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太平箫

科普小知识2021-07-09 14:55:27
...

太平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苗语称“展本都”,云南保山地区苗族用汉语称其为太平箫;云南文山地区苗语称“展拍籁”;云南昭通地区苗族支系白苗称“展奢”。箫管竹制,中间无节,两端通透,上粗下细。音色与洞箫相似,柔和而深沉。流行于云南省保山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贵州省毕节地区。

中文名:太平箫

别称:展本都、展拍籁

乐器类型:吹口气鸣乐器

所属民族:苗族

代表乐曲:《孤儿调》、《散心调》

1、历史


太平箫

历史上并没有对太平箫的记载,但其流传低于相距千里之遥,名称相近又均含“展”,可见其历史悠久。

关于太平箫,在保山苗族人中也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芒宽居住的两个苗族部落,因为利益的纷争,使两个本是同根生的部落剑拔弩张,他们互相敌视,进行着长久不息的战争。双方打来打去,不分胜负,死伤无数,使两个部落的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景况十分悲惨。这时,在其中一个部落有一名普通士兵,据说是个英俊、聪明、懂音律的苗族青年。长久的纷争,使他厌倦了这样孤苦无依,漂泊不定的生活,他真心的希望两个部落能够和睦相处,人民能安居乐业,不忍心看着战争这样持续下去。

一天,在战争间隙中,他走向竹林深处,顺手拽来一根竹子,用刀子七改八刻的,取了中间三四尺长的一节,在一头的竹节上挖了一个小眼,横插一小竹片形成吹口,又在竹管中间(即管身)刻了四个眼儿,并把其他的节子刻挖空,形成了一个“萧”的模样。他沉思着开始吹起来,想到自己孤苦的境遇,平日里人们的困苦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他的乐曲里无不是悲凉优美至极。竹林离两军的驻地都不远,悲哀动人的曲调很快就吸引了暂时歇战的两军战士,他们循声而至,人人都在静静地听着,个个伤心流泪,竟忘了打仗。这让两个部落的首领也非常感动,就这样,双方决定停止战斗,谈判讲和,从此,两个部落从未再爆发战事,人民也相亲相爱起来。为了纪念苗族小伙,人们将他吹奏的曲子起名为“孤儿调”(苗语叫涨旺抓),并将此乐曲记录了下来。以后他又吹了一曲抒情的《散心调》,从此两个部落和睦相处。因为用这支长箫换来了天下太平,苗族人民便将其称之为太平箫。

2、构造

箫管竹制,中间无节,两端通透,上粗下细。管长90厘米,上端管口外径3厘米、内径2.4厘米。管首斜向修削去后部,使其呈半弧形,将所剩前侧管壁顺竹纹向下破为两层,中间两旁夹以细竹篾,并用线绳扎牢、外涂蜂蜡,形成长4厘米、宽0.5厘米的进气孔道。在距吹口1.5厘米的气道上,开一穿透管壁的圆形发音孔,孔下方的两层管壁间夹一薄竹片为分气阀。箫管正面下方开有四个圆形按音孔,孔径0.5厘米,第四孔距吹口39厘米,其余各音孔间距9厘米。

太平箫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管身长短、气道制作和音孔开列上也有差别。管身最短者仅60厘米,长者可达100厘米。进气孔道也有不破开管壁的,而是削平外壁、上盖一块薄竹片、两旁垫以竹篾、外扎线绳而成。按音孔有的正面开第一、第三孔、背面开第二、第四孔,也有的正面开第二、第四孔、右侧开第一孔、左侧开第三孔,并在孔距和音位排列上也各不相同。

3、演奏方法

演奏时,多采用坐姿,管身斜置,下端管口置于右脚旁。两手伸直按孔,右手在下,中指、拇指按第一、二两孔,左手在上,中指、拇指按第三、四两孔。下唇堵住上端管口,嘴含吹口,气流从气道进入冲激发音孔下端分气阀,使管内气柱振动而发音。筒音为g,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c1、d1、e1、g1,按第三孔、开第一、二、四孔可发a1音,运用超吹,音域g—a2。此外,还有筒音e或a的太平箫。音色与洞箫相似,柔和而深沉。常用于独奏。擅长演奏委婉抒情、忧郁伤感的曲调。传统乐曲有《孤儿调》、《散心调》、《情歌调》和《古歌调》等。

上一篇:嘎嗦

下一篇:苗族花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