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泸溪下湾遗址
泸溪下湾遗址原名“下庵”,地处沅水中游,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印家桥社区,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高庙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浦市古镇北郊,座落在沅水左岸(西侧)一处低矮台地上,属于云贵高原东北部边缘低海拔的山间盆地,沅水经遗址东缘往北注入洞庭湖。2018年2月26日,泸溪下湾遗址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1、遗址简介
发掘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州考古研究所泸溪县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局
项目负责人:尹检顺
下湾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印家桥社区。遗址坐落在浦市古镇北郊沅水左岸一处低矮台地上,沅水由遗址东缘往北注入洞庭湖。遗址发现于1973年,先后于1980年和2016年发掘两次,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2017年8~12月,为配合浦市化工厂一期拆迁建设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主动性发掘。
2、发掘历史
图一
1973年,为配合沅陵五强溪水电站建设,湖南省文物部门曾对库区淹没范围内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全面调查,下湾遗址就是在这次调查过程中被发现的。1980年,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厦门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并首次在沅水流域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2016年,为配合白辰公路(白沙至辰溪,白沙为泸溪新县城地名)改扩建工程,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高庙文化遗存。随后不久,湘西自治州*公布该遗址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为配合泸溪县浦市化工总厂一期工程拆迁和征收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
图二
下湾遗址虽然发现较早,但未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遗址区域内基本建设接连不断,遗址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上世纪中后期以来,泸溪县第二中学(1986年迁走)、浦市磷厂(1969年始建,后更名为浦市化工总厂,2005年停产改制)、沅水防护堤(1997年建成)等一批基建项目的建设以后,遗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其中,尤以位于遗址中心区的浦市磷厂对遗址破坏最甚,许多建筑基槽直接建在生土以下,可以说,厂区内的文化堆积几乎被破坏殆尽(图一)。2015年,化工总厂被*征收拟作商业开发地块,在拆迁和建筑垃圾清理过程中,遗址再次遭受重创。此外,白辰公路及浦市游客中心的修建也对遗址造成了较大破坏。如今,遗址原生地貌已是荡然无存(图二)。
下湾遗址是一处贝丘遗址。遗址所处台地依山傍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考虑到大量祼露遗迹需及时清理,我们采取10米×10米探方进行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1700平方米。
发掘区域位于遗址北部。由于各探方所处台地位置不同,堆积情况也不一样。靠近台地顶部探方,只在局部接近生土区域保存有较薄的文化堆积;靠近台地外坡探方,地层多呈陡坡状堆积,埋藏较深,保存较好,而且越往东,堆积越厚,并可见大量人们食剩抛弃的贝类外壳(以螺、蚌类为多)形成的堆积,此类堆积最厚处超过3米。从本次发掘情况看,下湾遗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该类遗存与高庙文化极为相似,大致可分两期,年代分别距今7000年和6500年左右。
3、重要成果
太阳图像白陶罐
本次考古发掘获得多项重要成果。不仅揭示出来的螺、蚌堆积及大量水、陆生动物遗存,反映了六、七千年前武陵山地人类特殊的生存环境与生业经济,更发掘出一批极具价值的遗迹、遗物。
大型祭祀场所航拍图
本次揭示出来的大型祭祀场所,由200多个祭祀坑以及柱洞、沟状遗迹组成。这批遗迹分布密集,且有不少打破关系。祭祀坑平面以圆角方形、长方形为多,有少量圆形或椭圆形。坑口长径一般在1米左右,残深0.5~1.0米不等。坑内填土多为灰黑色,个别有少量螺壳堆积。包含物不多,以砾石及打制石制品居多,陶器较少,有少量动物遗骸。坑壁光滑,多直壁,少数坑壁内斜或外斜呈袋状。坑底平整,有的底部有火烧痕迹,有的垫满砾石及石制品。坑壁、坑底均有明显加工痕迹,形制规整,十分罕见。从坑体特征(尤其是方形、直壁、平底等特征)及包含物分析,它们不是普通的灰坑或窖穴类遗迹,而是人们一种经常性的祭祀行为遗留下来的。发掘区西北部应该还有不少类似遗存,初步估算该祭祀场所规模至少在2000平方米以上。从其形制及包含物分析,许多特征与洪江高庙遗址类似遗存接近,但规模却是后者两倍,是一处类似“祭丘”性质的大型祭祀场所。从空间布局来看,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包括多组主祭场所及相应的附所设施。虽然目前很难把握当时人们从事祭祀活动的具体细节,但也可一窥远古时期湘西武陵山地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宏伟场景。
“四鸟载日”图像陶钵外底
此外,本次还发掘出一批极具宗教气息和艺术色彩的陶器图像纹饰及白陶遗存。这些图像大多比较抽象,而且具有等分、对称等鲜明特点。最为醒目的是“太阳”、“神鸟”、“神兽”、“神像”等图像。有些图像还是首次发现,如“四鸟载日”、“介字冠神像”等,类似图像在稍后的长江流域也有发现。这批表现神灵崇拜的陶器图像,显然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下湾宗教遗存的发现,再次印证了高庙文化最具特征的神秘图像与宗教意识的普遍存在。它们不仅反映出湘西山地文化浓烈的巫鬼祭祀风俗由来已久,更是中国古代宗教遗存的瑰宝,并对后世湖湘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介字冠神像”图像红衣陶罐除了祭祀遗存,还发掘一批年代与之接近的墓葬。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内不见人骨,个别墓葬可见人骨朽痕。随葬器物不多,陶器较少,常见石器,并随葬少量玉器及骨器。这批玉器当为长江中游最早,从玉器的质地、形态及工艺特点来看,与长江下游相关遗存有着密切联系,说明在距今6500年前中国南方可能存在远距离的物质或文化交流。
4、发掘意义
方梯形玉钺
下湾宗教遗存的发现,反映出这些对后世湖湘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沅水流域浓烈的巫鬼祭祀风俗有非常古老的源头。
在泸溪下湾遗址出土的玉器,年代为整个长江中游最早,从玉器的质地、形态及工艺特点来看,与长江下游玉器遗存有密切的联系,说明在距今6500年前中国南方不仅存在远距离的物质交流,也存在观念交流。高庙文化最具特征的图像与意识或许就是通过这种交流向外传播。
5、遗址影响
2018年2月26日,泸溪下湾遗址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上一篇: 杨官寨遗址
下一篇: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