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门花龙
坎门花龙,源于浙江省玉环县坎门渔村,是一种富有渔乡风格的布龙,以大幅度腾跳和“龙绕柱”为主要特色。当地民众又称其为“滚龙”或“挵龙”。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项目。
中文名称:坎门花龙
批准时间:2011年
非遗级别:*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遗产编号:Ⅲ-4
申报地区:浙江省玉环县
1、历史沿革
坎门“花龙”初时形成是一种观赏灯,现今的花龙绕柱、花龙拼字、龙鱼混舞则是以后发展起来的。
坎门花龙的形成与发展和渔民抗击海盗及戚继光抗倭有关,据传明嘉靖年间,有一股倭匪在附近海域频繁窜扰,搞得民不聊生,一位聪慧的渔家女想出邀请各地舞龙队共度元宵的计谋,诱敌深入,并一举歼灭了进犯的倭匪。之后每年以正月十五闹龙灯作为纪念相传至今,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据清光绪年间纂修的《玉环厅志·风俗篇》记载:“里社各制龙灯,鸣锣击鼓,旋绕为盛;制禽兽鳞鱼花灯入人家串演戏阵。笙歌达旦,环观如堵”。可见龙舞的串演在玉环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承历史,而且群众基础广泛,参与程度极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收入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坎门花龙,2012年成立坎门花龙活动中心,2014年建立专门性的展示馆。
2、表演风格
习俗仪式
花龙的扎制、祭拜及舞动都有一定的仪式和程式。一般以供有本宗保护神的村庙(如天后宫、五显庙、三官庙)为组织单位,由船主、渔船股东和龙队的“头手”、“头家”,牵头集资置办,或从庙产及香火钱中抽取,或向各家各户摊派。择腊月中吉日“起档”,开始扎制龙头、龙尾(各龙节可经年续用)。舞龙者趁龙灯还在扎制之时,便与吹鼓手们集中在供本宗保护神的社庙,练习步法和乐队演奏。等花龙灯扎制完工后,选择春节前的黄道吉日,舞龙队伍来到制作坊,点上香烛油炉等,将花龙迎接到社庙,恭请神灵。届时摆香案、供五牲、祀福果,杀鸡取血,用鸡血为花龙画眼(称为“起眼”或“点睛”)。
正月初一起,舞花龙就正式开始了。元宵节时,举行接龙仪式。花龙到达“接龙”人家之前,必有一人先行“放贴”,各家备茶点时果,焚香点烛于中堂。花龙到达各家后,置“龙头”、“龙尾”于门首,由一个手提“令”字灯的赞龙师进入中堂,唱“招财进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丁兴旺”之类内容的赞颂词,称为“赞龙”。接龙人家要为龙头系上红布条,称为“挂红”;并把原先系在龙头上的红布解下,贴钉在自家门楣上,称为“换红”。然后,舞龙队就为这户人家舞上一场,如有大户人家柱子多的中堂或厢廊,还会表演“花龙绕柱”的套路。
到了正月十八晚,花龙不再摇头摆尾,也无其他舞蹈动作,而是缓缓前行。伴奏音乐也不再热闹、欢快,而是锣和鼓同一拍敲打,一拍一声呼喊“喂”、“喂”呼喊声和锣鼓敲打声伴随着花龙巡游本宗社庙保界一圈到海滩,将龙头和龙尾在海滩上烧祭,称之“化龙”,即送龙回归大海的意思。
舞龙手法
1、举握:右手抓握龙棒中部,左手抓握龙棒尾端,为右“举握”。对称的为左“举握”。
2、横平:同“奉化布龙”的“横平”执法。
3、单手举:右手抓握龙棒顶端近横档处,为右“单手举”。反之为左“单手举”。
4、倒握:右手托握龙棒,左臂屈肘上提,手握龙棒尾端,为右“倒握”。反之为左“倒握”。
基本步伐
1、常用步:双手右“举握”过肩,左手为轴,以右手绕龙头(节)在头顶划“∞”形双脚小跑步。
2、大跨步:双手“举握”龙棒,头微仰,双脚交替向前跳跃行进。
3、钻档步:双手左“横平”握龙棒,上身前俯,迈步从两节间的龙布下钻过。随即右“举握”行进,此为左“钻档步”,反之为右“钻档步”。
4、屈身小跑:双手右“横平”(或左“横平”),上身前俯扣胸,小跑步前进。
5、屈膝半身小跑:双脚半蹲小步跑,双手做“举握”。(龙尾做时,视情绪高低,或与龙头碰面,可双脚半蹲蹦跳若干次,同时右“单手举”或右“举握”,转到手腕使龙尾摆动,左手自然摆动或抓住前面龙节的龙布)。
6、倒地:双手做“倒握”,上身略右倾,使龙节于身右倒置贴地为右“倒地”,双脚*站立或小跑前进。反之为左“倒地”。
7、绕柱跨步:双手左“举握”,头微仰。双脚向后从两节龙布上跨过为右“绕柱跨步”。反之为左“绕柱跨步”。
8、绕柱钻档步:双手左“举握”,左脚起向右行进,随即左手下压,右臂屈肘上提,使龙头(节)划下弧线,从二节间龙布下钻过,接做左“举握”,称为右“绕柱钻档步”。左“绕柱钻档步”则反之。
9、倒握绕柱:双手左“横平”,便步向右绕柱小半一圈后,迅速成左“倒握”,让其他龙节从自己前身(或身后)的龙布上跨过,接做“举握”为右“倒握绕柱”。左“倒握绕柱”动作反之。
表演阵式
花龙绕柱表演一般都在海滩、渔岙、村庙和人家天井。“龙绕柱”按传统习惯,要东进西出,再西进东出。例如:龙从庙堂大门东侧进,绕柱后从大门的西侧出。然后按对称的绕柱路线,从大门的西侧进,东侧出。东进西出从第10柱开始绕柱,西进东出则从第9柱开始。绕柱时,以龙头带领,各节依次相随。绕柱的动作,除绕第一根柱子(或第十柱)的左侧时,第3节至龙尾动作同第2节外(因龙头开始绕柱时,无“钻”或“跨”的动作),以下凡绕柱时下钻、上跨龙布,均同龙头的动作。龙头带领各节东进西出绕柱时,必须按照钻、跨、钻、跨的规律进行。西进东出则先跨后钻。
绕柱时的方向:东进西出绕庙堂的正殿、拜亭、门廊的柱子时,要按照右、右、左、左绕的顺序走出;当绕到庙堂两侧(左、右廊)时,则必须按右、左、右、左绕的顺序行进(见“花龙绕柱路线图”)。西进东出时方向刚好相反。而凡向右绕柱双手左“举握”;“钻”时左“横平”,做右“绕柱钻档步”;“跨”时左“举握”,做右“绕柱跨步”。向左绕柱时均做对称对作。
龙进大门前,由头领各节成一直排面对大门,头至9节均站立,尾“八字步半蹲”,全体原地做“舞横∞形”(动作同奉化“布龙”“舞横∞形”)。然后头按图示路线走“常用步”于第10柱,开始“绕柱”,各节依次跟随行进。
头走右“绕柱钻档步”绕过第10柱,从3、4节间的龙布下钻过;4节随即走右“绕柱跨步”,从头与2节间的龙布上跨过;2节立即做右“绕柱钻档步”,从4、5节间的龙布下钻过。头双手保持左“横平”,脚步不停地按图示路线走至第7柱。3至9节按头与2节的动作,绕柱前做右“绕柱跨步”,绕柱后做右“绕柱钻档步”,依次交叉跨、钻行进;尾做“屈膝半蹲小跑”行进。
头绕过第7柱后,举龙节走右“绕柱跨步”从第3、4节间的龙布上跨过;4节做左“倒握绕柱”,从头和2节间的龙布下钻过;同时2节走右“绕柱跨步”从4、5节间的龙布上跨过。头做左“横平”按图示路线至第6柱左侧。其余各节依次相随前行,于第7柱先做左“倒握绕柱”,绕过柱子后做右“绕柱跨步”。尾做左“单手举”。每从一柱到另一柱的动作均如此反复。
舞龙音乐
主要用唢呐曲《将军令》。用吹打乐伴奏,鼓点无固定的节拍,随唢呐曲的进行*加花,俗称“流水锣鼓”。舞蹈动作不受音乐节拍限制,唢呐曲第一小节演奏时舞蹈起步,以后的步伐不要求合拍。伴奏音乐无限反复,气氛欢快、热烈。舞蹈结束,伴奏音乐进行到任何小节都可以缓慢停止,或自行演奏到终止。
3、表演用具
道具制作
1、龙头:用粗4×6厘米、长80厘米的方形杉木条作横档,安在直径4厘米、长80厘米的圆杉木棒上,成“T”字形龙杆。用1×0.5厘米的篾片穿过横档上的孔道进行编扎,形成龙头骨架,在龙头后装上能插香火的香插。横档嵌入龙头的两端各有一个铁签,可插烛。用白漂布随骨架细篾的经纬框架剪贴,绘以色彩。
2、龙尾:用粗4×6厘米、长70厘米的杉木条作横档,安在直径4厘米、长50厘米的杉木棒上,成“T”形龙杆。再用篾片在横档上扎制成龙尾骨架。横档两端各有一铁签,可插烛。然后用白漂布按骨架各篾条构成的框格大小剪贴,绘以色彩。
3、龙节:用粗4×6厘米、长80厘米的杉木作横档,安在直径4厘米、长80厘米的杉木棒上,成“T”形龙杆。再用篾片在杆上交叉编织成篓状。横档两端钉有铁签,可插烛。然后用细纱布裹缝竹篓,腹部画出波纹形线,绘上色彩,上面复以龙布。
4、龙布:用长35米、宽50厘米的漂白布,两侧边钉缝上20厘米宽的红布剪成的齿形“龙脚”。龙布上用色笔勾画出菱形龙鳞,绘上色彩。
将龙头、龙尾与龙布的首尾结合部用线绳绑扎紧(龙颈、龙布接口端预先缝上5至6条线绳)。各龙节骨架第5、第6节间距4.5米;其余各节按均等间距,以龙布复之,绑扎紧,整条龙即做成。
在制作上,讲究形神备至,纵横交错,脉络合理的细竹篾构架,在“T”字形木架上交织上龙头、龙尾的骨架,然后蒙贴上漂白布(俗称白水草布),绘以彩******纹。八节龙身,也以“T”形木为架,围以竹篾,呈圆筒形,覆以“龙布”,使各节串联。首、身、尾相联,便构成一副逼真而威武的“海龙”形象,其外观格调一致,体态适中,稍一舞动,便显活灵活现。
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涵盖唢呐、京鼓、大锣、小锣、小镲、碰铃、梆子、中镲、小叫锣(是江南渔区锣鼓中特有的打击乐器)。
表演服饰
表演者的服装上身为左开式大襟衣,用白帆布缝制,然后用栲树根皮煎浆浸染成棕黄色。下身则穿大口脚黑色龙裤,脚穿便鞋。服装大小应人而宜。
4、传承保护
表演传承
花龙绕柱表演传承以舞龙头传承为代表。据鲍木顺口述,坎门“花龙绕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鲍木顺20岁时,向父亲鲍阿田学习舞坎门花龙绕柱至今已经有66年,而鲍木顺的父亲鲍阿田向他师傅学习舞龙时20多岁。鲍阿田的师傅向他师傅学习舞龙时,也只有20多岁。花龙绕柱技艺是玉环龙舞的代表。*,花龙曾有客地巡舞(相互交流)的习惯,当时玉环最大的庙堂城关城隍庙内有30多根柱子,玉环各乡村的花龙到此做客巡演,只有坎门花龙由鲍阿田舞龙头的带领下,才成功地绕完这30多根柱子的庙堂,成为玉环知名绕柱前辈。
工艺传承
鲍木顺制作花龙没有拜师学技经历,纯属自创,其在制作过程中也有新的改进,即在原有的龙头、龙档和龙尾的结构上进行了重量和长度的改革。如:原来10斤重龙头降到6.5斤,原来30米长的整条花龙扩展到70多米,更适合女子舞龙和拼字的技艺。如今,鲍木顺年时已高,无传承弟子;而有60多年制作历史的陈希贤,则已将制作技艺传授给儿子陈正康。
传承基地
2013年,为了做好坎门花龙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坎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立坎门花龙传承教学基地,设有固定的传承教学场地600平方米,并配有开展教学工作所需的设施,同时聘请坎门花龙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木顺进校授课。学校将龙舞(坎门花龙)纳入体育课,并按照教程对全体学生进行训练,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这项龙舞的技巧和人文历史价值。
2015年10月12日,玉环县坎门第二中学坎门花龙传承教学基地成立。学校秉承“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原则,促进花龙传承进校园、进课堂。
5、传承意义
坎门花龙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纸扎的花龙灯具,各种形象栩栩如生,手工技艺精湛奇妙;大红大绿的民间彩绘艺术,色彩鲜艳火辣、对比强烈明快;别具一格的“花龙绕柱”表演,在龙头的带领下,八段龙节和龙尾,在三十二根甚至六十四根柱子间穿插迂回。首尾相顾,此起彼伏,左腾右滚,柱柱盘绕而线路不乱,井然有序。间以火爆热烈、气势磅礴的锣鼓、哨呐,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花龙绕柱”舞蹈,自然、朴质、粗狂,是坎门地域人文品质、审美情趣的体现。研究坎门“花龙绕柱”舞蹈与其他民间花龙的差异,探讨“花龙绕柱”存在的方式及形态特征,有利于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多样发展。
上一篇: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