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赵光逢

科普小知识2022-02-09 14:17:29
...

赵光逢(?-927年),字延吉,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唐末五代大臣。尚书右仆射赵隐长子。乾符五年,登进士第,释褐凤翔郡推官,入为监察御史。乾宁三年,从驾幸华州,拜御史中丞,改礼部侍郎。出仕后梁,授同平章事,天成初年,迁太保退休,封齐国公。天成二年,卒于洛阳,追赠太傅。

本名:赵光逢

字号:字延吉

所处时代:唐末五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京兆奉天

出生时间:不详

去世时间:927年

主要作品:梁郊祀

主要成就:后梁宰相、齐国公、赠太傅

1、人物生平

赵光逢,字延吉。父亲赵隐,唐朝右仆射。赵光逢与弟弟赵光胤,都以文学德行知名。


赵光逢

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当时的人把他看作象“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唐僖宗时,进士及第。过了一个月,任为度支巡官,历任台省官职,在朝廷内外都有能干的名声,转任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唐昭宗巡幸石门,赵光逢不随从前往,昭宗派戴知权带诏书命他前往石门,他称病辞职。皇帝到华州,拜为御史中丞。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借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赵光逢依靠宪纪治理此事,那些人都受到法纪制服,从此这类人渐渐少了。后改任礼部侍郎、主管贡举。光化年中,王道衰退,南衙北司结党,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断绝交往,前后有五六年之久。

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后梁朝时赵光逢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上奏章请求退职,以太子太保身份退休。梁末帝爱他的才能,征召为司空、平章事。没过多久因病辞职,授司徒退休。

同光初年,他的弟弟赵光胤为平章事,时常到家中拜访,曾经谈到政事,有一天,赵光逢在门上题字道:“请不要谈论中书省的事。”他就是这样清净寡欲,端正沉默。曾经有个女道士寄放二十两黄金在他家里,碰上乱世,女道士死在别处。二十年后,金子不好还给谁,便交给河南尹张全义,请转送给道观,金子上的旧封条还在。他在两个朝代任官,四次退休,遵行伦常,不暗中作坏事,官员绅士都敬仰地把他当作名教主。天成初年,迁太保退休,封齐国公,死在洛阳。皇上下诏赠为太傅。

2、家族成员

曾祖:赵植,岭南节度使。

祖父:赵存约,兴元府推官。

父亲:赵隐,右仆射。

弟弟:赵光裔,皆以文学德行名。(《旧唐书》: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制诰。刘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弟弟:赵光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赠左仆射。

3、轶事典故

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人们把他看作像“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赵光逢眼见王道衰退,有人结党,他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前后达五六年之久。

同光初年,他的弟弟赵光胤为平章事,时常到家中拜访,曾经谈到政事,有一天,赵光逢在门上题字道:“请不要谈论中书省的事。”他就是这样清净寡欲,端正沉默。曾经有个女道士寄放二十两黄金在他家里,碰上乱世,女道士死在别处。二十年后,金子不好还给谁,便交给河南尹张全义,请转送给道观,金子上的旧封条还在。他在两个朝代任官,四次退休,遵行伦常,不暗中作坏事,官员绅士都敬仰地把他当作名教主。天成初年,迁太保退休,封齐国公,死在洛阳。皇上下诏赠为太傅。

4、史书记载

旧五代史卷五十八列传十

赵光逢,字延吉。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胤,皆以文学德行知名。

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持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后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

同光初,弟赵光胤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缙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

《唐摭言》云: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后三年不迁,时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后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

《唐摭言》云:赵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余岁,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居二年,复征拜上相。

5、个人作品

梁郊祀乐章庆顺

圣皇戾止,天步舒迟。乾乾睿相,穆穆皇仪。进退必肃,陟降是祗。六变克协,万灵协随。

出处:全唐诗:卷734-26

梁郊祀乐章庆平

天命降鉴,帝德惟馨。享祀不忒,礼容孔明。奠璧布币,荐纯献精。神祐以答,敷锡永宁。

出处:全唐诗:卷734-27

梁郊祀乐章

就阳位,升圆丘。佩双玉,御大裘。膺天命,拥神休。万灵感,百禄遒。

秉黄钺,建朱旗。震八表,清二仪。帝业显,王道夷。受景命,启皇基。

开九门,怀百神。通肸蚃,接氤氲。明粢荐,广乐陈。奠嘉璧,燎芳薪。

膺宝图,执左契。德应天,圣飨帝。荐表衷,荷灵惠。寿万年,祚百世。

惟德动天,有感必通。秉兹一德,禋于六宗。

钦夤宝命,恭肃礼容。来顾来享,永穆皇风。

天惟佑德,辟乃奉天。交感斯在,昭事罔愆。

岁功已就,王道无偏。于焉报本,是用告虔。

出处:全唐诗:卷16_1

6、相关报道

粤古代三大政权之后赵、刘、朱族人今何在

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是岭南开发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赵佗不仅创立“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更是平定岭南,大规模开发建设这一片在当时相当程度上尚属“蛮荒蒙昧”的地区,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臣。之后的南汉、南明也不同程度推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南越、南汉、南明统治者分别为赵、刘、朱姓。虽然现在分布在岭南地区的这三姓族人,并不一定都是几个家族的直系后裔,但几大家族的兴起,对该姓族人在岭南的分布,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赵佗是赵氏入粤的先驱

据了解,广东赵氏族谱版本虽多,所记载的先人均追溯到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三兄弟。而入粤赵氏,据言可以追溯到南越国的开国武帝赵佗。

秦朝,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今广东龙川),后为南海尉,于秦朝末年兼并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了南越国,汉高祖刘邦封其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两省之间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赵光逢、赵光胤三兄弟又在南海安家。

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

广州增城区中新镇高车村,是赵氏族人集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据考证,赵氏入粤源流有三派,这里的赵氏,是三派之一的魏王派。村中现有村民600多人,分为本地赵和客家赵两支,本地赵约占三分之二。本村人称客家赵为“二房”(宋太宗为二子),本地赵为“三房”(魏王为三子),彼此关系融洽。

“二房”、“三房”是怎么来的呢?具体而言,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将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而宋太宗一脉宗室的则有许多南迁。他们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魏王赵廷美一脉则主要是在赵廷美迁居房陵之后不久,散居各地的。

村中的赵氏祠堂始建于清,后有维修。坐西朝东,五间三进,建筑占地558.25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绿灰筒瓦。青砖、土坯砖砌墙,红砂岩石脚,青砖铺地。村中另有一座“香火祠堂”。

此外,广州在白云区棠景街京溪村还有始建于明代的赵氏祠堂,以及位于越秀区大小马站79号的“平所书院”(赵家楼)等与赵氏有关的遗迹。平所书院由浮石村先贤赵恒伯(号平所)在清嘉庆年间兴建,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庭园南面为高12米的奎楼,上刻“文阁”二字,是大小马站、流水井书院群中最华美的奎楼。

南汉刘氏先祖潮州为官广州经商

南汉从后梁贞明三年高祖刘典称帝建国,到宋开宝四年后主刘摄兵败被俘,割据岭表共55年。若追溯至唐天裕二年,刘隐正式担任岭南清海节度使算起,刘氏政权存在长达67年。与同时期的南*权,如前后蜀、马楚、闽、荆南等相比,算是存在时间相当长的。

学者陈欣指出,入宋之后,刘氏后人长时间受到赵宋王朝的特殊照顾,至南宋时期依然如此,“后主共得四子,皆入宋为官。长子刘守节,累官崇仪副使。次子刘守正官至崇仪副使。及卒,太宗闻其家贫,诏月给万钱。三子守素,宋真宗咸平年间,官侍禁,家甚贫,真宗语宰相曰‘诸伪主子孙率多窘迫,盖僭侈之后不知稼穑艰难所致也。’赐白金百两与之。未几,迁至内殿崇班……四子守通,为供奉官”。之后宋代的多位皇帝也都对包括南汉在内的唐宋之际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后人,给予授予官职等方面的优待。

陈欣认为:“刘氏后人在有宋一朝应该能因其先人以荫补官或受到特殊照顾。然受制于史籍所缺,无法对刘氏血脉的具体传承作一详细考述。自刘提孙克昌、国昌后,了无记录。”

陈欣认为,这支刘氏的祖籍应当是蔡州上蔡,而非他们自称的彭城,其先祖刘仁安可能曾从福建仙游到潮州为官,之后因战乱,不得北还,且因经商之便,到广州定居。之前曾有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认为这支刘氏是来闽粤经商的大食商人的后裔,也有国内学者刘美崧认为他们属于俚僚人系统。但主流的意见仍认为,他们是从北方迁来岭南定居的汉族。

唐末五代初年,刘氏一族的领袖人物刘谦在封州逐步积聚起充足的军事和物资储备,为其子刘隐、刘龑确立刘氏藩镇地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为广州军中牙将的刘谦,先是和出身京兆大族的岭南地区最高长官韦宙的侄女联姻,为自己找“靠山”后大力整备军力,维护地方安定,发展社会经济。之后其子刘隐*,将这一军事集团的中心从封州转移到广州,为之后的南汉立国奠定了基础。

南明广东两政权曾互相攻击

广东是朱姓族人最主要的分布区之一。

朱姓起源据称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

朱姓早期主要在沛国相县(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因而“沛国”后来成了朱姓的头号郡望。其后,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钱塘、义阳、太康、河南之九族,显于汉唐之间。有明一代,朱姓更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朱姓成为名列第14位的人口大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河南为多,占到全国汉族朱姓人口的44%。

秦汉时,朱姓已普遍分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尤其在江苏南部兴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时由中原向西北的陕西挺进,至东汉末,朱姓的足迹已西达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地区。明朝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

可以看出,虽然南明与广东有密切的关系,但朱姓在广东的分布则远早于此。实际上,许多广东族谱、祠堂将宋代大学者朱熹奉为远祖。不过,对于进入广东的朱姓宗室族人来说,南明确是一段惨烈而深沉的记忆。文史学者黄淼章指出:明亡之后,广东一省在半个月内同时建立了两个南明政权——肇庆的永历与广州的绍武。遗憾的是,在人心惶惶、降将如潮的情况下,面对清军的骏马弯刀,永历和绍武朱明皇裔们却在为争夺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不但重演了闽、浙唐王和鲁王兄弟相争的闹剧,更主要的是分散了南明抗清的力量。

不过绍武帝被俘后的气节仍值得后人称道。绍武帝自缢殉国后,有人将绍武、苏观生等15人葬于广州城北象岗山北麓,正面竖墓碑,中刻“明绍武君臣冢”。1954年因象岗山基建,绍武君臣冢迁葬于广州越秀公园木壳岗;1963年3月广州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再迁葬于越秀公园南秀湖畔。【华夏经纬网】2016-07-04

上一篇:理想气候

下一篇:冰原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