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邢窑陶瓷烧制技艺

科普小知识2022-05-10 05:06:03
...

邢窑烧制技艺是河北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邢窑是中国著名的北方窑场,早在北朝时期,邢窑就开始烧制青瓷及少量白瓷。邢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时,它曾以烧制白瓷而闻名于世;尤其是细白瓷,代表了中国隋、唐两代白瓷的最高水平。但是,至八十年代前期,有关邢窑遗址和邢窑白瓷的烧制时间这两大难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的研究工作,成为中国古陶瓷史中的“不解之迷”。我国古陶瓷学者和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研究,终于让邢窑“不解之迷”大白于天下,使邢窑这颗中华古瓷明珠,再度放出灿烂辉煌的光彩。2014年11月11日,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早先在河北邢窑遗址内丘城关窑区发掘的8座早期窑炉和早期堆积层,这证明了邢窑烧制瓷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北朝时期,这也证明了内丘城关一带正是早期邢窑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


邢窑陶瓷

邢窑是中国古代的制瓷窑场,以烧制白瓷著名,有“南青北白”的称谓。目前在河北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广大范围内发现北朝至元代各时期的邢窑窑场遗址近30处。在邢窑诸窑址中,历史等原因造就了内丘城关窑场的核心地位,是邢窑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点区域。1996年,内丘的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丘城关窑场以西关一带为中心,在西关村北、村西、村西北、村南等多处区域都发现有邢窑遗址,分别编号为“1—4”号。此次发掘地点就位于西关村南编号为“4”号窑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内。邢窑考古队于今年5月上旬开始进行发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出土遗迹有瓦棺葬1座、灰坑3座、窑炉遗迹8座。

这次发掘的8座窑炉遗迹可上推到隋或北朝,发现集中且保存完整,至少有3座尚存窑顶、烟囱,作为窑炉重要组成部分的窑门、火膛、窑床、窑壁等都基本保存完好。

其中4座窑炉环绕在一个不甚规则的工作场周围,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场地,这种多窑组合在一个工作场周围的做法为国内罕见,为研究邢窑早期窑炉开凿方法、窑炉结构、工作场地功能以及烧窑过程行为等提供了考古资料。

同时,在窑前工作场下层和发掘区西部都发现了较早期的堆积层。从出土遗物看,堆积层形成的年代可上推至北朝。

文物专家表示,邢窑烧制瓷器的历史一直被学界认为应早在北朝时期,但都是从零星出土物上得出的认识,没有相应的发掘地点和地层包括窑炉证据,这次发现的早期堆积层及早期窑炉正可填补此空白,也从而证明,此处乃至内丘城关一带正是早期邢窑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

2、技艺简介

邢窑是我国著名的北方窑场,早在北朝时期,邢窑就开始烧制青瓷及少量白瓷。邢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时,它曾以烧制白瓷而闻名于世;尤其是细白瓷,代表了我国隋、唐两代白瓷的最高水平。但是,至八十年代前期,有关邢窑遗址和邢窑白瓷的烧制时间这两大难题,仍然困扰着我国古陶瓷的研究工作,成为我国古陶瓷史中的“不解之迷”。我国古陶瓷学者和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研究,终于让邢窑“不解之迷”大白于天下,使邢窑这颗中华古瓷明珠,再度放出灿烂辉煌的光彩。

八十年代初期,为解决邢窑瓷器的鉴定和欣赏的“两大难题”,我国的古陶瓷学家和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诗文和历史文献提供的线索,多次前往河北内丘和临城一带寻访;1980年在河北临城发现了祁村遗址,初步揭示了邢窑生产的真相。我国的古陶瓷学者叶喆民教授发表的《邢窑刍论》*①李辉柄教授发表的《唐代邢窑窑址考察与初步探讨》*②河北临城邢窑研究小组所作《唐代邢窑遗址调查报告》*③等几篇论文,对祁村邢窑遗址的发现,做了初步的探讨和评价。这在国内外陶瓷界引起轰动,为进一步研究邢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八十年代初的调查报告,我国的古陶瓷学者针对邢窑遗址的发现,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邢窑白瓷的烧制时间应上升为隋代(最初将烧制时间定为唐代)2,原先一部分误认为是定窑产品的细白瓷,现在纠正为邢窑产品。3,烧制瓷器的窑具比较先进多样,有漏斗状匣钵、桶式匣钵和盒式匣钵(它们均为烧制高档白瓷的专用匣钵)4,窑址所在地的归属问题: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窑址应在内丘,而不是属于赵州的临城(当时未发现内丘窑址)。内丘和临城交界处的地理区划,时分时合,而祁村窑址正处于这一地带。鉴于此种地理情况,初步确定此地应当是唐代邢窑所在地。

根据唐人李肇《国史补》所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我国的古陶瓷学者认为“内丘也应有邢窑窑址,根据当时的生产规模,即有为官府订做的细白瓷,又有为大众百姓生产的日用瓷,品种之多,产量之大,才能达到无贵贱通用之的大型综合窑场。”根据以上推测,1984年春,河北内丘县城西的西关村和中丰洞村等地,发现了几十处隋唐窑址,并出土了大量的隋代青瓷和白瓷、唐代的细白瓷和唐三彩陶器。其中,还发现了带“盈”字款铭文的细白瓷,从器物的造型、胎、釉和款字风格等方面看,均与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盈”字款白釉玉壁底碗,如出一辙;甚至还有一些透影的细白瓷残器,器壁厚度不足1毫米,创下了我国隋代白瓷的辉煌奇迹。内丘邢窑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国史补》所谓“内丘白瓷瓯”的记载,解决了我国陶瓷史上多年悬而未决的一个疑难问题。

无论从历史文献来看,还是从出土的陶瓷品种及挖掘工作的调查报告资料来看,关于邢窑遗址的确认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内丘应是邢窑的发源地,而临城则是邢窑的分支;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内丘窑址起源于北朝晚期,而临城窑址则是在中唐出现,比内丘窑址时代要晚一百多年。根据两地出土的瓷器比较来看,内丘城关和西丘等地出土隋代瓷器,而临城则较多地出土了一些唐中期的瓷器。第二,内丘一带的地质构造条件复杂,质量好的瓷土原料,在数量上是有限的,然而采矿量并无保证。由于当地制瓷原材料的大量消耗,尤其是中唐以前,邢窑器物胎体厚重,并且此时的邢窑蜚声华夏,产量需求较大,原材料的采掘和运输成本加大,使邢窑在晚唐时期的产量渐渐减少,质量也逐步下降。窑工们根据原材料的储备和可开采情况,以及水源、燃料等综合条件,在内丘附近不断创建的窑场,用以发展和维持邢窑的瓷业生产,并满足国内外的需求。临城窑址就是在这个创建新窑场的时期产生的,但它未能成为大型的综合制瓷基地;而此时的定窑,则是受天时地利等综合因素影响,在邢窑的传统技艺上,逐步推陈出新,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产品,从而取代了邢窑白瓷的霸主地位,最终成为我国宋代“五大官窑”之一的定窑基地。(定窑在唐代晚期已能生产出精美的细白瓷,尤其是带有“官”和“新官”字款的细白瓷和带有刻划花工艺的细白瓷。这就充分证明了定窑在唐代晚期与邢窑不分伯仲,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以上仅为个人的初步观点,有待于邢窑的深入研究确定后,才能下最后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