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姜末

科普小知识2021-08-27 12:44:29
...

姜末,原名姜永杰。1963年生于大连。1983年参加工作,先当教师,后做记者。目前,是大连日报社体育部主任。他是漫画专集《姜末日记》的作者,1999年辽宁省摄影十佳称号“金镜头奖”的获奖者,2001年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得主,2003年大连市的十佳记者,也是2005年诗配画专集《睹球》的创作者之一。其漫画作品入选过第七届全国美展,得过日本读卖新闻国际漫画奖,参加过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和韩国等国际性画展并有多幅作品被收藏。姜末被誉为擅长写新闻、搞摄影及画漫画的“三枪记者”。最近笔者得知,姜末一直在自己的微博上连载的四格漫画《西游漫记》已完成180余篇,目前已有北京及上海等多家出版社慕名联系到姜末本人,希望能够出版此漫画专集。

1、个人简介

姜末,原名姜永杰。1963年生于大连。1983年参加工作,先当教师,后做记者。目前,是大连日报社体育部主任。他是漫画专集《姜末日记》的作者,1999年辽宁省摄影十佳称号“金镜头奖”的获奖者,2001年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的得主,2003年大连市的十佳记者,也是2005年诗配画专集《睹球》的创作者之一。其漫画作品入选过第七届全国美展,得过日本读卖新闻国际漫画奖,参加过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和韩国等国际性画展并有多幅作品被收藏。姜末被誉为擅长写新闻、搞摄影及画漫画的“三枪记者”。最近笔者得知,姜末一直在自己的微博上连载的四格漫画《西游漫记》已完成180余篇,目前已有北京及上海等多家出版社慕名联系到姜末本人,希望能够出版此漫画专集。

2、个人经历

对漫画的热爱是与生俱来,年轻时曾经“走火入魔”

姜末说,他对漫画的热爱绝对可以说成是与生俱来,虽然小的时候没有底子,但是一直喜欢画漫画,而且画的也不错。当年报考大连师范时,全校只有3个名额,他毫不犹豫地就报考了美术,其实当时的动机非常单纯,只是因为有“美术”二字。在大连师范学美术时,姜末用了“走火入魔”4个字来形容自己。他为笔者举了两个例子,当时学校的宿舍都是晚9时熄灯,然后就是老师到宿舍楼检查,看学生是否按时熄灯睡觉。但是姜末他们的宿舍却不是这样,一到熄灯时间,大家就急忙熄灯,躺在床上等着老师来宿舍检查,但是大家都没脱衣服,竖着耳朵听着老师的脚步声远去后,立即起床开灯,创作到半夜。姜末回忆,有一年,他与另外3个同学到庄河仙人洞写生,白天画画,到晚上的时候大家就围坐在一起讨论绘画,讨论文学。“可以说,我当时就是个文学青年,现在回想起来,4个人完全可以凑一锅扑克嘛,但是我们一次也没有打过。”姜末笑着说,“虽然我现在也不会打扑克,但是再也难有彻夜讨论文学艺术的日子了。”

在大连师范毕业后,姜末在沙河口区春柳小学做过9年的美术教师,每当想起在学校当老师的日子,他非常留恋那时的生活。姜末告诉笔者,刚进校门的时候,许多老教师都好心劝过他: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有老师的威严,不然“压不住学生”。但是姜末却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念。比如,那个年代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必须把手背在后面,发言时要举手,等等。但是在姜末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不需要背着手端坐着,而且可以不经老师的允许随时发言。记得有一次给学校的一个“先进班级”上课,课堂上学生的纪律非常好,他绞尽脑汁动用了所有“手段”,让学生把手从后背拿出来,启发学生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正当学生进入姜末预期的状态时,“咣”的一声,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闯了进来,原来她已经在走廊的窗户上“偷”看了很久,直到“忍无可忍”。“可能在那位老师的眼里,我是刚来的教师,学生不怕我,我管不住这个班级。”姜末笑着回忆,后来他的上课模式还真给学校“长脸”了,这种“乱哄哄”的教学模式还真的得到了肯定,先是在学校,后来到了区里、市里,甚至在一次全国美术教师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数十位老师观摩了他的课。

“小辫宁宁”的原型是女儿,现在仍坚持每周陪老婆看电影

提起自己的女儿叶子,姜末总有说不完的话,在他的新浪博客里也经常能看到类似“我又想叶子了”、“叶子长大了”、“叶子今天过生日了”之类的文章。姜末告诉笔者,在他的漫画中,很大一部分的灵感都来自自己的女儿,曾经在《大连晚报》连载过的漫画《小辫宁宁》,就是以自己的女儿为原型而创作的。当年在《少年大世界》创作“大鼻头叔叔”的形象时,甚至是和女儿反复“磋商”的结果。

提起自己的爱人,姜末更是感叹连连,“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我老婆这么多年对我的支持,根本没有我的今天。”姜末给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在春柳小学做美术教师时,姜末住的是学校旁边不足8平方米的房子,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而且还答应学校,一旦离开教育系统,首先得把房子交出来。《现代女报》的总编提出将他调动到报社工作,并承诺给他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但是就在同一天,《大连日报》的副总编孙友深在晚上八九点钟时敲响了姜末的家门,并直奔主题,希望姜末加盟正在筹办的《足球周报》。“当时我若不去女报,只有搬回我父母家住了,我父母家的房子也不足40平米,而孙总说,《大连日报》肯定不会承诺我的房子问题。思想斗争了一夜,我老婆说只要为了我个人的发展,她愿意搬回我父母家住,拥挤点儿艰苦点儿没什么。当时我特别感动。就这样,我到了《大连日报》工作,也在我父母家拉帘睡了三四年。”

  姜末在学校上班时,假期可以卖校办工厂生产的杀虫剂捞点儿“外快”。假期的每天早晨,姜末就会和老婆搬上一箱子杀虫剂到劳动公园门口的早市上卖,可是生意并不如意。细心的姜末留意到当时人们流行穿文化衫,上面写着类似“别惹我,烦着哪”等字样,姜末便回家画了十几种有趣的图案。第二天,他到市场以两元一件的价钱批发了一批空白的“老头衫”,以现场作画的方式,12元一件的价钱,在一个假期内就赚了上千元。“当时挣的上千元绝对比我现在挣一万元要令我激动。”姜末高兴地说。

姜末透露,老婆爱看电影,于是他几乎每周都要陪她看一场电影,有的时候甚至看完一场出来又去看另一场电影。“年轻的时候,老婆陪我吃了不少苦,现在我俩的感情仍不减当年。”

体育记者一干就是18年,自称“占了便宜”

从1993年至今,姜末在体育新闻战线上已经工作了18个年头。在1994年左右,中国的足球市场非常红火,出现了当时号称的“八千足记”,而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足球记者,几乎都成了圈内的“权威”。“现在体坛如果有什么纷争,有什么意见,有时几家门户网站就会找到我,让我写点儿评论。”姜末戏言,“大概在圈内也算有点儿名气了,算个‘权威人士’了。”

  回忆做体育记者的那些日子,姜末用“热爱到不知道累”来解释。有年记者节的当天上午,姜末参加了记者节的徒步活动,一上午走了十几公里路程,而下午又到球场上去采访。“一场比赛90分钟,我就需要站90分钟,只有这样才能拍到好照片。”姜末回忆,当天又刚巧赶上了李明退役,李明绕着体育场跑了两圈,他就举着相机跟着李明在场外跑了两圈。“当时肯定累,但是由于太热爱这个职业了,没感觉到累。”姜末说,“北京奥运圣火在大连传递那天,我举着像机不知跟着跑了多远,但是在那一刻,还是感觉不到累。”

  提起如今的成功,姜末认为自己是“占了便宜”。“记者一起吃饭时,都是摄影记者坐在一起,文字记者坐在一起,可是我哪个桌子都能坐。”姜末笑着说,“文字记者会感觉,我作为一个摄影记者,稿子写得还算不错。摄影记者则认为,我一个文字记者竟然还会照相,大家对我要求比较低,所以说我是占了便宜了。”

  提起姜末,就不得不提张嘉树,张嘉树与姜末的名字似乎总是在一起。姜末的漫画配上张嘉树的诗,开创了一种新的体育评论方式。2002年,姜末与张嘉树合作的诗配画栏目《画说足球》被评为大连市名牌专栏。每逢奥运会或世界杯等大型体育盛会,他俩每天都要创作一幅诗配画。去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他俩甚至一天两幅,在《大连日报》和《大连晚报》同时开辟专栏,其《非常诗画》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专栏。2005年,两人将合作近十年的诗配画作品《睹球》出版成集。这么多年来,两人不仅在工作上合作愉快,在私下也是多年的好友。

  第一次发表作品就与体育有关,华君武从麻袋中为姜末“翻出”二等奖

  提起在创作漫画的道路上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姜末感叹有太多的人帮助过他,但是有两位却不得不提。

  事情还得从姜末在学校工作的时候说起,孙友深当时是《大连日报》科教部记者。一天,他到姜末工作的春柳小学询问校长,是否有比较典型的年轻教师,校长推荐了姜末。在接下来几个小时的采访中,姜末几乎把重点全放在讲漫画了,并毛遂自荐要给《大连日报》画漫画。“当时我和孙友深家住的很近,我几乎每天都把自己新创作的漫画送到他家,他都会很认真地提出修改意见,我再拿回家继续改。有次已经是深夜12点了,我来到他家,他的家人是穿着睡衣出来开门的。因为急于画出作品,经常忘了时间,甚至没有考虑是不是影响人家已经休息了。”回忆起那段单纯的时光,姜末感觉非常美好,“至今忘不了发表在《大连日报》上的第一幅漫画就是和体育有关,题目叫《裁判的难题》,当时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

  另一个人就是漫画界的“泰斗”级人物华君武。当年大连画漫画的人有一个固定的圈子,也有展览交流的场所,即工人文化宫。有一年华君武来大连与漫画人交流,当时姜末还不够资格参加这个活动,后来还是听圈内的朋友告诉他的,华君武看到姜末的作品时,单独表扬了他的作品。“这对于当时的我,简直就是一针‘兴奋剂’啊!”姜末回忆道。1987年,《大连日报》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漫画大赛,请得都是国内*别的漫画家,姜末的作品得了一个二等奖。这事的经过又是后来听别人说的。他的画当时根本没入围,没有被拿到漫画家面前评选的资格,但是华君武对待学术的态度一向认真,表示不能有“冤死鬼”,亲自从一麻袋的落选作品中认真翻看,挑出了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最终被评为二等奖。而这幅漫画作品就是姜末画的。在当年的颁奖仪式上,姜末才算是第一次见到了华君武本人。

  到《大连日报》做了体育记者后,姜末逐渐减少了漫画创作。就在这时,报社原摄美部主任、著名画家张家瑞打来电话说“华君武想见你”。又惊又喜的姜末见到了年逾八十的华君武,可是华君武并不认识他,问他“姜末来没来”?姜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华君武对他的印象仅仅存在于漫画作品上。华君武在得知面前站的就是姜末后,严肃地问道:“你为什么不画漫画了?”“华老向来爱才,生怕放弃每一个有天赋的年轻人,与我见面只为劝我继续创作,可见他老人家对我的影响之深。”提起华君武,姜末总是满心的感激。

  “不仅我不承认,华老也从没承认自己带过徒弟”

  虽然对华君武满怀感激之情,但是姜末坚决不承认是华君武的“关门弟子”。“不仅我不承认,华老也从没承认自己带过徒弟。”姜末说,“的确,如果我自称是华老的‘关门弟子’,我的发展道路会更顺利,但是我不提倡一对一的带徒弟方式,坚决反对类似赵本山的徒弟拜师这种行为。”姜末称,他不能否认华老对他的影响之大,但是教育不是狭义的教育,而是文化的传承,大班式的、开放式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现在相声、京剧、二人转等传统艺术“一辈不如一辈”,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师大如父”的观点,学生对于老师过分地崇拜与依赖,导致了传统艺术的无法超越,艺术之路只能越走越窄。

姜末坦言,自己只在当老师的时候带过两名学生,而且是学美术基础,但是学生到了关键阶段,他毅然提出不继续教了,并帮学生联系到15中学继续学习。“我是怕误人子弟啊,不能让学生一直活在我的影子下,要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艺术。”多年以后,这两名学生以及家长非常感谢姜末当年的做法,现在依然与姜末保持着联系,3个家庭经常聚在一起吃饭,俨然多年的老友。“我不会再带学生,但是以后有机会的话,可能以沙龙的方式,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学习,唯有这样,漫画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姜末诚恳地说。


姜末

上一篇:喃东尼

下一篇:埃尔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