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口
黄口是古代的一个年龄称谓,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的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讽刺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中文名:黄口
定义类型:古代年龄称谓
称谓类型:10岁以下
称谓来源:《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
1、年龄称谓简介
年龄称谓是古代代指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2、年龄称谓来源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3、“黄口”释义
1、雏鸟的嘴。借指雏鸟。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
南朝齐谢朓《咏竹诗》:“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
唐元稹《有鸟》诗之十四:“可惜官仓无限粟,伯夷饿死黄口肥。”
清卓尔堪《题脊令图》诗:“汝雏旦暮啼黄口,汝魂血污归故乡。”
2、指幼儿。
《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
《新唐书·百官志一》:“每岁孟春上其籍,自黄口以上印臂。”
清吴嘉纪《堤决》诗之五:“暮年辛苦饲孤孙,黄口命倚白头存。”
阿英《夜》:“孤儿寡妇的哀号,白发黄口的凄吟,一切的经过,又完全涌上心头。”
4、资料语出
《孔子家语·六本》云:“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唐·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云:“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先主曰:‘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有:其中自然有古典,为“黄口小儿”所不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