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羌族萨朗

科普小知识2022-05-03 14:55:15
...

羌族萨朗(羌文RrmeaSalengw),是中国羌族独有的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萨朗,原为羌语北方言词汇,意为“唱起来、跳起来”,是当地羌族人民娱己娱神的重要手段。萨朗后引申为所有歌舞,并扩大词义为羌族歌舞的统称。国家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羌族也不例外。2008年“512”地震后,就羌族萨朗已经出版、发行有两张《羌族萨朗》音像制品,出版有专著一本《羌族萨朗》及发表论文若干,并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了民间社会组织——县萨朗协会。羌族萨朗是典型的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在羌族及其周边地区和涉羌地区广为流传。无论是喜事、忧事,无论是田间地头、院坝堂屋,萨朗之于羌族犹盐巴之于腊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羌族萨朗除了继续承载民族的传统,更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1、历史传说

《羌族释比经典?取火种》一章中写道天神蒙格西的儿子燃比娃冒着生命危险,上天历经各种磨练,打破重重困难将火种藏在白石里带到了人间,点燃了羌人的第一堆篝火,从此改变了古羌人的生活方式。羌人每当狩猎成功归来都会在树林里或者草原上燃起篝火,一边烤着猎物,一边围着火堆边唱边跳,来庆祝狩猎成功。羌人从而逐步发展为喜庆萨朗,现今仍保留此古俗。

而在羌族民间故事《萨朗姐》中说,在茂县西湖羌寨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正当羊角花开得最为鲜艳的时候。一天,在茂县曲谷西湖寨,人们突然听见羊角花丛中响起银铃般清脆的歌声。循着歌声,大家看到一位身着素白麻布衣裳,头顶黑色头帕,腰上栓着挑花围腰的羌家姑娘。她身材苗条,相貌俊美,边歌边舞,如春燕翩翩,她说她叫”萨朗”。

大家纷纷围着萨朗,请她教唱歌跳舞。萨朗边唱边教,人们也边唱边学,歌声优美,舞姿轻盈。后来,萨朗被恶土司所害,人们把她安葬在西湖寨后山梁上,将其坟修成一座石塔。每年羊角花开时,妇女们到女神梁子的石塔周围唱歌跳舞,热闹几天,以示纪念萨朗女神,而这也成了妇女们的传统节日。萨朗歌舞也就成为了羌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

2、萨朗分类

萨朗(写作Salengw,意为唱起来、跳起来)为统称,有狭义、广义之分。羌族萨朗属于集体性歌舞,由一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分列拉手成圈,边唱边跳,动作灵活多样,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主要用羌语演唱。

一、广义与狭义

1.狭义的萨朗,单指一种类型的羌族歌舞艺术形式,发源于羌语北部方言区,第一步踏右脚,最后一步左脚起跳右脚抬起,中间变化若干。程序大体是这样的:男女分性别牵手围成一个不封口的圆圈,由领头(最右边)的男或女起头唱歌,后面一排重复应和。歌曲以羌语(甚至是古语、方言)居多,二、三句歌较为普遍。

待整首轮番唱完后开始踏脚起舞,先逆时针(向右)缓步行进。舞步和歌曲的节奏、领头人的风格息息相关,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起步舞都是脚不离地的。随着歌曲节奏加快,舞步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在最后一步(左脚跳)还可以进行180°或360°转圈。当队伍手拉手顺时针(向左)行进时候,通常会变换为连踢脚的舞步,因此队伍最末的那名舞者也应是萨朗高手。

最后,换回起步舞或者踢踏舞步逆时针行进到完成本段,完毕时由领头列齐呼“吓喂”,另一列以“呀喂”应之。诸如《羌魂》第一章节、《ximinassem》、《邛啦耶果》等,均为狭义的萨朗。

2.广义的萨朗,是指类似于上述狭义的萨朗这样的群众性自娱自乐的圆圈歌舞。这里面包括了羌族的萨朗、席不搓(宴席舞)、莫恩纳沙(羊皮鼓舞)、卡斯达温(跳铠甲)、ssemnasowa(礼仪舞)、对襟步等等。在这些歌舞中,萨朗是最为普及、最具代表性的。萨朗词义发生扩大的主要代表原因是,在茂县2007年新编的萨朗舞专辑《羌族萨朗》吸纳、融入了其他舞种(或一些动作)。

二、发源地与形式

根据发源地和形式不同,羌族萨朗分为北方言区的萨朗、卡斯达温、仁木那·耸瓦,以及南方言区的席布搓、莫恩那莎等种类。

三、功能与社会意义

根据功能与社会意义,羌族萨朗分为喜事萨朗、忧事萨朗。喜事萨朗广泛用于自娱自乐、节日庆典、文化交流、日常健身等,忧事萨朗则在祭祀、丧葬等场合出现,主要用于娱神娱鬼。喜事萨朗与忧事萨朗的歌曲区别十分明显,舞蹈动作区别主要在于快慢节奏。

四、发展变化形态

根据发展变化形态,羌族萨朗又可以分为原生态与规范化两种。原生态羌族萨朗沿袭古风,自唱自跳歌舞不分家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是羌民生活中休憩、娱乐、祭祀、礼仪的重要手段;规范化羌族萨朗使用数字音乐伴奏,每首歌固定有经过艺术家整编创作的舞蹈动作组合,歌与舞通常无关联。

3、艺术特点

羌族萨朗作为羌族多数歌舞种类的统称,源于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交融与互补。因此,要说明羌族萨朗的艺术特点,就必须从其内部分类中一一道来。整体上说,羌族萨朗粗狂、奔放,却又不失温婉与精致,歌舞不分家是其文化根本特性(即使使用数字音乐亦然)。特点如下:

一、动律

羌族萨朗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味道,有着无可比拟的流窜在羌族人民血液中的豪迈粗犷、热情奔放的特色风格。最初的舞者在祭祀中尽情舞蹈来取悦神灵,常以打击乐器和歌声伴奏,增加了祭祀中的神秘感,羌族人民也对神灵们更为崇拜。羌族萨朗的动律表现为屈伸,向下颤膝,同边行舞,胯部的开合,左右拧倾,双脚交叉点踏,伐变化繁多,小腿尤其灵活。大体动作是由领舞男女的一组或者几组动作重复进行。

二、音乐

丰富多样的羌族音乐,更是对于萨朗各种情绪表达的重要元素。羌族萨朗在民间多由舞者们边唱边跳,所唱歌曲都是祖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一般多为五声调式,属于我国的五声民族调式。现今原生态的羌族萨朗大多为歌伴舞步,舞蹈动作的表现和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会受到歌曲旋律的影响,多数舞者用歌来促使舞蹈循环往复的进行。除了歌曲以外,还有多种打击乐器来伴奏,如铜铃、羊皮鼓等,也有羌笛、口弦等极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伴奏。

三、服饰

羌族萨朗文化当然包括它的服饰文化。萨朗的种类繁多,相对应的它的服饰也是多种多样。各种萨朗活动极具特色的羌族服饰也是一大看点,羌族服饰上最为突出的就是衣服上的羌绣,衣服的袖口、衣领边,包括束身的腰带上都绣有花纹,还有云云鞋,鞋尖微翘,鞋身一般绣有云朵图案。

4、代表作品

1.《藏羌锅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羌魂》——北川羌族自治县(2003年)

3.《黑水锅庄》——黑水县(2004年)

4.《羌族萨朗》——茂县(2007年、2013年)

5.《汶川羌族健身操》——汶川县(2010年)

6.《禹羌神韵》——北川羌族自治县(2013年)

7.《北川羌族健身萨朗》——北川羌族自治县(2013年)

上一篇:羌族舞蹈

下一篇:羌族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