省襄樊市市辖区,襄樊市委、市*所在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南岸,东、北临江,东与襄阳区、北与樊城区隔江相望,西与南漳县、南与宜城市毗临。
襄城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她凭借其北图中原、西进巴蜀的战略地位,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帝国将相和社会名流,为襄城人民留下了大量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襄阳城、护城河、习家池、绿影壁、古隆中、广德寺、夫人城、米公祠等名胜古迹都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特别是古隆中,因为走出一代智慧之星--诸葛亮而名扬海内外。举世闻名的宏篇巨著《三国演义》的120回故事中,有32回发生在这里。
2、历史沿革
襄城得名于古襄阳城,襄阳城始筑于汉代,历为州、郡、路、道、府治所,现为襄樊市委、市*驻地。
襄阳市襄城区
1949年前为襄阳县昭明镇。1949年1月建立襄樊市襄城爱国*区*;1949年10月改称襄阳县襄城区人民*;1950年5月改称襄樊市襄城办事处;1954年6月改称襄樊市第一办事处;1956年8月改称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设立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
会;1968年9月成立襄城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改称襄阳城街道办事处。1983年12月设立襄樊市襄城区。1995年12月,将原郊区所辖的庞公乡、檀溪乡、尹集乡划归襄城区管辖。2001年12月,将原襄阳县所辖的泥咀、欧庙两镇划归襄城区管辖。
1995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00号):撤销襄樊市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设立襄樊市襄城区和樊城区。以原襄城区和原郊区的檀溪、尹集、庞公3个乡的行政区域为襄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驻陵园路。
1997年,全区面积173平方千米,人口21.6万,辖6个街道、1个乡:昭明街道、王府街道、檀溪街道、庞公街道、隆中街道、余家湖街道、尹集乡。区*驻国林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89826人,其中:王府街道68504人,昭明街道54161人,庞公街道67354人,檀溪街道46796人,余家湖街道11558人,隆中街道29582人,尹集乡11871人。
2000年,襄城区面积173.1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1个乡,24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
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93号):将原襄阳县的欧庙镇、泥咀镇划归襄城区管辖。
2004年底,襄城区总人口491500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38个居委会、136个村委会。
2005年底,襄城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共有40个居委会、127个村委会。
2006年8月4日,湖北省民政厅《关于襄樊市襄城区调整欧庙镇及庞公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的批复》(鄂民政发36号):经省人民*批准,同意襄樊市襄城区将欧庙镇的枣林、贺店、周营、赵庄、李刘集、莫康、黄龙观、凃沟、曾垴、曹湾、王树岗11个村委会划归庞公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8年12月29日,根据襄樊市民政局《关于襄城区设立余家湖街道办事处的批复》(襄樊民字17号文件)精神,襄城区余家湖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襄城经济开发区和余家湖街道办事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原归属于庞公办事处的钱营、水洼2个村和欧庙镇的枣林等11个村划归余家湖办事处管理,面积70余平方千米,总人口41439人。
3、自然特征
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地带,西高东低,境内主要河流为汉江。襄城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无霜期228—249天;降水充沛,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6℃、相对湿度为76%。汉水由西北至东南环绕出境。焦柳铁路纵贯南北,207国道、303、305省道贯通全境。孝襄、襄十、襄荆、许樊四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北距襄樊市飞机场和老河口机场分别为15公里、65公里,占水、陆、空运之便利,享“七省通衢”之美誉。
4、人口民族
全区户籍总人口14.3万户,4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万人,未落常住户口1.4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5.02万人,女性24.0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为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1人。境内居住以汉族为主,同时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锡伯族、朝鲜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水族等约3100余人,其中以回族、土家族、满族居多,占总人口数0.67%,主要聚居地王府办事处、庞公办事处、南街社区。
5、基础建设
交通设施
境内交通设施由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组成。境内有输油管道1条,长12.5公里。有汉江最大的港口余家湖港,年吞吐量1000万吨。境内公路97条,总通车里程563.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3.14公里,二级公路29.84公里,国道33.15公里,省道45.48公里,乡村公路149.9公里,干线好路率90.14%。城区主要干道有东街、南街、北街、西街、胜利街、环城街、环山路,长虹南路、檀溪路、庞公路、江华路、向阳路、胜丰路、延庆寺路、河心路、岘山路,宽度在30—50米不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均是水泥或柏油路面,人行道为彩色方砖,城区路灯亮灯率达99%以上。城区短途客运有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及少量人力三轮车。城区开通19条公共汽车线路,公交车每天发班475车次,市出租汽车公司40家,出租小汽车1700辆。
襄阳市襄城区
环卫设施
辖区内有环卫管理所(公司)4个(市2、区2),有环卫工作人员239人,负责城区主、次干道40条,背街小巷51条道路的清扫任务,自1991年始开始全日保洁,保洁面93万平方米。区内建有公厕15座,垃圾转运站11个,垃圾处理场一座,有垃圾清扫车16辆,洒水车一辆,在城区主干道配置垃圾容器1054个。
供排水设施
辖区1956年开始饮用自来水。现有市自来水公司二水厂、四水厂和小型水厂各一座。两水厂在城区内铺设DK500mm、DNI1000mm、DNI1200mm输水主管道4条,排水管网总长约为200公里,日供水能力21万立方米。除市二、四水厂外,还有湖北制药厂、航空航天部609研究所、襄阳轴承厂等10多家工业企业自办小水厂。城区排水,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新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制两种类型,总长约100公里。1985年后新建4条污雨合流排水管线,全长23.61公里,辖区有排水泵站8座,安装机泵19台,装机总容量1387千瓦,排水能力约2.47万立方米时。
6、人文景观
襄城区的主体古襄阳城具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遗产丰厚,人文景观众多。诸葛亮、庞德、习郁、习凿齿、张柬之、孟浩然、刘备、李白、杜甫等名人名士一度在此竞相风流。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此并演绎了千古绝唱──隆中对。古隆中、习家池、广德市、夫人城、昭明台、明王府等享有盛誉,古城池(襄阳城与护城河)、护城河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坚固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使襄阳城在数百年血与火的搏斗中赢得了“铁打的襄阳”之美称。主城区傍山倚水、山青水秀,自然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为理想的居住和旅游观光之地。
7、经济发展
(一)工业
襄城区工业基础差,规模小,起步晚,但经过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1985年,辖区除四、五家*或市属大型工业企业外,区属工业仅有31家,且系街办工业,老、小、低、残,主要局限在纺织、服装加工、雨伞、塑料、玻璃、印刷、机件加工型行业。主要产品有棉布、服装、鞋带、袜子、特种布、玻璃、硅酸铝纤维、岩棉、汽标件、铸铁管等。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0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581万元,畅销产品占80%。1986年-1995年,十年间基本上是低速波浪式发展,年增长速度大多在几百万元之间,1986年、1987年两年突破了千万元,1989、1990、1991三年出现了负增长。1996年,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疆域扩大,领属增多,块头增大,当年底工业企业达361家,其中乡以上工业63家,乡以下工业298家,其中村办82家,城乡个体工业216家。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763万元,其中乡以上工业2759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417万元,其中乡以上工业26117万元;实现利税2060.8万元,其中乡以上工业1313.8万元。亏损企业9个,亏损额153.2万元。当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6048人。主要产品36个,主要产品产量:棉布2748.07万米,袜子53.5万双,鞋子19.2万双,服装140.4万件,渗透剂110.5吨,水泥纸袋94.9万条,涂料122吨,铸铁管401吨,滚动轴承260万套,EQ140.153螺母57万件,气门座绞刀619套,汽车整流器764套,工艺彩绘玻璃3526.4万平方米,钢材2560吨,水泥预制件8580平方米。
襄阳市襄城区
1997-2000年,襄城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搞活乡以上骨干企业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实行兼并联合,培植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建材建筑三大支柱行业。同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投入,1997年,雪美公司投资1649万元实施技改和设备更新,当年开发产品项目33个,新增3.5锭纺纱生产能力。2000年,区属企业完成技改投入1500多万元,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5个,开发新产品、新花色60多个,新增产值7600多万元,新增利税500多万元。2000年完成工业产值5.55亿元,与1997年4.74亿元比,年均增幅2000多万元,年均增速20%。
2001年-2005年,襄城工业完全完成了企业改制转型的改造任务,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继续大力培植支柱行业,培植骨干企业,培植优质产品,工业经济步入了跨跃式发展时期。此时,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970个,从业人员12034人,完成工业增加值10.02亿元,纺纱织布比"九五"末增长152.4%,年均递增20.36%,形成汽车配件、建材建筑、纺织织布、农产品加工四个支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家,年产值过亿元2家,产值过5000万元2家。五年完成技改投入2亿元,实现了50多个产能扩大、工艺升级项目,开发新产品200多个,培育名牌产品10个。
工业园区建设2000-2005年襄城区招商引资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襄城区招商引资制定了一系列"亲商、安商、惠商"的优惠政策,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多方向多形式招商,2001年签订客商投资协议131个,协议利用区外资金36500万元。其中121个项目破土动工,实际到位资金达17369万元。"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在辖区建设工业园区6个。2005年底己建成工业小区有:檀溪工业小区、营盘工业小区、岘山工业小区。三个小区投资1700万元,占地110多亩,建成厂房38662平方米,现己入驻企业12家。还有襄城经济开发区,麒麟工业小区、真武工业小区正在筹建之中,意向明确的项目或企业尚有28个即将入驻和开工。
(二)商贸
襄城区地处水陆要冲,舟车称便,自古是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商贸、三产业发展迅速。建有各类市场31个,其中:综合商品市场15个,农贸市场14个,城区有大型商场4家,超市23家,特色专业商品街5条。2005年,全区登记注册各类商业企业5694户,其中法人企业676户,营业企业187户,累计注册资本23.33亿元。全区个体私营经济8229户,从业人员32843人,实现产值32.79万元。
国内贸易1984年前,区属商业主要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以市商业局所属企业为主,以鼓楼商场为代表形成商业中心区。1991年,在东街首建襄阳夜市,建小吃摊位200多个,2000年后夜市转入城西内环路南。1992年,开发门面房270多间6000平方米,商业、饮食、服务经营网点增加到633个,增加就业人员2466人。三产业增加值达1300多万元。檀溪、四季青居季会改组成为两个实业总公司,两公司所辖7个工业企业,4个商贸企业和两个批发市场,固定资产2200万元,从业人员830人。1993年,区属第三产业实现利税530万元,首次超过工业经济,成为全区重要支柱财源。1995年,投资2300万元(其中襄城区投资625.6万元),建成的襄阳大市场投入使用。大市场位于昭明台东北侧,天井式结构,建筑面积16700万平方米。1997年新建农贸市场6个,集贸市场达13个,襄阳大市场周边开发门面房7000多平方米。当年全区有各类市场15个,总面积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5000个,从业人员6049人,农贸市场成交额1.64亿元。1998年,在长虹大桥南端305省道和207国道交汇处,投资1200万元,占地18000平方米,建成辐射达鄂西北、鄂西南、武汉、四川、湖南等地的檀溪汽车配件大市场,容纳经营户100余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1999年,襄城区坚持"三产兴区",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城区经济的重中之重,改造完善了仲宣楼市场、四季青装饰材料市场,胜利街花鸟市场,医修站空调家电市场,襄城家具市场,檀溪路农贸市场,沿街临路开发商用房5500平方米,初步建成"庞公河心"、"昭明四季青"两个民营经济小区,新增个体工商户2587户,私营企业69家,从业人员6310人。市场总面积62105平方米,年成交额1.72亿万元,实现利税735万元。三产业服务网点9297个,实现增加值28080万元,实现利税6384万元。2000年武商、雅斯、国美电器等一批大型商贸企业在襄城落户。2005年,全区民营企业发展到8928个,从业人员32843人,实现产值391162万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亿元。是1996年1.13亿元的14倍。辖区初步形成鄂西汽配大市场,精品名店商务区,综合物流中心三大商贸板块。
对外贸易全区对外贸易产品主要是滚动轴承、雨伞、棉布、服装和来料加工产品。1986年开始有外贸出口产品,1987年自营出口创汇110.5万元。1993年,始有三资企业5家:忠海彩绘玻璃装饰公司、永德旺丰麦面食品发展公司、励丰纺织有限公司、励丰装饰有限公司、励丰娱乐有限公司。1994年新增襄樊小世界欢乐城,当年引进外资172万美元。1996年新增自营出口企业2家:襄樊星火轴承有限公司、襄樊向阳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出口供货额2335万元。1997年出口供货企业15家,全口径出口供货3477.4万元。1998年出口供货1243.6万元。1999年出口供货5811.7万元。2001-2005年,引入外商投资企业7家,到位外资478万美元。2005年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1家,出口创汇1035万美元。
(三)农业
1995年前,辖区无农业门类。1995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将原郊区的庞公乡、檀溪乡、尹集乡划入,始有农业生产。时有耕地26577亩,农业人口3.1万人。2002年,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将原属襄阳区的欧庙镇、泥咀镇划归襄城区领属。至此,襄城区总面积102.7万亩,其中耕地22.9万亩,旱地10.7万亩,沙洲地4.9万亩,林地19.44万亩,水域4.4万亩。时有农业人口17.4万人,农村劳动力9万人,人均耕地0.5亩。
襄阳市襄城区
襄城区农业定位尚属城郊农业,以满足城市需要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为主,兼有粮、棉、油种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芝麻、油菜、蔬菜、麦冬、山药。1996年农业总产值1.33亿元,粮食总产1.43亿斤,棉花总产8060担,油料总产123.96万斤,蔬菜总产6029万斤,当年农民人均收入2306元。1997年针对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投资350万元,新建了一批泵站机井、渠道等水利设施,增强了农业基础地位。当年,蔬菜增产500多万公斤,上市品种72个,水产品上市量142万公斤,水果116万公斤,肉类686万公斤。2000年后,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生态林建设、蔬菜田园化、无公害蔬菜等基础项目建设,完善配套水利设施3380处,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实现11.4万亩耕地旱涝保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从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一区一品"产业战略,全区基本建成了"一万亩山药、二万亩麦冬、二万亩制种、四万亩水产养殖、五万亩精细蔬菜、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六大优势产业基地,使城郊特色农业获得淋漓尽致的彰显。欧庙镇主产麦冬,年产量在6000吨左右,成为全国三大麦冬生产基地,产品质优量丰销往全国甚至东南亚各地。卧龙镇是湖北的制种大镇,其稻谷、玉米、油菜良种畅销湖北、河南。庞公街道办事处形成4000亩精细蔬菜,2000亩田藕,3700亩大棚蔬菜基地,不仅满足襄樊市区居民生活,而且还销往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尹集乡林果、隆中风景区花卉基地也逐渐形成。
在特色产业基地效应的作用下,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先后培育和引进了襄樊杨森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襄樊汉江米业有限公司,襄樊妙康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丽波、雪美、正荣、英明等30多家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5家。网络农户2万多户,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发展各类养殖小区14家。全区建立专业合作社22个,会员5000多户。
2005年,全区建成山药基地666.67公顷,麦冬基地1333.33公顷,水产养殖2666.67公顷,蔬菜3333.33公顷,速生丰产林6666.67公顷,全年肉产量1.5万吨,比上年增长8%。禽蛋6046吨,比上年增长10%。粮食、蔬菜分别为12.13万吨和24.3万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5元,比上年增长4.5%,比1995年增长75%。
(四)交通运输业
境内公路网四通八达,一条国道两条省道四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公路总里程563.43公里,其中:国道33.15公里,省道45.48公里,县乡道路484.8公里。汽车客运站5个,开通汽车客运线路29条,日平均班次399.5次,营运线路总里程58857公里,可达全国三个省14个市9个地(市)县。焦柳、襄渝、汉丹三条铁路贯穿南北,境内有汉江最大的港口余家湖及两个铁路货运站。1985-1998年有第三运输公司和四季青装卸公司两家企业,从业人员495人。1999-2005年有运输企业7家,从业人员1759人,有营运客车196辆,中巴车193辆;营运货车992台,总吨位5901吨。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运输客运总量49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1759万/人公里。货运量204万吨,货物周转量21072吨/公里。
襄阳市襄城区
(五)财政税收
1988年元月,襄城区始建立区级财政。此前区财贸办公室内设财政科,承担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领拨和管理,市对区实行"支出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定一年"的预算管理办法。1988年,市对区实行"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收入超基数比例分成,短收分担,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一定两年"的财政管理*,当年核定收入基数1182万元,支出基数188.6万元,上解支出993.4万元。当年实际完成收入1554万元,支出完成295万元,至1991年底财政滚存结余189万元。
1992年,市对区实行"递增包干上交"财政*。包干上交基数为1391万元,每年按6%的递增比例上交市财政,至1995年底未变。1994年,*实行分税制,新老*"双轨"并行,当年完成财政收入2749万元,其中地方收入1776万元,递增上交1641万元,结算上交406万元。当年全口径支出3067万元,其中本级支出1020万元,当年本级可用财力702万元,发生赤字318万元。1995年,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2707万元,财政支出3397万元,收支相抵出出现缺口690万元。1996年市行政区划调整,仍沿用以前的财政管理*至2001年。期间只是随着人员增加相应增加财政收支基数。
2002年,市对区试行"明确范围,分征分管,比例分成,市区共享"的财政*。区财政充分发挥职能,加强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落实惠农政策,全区财政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当年实现财政收入5900万元。2003年完成7800万元,2004年完成8500万元,2005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413万元,比2002年增加收入3513万元,增长59.6%。
(六)城乡建设
襄城区前身为襄阳城街道办事处,原建成面积只有2.2平方公里。1984年组建区时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1984年-1997年,襄城区按照"突出重点,配套完善,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战略,突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配合市有关部门重点解决"行路难、乘车难、排水难、照明难、入厕难"问题,组织实施了襄阳古城修复和护城河治理,老龙堤广场、夫人城广场、北街区域综合治理,滨江大道、南湖广场、隆中景观大道等30多个市政建设工程,完成拆迁18万平方米,多方筹措资金改造泥巴路152条,硬化路面25万平方米,修建下水道25030米,新建厕所13座,建烟尘监视了望台一座,无烟控制区扩大到2.2平方公里。1991年,配合市城建部门,对老城区北街实施拆迁改造,建成古色古香的商业文化步行街,街道两旁门面房全部恢复明清建造原貌,青砖布瓦,飞檐吊脚,石板筑路,街宽12米,长904米,再现了古襄阳城历史文化风貌。1998年,遵循"条块结合,齐抓共管,以块为主,区域共建"的原则,动员辖区单位为"形象工程"建设出资、出力、出物,消灭泥巴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成立硬化改造专班,实行统一规范、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配套设施,全区投入资金420万元,改造硬化路面29条8.8万平方米。取缔马路市场14个。
2000-2005年,配合有关部门新建改造西南大街、檀溪路、滨江路等14条城区主次干道,城区三条出口路、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完全消灭泥巴路,"村村通"工程相继完工,累计消灭泥巴路150多条,硬化乡村道路378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路基改造380公里。同时完成了老龙堤改造工程,南渠整治工程,尹集供水工程。期间,建商住小区14处,累计完成商品房开发100多万平方米。扩建城区达20多万平方米,创建花园式单位20多个,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卧龙、尹集、欧庙、余家湖为拱卫的山水园林城市新格局。
至2005年底,城区建成面积21.8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5.2平方米,城区房屋建筑平均达8层,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86年6.6平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15平方米。2005年,襄城区被省*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省级文明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