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科普小知识2022-05-10 05:05:45
...

登封窑产品种类齐全、器型丰富,从唐到宋,中原地区其他窑口所出现过的品种、器形,在登封窑几乎都能找到。登封窑陶瓷制作工艺精良,修坯精细规整,足底和口沿的处理都十分到位,对窑具的使用也十分考究。装饰技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如颜色釉、点彩、划花、刻花、剔花、绘花、印花、堆贴、雕塑、镶嵌等,尤其是白釉剔、刻、划技法的综合运用最为高超、纯熟,可为中原窑场之典范。2014年,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历史渊源

登封窑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可谓源远流长,往上可追溯到八千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双庙沟遗址就有红陶和条纹灰陶的发现;到龙山文化时期的王城岗遗址和君召南洼白陶的发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过渡。白陶,被专家誉为瓷之源头,这为以后陶瓷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魏晋时期,这里孕育并诞生了北方最早的白瓷;隋唐时期,又发现了最早的青瓷、成为青瓷在北方地区的烧造中心;北宋时期,登封窑的生产达到巅峰,品类之丰富、做工之精良、装饰之独特,在同时期其它窑口都无与伦比。金元时期登封窑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时盛时衰;解放后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均有组、社所属的农副业手工作坊,1958年,改造成为登封县陶瓷厂。

登封是儒道佛三教荟萃之地。宗教艺术的相互交流、融合、发展,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尤其佛教传入和兴盛为登封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首先在嵩山落脚,嵩山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是达摩面壁的地方,嵩山法王寺是东汉时期最早的三大寺院之一,使佛教在登封具有广泛的影响,这对登封窑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登封窑陶瓷艺术的发展。同时出于对佛的虔诚,人们总是精心制作佛教陶瓷法器或把最好的陶瓷艺术品供奉到寺院,这也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登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为登封窑的发展创造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前庄为中心的唐宋神前窑其规模最大、历史跨度最长、品类最全,被专家誉为中原民间第一窑。它不仅对周边的禹州的钧官窑、苌庄窑、扒村窑,密县西关窑,鲁山段店窑、汝州的东沟窑、汝官窑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周边窑口的能工巧匠、成熟技艺。

2、分布区域

传统意义的登封窑仅指唐、宋时期的曲河窑。但经过近几年调查的不断发现,“登封窑”外延上不仅包括唐宋时期的曲河窑,还应包括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前庄窑(神前窑);宋、金、元时期的白坪窑以及大冶冶窑、徐庄李家门窑、石门沟窑、君召的石坡窑等。


登封窑陶瓷

登封窑主要分布在登封市的南半部颍河两岸及颍河两岸的支流上,从西到东涉及颍阳、君召、石道、大金店、白坪、告成、徐庄、宣化、大冶等九个乡镇的五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相对集中在三个区域:一是以白坪为中心的宋、金、元时期古瓷窑遗址群;二是以宣化前庄为中心的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古瓷窑遗址群,即民间传说的神前窑;三是位于告成曲河的晚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古瓷窑遗址区。

3、技艺流程

由于登封窑的工艺复杂,装饰独特,所以对材料的选择和加工非常严格。相对于其他窑口而言,它除了传统的胎釉两层外,登封窑在胎釉之间增加了化妆土和色料,总共四层,而且全部是湿坯作业,一次烧成。这就要求胎、化妆土、色、釉之间必须结合、匹配,材料的成分含量必须合理,工艺必须精细。若工艺和材料选择上稍有失误就会出现剥釉、缩釉、爆胎、炸碱等工艺问题。而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求在精心选料外,更要在工艺上进行精心操作。同时,对工艺的精细度要求非常严格,材料的干湿度要把握准确,并且要进行反复调配和实验。

1、原料选取

陶瓷原料大体来讲分为三类:一是坯用原料,二是釉用原料,三是坯、釉添加剂(即在坯和釉里起到其他化学或功能作用的原料)。从坯和釉这种两原料来分可分为脊性原料(如长石类、石英类等)、塑性原料(白泥、黑泥、高岭土)和熔剂原料(氧化锌、氧化镁、铅丹等)。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形、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登封窑的原料选取主要是通过实地踏勘,先选取矿点,开采原料。一般多选用阳坡土,采用手感和舌舔的方式选取,传统的经验是“手感粘度大、舌舔觉光滑、牙咬不打牙”即行。

2、原料加工

胎料加工:一般是陈放一年以上,通过人工检选去除杂质,粗瓷料多是坦在较平的场地上用石磙碾轧。细瓷胎料较为复杂,首先是把选好原料放进耙泥池,按一定比例加水,浸泡后,用畜力拉耙不停地转动,直到把原料耙成泥浆,再通过流沟,使泥料粗的沉淀,细的流入搙泥池。然后由两个人用搙子再把泥浆倒入陈腐池,陈腐池至少是二个以上。前面的池子比后面的低,当前面池子盛满后,从池子上口沿流入后面的池子。这就形成前面的池子料粗,越往后越细。这既是个陈腐的过程,又是个分级的过程,工匠们根据不同器皿的大小选择不同池子的胎料。陈腐好的胎料,再在室外简单进行人力或蓄力踩踏,最后搬运进作坊备用。

釉料加工: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软质釉料采用“撇釉”的方法,即把原料放入缸中浸泡,泡好后,用木棍不停地搅,一直把杂质搅到漂在上面,沙质类的沉到下面为止。然后用瓢把浮在上面杂质撇掉,把中间的泥浆倒入另一缸内,把沉淀部分清掉,这样循环往复,到能用为止。硬质釉料,一般采用碓杵直接砸,或运用杠杆进行脚踏。特硬的釉料如玛瑙石、硅石之类的,可先用高温煅烧,使其体积膨胀,再进行加工。还有一种方式(稍晚)是用特制的石磙碾,即沟碾,也叫湿法磨。

3、练泥

练泥指瓷器作坯之前的一道工序。其过程是把白不入水池内浸泡。用木楸不断翻搅,漂去浮渣,筛以马尾细箩,沉淀后用细绢袋装浆渗水,放无底木匣内,上用石压,去水成泥,然后用锹反复反转,使之纯精结实。练泥的目的是为了去除黏土中的空气和杂质,使黏土致密,湿度均匀,以利于成形。登封窑练泥多在室内进行,先把外面粗练的泥用铲子铩成泥垛,再用人工踩踏,反复多次,使泥料增加粘性,同时也更均匀、更致密、更好用。

4、成型

多采用手工拉坯及硬模印坯。大器型用盘泥条,小器型用手拉,异形器用模印。登封窑的拉坯具有特殊性。因为登封窑的器型硕大,所以借助于一种特定的工具叫擉子,以增强手臂的长度和力度,使器型比其它窑口的较大。硬模印坯也是登封窑成型方法之一,主要适用于方器、长器和异型器。这种方法是先用泥料做成母子,低温烧成,然后制成模具,再用模具印坯成型。

5、化妆

登封窑胎土含铁量较高,烧成的胎体较黑,所以登封窑的产品成型要比南方陶瓷制作多一道工序,即施“化妆土”,有地方叫“陶衣”。化妆土是一种质地较白的碱石,把胎体隔开,以保持釉面的白度和纯净。

6、装饰

是在上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用硬笔(尖状工具)、刀笔(刃状工具)刻划或软笔(毛笔)绘出各种图案。登封窑装饰技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珍珠地划花和剔、刻、划花综合装饰。如珍珠地装饰,是把娣妹艺术、唐代金银器的錾金技艺引入到陶瓷装饰,是陶瓷装饰的创新和发展。还需说明的是登封窑的深刻、剔花装饰,它是利用胎体的黑灰色和釉面白色强烈的对比度彰显纹饰的鲜明,使装饰效果更强。

7、施釉

是在装饰好的胎体上施一层较薄的石质细料,待烧成后形成玻璃质釉面。登封窑的施釉方法主要有蘸釉、浇釉、荡釉等,由于登封窑整个制作过程是湿坯作业,不像钧瓷、汝瓷经过素烧方便操作,所以,登封窑多采用浇釉的方法。

8、装烧

登封窑产品多采用一次烧成,全程湿坯作业,所以工艺难度更大,成品率更低。登封窑的窑炉结构以堰壁窑、馒头窑为主。堰壁窑多建在古河道二、三级台地上,依山就势,利用堰壁断面建窑,既省工省料,又保温效果好。登封窑的燃料宋代以前以柴烧为主,以后柴煤兼烧。登封窑的烧成工艺,唐前是用支柱、支钉、垫饼祼烧;晚唐五代以后,多采用窑具匣钵装烧。具体操作是,先在匣钵底部放置一垫饼,把产品放在垫饼上,匣钵上面再放置匣钵,依此类推。根据产品大小有的一钵一器,有的一钵多器。匣钵装烧是利用辐射热使产品釉面受执均匀,又避免了污染,提高了产品质量。

4、基本特征


登封窑陶瓷藏品

造型特点:一是体现文人的审美志趣,造型多以端庄、流线为主;二是佛教题材较多;三是体现酒茶文化的器具较多。在诸多作品造型中,橄榄瓶之造型堪称代表之作,其端庄、婉约、浑厚、丰满、秀挺的特点,兼且梅瓶、玉壶春等经典造型于一身,体现了宋代器型端庄、雅致、流畅、简约的风格,又不失唐代雍容华美的特点。

装饰特点:一是装饰技法齐全,宋代出现的陶瓷装饰技艺登封窑都有出现;二是装饰题材丰富,具不完全统计就有30种以上;三是借鉴姊妹艺术,推进陶瓷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如珍珠地划花,是把金银器的錾金技艺引入到陶瓷装饰上,填补了陶瓷装饰的空白。同时珍珠地装饰是一种辅助装饰,然而以辅助成为历史名窑的,在陶瓷史上十分罕见。

釉色特点:登封窑的白釉不是直白,直白由于釉里含钛量偏高,所以形成的釉色偏黄,有专家称象牙白,玉质感强。登封窑宋早期以生产青瓷出名,但它的青釉特点是即有汝瓷的含蓄,又有钧瓷的厚重,有专家称“钧汝不分”或“兼钧汝之美”。

工艺特点:登封窑的工艺随意、洒脱、流畅,但又不失精美,尤其表现在口足上,精工细作,十分考究。登封窑工艺的精湛,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而且体现在窑具上,登封窑的匣钵用细泥制作过刀,造型规整干净,并且匣钵外侧施化妆土,可见工艺要求之高,这在同期其它窑口是没有的。

艺术风格:一是体现了北宋文人社会的审美情趣,如艺术上追求清新雅致的画面和色彩;二是注重和谐、谐调和统一的艺术思想,如图案搭配,不同器型选择不同的纹饰,力求两者的统一;同一器型的不同纹饰,也注重布局的谐调合理。三是构图多以写实为主,结合造型特点,设计匀称灵活,毫无拘束、一枝通透、一气呵成,没有程式化的古板和拘泥。同时,有些作品突出写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图案,逼真传神,寓意丰富。如前庄窑的白釉划花,一些变形花卉,姿态迥异,更富有传奇色彩。

5、基本价值

1、历史价值:白陶的发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过渡,对陶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隋唐时期,登封神前窑以其规模、品类和历史跨度奠定了在中原陶瓷产品的中心地位,并对周边地区的和后世的陶瓷烧制工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宋时期,登封窑独特的装饰工艺对宫廷陶瓷烧制工艺和南方陶瓷烧制工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以陶瓷为载体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绘画艺术,弥补了纸质、绢质为载体的文物不宜保存的缺陷,为今天人们研究当时的艺术、民俗等文化提供了实物和实证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2、民俗价值:登封窑的装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如陶瓷产品中人物的头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的审美观;龙凤图案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龙凤信仰和崇拜;鲤鱼图案反映了农耕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民众生活的富足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虎图案反映了古代中原人民对公正威严的追求和对邪恶、黑暗的威慑的渴望。

3、艺术价值:登封窑以白描的技法传承了并发展了唐代吴道子的画风。细线划花、刻花、剔花、绘花在装饰手段上生动地表现了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形成了登封窑自身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对后世的陶瓷装饰艺术和其他的造型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登封窑烧制艺术还和兄弟艺术完美的结合,把诸如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李公麟的“依杖仙黎图”等搬上了陶瓷艺术作品,使纸质的作品成了陶瓷作品,使平面作品成为历史作品,扩大了这些艺术品的影响,也推动了这些艺术品之间的相互借鉴左右。

4、审美价值:登封窑从胎到釉,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了完整和谐和统一的审美理念。其纹饰如珍珠铺地,在地、釉之间架起了一道津梁,从底色到纹饰的过渡显得更加自然、柔和和协调,既表现出了适当的对比度,也缓解了底色和图案间的生硬。登封窑的人物画,尤其是珍珠地橄榄瓶上的人物画,大都表现了僧侣道士和文人墨客的追求山林野趣、质朴自然地生活,体现了随意、洒脱和恬淡。不仅具有艺术鉴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民间传承的登封窑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审美品位。

5、经济价值:登封窑的恢复不仅传承了登封窑的烧造工艺,填补了登封,乃至郑州的陶瓷文化空白,还产生了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陶瓷的许多产品,诸如碗、盆之类,现在仍在民间使用。而且登封窑的传承利用、开发和生产作为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出了具有地方文化标志的产品,不仅可以出售产品,宣传地方文化,而且可以扩大就业,因而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6、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登封窑的主要制品:

1、珍珠地划花主要制品有:橄榄瓶、梅瓶、五管瓶、瓷枕、玉壶春瓶等。

2、白釉剔刻画花主要制品有:执壶、莲瓣纹渣斗、倒中碗等。

3、白釉绘画的主要制品有:花口尊、龙纹罐、葫芦瓶、凤纹盘、鸟纹枕等。

4、钧瓷制品主要有:天青釉洗、炉、钵、碗,豆青釉贯耳瓶、玄纹瓶、笔洗、玉壶春瓶、梅瓶、钧红釉、花口瓶、钧花釉、富贵瓶、观音瓶、长颈瓶、石榴瓶等二十余种。

5、其他:黑釉葫芦瓶(罐、钵)、天球瓶,黑釉划花盘口瓶、橄榄瓶、梅瓶等。


登封窑陶瓷藏品

登封窑瓷器的器具主要有:

1、烧制器具:有匣钵、支钉、支柱、支垫、楔子、垫饼等。

2、装饰器具:竹管,苇管,刻刀,刷子,铁制、木制的划笔等。

3、制作工具:有辘轳、刮刀、割线、坯板等。

4、加工工具:有杵、杵臼、石碾、木耙、水斗、木桶、大缸等。

5、加工动力:过去南方大都用水打碾,北方地区多用畜力、人力。

7、传承谱系

登封窑比较清晰的家族传承谱系是:

李应选,第十代,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在登封大冶南窑从事陶瓷制作。此时是登封大冶窑的辉煌时期。

李旭,第十一代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登封大冶南窑从事陶瓷制作。

李中林,第十二代,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登封大冶南窑从事陶瓷制作。

李养志,第十三代,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在登封大冶南窑从事陶瓷制作。

李良智,第十四代,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登封曲河窑从事陶瓷制作,此时为登封曲河窑停烧后的第一次恢复。

李云亭,第十五代,民国初年(1912年),在登封曲河王清森家的作坊从事陶瓷制作。

李世幹,第十六代,解放后(1952年),在登封曲河窑从事陶瓷制作。

李景洲,第十七代,1970年在大冶刘碑瓷窑当学徒,1985年到2005年一直从事登封窑遗址调查、标本采集和研究。2006年至今,从事登封窑传统制作、烧造和恢复,对登封窑传统制作烧造技艺进行生产性传承和保护。

刘爱叶,女,五十三岁,第十七代,登封大冶西刘碑人,1985年到2005年一直从事登封窑遗址调查、标本采集和整理工作。2006年至今,从事登封窑传统制作、烧造技艺的研究和复仿制,对登封窑传统制作烧造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

李雪峰,四十二岁,登封西刘碑人,2006年以来主要从事登封窑的传统烧造及施釉工艺。

刘银行,男,五十六岁,登封大冶西施村人,2006年以来主要从事登封窑恢复工作的原料配置和加工工艺。

李少刚,男,四十三岁,登封大冶西刘碑人,主要从事造型设计和窑炉工艺。

另外还有贾雪红、张晓君、张君飞、刘梦晓、张亚丽、魏杰、李朋飞、董创博、梁慧峰、刘恩晓、李亚飞、贾沛等一批三十岁左右且具有一定瓷器制作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现在正从事着登封窑传统技艺的制作、装饰和烧成工作。

上一篇: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下一篇:陶瓷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