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开斋节

科普小知识2021-12-10 14:36:11
...

*三大宗教节日之一。*有其本身历法,以月球环绕地球的运行来计算,亦即是阴历。与中国农历不同,它没有用闰年来调整与阳历的同步关系。*历第九个月称为“莱麦丹”,就是教徒守斋的月份,每三年向前提早一个月,因此有时在冬天出现,有时在夏天,今年由阳历六月二十七日晚开始。按照目前的日出日落时间,教徒需由早上约四时二十分起守斋,至傍晚约七时十分才可吃简单清淡的晚餐。2014年开斋节是7月29日(星期二)。

中文名:开斋节

英文名:Roza

别称:肉孜节

节日时间:莱麦丹月(日期是循环的)

节日类型:宗教节日

流行地区:全球*

节日活动:封斋

节日饮食:炸油香

设定时间:公元610年莱麦丹月

起源宗教:*

1、简介

回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为斋月,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在*地区称为“肉孜节”。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音译,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回族有的称其为“大尔德”,也有称其为“小尔德”。流行于在全国十个信仰*的民族中,但这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尔德节是“莱麦丹月”的最后一天。由于希吉来历是纯阴历,所以尔德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莱麦丹月”为什么要封斋呢?*40岁那年(希吉来历九月),真主把《*》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视莱麦丹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九月封斋一个月。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

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族有的到*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现在,绝大多数回族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

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

参加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是在炎热的暑夏,还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管是口干舌燥,还是饥肠辘辘,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平时抽烟的人在斋月里也要戒掉,做饭的人或搞饮食业买卖的人,可以品尝,但不能咽到肚子里。

这样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斋戒期满,就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到教历10月1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俗称“拜节”),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现在也有这种习惯。以上这些,只是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至斋月二十七,是“盖德尔夜”,也有的叫“坐夜”。

“盖德尔”是阿拉伯语,即“前定”和“高贵”之意。回族群众认为,在这一夜,安拉把全部《*》通过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给*。在这一夜做一件好事,胜过平时一个月所做的事。因此,在这一夜,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开斋饭,特意送到*里让大伙儿吃,有的还请一些人到家里吃开斋饭,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设宴待客。吃完饭,可以到*赞圣、诵经,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头,边吃边聊天。整夜不眠,通宵达旦。有些地区在这一夜还张灯结彩,互赠礼品,庆贺“盖德尔夜”。

斋月结束,还未举行节日会礼前,回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费土尔”钱。

封了一个月斋,不交“费士尔”钱,便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节日参加聚礼等活动外,还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如辽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族在节日里表演武术;保定一带的表演摔跤或举行比赛;西北一些青年在节日里摔跤、扳手腕、拧指头;城市里一些回族喜欢游公园等等。

2、起源

*经典记载,先知*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公元610年莱麦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祷时突然接到安拉的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传递真主的教诲。后来,先知*将这个月定为斋戒月,以示纪念。与此同时,教法学家解释,“斋戒是为了让有钱人品尝饥渴滋味,以使他们不要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周济穷人”。

历经1400余年演变,开斋节已成为信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一天,*除沐浴净身,到*参加节日宗教聚礼活动外,还要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道“塞俩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来年幸福。

文献记载,尔德(Eid)这个阿拉伯词语由“阿达”(Aada)这个词演变而来,原意是“返回”,演变为“聚会”,所以,*将开斋节的礼拜称为“会礼”。

“会礼”是先知*生前确定的宗教节日礼仪。根据《圣训》阿纳萨的传述,先知*迁徙到麦地那后,发现那里的人继承蒙昧时代习惯,有两个崇拜偶像的民间节会,其场面十分壮观。*说:“我来这里时,真主启示我,要我告诉你们,这两个庆祝节会将用新的更好的日子代替:一个是奉献牺牲的日子(宰牲节),一个是结束斋戒的日子(开斋节)。”

*学者谢赫·艾哈迈德·巴纳解释说:“这两个日子之所以更好,是因为宰牲节和开斋节是真主降示的启示所规定的合法节日,是真主为他的仆人选择的吉庆日。*遵守这两个节日,标志着*五大功修中的两项获得圆满成功。这两个日子,真主给完成朝觐的人和完成一个月斋戒的人无限量恩赐,同时对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蒙昧时代的两个节日,人们祈求好天气,好运气。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有理智的人应当思考其中的奥秘。”

从《古兰》教导中可以看到,*一年中的这两个“尔德”(节日),的确与任何民族的节日习惯都很不相同。《古兰》说:“我为每个民族制定一种贡献仪式,让他们有所遵循,绝不是让他们为这事与你争论。你应当召唤众人来崇拜你的主。你确是在正路上的。”

*另一经典《圣训》记载,先知未*指定的节日一共有三个:每星期的主麻(聚礼)和两个一年一度的尔德节(开斋节和宰牲节)。*在这三个节日里定时“返回”*参加集体礼拜集会,以叩拜和敬畏真主,从而获得真主许多倍的回赐与恩典。*认为,从真主启示和先知教导而来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导。两个尔德节和每周主麻的定制遂成为*完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习俗

概述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图尔”的意译。*地区突厥语系的*称其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则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也称其为“过年”。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就是一次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其隆重程度犹如汉族群众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

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打扫室内室外、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群众聚会的场所*,节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群众携带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过多(有达万人之多),*容纳不下,就另择一处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作为会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

回族风俗

回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回族的开斋节(希吉来历九月),在回族群众心目中是一个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凡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酬报。因此,凡符合条件的回族*必须奉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的起止日期视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见月入斋,见月开斋。通常以两位最有威望的阿訇所见为准,然后本坊阿訇宣布入斋(或开斋)。入斋当天的凌晨四点左右,各*的寺师傅,要到邦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苦,挨门逐户地敲打。人们听到后,赶忙起来,洗脸、洗手、濑口,做饭封斋。

回族将开斋节视为最大的节日,因此将开斋节称为“大尔德”。而突厥语系的**等民族则认为古尔邦节(宰牲节)是最大的节日,所以在*,*规定:古尔邦节*放假三天,非*放假一天;开斋节根据2011年12月9日第十一届人民*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第174号*令的相关规定,*各族人民群众放假一天。开斋节这天,回族群众各家各户都要缴纳开斋捐(每人2.4斤面粉或折合为现金)。目的是“扶贫济困,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避免*中的贫苦人在节日沿街行乞,与贫苦人共享节日之欢乐。

庄严肃穆的开斋节会礼结束后,*要集体向阿訇(教长)道安。全体*要互致道(色俩目)平安词,以表示节日的宿愿:祈求平安、吉祥、富贵、和谐!

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或各户分散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随后串亲访友,恭贺节日。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准备馓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和特色的传统食品,同时还要宰羊、鸡、兔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已婚和未婚的女婿都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男女还选择在开斋节举行婚礼,更添节日气氛。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开斋节也在增添着不少新的内容。人们除了节日参加会礼外,还参加一些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如狮子舞、踩高跷、唱花儿、表演武术、摔跤、打扑克,城市游园、远足等活动。

4、意义

*重视尔德节的庆祝活动。依照经训教导,在节日里,*沐浴净身,换上最美的或最干净的衣服。开斋节那天不许延长或额外守斋戒,也不许可无节制地吃喝。开斋节是宗教大集会,*从各方聚会在一起礼拜、祈祷、记念真主,互相问候、关怀和友好。

开斋节是*宗教节日,必须以*方式来庆祝。活动的主题当以记念真主和学习先知为主题。尔德节不是民族文化节日,因此阿訇不允许将尔德节降格为一般、地方或少数人的娱乐活动。阿訇解释,民族节日活动的目的是寻求欢乐、节日休息、互相送礼、借机吃喝。而尔德节日的主题则必须以崇拜真主、记念穆圣为核心内容,否则就是伪尔德节。如果排除信仰目的,那么,伪尔德节就不是把*引向光明,引向正义,而是引向错误,引向罪恶。因此那种偷梁换柱式的伪尔德节,*是坚决反对的。

*的尔德节不是休息日,也不是单纯娱乐日,因为*的功课和职责时刻不能放松,一天也不能缺少。在记念真主和穆圣的节日里,责任只能加重,不能减少,*绝不许可把开斋节或宰牲节搞成庸俗的娱乐日。

开斋节是*的珍贵日子。节日里,每个*都有幸参加各种祈祷和礼拜活动,以提高个人品性和道德修养,指望真主予以更多恩典和收获。

开斋节也是*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开斋节应当更多地想到平日可能被遗忘的老人、亲友、孤寡和穷人。由于*是祈求真主赏赐恩惠,所以首先应当感赞的是真主已经赏赐人们的恩典,并以自己富裕的条件和施舍给那些需要精神和物质帮助的人以力所能及的援助。通过一次成功的尔德节日,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在真主的绿荫下提高一个精神阶梯。

开斋节的日期是循环的,三年提前一个月,按阴历计算,遇到3的倍数就会变动一次。

5、相关记载

炸油香

开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馓子、烹调佳肴、宴请宾客等。这种风俗,追根溯源,其中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先知*圣人在一次战斗胜利后,凯旋归来时,*们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到家做客,可*圣人没有到富人家赴宴,却到了一位非常贫困的*老人家做客,而老人也没有美味佳肴招待*圣人,只能端出了油汪汪、香喷喷的“油香”让其品尝,*圣人高兴的用右手撕了一块吃了,其余的分给了围观的小孩。从此*形成吃油香时用右手撕开吃的习惯。有些地方的*青年男女还特意选择开斋节期间举行结婚典礼,使自己的婚礼再增添些节日的喜庆。(《回族民间故事》)

斋月

*认为斋月是真主安拉将*下降给*圣人的月份,是一年中最吉祥、最高贵的月份。斋戒是*念、拜、课、斋、朝五项基本功课之一。

回族等信仰*的民族习惯称斋月为“莱麦丹月”。这一月,回族等*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斋戒是*规定的每个*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等民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会礼中,放眼望去,白帽耀眼,犹如一片银河。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和平、平安、安宁)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匐带领游祖坟,念苏勒(*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撒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兔、羊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在节日里,除了邻居朋友相互拜节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拜节的时间要早。回族当中流传一句俗语,叫作初一、初二拜节,初三、初四拜鳖,如果拜节迟了,会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事。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更增添节日气氛。

随着社会发展,回族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节日参加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辽宁回族青年在节日里喜欢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仓州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节日里唱花儿、摔跤、拔腰、打扑克;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中国少数民族风俗》)

广义斋戒

广义的斋戒要求人们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饮食,挨饥饿,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完美的。

在斋月期内,回族群众很重视“盖迪尔夜”,也有的叫“坐夜”。关于此夜的确切日期,《*》中无明文可考,回族群众通常从最后三个单日内选取居中之日,即第二十七夜。也有相当多的*,包括国外的*认为“盖德尔夜”隐藏在斋月最后十天中的任何一天里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不主张把它定在第二十七夜,但也不反对那些希望“盖德尔”夜在第二十七日晚上的人们的做法。“盖德尔”,原为“前定”、“高贵”之意,回族群众认为在这夜,安拉把全部《*》通过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给*,认为这“高贵的夜间,胜过一个月”。《圣训》也说:“谁使盖德尔夜充实功修,谁都能获得七十二年善功的回赐。”因此这一夜,回族群众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开斋饭,请人吃饭,或齐聚*或住宅中礼拜、圆经、祈祷,赞主怀圣,彻夜不眠。

经过一个月的封斋,月终望见了新月,意味着斋期结束,回族群众自然欢欣鼓舞,都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开斋节的到来。在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履行交纳课税的义务,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菲土尔”钱。回族群众一般都自己愿意履行这种义务,否则就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

狭义斋戒

狭义的斋戒要求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能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在斋戒期间,平时抽烟的人必须戒掉。这样,封斋使回族逐步养成了坚韧、刚强、廉洁的美德,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营养过剩现象较普遍,一段时间的斋戒有利于身体排毒,净化。

斋戒,是*的五功(心有念功、身有礼功、性有斋功、财有课功、命有朝功)之一。*的斋戒,重在信念。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尓迪菲图尔’的意译,‘尓迪’就是节日的意思。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大约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

莱买丹,是阿语“炎热”的意思,形容封斋的人,通过“炎热”的磨练,来控制食欲和色欲。

据说,真主就是在这个月,将《*》降于邻近的天上,以后23年中,真主派大天仙哲布拉伊把经文陆续从天上降给*,因此,斋月是最尊贵的月份,倍受*的重视。

希吉来历10月1日,开斋,为开斋节,封斋的天数为30天。关于节日的来源,据*经典记载,*初创时,*在斋月满时,进行沐浴,然后身着洁净的服装,率*步行到郊外矿野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开斋捐)表示赎罪。后相沿成俗。

节前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向穷人发放“开斋捐”,粉刷房屋,打扫院落,井把*装饰一新。同时准备节日食品,炸油香、馓子、宰羊宰鸡等。

炸油香,是所有十二个节日的必做工作,这是中国*的独特风俗,笔者个人认为,起源于祭献遗风:油烟香味祭献了亡人。

一般中年妇女在家待客,年轻夫妇、未婚婿要带上礼物,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还在佳节举行婚礼。节日期间回族的小辈要上门给长辈拜节,全家吃“粉汤”。(《中国少数民族》)

6、节日会礼

开斋节在*国家通常是回历的10月1日,中国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等都是按照我国农历10月1日举行的。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的希吉来历计算的,也就是以*历计算的。

*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历分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回族多用太阴年计算。(《回族》)

7、回族斋月

简介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叫“小尔德”。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的民族中,但信仰*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的斋月,是*历九月,回族群众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相传,在*创始人*40岁那年(*历九月),真主把《*》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民有的到*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訇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绝大多数回族群众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

但是,由于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门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入斋的时间也不完全都是这样。有的地方回*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入斋。还有一些地方,他们不看新月,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

入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

具体实施

在入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点)的寺师傅,站到*的梆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敲打,催醒入睡的人赶忙起来,洗手、洗脸、漱口,做封斋饭。

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备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是在炎热的暑夏,还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管是口干舌燥,还是饥肠辘辘,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不许在斋戒的期间,大量过分地漱口,呛鼻子,更不许口噙水果糖之类的食物。平时抽烟的人在斋月里也要坚决戒掉。做饭的人或搞饮食业买卖的人,可以品尝,但不能咽到肚子里。若有人为了滋补、壮阳、麻醉等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在斋戒期间行房事、遗精(梦遗除外)等都算是破斋,这一天斋也就无效了。

据说,这样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也有这种习惯。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至斋月二十七,是回族群众很重视的“盖德尔夜”,也有的叫“坐夜”。

“盖德尔”是阿拉伯语,即“前定”和“高贵”之意。回族群众认为,在这一夜,安拉把全部《*》通过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给*。在这一夜做一件好事,胜过平时一个月所做的事。因此,在这一夜,回族群众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开斋饭,特意送到*里让大伙儿吃,有的还请一些人到家里吃开斋饭,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设宴待客。吃完饭,可以到*赞圣、诵经,也可以在家砸一些核桃,炒一些瓜子和花生,或煮一些羊骨头,边吃边聊天。整夜不眠,通宵达旦。

有些地区在这一夜还张灯结彩,互赠礼品,庆贺“盖德尔夜”。

斋月结束,还未举行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费土尔”钱,即交纳课税。

回族群众认为,封了一个月斋,不交“费士尔”钱,便失去了斋戒的完美性,有的甚至认为是白封了一月斋。因此,回族群众一般都愿意履行这种义务。

开斋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

在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民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他们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难怪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1935年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中,记下了这个隆重庄严的场面:“……这一回却详细地看了一个回族过年。这个年,给人的印象大可注意。这个大典的举行,是在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左右,西宁附近的回民男子,都先后齐集在马步芳平日练兵的校场。我看不到一个人在指挥他们,而他们老老少少却自动向西方坐成很整齐的行列。一种庄严的伟大形象,透人每个参观者之心中。此时北风劲烈,记者重裘无温,而席地而坐整万回民,却没有丝毫浮动气象,不能不谓难能可贵。这个大典表现了几种非常大的意义。第一,回族内部的团结太好了。这成万的老百姓一切都是自动的组合成功,而所有礼拜及大典中各种活动,没有不万众一心,动作一致的,那天天气如此之冷,因为搬运播音机差不多耽误了两小时,旁观的人许多已经受不了,相率退去,回民中却没有一个半途而逃。”(《回族今昔》)

上一篇:竹米节

下一篇:彝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