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棍舞
钱棍舞是一种民间舞舞蹈艺术,在中国非常盛行钱棍舞有重庆市城口县,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县,青海省乐都区。在重庆市一带流传已有近千年历史,2009年成功申报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城口境内曾经广泛分布在高望、修齐、岚天、巴山、坪坝、葛城等地。
中文名:钱棍舞
别称:连宵
流行地区:重庆市城口县,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县,青海省乐都区
属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城口钱棍舞
舞蹈起源
钱棍舞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相传在乾隆年间,湖北襄州有一巨富名叫曹卓,在当地有权有势,曾在其大门上挂有大量铜钱,认为铜钱上有皇帝的年号,皇帝就是真命天子,风吹动发出的响声能够辟邪和保佑平安。
川、陕、鄂等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也普遍将铜钱作为饰物,如烘帽、烟杆、挑夫的垫肩等物品多缀有铜钱。起初人们将木棍两头吊上铜钱,闲暇时打出响声,用以消除疲劳、强身健体和自娱自乐。后用竹竿代替木棍,并在竹竿上打洞,开槽,逐渐由孩童玩耍发展到家庭妇女娱乐,配上音乐、曲调、歌词编排出多种打法,就发展成为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娱乐舞蹈。
制作方法
钱棍,又名连霄。一般用长1米左右,2.5公分粗细的金竹,因为金竹节巴短,膘质厚,颜色金黄,经久耐用,因此是最理想的材料。然后在两端分别取2--3个小段,每小段长6--7公分,将其部分挖空,在每个小段连着的两边竹片上,钻上眼子,用铁钉穿上3--4枚铜钱,一般贯用康熙或乾隆铜钱,铁钉长的部分锯掉批紧,紧贴竹棍。只要一摇一拍,就会发出金铃般的响声,在两端系上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绸条,一根合格的钱棍就制成了。
舞蹈动作
钱棍舞
钱棍一般左手拿,右手拍打。表演时拍击双肩、两臂、腰部、腹部、胯部、腿部、和双脚等部位,还可以在地上拍击,反复循环。拍击时富有节拍旋律,一般分八拍、十二拍、十六拍、二十四拍、二十八拍、三十二拍等。人们把打法用顺口溜总结出来。歌曰:
“一打雪花来盖顶,二打两肩抬举人,三打黄龙来缠腰,四打膀臂左右分,
五打苦竹来盘根,六打反身半圆形,七打翘脚来定跟,八打梭步往前行,
九打斜路线扒子,十打还原照样行。”
表现形式
钱棍舞
钱棍舞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千变万化,有单人独舞,二人搭当,四人对打,多人表演。演员们个个浓装艳抹,打扮得花样奇特:有的是五花大脸,头缠毛巾,腰系裙带,扮相滑稽;有的是娟娟秀气,粉脸桃花,穿红着绿,楚楚动人;有时男扮女装,有时女扮男像。他(她)们手握钱棍,跳前蹦后。时而拉圈围圆,纵队方阵;时而变换队形,穿梭走格;时而塑花造形,变化无穷。
2、乐都社火节目
名称
青海乐都社火-钱棍舞
《钱棍舞》,又名《钱棍》、《钱棍子舞》、《金钱棍舞》《霸王鞭》、《敲金杠》、《金钱鞭》、《打花棍》、《花棒子》《打莲湘》、《打连厢》等,
起源
关于《钱棍舞》的起源,民间有个传说:古代楚国有个霸王,武艺超群,尤其是他常用的武器——鞭,更是出名。因此,群众每逢过年过节,都爱模仿霸王的英勇形象来表现自己的威武和勇敢。
还有一个传说:从前,一个地主家里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莲湘,她善良、勤劳,但被地主婆婆虐待毒打致死。群众同情她,就以莲湘用过的烧火棍编了这种舞蹈,由此有了《打莲湘》。
清代毛西河《西河词话》:“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该书中还说,舞者彩扮成旦、丑等角色,由琵琶、笙、笛等乐器伴奏,并有一人专门伴唱,舞者不唱,随唱词的内容表演。
流传地区
1981年后,青海乐都社火中有了《钱棍舞》。这个节目主要流传在中岭梅家洼、高庙新盛、岗沟汤官营、雨润汉庄等村庄。
道具
《钱棍舞》所用道具“钱棍”一般为一根长约60厘米,绘有螺旋形彩色花纹的木棒,中间约30厘米处凿孔,用铁丝穿数枚铜钱,并在木棒一端拴上彩色绸巾及小铃铛。
表演形式
表演时一般用右手握住“钱棍”,用它忽上忽下,时左地右地敲击自己的肩、背、腰、四肢及周身,或向地上敲打,或与他人对打等等。舞者四肢与“钱棍”的配合十分协调,铜钱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也有一人两手各舞一支“钱棍”的。
《钱棍舞》动作名堂很多,如“黄龙缠腰”、“扫地盘子”、“太公钓鱼”、“跑马射箭”、“仙女摘花”、“滚龙莲香”、“观音坐莲”、“雪花盖顶”等。《钱棍舞》表演有的没有乐器伴奏,以“钱棍”的撞击声为其节奏伴舞。有的表演者口诵民谣《十对十》、《金杠十二月》等为舞蹈节奏。其中《金杠十二月》是以表说十二个月的节令特征和农事为主,段式有长有短,押韵顺口,适宜小孩表演。有的用锣鼓等打击乐为伴奏。有的表演形式是且歌且舞,曲调大都是传统小调。它既有两三个人的小表演唱形式,也有边打边走各种队形和摆各种画面的集体舞,也有和《蜡花姐》或《小唱》同舞者。由于《钱棍舞》的动作表演具有生动活泼、欢腾跳跃的特点,所以为青少年所喜爱。
文化内涵
《钱棍舞》这种民俗文化的内涵是:通过敲击“花棒”(钱棍)娱神娱人,敲击八方财路,祈盼幸福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