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国家图书馆

科普小知识2021-08-28 15:23:25
...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指导协调全国文献保护工作;为*和国家领导机关、社会各界及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和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指导全国图书馆业务工作;对外履行有关文化交流职能,参加国际图联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

中文名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外文名称:NationalLibraryofChina

旧称:北京图书馆

评价: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畔

馆内藏品:31,195,121(2012年12月)

1、图书馆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与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紫竹院公园相邻。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


中国国家图书馆分为总馆南馆、总馆北馆和古籍馆,馆藏书籍3119万册,其中古籍善本有200余万册。200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兴办图书馆和学堂,以承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北京*教育部接管,并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她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居仁堂。1929年8月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津街馆舍虽几经扩建,仍不敷使用。1975年3月*第一任总理*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馆址设在北京西郊白石桥,1987年落成,*同志为北京图书馆题写馆名。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意味着在世纪更替的重要时刻,国家和社会赋予国家图书馆更重要的使命。1999年4月16日江泽*席为国家图书馆题写馆名。

2、历史沿革

一九〇九年九月九日,清*批准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一九一六年,教育部饬京师图书馆,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2

百年来,京师图书馆陆续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改称国家图书馆,通过国家拨交,社会捐赠和馆员努力购藏,形成了两千七百万册件藏书、两百TB数字资源的浩瀚馆藏。馆舍面积达到二十五万平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位,承担着为国家立法决策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重任。

国家图书馆先后有缪荃荪、陈垣、梁启超、蔡元培、任继愈等出任馆长,团结社会贤达共襄馆务,培养出众多图书馆人才。还有一代代默默奉献的普通员工,他们立志岗位成才,恪尽职责,甘为人梯,爱岗敬业,求实创新,支撑起国家图书馆这座知识大厦,也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国图精神。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图书馆大胆开拓,锐意改革,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承担了许多国家重要文化工程。国家图书馆以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为宗旨,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09—1927年

1919年9月9日(清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朝廷批准军机大臣、学部尚书张之洞的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成立后,缪荃荪首任监督。江翰、夏曾佑、梁启超等先后任馆长。鲁迅等知名学者为它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尽管清*及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国库空虚,无力维持图书馆的经费,但京师图书馆古籍馆藏丰富,同时因接受全国缴送而具有国家馆地位,它的成立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

1928—1949年

1928年,南京国民*成立。同年7月,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隶属大学院。为解决经费问题,经南京国民*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谈判并签定协议,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基会属下的北海图书馆于1929年8月合并。合并后,馆名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直接接受南京*教育部和中基会合组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领导。中海居仁堂为一馆,北海庆霄楼为二馆。这一时期,由于经费有了保障,馆藏丰富,关心图书馆建设的各界知名人士众多,又聘用了大批高水平的馆员,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并于1931年在文津街建成了新馆舍。这一切,使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出现了飞跃。

抗日战争期间,该馆部分馆藏和馆员南迁,并陆续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办事处。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馆驻各地办事处及藏书,除存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善本书和自南京运台北的18箱内阁大库舆图外,陆续运回北平。在此时期内,该馆多次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直到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该馆才重获新生。

1949—1966年

*成立后,该馆归属文化部领导。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58年6月,该馆改属北京市领导。1960年11月,该馆重归文化部领导。

伴随着*事业建设的步伐,该馆也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藏书量年均增长40万册,并接受了国内很多藏书家和知名学者捐赠的珍贵图书和手稿,充实了国家书库。读者人次和图书流通率均有成倍增长,并积极开展为科研和生产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出版了多种联合目录与专题书目,还举办了多次展览和报告会,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957年,根据国务院通过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该馆作为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在主持编辑图书分类法、全国联合目录、统一编目卡片和图书馆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发挥了国家图书馆的作用。

3、馆藏资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截止2003年底,馆藏文献已达2411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并以每年60-70万册(件)的速度增长。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国家图书馆的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


3

国家图书馆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物,是世界上入藏中文文献最多的图书馆。同时重视国内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博士论文收藏馆,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并特辟香港、*、澳门地区出版物专室。

国家图书馆的外文书刊购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国内典藏外文书刊最多的图书馆,并大量入藏国际组织和*出版物,是联合国资料的托存图书馆。随着信息载体的发展变化和电子网络服务的兴起,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丰富的缩微制品、音像制品,还入藏了国内外光盘数据库近百种,电子出版物8000余种。经过不懈的努力,国家图书馆在搜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开发文献等方面,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藏用并重的格局。国家图书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护工作,采用传统的修整技术和先进的缩微摄影技术,对馆藏要籍和各类珍稀文献进行修复和再生性保护。

4、文化交流

中国国家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重点扶植中青年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促进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环境。国家图书馆制定了1997-2005年人才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实施“123工程”,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支跨世纪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国家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国家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图书馆应用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已有12个项目获部级以上科技奖,其中《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汉字属性标准研究》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主持制定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等若干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的标准与规范;研制开发的“文津”系列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成功地应用于中文图书采访编目和外借流通业务,已被国内外近百家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所采用。正在开发若干个与数字图书馆相关的项目,制作了“数字图书馆实验演示系统”,为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奠定了基础。国家图书馆还采取举办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和研究国内外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已出版的三辑《北京图书馆同仁文选》,是全馆员工科研成果的部分记录和科研水平的具体体现。


4

国内辅导国际交流

中国国家图书馆设有专门的教育培训部门,开展正规成人学历教育。履行对全国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职能,举办图书馆业务、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培训班,推动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在加强交流,开展辅导的同时,促进全国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教育、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所属出版社已出版1500余种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文献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并出版发行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馆刊》、《文献》、《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学术刊物。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常设于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重要的文化机构。代表国家执行有关对外文化协定;接待外国*首脑和高级代表团的参观访问;致力于增进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学术活动。通过设在馆内的ISSN中国国家中心,使中国连续出版物的书目信息参加世界范围内情报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图书馆界开展人员交换、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成功地举办了各类以中国文化典籍为主的展览。

采用高新科技建设先进文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国家图书馆在各项工作中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加快自身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正在成为国家重要的知识枢纽和信息基地。数字图书馆是当今世界各国视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各国竞相投入的一个热点。国际上数字图书馆的进展情况表明,国家图书馆作为一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此,国家图书馆从1995年起开始跟踪研发数字图书馆,1998年向文化部提出申请,要求在国家立项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同时着手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已建成相当规模的数字资源量,其中部分已经为社会提供服务。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立项,作为国家信息产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国家经费总投入为12.35亿元,开始付诸实施。

2002年起,国家图书馆还承担了二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工程进展顺利,很好地发挥了国家图书馆建设先进文化、传播知识的职能。

5、国图职责

中国国家图书馆履行全国书目中心职责,编辑出版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和馆藏目录。国家图书馆编辑全国书刊联合目录始于1927年,1957年以后此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完善。1997年10月正式成立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与管理图书馆计算机联合编目工作,共建网上联合目录,共享书目数据资源和文献资源。

国家图书馆主持编制了《中国国家书目》、《民国时期总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30余种书目,建立起全面反映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书本式目录体系。随着国家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建立,各种书目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正在逐步兴建和完善。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诸家图书馆完成的《中国国家书目回溯数据库(1949-1987)》,与国家图书馆编制发行的《中国国家图书数据库(1988年起)》构成一个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联合编目中心面向全国提供中文机读书目数据,参加成员馆已达806家(截止2003年6月底),形成了加工、制作、发行一体化的书目数据中心。

履行职责全面服务

从“知识宝库”到“知识喷泉”,形象地揭示了图书馆的性质和功能。中国国家图书馆凭借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国家领导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服务。


5

领导机关重点服务国家图书馆以*国家领导机关和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重点服务。为**提供专题研究资料;完成*国家领导机关交办的专项任务;为国家立法决策提供有效服务。在每年“两会”期间,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完成议案、提案提供咨询服务。馆内还设有专门研究室,为重点读者提供特种服务。馆内阅览常规服务国家图书馆设有个各具特色、满足读者不同需要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约210万册书刊供读者自行选阅。实行365天“全年候”开馆,日均接待读者1.36万人次,日文献流通量70000余册(件)次。

书刊外借拓展服务国家图书馆有中文书刊、外文图书等6个外借库、室,截止2003年底,办理读者卡19.24万个,年均外借量240多万册。作为全国馆际互借中心,与全国558家文献信息提供单位正式建立馆际互借关系,并与67个国家和地区的550家图书馆保持国际互借关系。

参考咨询深层服务国家图书馆咨询室创建于1928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咨询机构之一。现已发展成一个由社科咨询室、科技咨询室、法律政策咨询室、文献检索室、信息研究与服务组、剪报中心、文献提供中心等多个咨询服务机构组成,针对读者需求和多元化咨询特点,开展专题调研、委托查询、复制、传送等全方位咨询的服务体系,并建有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信息网络电子服务国家图书馆设有全国最大的电子阅览室,拥有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电子信息源之一。联通全国各主要计算机信息网络,开通千兆以太馆域网,建立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运行的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网上导航、网上读书和书目检索等内容丰富的电子信息服务。

国家图书馆为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职能,举办各种展览和学术、科普、艺术等讲座,使信息更直观、更系统、更有效地为社会所了解和利用,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6、现任管领导

周和平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6

韩永进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

刘惠平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陈 力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

魏大威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王 军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李虹霖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孙一钢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兼现代技术研究所所长(副局级)

汪东波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兼研究院院长(副局级)

7、开馆时间

总馆南区:自2011年5月10日起,进行封闭维修改造

总馆北区:周一至周五9:00--21: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少年儿童馆:周一至周日9:00--17:00

古籍馆:周一至周五9:00--17:00 

注:

1.除“五一”、“十一”假日的最后一天例行线路检修外,法定节假日其他时间不闭馆,详见“按服务布局引导”及主页公告栏开馆变动通知。

2.南区改造维修期间中外文外借图书临时归还地点在“24小时自助还书处”(仅可归还中文外借图书,总馆南区东门南侧)和文津厅(总馆南区二层东楼门,工作日9:00--17:00)。

8、入馆须知

国家图书馆接待年满十六周岁以上的读者(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六至十五周岁的少年儿童);双休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可接待中学生及在家长陪同下的少年儿童参观;全年接待中小学校组织的集体参观。


7

凭身份证、户口簿、军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通行证或台胞回乡证、首次免费办理国家图书馆读者卡,享有读者卡基本功能并在符合其他相应条件的情况下按手续办理扩展功能;少年儿童凭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回乡证)、学籍卡、学生证办理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详见办证相关规定);

进入阅览室、服务点须持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年满十六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可以凭第二代身份证进入开架阅览室阅览;少年儿童凭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进入少年儿童图书馆。

持卡者须遵守国家图书馆借阅规则及相关规定。违反规定情节严重者,其读者卡/第二代身份证借阅功能将被置停,待接受处理并纠正后恢复使用;

持有优待证的老年读者可优先借阅;持残疾证的残疾人读者免收因特网上机浏览费;

随身携带的包、饮用水、及其它与借阅无关的物品请凭有效读者卡或身份证免费寄放到存包处;

因座位有限,为保证查阅资料读者的需要,请勿带个人书籍(含从本馆借出的图书)在馆内自习;

注意仪表着装,请勿穿汗背心、趿拖鞋入馆;

请勿在馆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请勿带易燃、易爆品入馆;

请在指定地点就餐、饮水,请勿携带食品、液体物品入馆;

请勿在馆内娱乐和从事交易等与查阅书刊资料无关的活动;

请保持馆区安静,入室请将移动通讯设备置于静音状态;除特别批准外,阅览室内禁止照相、摄影(不得使用闪光灯);

请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国家图书馆各项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

9、交通路线

站  名:国家图书馆

乘车线路:86、319、320、332、563、645、653、689、695、697、717、808、814、特4、特6、运通105、运通106、运通205、地铁4号线

提  示:从首都机场乘机场巴士到友谊宾馆下车,到中国人民大学东门转乘320、332、运通105、运通106、运通205可到达;

从首都机场乘地铁快轨到达东直门换乘地铁2号线到达西直门再换乘地铁4号线可到达;

从北京站坐地铁到西直门站换乘运通105、运通106、运通205、地铁4号线可到达;

从北京西站乘坐320、695、特6、319直接到达;

您可直接访问北京公交网查询公交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