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扎染

科普小知识2022-02-27 14:43:30
...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中文名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批准时间:2006年非遗级别:*遗产编号:Ⅷ—26申请地区:云南省大理市周城、四川省自贡市非遗传承人:张仕绅、张晓平生产基地:大理市周城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批准时间:2006年非遗级别*遗产编号Ⅷ—26申请地区云南省大理市周城、四川省自贡市非遗传承人张仕绅、张晓平生产基地大理市周城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非遗级别:*遗产编号Ⅷ—26申请地区云南省大理市周城、四川省自贡市非遗传承人张仕绅、张晓平生产基地大理市周城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遗产编号:Ⅷ—26申请地区云南省大理市周城、四川省自贡市非遗传承人张仕绅、张晓平生产基地大理市周城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申请地区:云南省大理市周城、四川省自贡市非遗传承人张仕绅、张晓平生产基地大理市周城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非遗传承人:张仕绅、张晓平生产基地大理市周城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生产基地:大理市周城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示范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保护单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1、扎染艺术之乡传奇

扎染是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来的民间传统工艺,将白布按绘制好的图案用线缝扎起来,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经漂洗拆线后即呈图案。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他天然植物,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至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禁止,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

2、璞真染坊变身经济实体

周城段氏创建的璞真染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染坊几经起落,改革开放后得以恢复。随着国家对非遗的保护,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坊主段树坤、段银开夫妇也分别被命名为省、州级白族扎染代表性传承人。

段银开生于白族扎染世家,对扎染技艺耳濡目染,从小就跟随父母从事扎染工艺。1985年,10岁的她便学会了扎花,17岁起专门从事扎染成品加工工艺。在制作扎染工艺品过程中,她熟练掌握印花、扎花、染布、漂洗等全过程,成为周城新一代扎染工艺大师。


扎染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段银开潜心研究染布技艺,独创了染制各种花色的技巧,增加了扎染产品种类,进一步拓宽了扎染市场。除传统的扎染产品外,她新创的产品有花色衣、裙、裤、头巾等。

因事业的发展,段树坤、段银开将璞真染坊注册、变更为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公司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现有员工35人,常用扎花工人3000人。

在段树坤、段银开夫妇的努力下,白族扎染推陈出新,发展出彩色扎染技术;除传统的扎染布外,还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围巾、扎染衣裙等工艺品。

3、扎染随着旅游业振兴

周城扎染直到1970年代,都只作为白族女性头部装饰用的布被使用,图案也只有蝶、梅、毛虫三种。1984年,村经营的扎染工厂得以建立,这一年正好是大理旅游业面向外国人开放。可以说,周城扎染产业是伴随着大理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振兴的。

扎染订单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涌向周城。作为旅游产品,扎染工艺品加工制作有了突破性发展。除传统的头巾、桌布、民族服饰之外,装饰性的扎染产品迅速增加,具有白族特色的绣球、扎染绣花工艺鞋、茶垫、杯托、扎染画、饰品挂件、T恤衫等大量出现,云南各民族文化元素、民族图案等也大量出现在扎染工艺品上;日本的山水、仕女图案,欧美歌星、体育明星以及各种时尚文化符号也大量出现在各种扎染工艺产品上;外国游客还可以现场下单,自带衣服作为样本进行扎染。


扎染

段树坤夫妇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尼泊尔、印度等异国风情的400多个品种的布料和民族服饰。据段树坤介绍,他的扎染制品年销量在150万件左右,其中新开发的民族扎染服饰销售占总量的近70%。段树坤告诉记者,周城扎染除有一定数量外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及各个旅游景点景区都占有一席之地。

据统计,到周城体验民俗旅游的日均游客量已达5000人左右,其中购买扎染工艺品的游客有1500人左右,占总游客量的30%。扎染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又为扎染工艺品制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目前,周城村内有300多名扎染艺人,从事扎染加工的有16户,扎染销售的有286户,扎染其他工艺环节制作的有5000多人。

4、上亿元的大文化产业

扎染销售大户杨七树,专门备有扎染染料泡制的板蓝根茶,每逢游客进入其庭院观光,都会有白族金花奉上这种特殊的茶水让游客享用,这种宣传方式让游客真实地感受到扎染工艺品的生态化。

另一扎染销售大户段晓云在开办餐馆的同时兼营扎染,他的院落里常年有三四位白族妇女在扎花,向游客展示白族传统的扎花技艺,吸引游客的眼光,间接推销扎染工艺品。这种体验式销售是周城特定的旅游环境和家庭式作坊生产方式催生出来的。

现在,他们运用新兴网络媒体,赶赴各大中城市调查市场,与外地销售商签订扎染供需订单,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目前,周城扎染已成为上亿元的大文化产业,扎染业年收入为1.13亿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23%,其中从事扎花工艺的本地村民有5000多人、周边村落村民有3000多人,这些村民年扎花收益都在3000元左右。扎染技艺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起源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6、应用

嫁妆

黄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原扎染,北宋年间扎染作坊(当地称为染坊)以遍布市林,民间统称中州扎染。民间所用布料,多用白棉布,只有官府豪门才用丝绸。扎染品多用于民间姑娘的嫁妆,姑娘出嫁时,多把这些扎染的布料做成衣、裙、被、褥摆在箱柜,橱的上面,由娘嫁人抬着送往婆家,叫作“摆箱”姑娘们用这种方法,一来表现娘家富有,自己心灵手巧;二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服饰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扎染的图案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起码有数百种之多,而且各种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在现代生活中扎染作为一种高档的工艺形式,被时装工艺广泛的采用,经过设计人员的巧妙构思,采用质地飘柔的天然真丝面料、配色和纹样进行服装创作,使人们感到舒展、流畅,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服饰时装化的步步升温,使得扎染艺术倍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时装界的追求和青睐。扎染普遍应用在丝巾以及服饰上面。扎染可用在真丝、全棉、化纤、皮革、麻、毛等面料上。件与长度不限,匹料生产不开剪,不破损,使客户任意使用裁剪。

其他


扎染

现代染料品种丰富,扎染工艺有了多种选择。活性染料可低温操作。分散染料渗透力好,直接染料效果自然。目前扎染已不再限于服饰的运用,有其更广泛的用途,将其用于室内装饰如:壁挂,窗帘,门窗,台布,沙发罩,床罩,枕套等。近年来扎染艺术又被影楼用于婚纱衬景,效果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扎染壁挂是扎染产品中提炼出的最高的一种工艺,它溶合了设计师与扎染之间的伟大创造,将所有的技巧与精华表现出来,产生现代艺术——染缬壁挂。

上一篇:制程工艺

下一篇:马来西亚工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