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科普小知识2021-09-23 10:41:08
...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与北碚城区隔江相望,距北碚城区8公里,占地605平方米。经过提档后的旧址,重建一座灰色砖砌的校门,上刻着于右任手书的“国立复旦大学”六个繁体字,该馆陈列详细展现了复旦师生在北碚艰苦治学、爱国抗日的历史。

中文名称: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地理位置:北碚区东阳街道夏坝

占地面积:605平方米

1、简介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位于重庆北碚区东阳街道夏坝,从1938年2月到1946年5月,2000多名复旦师生在这里度过了抗战岁月。1987年4月,新修“复旦大学校址纪念碑”一座,立于该校大门前。1992年3月19日,复旦大学旧址被确定为重庆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由重庆市人民*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北碚区文广新局再次对旧址提档升级并于2013年初免费对外开放。

2、历史背景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复旦大学多处校舍被炸。9月,校长吴南轩带领百余名学生迁往江西庐山,当时,复旦的重要档案、文件、部分贵重仪器、图书和设备,装成10个大木箱,从淞沪铁路江湾火车站出发,浩浩荡荡向江西方向进军。在江西暂厝两月余,12月,南京失守,江西吃紧,复旦师生继续内迁。

历经数天,复旦师生由九江、武汉、宜昌一路辗转来到重庆,到了重庆千厮门码头,受到重庆复旦校友等社会各届的热烈欢迎。

这次大迁徙,是复旦校史上极为光彩的一笔。师生们不惮艰险远行千里,显示出国人绝不屈服于日宼的民族气节。

在四川社会各届支持下,复旦以北碚对岸夏坝数百亩土地为校址,开始了8年的教学生活。

3、陈列分布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建筑包括一幢一楼一底的楼房和两侧的平房。面积约605平方米,楼房高12米,平房高6米。陈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登辉堂。登辉堂为复旦大学西迁后新建的第一幢小礼堂。复旦大学西迁后新建的第一幢小礼堂,是当时复旦标志性建筑,以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之名命名,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中为楼房,两侧为平房,面积605平方米,楼房保存较完好。登辉堂前,1987年4月建立“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址”纪念碑,由周谷城题书碑名,背面碑文为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手书。第二部分是位于登辉堂右后侧的寒冰墓。孙寒冰教授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法学院院长,1940年5月27日,在日机轰炸北碚时不幸罹难身亡,时值37岁。1987年12月11日,北碚区人民*将寒冰教授墓从夏坝后山迁至此处。

4、展示内容


复旦学报

馆内陈列了204张珍贵历史照片,30余件文物和文献资料,30余件文物代用品,虽然一张张老照片颜色泛黄,但照片上那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人物,向人们集中展现了复旦师生高举抗战、团结、进步大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抗战时期后方文化*堡垒的辉煌历史。

5、办学历程

1937年底,选北碚夏坝为校址,1938年2月开始行课(商学院及新闻、经济两系,先在菜元坝复旦中学上课。1939年“5.3”。“5.4”大轰炸后,也迁来北碚),先租部分小学为教室,利用煤矿仓库作为学生寝室,租地主的庄园作为教职员宿舍。以后逐渐建起了数十间教室,搭起席棚为宿舍,夜间点起桐油灯学习。虽在荒村茅舍,屋宇简陋,但在全民抗战的鼓舞下,全体师生仍不觉艰苦,教、学都十分认真。


复旦大学抗战旧址老照片

学校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千方百计聘请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和兼课。如陈望道、周谷城、张志让、顾颉刚、吕振羽、曹禺、洪深、胡风、童弟周等教授。同时,学校还经常请社会名流来校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不仅学到文化科学基础理论,而且还能学到社会知识,增强抗击侵略及反法西斯意识。如郭沫若就来校讲过《敌我青年之对比》,使大家认清正义战争和侵略战争的本质;请邵力子介绍《苏联卫国战争》;马寅初作经济问题讲演;黄炎培讲《世界形势及中国前途》;老舍讲《关于创作问题》等。这些名人的报告,使学生收益极大。

1938年以后,在原来4院12系的基础上,增加实用科学,以满足国家人才需要,所以陆续增设了职业教育系、史地系、数学系、统计系;为发展农业,又建立了农学院,开办了农垦专修科、园艺系、茶叶组、农艺系;为培养开发边疆文化人才和翻译人才,曾筹办藏文专修科和英语专修科。至此,该校共有文、理、商、农5个学院,中文、外语、新闻、教育、化学、生物、土木、政治、经济、社会、银行、会议等22个系和中国生理、心理所,使复旦大学成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学府,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后四川府及赈济委员会拨款修建校舍,一些工商资本家捐款添制设备,陆续建起了竹木泥砖的简易校舍,如登辉堂、相伯图书馆、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命名的教室,并租地两百余亩,办起了实习农场。1942年11月25日,国民*行政院第541次会议,将私立复旦大学改为国立。抗战八年,复旦大学共培养了学生2651人,成业的达95%以上,为大后方输送了大批人才,不断充实陪都重庆的建筑界、金融新闻界、教育界、农业科学界。学习之余,全校师生热心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他们组织歌咏队、演出队到学校附近及市中区演出,自编自演的话剧《逃难到北碚》以及抗日爱国剧目《在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等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于1946年迁回上海。

6、旅游指南

1、地址:北碚区东阳街道夏坝

2、门票:免费

上一篇:沈尹默故居

下一篇:清初四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