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
林茂是中国著名青年油画家,现任中国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他的许多作品被海内外多家知名艺术机构收藏,有多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2017年10月16日至11月11日,林茂个人画展“方土之上·记住乡愁——中国著名青年油画家林茂教授的四川风景油画艺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历史档案博物馆举行。
姓名:林茂
性别:男
出生年份:1975年9月
籍贯:四川广安
毕业院校:*美术学院
擅长:油画
职业:画家、硕士生导师
1、人物简介
林茂
林茂,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专职油画家、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助理、《中国艺术时空》杂志社社长、中国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1992年9月-1996年7月,考入并就读于*美术学院附中。
1996年9月-2000年7月,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并就读于*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0年7月,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毕业创作的《状态》获王嘉廉奖学金优秀毕业创作奖。
2000年8月-2007年7月,在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工作。先后任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处长,中外博艺美术馆(画廊)馆长。
2007年7月至今,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油画院学术秘书长、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助理、《中国艺术时空》杂志社社长。
自2000年毕业以来,曾为*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教授油画风景课程。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许多作品被海内外多家知名艺术机构收藏,有多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林茂在坚持艺术创作的同时,也为国家组织了许多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
2000年底至今,曾多次组织许多著名艺术家出访了埃及、南非、阿联酋、土耳其、希腊、法国、意大利、菲律宾、日本、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及港、澳、台、南极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研讨等活动。
2、人物经历
林茂在工作室
林茂是当代青年油画家翘楚。林茂出生在四川广安岳池县的偏僻乡村。母亲是民办小学教师,父亲是乡村电影放映员。这样的家庭,在贫敝的乡村里已算是多少有点文化感。“严格的说,我家没有搞美术的,但从有记忆以来,我对画画就特别感兴趣。”
他从小喜爱画画,13岁从四川广安岳池县偏远的山村外出求学美术,跨省去往河北、山东。为报考*美院附中,他来京“北漂”一整年,其中半年留宿火车站、半年借宿民工棚。以最好的成绩考入附中,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美院的八年专业学习期间,他不仅半工半读实现了自力更生,而且供养家乡的两个妹妹上大学。大学毕业进入文化部系统工作后,他一边创作,一边为国家策划组织了许多有影响的重大文化艺术活动。他有多件作品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外国*。近年来,他所创作的风景油画在高端学术界和市场均获得了巨大认可,2015年作品《归期》再创拍卖新高;2017年,他受邀前往缔造和见证了伟大的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美第奇宫举办个人展览……
3、人物年表
1975年
9月,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
1980-1989年
7月,就读于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天宝小学、罗渡中学;
1989-1991年
7月,求学并就读于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美术班;
1992-1996年
7月,考入并就读于*美术学院附中;
1996-2000年
7月,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并就读于*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0年
7月,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同年的毕业创作《状态》获王嘉廉奖学金优秀毕业创作奖;
作品《状态》参加*美院毕业创作展并获优秀毕业创作奖;
2000-2007年
7月,在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工作。先后任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处长,中外博艺美术馆(画廊)馆长;
2003年
被菲律宾副总统卡斯特罗授予中菲友好使者称号(2006年)
策划、组织、参展《中国精英油画家作品全国中小城市巡回展》(北京——云南),并出版画册;
参展艺术家: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罗中立、杨飞云、王沂东、胡建成、石良、庞茂琨、钟飚、林茂等;
2004年
策划匈牙利吉普赛画展,时任匈牙利总理及文化部部长*先生等出席展览开幕式(北京·文化部中外博艺画廊);
2005年
参展《中国油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并出版画册。(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6年
参展《中华寻源——西部万里行》,并出版画册。(北京·中国美术馆);
出访菲律宾,菲律宾副总统卡斯特罗亲授中菲文化友好使者奖;
2007年
7月,至今,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中国油画院专职油画家,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助理,《中国艺术时空》杂志社社长;
策划、组织、参展《“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都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并出版画册;
此次展览被评为当年中国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美术活动;
参展艺术家: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程丛林、何多苓、高小华、庞茂琨、钟飚、俸正杰、何森、林茂等;
2008年
应邀为文怀沙先生画像(2008年)
3月,参展《寻源问道》*长流美术馆巡展,并出版画册;
参展艺术家:杨飞云、石良、李贵君、朱春林、徐小东、常磊、林茂等。(台北·长流美术馆);
12月,参展《寻源问道油画名家展》,并出版画册;
参展艺术家: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吴冠中、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罗中立、杨飞云、王沂东、艾轩、刘晓东、冷军、郭润文、徐芒耀、林茂等。(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9年
参展《海峡两岸交流展》,并出版画册(北京——台北);
参展《中国——俄罗斯艺术家联展》,并出版画册(北京);
11月,参与筹备中国当代艺术院,并策划、出版《中国当代艺术院》画册;
画册收录艺术家:罗中立、蔡国强、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曾梵志、王广义、周春芽、叶永青、王功新、韦尔申、冯梦波、刘小东、许江、宋冬、邱志杰、汪建伟、林天苗、徐冰、展望、隋建国、林茂;
作为国庆领袖肖像创作成员,获特别贡献奖;
2010年
与陈丹青先生、杨飞云先生在法国采风写生
8月,组织中国当代艺术院《建构之维》大型展览,集中了中国目前所有当代艺术领域的一流大家;
参展艺术家:罗中立、蔡国强、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曾梵志、王广义、周春芽、叶永青、王功新、韦尔申、冯梦波、刘小东、许江、宋冬、邱志杰、汪建伟、林天苗、徐冰、展望、隋建国等。(北京·中国美术馆);
12月,参加由陈丹青、杨飞云共同策划的《回到原点》油画展;
参展艺术家: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王式廓、冯法祀、颜文、陈抱一、潘玉良、倪贻德、司徒乔、吕斯百、庞薰琹、罗工柳、靳尚谊、詹建俊、侯一民、朱乃正、钟涵、戴泽、邓澍、王悦之、魏传义、李天祥、赵友萍、闻立鹏、潘世勋、吴小昌、王征骅、蔡亮、李骏、尚扬、赵以雄、李锡武、张祖英、王怀庆、孙景波、陈丹青、孙为民、艾轩、何多苓、林茂等。(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1年
8月,参加《成都国际双年展》外围展;
在南极采风、写生
参展艺术家:罗中立、何多苓、周春芽、张晓刚、曾梵志、叶永青、庞茂琨、方力钧、岳敏君、林茂等;
12月,策划、组织并参与“首届中国艺术家·企业家包机赴南极采风”活动,中国艺术家首次登陆南极大陆进行实景写生;
参与活动的艺术家有:龙全、胡建成、石良、刘刚、徐小东、陈曦、林茂;
2012年
6月,策划、组织并参与“寻源问道·西去东来——中国油画院艺术家赴法学术交流”活动,在米勒、塞尚、西斯莱、梵高等大师们创作与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实景油画写生与人文体验,并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寻源问道·西去东来——中国油画院艺术家赴法学术交流展》;
参与活动的艺术家有:陈丹青、杨飞云、谢东明、刘建平、张冬峰、孙纲、王殿华、李晓林、姚永、忻东旺、芃芃、石磊、孙文刚、徐小东、张义波、王少伦、朱春林、林茂。(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
12月,举办双个展“自然界定的真实”徐小东、林茂油画风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获“创意城市·伦敦美术大展”暨“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突出贡献奖;
2013年
10月,受邀参加法国巴黎“中法文化大展”;
参展中方艺术家有(按参展展示顺序):杨飞云、朝戈、郭润文、段正渠、闫平、袁正阳、孙家钵、费正、王克举、洪凌、广军、白明、谭平、贾娟丽、林茂等。参展法方艺术家有:帕特·安德海雅、雷米·艾融、让·卡尔多、娜塔莉·米勒、玛亥·郝兹等;
2014年
配合*主席访问印度参加中印文化交流活动,并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
9月,配合*主席访问印度参加中印文化交流活动,并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
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印度总统莫迪;
11月,应邀参加“中法文化艺术沙龙”大皇宫沙龙对比展。参展艺术家有:赵无极、朱德群、吴为山、王衍成、林茂等(法国·巴黎大皇宫);
12月,举办“川人蜀情”艺术家双个展。参展艺术家:陈安健、林茂(北京时代美术馆);
参加“中法文化艺术沙龙”大皇宫沙龙对比展,获优秀作品奖;
2015年
4月,与著名艺术家何多苓老师在日本东京举办“花见——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展”,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出席了开幕式,并应邀为鸠山先生现场速写肖像,受到高度评价(日本·东京3331艺术中心);
10月,参加“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生活,表现时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写生创作展”(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6年
6月,参加“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人民形象,中国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0月,参加由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办公室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展”,并担任艺术总监(浙江宁波);
2017年
5月,参加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0月16日,中国艺术家林茂个人画展“方土之上·记住乡愁——中国著名青年油画家林茂教授的四川风景油画艺术”开幕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历史档案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从10月16日开始至11月11日结束,展出林茂在近些年创作完成的约40幅油画作品,其中还有林茂于2000年在*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状态》(该作品荣获“优秀毕业创作奖”)。本次在意大利展出的作品都是林茂对中国四川地区的风景绘画。出生于四川广安,在巴山蜀水之间自然生长,林茂以一种超脱于都市尘埃的安静叙述,描绘着笔下的山水,呈现出中国文人的极致理想。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铅华洗尽,归于田园的洒脱。
4、人物获奖
2000年毕业创作《状态》获王嘉廉奖学金,参加*美院毕业创作展并获优秀毕业创作奖;
5、出版著作
“花见”何多苓师生暨特邀艺术家林茂当代油画作品
“花见”
出版社:中国艺术家出版社
作者:林茂
开本:16
印次:2015年3月第一次
所属类别:油画雕塑
定价:128.00
ISBN:978-988-14188-4-5
中国油画院2013·林茂
中国油画院2013·林茂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作者:林茂
开本:16
所属类别:油画雕塑
定价:78.00
ISBN:978-7-5386-8035-5
自然界定的真实——林茂油画风景作品
自然界定的真实——林茂油画风景作品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林茂
开本:16
印次:2013年1月第一次
所属类别:油画雕塑
定价:128.00
ISBN:978-7-5039-5532-7
寻源问道·西去东来——中国油画院艺术家赴法交流
寻源问道·西去东来——中国油画院艺术家赴法交流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作者:林茂杨飞云
开本:16
印次:2012年6月第一次
所属类别:油画雕塑
定价:298.00
ISBN:978-7-5386-6778-3
寻源问道·西去东来——中国油画院艺术家赴法学术交流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开本:16
印次:2013年12月第一次
所属类别:油画雕塑
定价:198.00
ISBN:978-7-5386-8034-8
6、艺术感言
林茂
当我想起或置身于自然之中,又特别是曾养育我的故土四川的山川之中,我的感觉很特殊,我的心灵经常莫名其妙狂乱地激动和战栗起来。我珍惜我自身本能感觉到的一切美……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懂得深深地理解和同情乡亲,我为他们一生坎坷和不幸的命运而痛苦,更为那些永远留在记忆中的极度哀伤、不堪回首的历历往事而感到忧虑。所以在我的大多数风景中,阳光总是从灰蒙蒙的云气中艰难地穿透出来,画面充满了诗意的同时又蕴涵着忧郁的气氛。我画中从来空无一人,我刻意隐去了一张张乡亲们劳作之后辛酸满足的面容……
在自然之中,我领悟到如何去塑造自己的灵魂,如何因势利导地去适应灵魂的需要,并把自然的力量和灵魂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感到这是何等的神奇……
人在感到真实之际,就是在同命运抗争之时,每人内心应有一道风景:格调、品质、淡泊、宁静……一切清凉自得,全在得失取舍之间!
如果我们能够驻足下来听一听脚下这块疏松土地所发出的意愿,我们就会理解自然与美是何等紧密地融为一体……
自然的伟大和美,在我们身边周而复始地呈现。神圣的、令人赞美的而又意味深长的景象比比皆是,无所不在。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美却视而不见。我多么有意愿用自己的灵魂去捕捉并给人们传达出一种这样的真实……
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内心的“清凉”是多么奢侈。我对“纯自然”风景的描绘,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当代人在得失取舍之际,如何才能保持住自己心灵中的一方“净土”。我宁静而淡然地悟感到了这一切潜在的意义……(林茂)
7、人物评论
"诗"与"思"的融汇
——评:中国著名青年油画家、著名艺术类社会活动家林茂
作者:何桂彦(中国著名青年批评家)
林茂毕业作品《状态》
2000年7月,林茂从*美院油画系毕业,如果从考央美附中那天算起,他在央美生活和学习了近十年。或许是因为每年寒暑两个假期他都要从北京回四川老家的缘故,或许是对故乡那种质朴的农村生活的怀念,当同班的同学大多以都市生活为创作素材时,他却选择了那时被认为是保守、陈旧代名词的“乡土风格”,这就是他后来的毕业创作——《状态》。此画由两个部分组成,前景中的人物静穆而冷静,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作品名为“状态”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思考的呈现。画面背景是一幅典型的四川农村的田园风景:交错的田垄、错落有致的树木、秀丽青翠的远山……幽静而素朴、恬静而自然。不过,由于中景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作为背景的风景因此具有了意义的指涉,即这是对当代农村现实生活的某种观照。同时,由于前景人物那种静穆而冷静的姿态,由“状态”引发出的思考便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对都市文化的反思还是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对前途的迷茫还是对自我的考量?尽管我们并不知道“状态”真正要诉说什么,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林茂找到了之后的创作方向,即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表现。
2015年作春涧
实际上,在四川油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乡土”和“乡土风格”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换句话说,四川20世纪80年代的油画创作大都与乡土生活息息相关,与地域文化的生存经验和这片土地密切相连。不管是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还是王川的《再见吧·小路》,80年代初四川这批“知青题材”都以农村的生活体验为情感诉说的对象。同样,不管是其后以张晓刚、叶永青等为代表的“西南生命流”,尽管他们已进入现代语言的实验阶段,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张晓刚的《天上的云》、叶永青的《圭山系列》等作品中找到乡土和农村生活留下的痕迹。从“乡土”到“都市”的转变不仅是四川油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且还形成了一条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的人文传统。尽管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林茂的绘画延续了四川油画的创作传统,但这种影响却是潜在的。
这不仅体现在《状态》的创作中,也体现在林茂其后一系列以风景为对象的作品里。风景一直是林茂渴望表现的主题之一。对于他来说,因为风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现代化给个体带来的“异化”,所以它能成为当代人诗意的栖居地;因为风景置身于大地,所以它更贴近人的性灵,更容易唤起都市人对农村生活的记忆。从这个角度讲,林茂对风景画的态度实际上是复杂的:风景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心理的,因为艺术家可以通过风景来传达一种“诗意”,也可以利用风景来“反思”现代文化,“思”在这里更多的体现为站在农村文化的立场对都市化的关照。
田园思
林茂的风景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生之作,一类是风景创作。前者的特点在于,艺术家对风景那种直观的感觉和率性自为的表现,画面没有太多陈规,也不过多的迷恋技巧,相反,作品因简洁的构图、概括的色彩、洗练的笔法而具有独特的视觉张力。对于创作类的风景来说,林茂首先要收集很多素材,然后确定构图,最后才施以颜色--这几乎是一套学院派的创作模式。如果说写生之作体现了“诗”的意境和田园风景那种质朴、自然之美的话,那么创作类的风景却因严肃、一丝不苟而具有“思”的意味。因为,在林茂的眼中,风景除了有它独特的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隐喻一种不同与都市生活的文化,表征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平淡生活,从而唤起都市人一种失去田园之后的审美情愫。
诚如林茂所言,“在现都市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感觉人们始终有一种'压抑及憋闷',所以我只表达纯自然的风景,这能带给我内心一阵阵的'清凉',以此希望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在'得失取舍之际,如何保持住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这种心灵的守候对现代人无比珍贵。所以,我的风景中,向往诗意的同时又充满了忧郁的气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艺术家笔下的风景是纯自然的风景,不如说这是都市人内心渴望的、并远离现代文明的那种理想化的田园情愫。这是一个悖论。都市人一方面渴望现代生活,另一方面又营建自身的精神家园。而这个家园总跟来自于没有被现代文明异化的田园生活息息相关。而其间的风景,凝结着艺术家的回忆与想象,也包含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质朴生活的向往。毕竟,在快速城市化、都市化的今天,对于大多数的都市人来说,风景虽近犹远,于是,作为一种自我的救赎,或者说寻求内心的宁静,我们已习惯在个人的心灵深处构筑一处属于自己的风景。只不过,林茂用自己的画笔将它们呈现了出来,但“诗”与“思”的融会却是如此的巧妙,如此悄无声息的融汇在了一起。
云之南(2008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作者:吕澎(中国著名批评家、国际策展人)
中国人的心灵,从魏晋以降就与山水融合在一起。《兰亭集序》盛赞了这种陶然之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山水自此成为文人雅集的神畅之地,与此同时,这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中国人的人生做到极致,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文人墨客都会思归田园。陶渊明更是直截了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林茂的绘画,正是这种情怀的延续,一种陶然之乐在架上绘画中的复兴。
出生于四川广安,在巴山蜀水之间自然生长,林茂以一种超脱于都市尘埃的安静叙述,描绘着笔下的山水,它们是淡远的、宁静的,就像一个不受任何烦扰的精神故乡。即使你从未到过这片土地,也会油然诞生一种亲切感。浅灰绿的山,树,与树下的屋村,脱胎于常年笼罩在四川的薄雾,这雾气塑造着视觉,形成一种独特的关于灰调的审美。所有的色彩都是冲淡平和的,没有任何突兀的存在,色彩之间的关系呈现着恰如其分的弱对比,微妙的冷暖平衡与黑白灰平衡都包含在艺术家的考量中。灰调在中国架上绘画中再次被发现,这很可能并不是一个偶然,它与魏晋以来的文化心理存在着非常深刻的关联。对淡远的喜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一件事情的极致是淡远,正如中国文人的极致理想,是铅华洗尽,归于田园的洒脱。这种文化内涵最初呈现在浅绛山水中,呈现在赵孟頫的散逸中,呈现在米氏云山中,并且很早地呈现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而在整个文化复兴的谱系中,特殊的灰色调具有非常明确的象征意味,它代表着本土的视觉特征和精神气质,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
2012年作思乡曲
事实上,这种文化自信从古至今没有一刻曾断绝过,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自发的拥有这样的审美信心。对于他们来说,归于田园是合理的自然秩序的体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由衷的觉得,这种被荫蔽的人、大地和天空的结构是稳定的,恒久的以及值得信赖的。在林茂先生的绘画中,对整个自然界的呈现也是如此,你很少能够在林茂笔下看到近景人物的存在,在这种宏大的宇宙意识中,风景已经将你包裹在内,这也就意味着观众先验的与他的视觉世界融为一体,而风景也已经假定了是在观看者的眼中敞开的。与《兰亭集序》的不同之处在于,林茂并没有着力于描绘任何宴饮之乐,而是将视角对准了中国山水中具有现实主义气息的乡村屋舍,这些砖瓦结构的二十世纪的人类建筑,透露出很多种信息。首先,在林茂的艺术中,存在着对不同版本的田园理想的取舍,他所选择的更接近于陶渊明式:“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而与谢灵运的“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白石抱幽右,绿筱媚清涟”在气质上相去甚远。前者更朴厚,而后者更轻灵,相比而言,陶渊明式的田园更接近于完成了人生积淀的艺术家的客观想象。对于山中村落的现实主义描绘,也体现出艺术家对人间烟火的现实观照。山村、水流、农田、荒野甚至浮云,这些意向都被和谐的容纳在这个陶醉的人间理想中。
这里面包含着中国人对于家的典型印象,而引发这种持续的思念的,不仅仅是田园之乐,还有自然哲学。这种理想的背后,恰恰蕴藏着宇宙的无目的性。在赞叹了山林的胜景之后,《兰亭集序》感慨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念,存在着一种旷野呼告的特质,那些最为动人的诗篇,都是在旷野中完成的,而绘画也是如此。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广阔的宇宙意识使中国人很早就领会到人和自然之间尺度的巨大差异,并发展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人相信,整个宇宙作为万物的共同体,存在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法度。因此,能够参与这场自然的合奏、无声的盛宴,成为文人墨客的至高追求。
美丽中国——钓鱼岛采风04(2013年)
但于此同时,达人也深深的知道命运所能到达的极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虽然希望追求极致的天人合一,然而究竟也明白这并非是永恒,人终将受制于他的肉体生命而无法超越他的极限。正因为领悟了这一层因果,人不得不守拙归田园,在中国文化的意向中,田园恰恰也包含着对人生的苦短和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在所有这些心理投射的综合作用下,“淡远”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自觉感受,而淡远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林茂风景绘画的基底气质。当林茂在2000年从*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时,他的毕业创作《状态》获得了优秀毕业创作奖,这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创作,但很快他就转向了对风景的表现,并形成了林茂的个人风格。淡远之下,蕴含的是艺术家对归家之旅的思念,它不仅仅是四川广元老家的山水形貌,更重要的是内心所构筑的质朴的心灵故园。
在淡远之下,还存在着戏剧性的冲突。前代的艺术家往往将工业时代的简单建筑和产物视为鄙陋或奇技淫巧,它们并非是审美的,因为它们从最初就不是为了审美的眼睛所设计。特别是它们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禁止入画的,以及破坏诗意的。很特别的一点是,林茂能够自然的将它们和周遭的风景结合在一起,而并不显出任何视觉上的突兀。这种新技能固然是从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开始的,粗率的,简朴的几何结构,用色面区分出空间和形式,一切都交织在富有音乐性的节奏里。
《冬季九寨系列树正寨》(2015年)
冲突的是它背后的观念,将工业建筑平淡的写入一首田园牧歌,无疑是对前代理想的一种创造性阐述。无论我们接受与否,乡土的面貌已经被时代所改变,乡土在风景中制造出新的、冲突性的画面元素,桥梁、建筑、将田野一分为二的公路,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与传统的观念不同。但林茂的选择表明了他的观点,这些陌生事物之所以看上去陌生,并非因为它们先天的问题,事实上不存在着不能够入画的元素,只存在着心理结构的不同。换言之,乡土建筑并非由于它的粗陋而不能入画,而是由于我们的心灵还没有习惯作出这样一种转变。如果我们习惯于凝视我们的现实生活,就会发现其中的真实韵律。而这一切只能来源于艺术家与风景之间的对话,正如古代大师曾经无数次所做的那样:“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城能妙写,亦城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画山水序》)对于古代大师而言,自然之势是决定绘画格局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神畅则是山水抒情的至高原则。因而,如果我们能够探究本源,就会了解到,为保留画意或古意而刻意的删去我们触目所见的乡土,反而是一种削足适履。
如何理解这种对于乡土的情感?在艺术家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无数次在远途的火车窗外所看到的中国大地。这些浩淼的云天,水雾和田园风光,都能够将思绪拉回到许多人梦中的故乡。这种情感联结最终击败了对于崇古和刻奇的需要,使艺术家回归于淡远。在这一层意义上而言,这种客观化的淡远又是与我们对古典作者的理解所完全不同的,因为它将我们的现实世界囊括在内,并消解了现实带给我们的困窘和忧愁。正因如此,作为艺术家的导师,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对林茂的评价是“诗意的天真”,天真意味着用纯真之眼来看待他所熟悉的世界,而诗意,则意味着泛舟于想象力的海洋,去开辟古代大师未知的航线。
2016年作归期
碧雅特·莱芬莎德(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在讨论林茂的艺术时大量的涉及了欧洲现代艺术中关于“看”的历史,这种林茂式的“看”被理解为与自然风景的对话,它不是印象主义的色斑或光点--虽然它的笔触看上去与印象主义那么的相似。而是一种真正的心理风景的呈现,既是与自然在对话,也与历史对话,与自我的内心世界对话,同时更与文化共同体的梦想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纯真的眼不做任何先入为主的区分,任何对象都被重新审视,或处于正在被审视和被初次发现的过程之中。无论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碧雅特·莱芬莎德所说的人工干预,都被不加抱怨的卷入了互动。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合作和并存显得如此自然,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这一点的话,我们就能够大致领悟林茂的绘画语言,他在无意中流露出这样的体悟,那就是所有的阳光下的这一切流变都成为岁月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朵浪花或一片雪泥鸿爪,它们终将流逝,消失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但所有的这些都无不是脉脉含情的,使人深深眷恋的甚至不是关于田园的理想,而是对田园的思念本身。“人们对于变化的悲伤”(碧雅特·莱芬莎德语),与陶渊明的诗歌所要倾诉的又何其相似:“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个中国式的心灵所最留恋的,是他曾经拥有的纯真的眼,那个与自然相看两不厌的纯真之眼,在本性中从未与之产生过分离。因而对于艺术家来说,问题的核心很可能不在于进化的更迭,而在于心灵的分裂。
2016年作三秋
现在,我们作为被抛在世的孤独个体,在错误中跌落在尘网的都市人,对过去的自我存在着的迷恋实际上暗示了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或抛弃了那个纯真的自我,包括我们早已否定和忘记了的童年。林茂的整个风景艺术自始至终都尝试着努力调和这样的心灵冲突:在林茂的风景中,属于自然的部分更古未变,而属于我们的世界则不断更迭。更重要的是,过去与现在,两个已经变的完全不同了的自我,两种完全不同了的绘画语言,两双完全不同的眼睛。
林茂就是这样安静的在古今之间徘徊和思考,就像那句赫拉克利特的箴言所说: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也无法两次看到同一种风景,因而,每一次的淡远都意味着正在进行时和即将过去时,每一次的瞩目都意味着一个唯一的、无人踏足的桃花源。
8、相关展览
“西南力量·雅昌”当代艺术邀请展
当代艺术邀请展
时间:2015.06.05-2015.06.12
介绍:
“西南”的地域概念由**根据地理特征划定,以川、渝、云、贵、藏为主的几个行政区域为代表。而自然区划概念下的西南地区,一般指中国南方地区(不含青藏高原)西部的广大腹地,主要包括四川盆地、秦巴山地、云贵高原等地形单元,大致包括四川、重庆、陕西南部、云南、贵州、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广西西北部等。而这其中的核心,是以成都平原为支撑的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蜀汉文明,并占有主导地位。宝墩文化遗址的发掘,将成都平原的文明起源向前推进到4500年前,带到了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而在三千多年前的古蜀时期,以三星堆和金沙为中心并辐射四方的文明,已经具备了相当发达的社会生产实力。在此后的两汉及各个历史时期,依仗着都江古堰源远流长的富庶资源,上天赐予成都平原的流金宝地,使得这里商甲云集,都邑成群,人文市井,繁荣一方。蜀文化的深厚根基与一脉相承的人文张力,历经风风雨雨改朝换代,愈显钢柔相济意味深长。不管是一代文豪还是政界显要,不管是商界名流还是艺术宗师,共同构筑了鲜亮的城市品牌。这些勤劳智慧的先哲们的泱泱钜献,在历史文化厚重的卷宗里,熠熠生辉。
今年是“85新潮美术”30周年,那是令中国当代艺术界人士难以忘怀的激越澎湃的时代。30多年前,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时期,“85新潮美术”的劲风也强势吹到西南。以新具象艺术群体、红黄蓝画会、野草画会为代表的西南新潮美术,展现了与其他地域绝不雷同的现代艺术风貌。新潮美术运动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碰撞中,在一个全新的参照系下,涅槃重生。西南的新潮美术,强调自我表现和个性*,围绕绘画本体展开艺术的精神追问,在新时期呈现各种新艺术风格,将文化的当代精神归宿建立在理性的批判、生命直觉体验,以及艺术本体的独立性方面,搭建富有开创性的当代文化平台。及至后来的“中国经验”,西南艺术群体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转型期。西南艺术家以表现风情、乡土和反思历史、直面伤痕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西南艺术群体的鲜明特征。从此,西南艺术开始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环节。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不管是陆续走出的著名艺术家,还是不断出彩的新艺术家,构成了这里持续强势的艺术格局,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十分重要的区域板块。在一个远离政治与经济中心的乐土上,袍哥文化的绵长遗韵,生活方式的散淡随和,侠士包容的生态气度,加上美食泛滥,美女如云,艺术家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心态是健康平和的。如是,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当代艺术问题、生态问题、历史文化问题。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西南力量”,始终以它多元的面貌和生动的活力,显示着不同反响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并成为本土十分重要的艺术资源库。这种“力量”的形成,既有历史人文积淀的原因,也有地理位置原因,更有由生存状态决定的社会内质构造原因。千百年来,这里与世无争,民风淳朴,散淡平和,自在繁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绝不相同的人文存在版本。“西南”艺术家的深度,在于强调人文关怀,注重生命体验,并把它们当作关注国人生存现实和存在境遇的必然追求。这种重内心体验、提升内在精神、张扬思想价值的艺术特征,是西南艺术群体的魅力所在。“西南”艺术家的广度,在于植根这片丰厚博爱的人文土壤,融合全球化的优质精神资讯和来自各方的有益营养,提振基于创造的文化自信,整合多种创新力量,开拓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发展之路,积累不断丰富的当代图像财富。“西南”艺术家的包容,在于既不守旧排外,也不夜郎自大。兼收并蓄,良性循环。同时,宽厚博爱、尊老携新的美德传承,使得艺术人才成长有序,继往开来。
此番“西南力量”当代艺术邀请展,以史学的眼光,在战略的高度,用学术的态度,既是对前三十年西南当代艺术历史的梳理总结,也是对正在发生的新艺术成果的学术考量,同时,是对未来艺术的种种可能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前景预测。诚然,时过境迁,我们既不能靠过去的老本畏缩不前,也不能在网络经济的大潮中消解创新的能量。不同时代的艺术,都会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和生存理由,都会以顽强的生命力呈现自己的面貌,“西南力量”也会以独有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彰显新的魅力和价值。正所谓,*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坐镇西南,不以地域分割狭隘保守,也不以既往的优势而裹足不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陈默2015年5月于成都芳草地)
“云中蜀歌”川人蜀情艺术家林茂陈安健双个展
云中蜀歌
时间:2014.12.05-2014.12.15
介绍:
由华熙国际投资集团主办;北京时代美术馆承办;成都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协办的“云中蜀歌系列展”将于12月5日下午17:00在北京时代美术馆36层开幕。
“云中系列”作为关注中国原生态文化的公益项目,从2011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云中牧歌”、“云中山歌”、“云中藏歌”系列活动,从辽阔的内蒙草原到悠悠的布柳河畔,再到圣地*,透过那些人文和自然的意象,我们希望看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景象,从而启迪人类对于生命的真谛和万物的智慧,这是举办云中系列活动的初衷,更是云中系列坚持与衍生的意义所在。
“云中蜀歌”作为云中系列的延续,2014年,我们将走进凉山彝族和阿坝羌族,沿着千回百转的岷江流域,在那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上,寻找古蜀文明的前世今生。
本次活动将分几个部分同时展开,包括《“云中蜀歌”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云中蜀歌”川人蜀情艺术家双个展》,《“羌在深谷高山”高屯子影像作品展》,《“云中蜀歌”西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并在活动期间为观众带来三场互动交流活动。结合不同的形式:艺术展览、互动讲座、原生态音乐分享等,为观众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多重体验和生命感悟。
回望桃花源
“回望桃花源”龙泉驿桃花故里写生邀请展
时间:2014.03.30-2014.04.30
介绍:
以龙泉驿桃花故里、龙泉湖和洛带古镇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乡村建设为主题,探索绘画新的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回望传统,关注当下,抒写时代情怀。
“自然界定的真实”徐小东林茂油画风景作品展
时间:2012.12.29-2013.01.14
介绍:
如何面对自然是每一位艺术家都需要回答的问题,自然启迪了人的创造,自然中有人的审美发现,面对自然的不同表述就构成了多样的艺术形式,如何在真实的自然中寻找到构建自身艺术的基石,就成为艺术家不断回归自然的理由。
徐小东的作品加强了自然的光,对物质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进行了再造,使画面形成了与现实的某种距离和迷惑,同样,对于艺术语言再造的过程,也就是纯化精神的过程,现实的物象在徐小东的作品里获得了重生,静谧又不失真实。林茂的作品则去除了灿烂的光和色,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即使面对西斯莱小镇这样的西洋景,也带有中国式的抒写,以最简洁的构图和笔触表达了自然万物的变化节奏。这种纯化语言的过程,使画面和情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充满着平衡、纯洁和静穆的精神体验。
徐小东和林茂正是这样面向自然寻求答案的艺术家,自然在他们面前不是可有可无的参照物,而是生命之源与艺术之源。他们放置了观念与潮流,用他们的艺术语言直接与自然对话,从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真切与艺术的美感,从而构成在自然启迪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两位艺术家在画面风格上各有不同,但面对自然都有一颗敬仰与尊崇的心。透过他们的作品,给予我们一种观看的审美视角,让我们体验自然的宽博宏大,温馨和优雅。
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都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
时间:2007.06.30-2007.07.30
1981年77级毕业照片
介绍: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术界将四川“伤痕”、“乡土”时期出现的艺术家统称为“四川画派”。尽管当代的四川油画已不局限在地域,而是走向了国际,但四川油画的起步却是从“四川画派”开始的,因此,对其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研究十分必要。透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讨论作为文化史、精神史的艺术史与形态史的艺术史之间的区别,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中地域性与当代性、国际性等等诸多问题的联系。
四川油画的第一个高峰是80年代初,1979年的“建国三十周年美展”、1980年的“第二界全国青年美展”、1982年的“四川美院油画作品进京展”、1984年的“四川美院油画、版画作品进京展”,以及1982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在四川美院召开,它们共同成就了“四川画派”的辉煌。
“四川画派”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进入了艺术史,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自身的人文传统:立足现实、关注社会,敏感当代文化的发展倾向,注重艺术的个体实验和前卫精神,将艺术的道义感、责任感放在首位。不管是早期的“伤痕美术”、“野草画会”、“乡土绘画”、“新具像”、“西南艺术研究群体”,还是九十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展览,如“中国经验”、“陌生情景”、“都市人格”等,四川油画都能紧随中国社会从“乡土中国”到“现代化中国”到“国际化中国”的发展进程,并以艺术创作来言说和思考当下的社会、文化问题。随着四川年轻一代艺术家逐渐走向成熟,四川油画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毋庸置疑,不管是从一个群体、一种现象,还是从艺术运动、美术思潮的角度入手,四川油画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都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是一次对“四川画派”成长历程的回顾和梳理,并且从地域性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在方法上也是一次更新,它将为推动学术界对四川油画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此,我谨代表四川美院的新老艺术家,向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为推动中国艺术发展所作的各项努力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向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吕军主任对四川油画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罗中立
2006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