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步
台步,指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所走的步法。也指模特在T型台上走步。
中文名:台步
拼音:táibù
外文名:devoted
常用人群:模特演员
适用场合:时装表演,戏曲表演等活动
1、解释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所走的步法。后来也指模特在T型台上走步。俗称“猫步”。
2、戏曲台步表演程式
一、八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因脚步站立时呈八字状而得名。动作程序: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向左右两侧分开约三十厘米,呈八字状。上身根据剧情、行当、人物的年龄、性格选择当的姿势,眼平视,提神亮相。在舞台表演中,八字步是文官和老者及身穿蟒、袍、褶、披等服装的武官站站时的常用台步,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空城计》中的孔明、《四进士》中的宋士杰、《满江红》中的岳飞等。表现人物情绪稳定和讲究礼仪,亦便于走慢台步和亮靴底。
二、大八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即两脚在站立时,将两脚跟的距离拉开的站立姿势。动作程序:1、身体直立,两脚分开,站成跟自己的肩一样宽的距离。2、两脚跟再往内扣,站成大八字状。上身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年龄、性格及行当选择适当的姿势。3、身体稍向左或右侧,两膝稍蹲,眼平视,含胸。大八字步在舞台表演中,适用于老年者、年迈体弱、身染重病的人物。表现其老态龙钟、年老体衰、气力欠佳的神情,如《清风亭》中的张元秀、《女起解》中的崇公道、《金玉奴》中的莫稽等。
三、丁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亦称“紧丁字步”。即两脚站立时,呈丁字状而得名。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左脚跟紧靠右脚窝。两腿绷直,身向左脚尖方向挺胸,侧身。上身据剧情需要、人物的年龄、性格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在舞台表演中,丁字步多用于着“短打”扮相的角色,如穿袍衣袍裤、打衣打裤者,也用于扎大靠、箭衣者,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打店》中的武松、《长坂坡》中的赵云、《八大锤》中的陆文龙等,常用丁字步站立,表现人物精神振作、精力充沛和受过严格的武科训练。
四、前丁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一种形式。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右脚跟往左脚尖处站立,上身微向后靠。上身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前丁字步在舞台表演中,主要是表现人物勇猛异常的“武气”。常用于武打或即将上阵前的亮相中,体现人物的威武气质,是武生、武二花、武丑常用的台步。如《挑滑车》中的高宠、《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站立时应注意分寸,前面的脚跟不可超过后面脚的脚尖,否则显得“野”、姿势不规范。
五、远丁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一种形式。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左脚站在右脚尖的前方约十厘米远,拉开距离。身体重心在右脚上。身往后坐,向左侧身而立。上身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远丁字步在舞台表演中,多用于性格怪癖、粗野的人物,体现人物的“野性”和“怪异”的神态。如《钟馗嫁妹》中的钟馗:《红梅阁》中的判官、《闹天宫》中的巨灵神,也适于其他神怪角色。
六、紧丁字步
即“丁字步”。因区别于远丁字步、前丁字步而得名。
七、上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指往前上一步移动身体的动作。动作程序:左(右)腿绷直,“勾脚”,迈八字步向前上一步,右(左)脚随即跟上一步并向左脚靠拢,恢复上步前的步式。根据人物所穿的服饰和行当,两手选择合适的姿势亮相,上步的跨度依剧情而定。旦行上步后,仍须恢复到上步前的踏步式站立,身随腿动,目视前方。上步在舞台表演中,多用于人物与人物之间情感交流时,以表现人物各种不同的心情,适应剧情所需的舞台调度,同时也用于演唱中,适应抒发情感的需要,如在表现“有某承担”、“勇往直前”、“末将愿往”等意思时,多用上步的形式。一般只上一步或两步,不宜上多步,上步时还需保持上身稳,不可左右晃动。
八、撤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指往后退一步移动身体的动作。动作程序:左(右)脚往身后退一步,未退的右(左)脚即稳住身体重心。待后退的脚站好位置后,另一只脚随即靠拢先退的脚,恢复撤步前的步式。退步的幅度及两手的姿势,视人物行当所穿的服饰而定。男女动作均同。撤步在舞台表演中,除适应剧情及舞台调度所需外,多用于表现人受惊、退让、恐慌、犹豫的神情,如表现“我心中害怕”、“不敢向前”、“大事不好”等意思时,撤步时,除剧情所需外,一般忌低头和上身乱动。
九、亮靴底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即“勾脚”,将靴底亮出来的抬腿迈步动作。动作程序:1、站成左丁字步或八字步。左腿先曲膝上抬,慢慢地将腿伸直,然后勾脚,用力蹬脚后跟。腿抬起后,脚尖往左侧撇,呈八字步状,让观众看到靴底。亮一会儿后再慢慢地放下,往前一步。2、站稳后,右腿随即上步到左脚前,然后同左腿一样的做亮靴底的动作。此动作适于生、净、丑行角色,亮靴底在舞台表演中,常用于人物初次出场亮相时,如起霸中连续迈三步亮靴底,表现人物的气质、风度。根据行当和人物的性格、年龄可选择适当的亮靴底的高度、力度和迈步的跨度。亮靴底时,要求挺胸,立腰。站立的腿须绷直,切忌坐腰、撅臀。
十、弓箭式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因适用于拉弓射箭而得名,动作程序:1、先站成八字步式。2、右腿向身体右侧上一大步,曲膝,让大腿与地面平行,称“右腿弓”。左腿绷直,脚掌满脚落地,称“左腿绷”。上身挺直,挺胸,立腰。两手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性格、年龄及行当,选择合适的姿势和动作,提神亮相。此动作可左、右练习或表演。是武生、武净、武丑必备的行当功。多用于起霸、走边和武打中。常以弓箭步的规范程度,区别人物的武艺水平。年老者,弓箭步偏高;性格粗野者偏低;无一定功底者腿绷不直,如《打渔杀家》中的教师爷。弓步时,切忌撅臀、窝胸、仰头。
十一、踏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亦名“别步”。动作程序:1、先站成八字步式。2、将右脚勾起,往左脚的左后方撤一步,右脚掌“点”地。右膝稍蹲。身体重心落在左腿上。左腿绷直站立,挺胸,立腰,目视前方,提神亮相。上身根据剧情选择适当的姿势。此动作可左、右式地站立表演。左脚在后者名“左踏步”、右脚在后者名“右踏步”。踏步在舞台表演中,用以表现古代妇女站立的神态,是旦行角色主要的站立姿势。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有时也用于小生、娃娃生或武生扮演的年轻角色,表现人物的英俊、秀气。
十二、别步
即“踏步”。因一条腿别在另一条腿之后而得名。
十三、踏步蹲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亦名“盘卧式”。动作程序:1、先做踏步式站立的动作。2、两腿曲膝下蹲,蹲到臀部将要坐上后蹲踏步的小腿上为止。踏在身后的右小腿不能触地。两腿同时稳住身体重心。上身挺胸,立腰,身向右(左)侧身。两手根据剧情、人物的性格选择合适的姿势亮相。此动作可左,右式练习或表演,男女动作均同。踏步蹲在舞台表演中,用以显示人物的机智和灵巧。常用于走边中,表现隐蔽、侦察、藏匿的情节。是武生、武旦、刀马旦、武净、武行的行当功。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念“雀鸟归巢”手指右上方时,就亮此姿势,格外精神,又如《芦花荡》中的张飞,在做“隐藏在芦花荡”时,也是用此动作。要求动作迅速。切忌撅臀、低头。
十四、盘卧式
即“踏步蹲”。因双腿曲膝下蹲,如盘腿坐卧状而得名。
十五、马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亦名“骑马式”。动作程序:1、站成大八字步式。根据自己的身高和行当,酌情拉开大八字步的距离。2、两腿曲膝下蹲。大腿呈斜坡状,小腿垂直,挺胸,立腰。两手根据剧情需要、人物的年龄和性格,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马步适于生、净、丑行的角色。在舞台表演中,常用于表现骑马的情节。有时作为舞枪舞刀亮相的特殊姿势,以体现人物的稳健、端庄。如《一箭仇》中的史文恭舞枪花下场时就用此步式。切坐腰、撅臀和大腿呈水平形状。
十六、骑马式
即“马步”。因姿势似骑马状而得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