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中国
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日前在京揭晓。2012年立春拍摄。美国导演卡亚尼·曼的《溯流之河》获最佳长纪录片奖,佟晟嘉导演的《青春致敬青春》获最佳短纪录片奖,*新影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获评委会大奖。《乡村里的中国》同时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中文名称:乡村里的中国
外文名称:VillageDiary
制片地区:中国
拍摄地点: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
拍摄日期:2012年立春
导演:焦波
类型:纪录片
片长:97
对白语言:中文
色彩:彩色
主要奖项:十五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第2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最佳纪录片大奖第三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奖半岛国际电影节入围
1、剧情简介
乡村里的中国剧照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最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2、影片影响
乡村里的中国剧照。
3月15日,北京,海航天宝国际影城内举办了三场特殊的电影试映。
没有任何商业宣传,却场场爆满,近600名观众通过微信、微博口口相传、慕名而来。
吸引他们的,是一部已获得华表奖、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一等奖等八项大奖的纪录片,是曾拍过《俺爹俺娘》的知名摄影家、导演焦波带领着5个全无经验的85后、90后学生,在沂蒙山深处的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扎根373天后,献出的诚意之作。
97分钟的片子,笑点泪点不断。影片终,灯光起,总导演焦波出现在荧幕前,观众不约而同“啊”了一声,掌声瞬间响起,经久不息。
海航集团文化艺术总监杨浪说:“这个片子我看了四遍,次次热泪横流!
这部纪录片,叫做《乡村里的中国》。
焦波:我的镜头不应离开土地
2012年元旦,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和焦波闲聊时,说想拍部题为《乡村里的中国》的农村纪实性影片。大致策划是聚焦一个村庄,按照24节气记录村庄整年的变化和风情,要拍出农民身上的坚韧信念和遇到的困难挫折,但更重要的是困难挫折中的坚持。“不要拍成一般意义上的宣传片,也不能拍成消极灰暗的东西;必须在村里拍上整整一年,一天也不要离开。”
焦波拍《俺爹俺娘》历时30年,拍《中国百姓故事》、《汶川地震孤儿》也是坚持数年,张宏森希望焦波能试试。
彼时的焦波已在山东老家承包了千亩山林,准备回归乡野村夫的生活。因此,当接到拍摄《乡村里的中国》的要求时,想到养育了自己的沂蒙山,焦波不假思索就答应了。至今仍喜欢挽起裤腿、啃煎饼卷大葱的他,被妻子笑指为“城市农民”。焦波很坦然:“我就是农民,我的镜头不应该离开土地。”
淄博市委市*、沂源县委县*都给予了支持,电影局也拨付了一定费用,但买完拍摄设备和车辆,焦波发现经费已捉襟见肘。请不起专业的摄像、剪辑、导演,在高校任客座教授的焦波开始在自己的学生中物色人选。最后他选了五个人:四川传媒学院的大四学生剧玺博、李梦龙,淄博职业学院的专科生刘晓晨、陈青。还有被焦波收为徒弟的汶川地震孤儿刘明富,5个人平均年龄只有21岁。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没有名校光环的年轻人,凭借热情、刻苦和专注,展现了别样的才华。
“永远别对孩子失望,不是名校的学生照样能够拍出好片。”影片试映后,焦波对观众席上的家长这样说。
带着“零经验团队”,片子怎么拍,焦波不清楚。“但我知道一定会拍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农民的诉求和困境是什么?农民一直坚持的信念又是什么?”他理解的农民,绝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者。
焦波带领团队走访了沂蒙山数个村庄。在杓峪村口,焦波遇到村里的两个大学生,也是后来片中的重要人物:杜滨才、杜海龙。
杜滨才几句热情的介绍抓住了焦波的心:“我连续三年导演了村里的春节联欢会,他(指杜海龙)跳迈克尔·杰克逊的街舞跳得可好了。”
焦波提出跟他们到村里看看。
“文化人”杜深忠:我对土地没有感情
杜海龙领着焦波几人回了家。家徒四壁的小屋,墙上却贴满了奖状,焦波暗想:“这孩子家教肯定不错。”
杜海龙的父亲,满脸沟壑的杜深忠正蹲在地上用蘸水的毛笔练书法。焦波说明来意:想拍部记录村里人生活的片子。杜深忠的妻子张兆珍放下手里的活计,快人快语地接话:“拍戏?俺这一辈子就是战争戏!”
她向焦波埋怨丈夫“头顶火炭不觉热”,家里这么穷,他却总想着看书写字弹曲儿。“没钱买宣纸,他就天天蘸水在地上写。”
杜深忠把脖子一扭:“焦老师你看,太阳亮光从门口照进来一块地方,在我眼里就是一张很好的宣纸。”
焦波心里的弦被猛地一拨,“这话太有艺术感觉了!”眼前这位兄弟,内心对美何其敏锐。焦波明白,在中国任何一个村庄,都有杜深忠这样的才人。杜深忠和妻子的矛盾,不正是农民精神需求和物质现实的矛盾吗?
焦波当即决定,扎在杓峪村,拍杜深忠。
2012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立春。摄制组租下村里一个小院,挂上“村儿电影社”的牌子,拍摄正式开始。
摄制组的到来,让杜深忠第一次有了被理解的幸福感。他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年轻时当过四年炮兵,退伍后在“中庄乡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又干了六七年。不甘于种地的他平日最爱读书看报,还参加过鲁迅文学院的函授课和培训班,向许多报刊投稿,可惜均石沉大海。
“你们《中国青年报》我从1978年就开始订了!”昏暗的小屋里,杜深忠从桌下翻出厚厚几沓发黄变脆的剪报本,里面贴满了《中国青年报》等大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报道,“比如写那个张海迪,写得真好!”
然而随着两个儿女的出世,家中经济愈发紧张,杜深忠不得不忍痛割舍了订报的习惯。
杜深忠尊敬知识分子,听说焦波拍过《俺爹俺娘》,他更是敬佩:“焦老师那么有成就的人物,俺吃啥他吃啥,俺躺地里他也躺地里。”
真正使焦波走入杜深忠内心的,是两人在坟前的一场对话。
一次焦波跟拍杜深忠参加族人葬礼,杜深忠指着一座坟对焦波说,那就是俺爹俺娘的坟。“老人在这里,我太不恭敬了。”焦波跪下,对坟磕了三个头。杜深忠惊讶又感动。“焦老师,你把摄像机和录音笔都关了吧,我跟你说说心里话。”
“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我对土地一点感情也没有!就是没办法,无奈。如果有,何必叫孩子千方百计出去上学?”
焦波一愣,百感交集。“兄弟,你怎么不让我录呢?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啊!如果当年我没走出大山,我就是今天的你。”
片中,杜深忠多次表达过对土地的失望。他辛苦一年收获七千三百来斤苹果,却只挣了七八千元。他对同村人慨叹:“这些年我在果树上付出的努力已经很多很多,但花十分代价得不到三分收入。”
村民很有同感:“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裤子改棉袄。”
“土地能给予农民什么?一年几千块钱收入,说实在的,对得起他们么?”焦波理解,杜深忠对土地的复杂情感,是“爱之深,恨之切”。杜深忠很在意这片青山热土。看到村民把古树卖到城里搞绿化,杜愤愤地说:“这叫剜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只看见钱了。”
杜深忠瞧不上“只看见钱”的人。“我觉得人的素质上不去,物质反而成了负担,物质和精神要对应起来。”他坐在屋里的小马扎上,一脸郑重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杜深忠一直梦想拥有一把琵琶,“听到琵琶动静心里就舒服”,并最终咬牙到城里花690元买了一把,对妻子撒谎说是490元。后来发现真相的妻子火了:“你为这个家庭想吗?谁没有鞋?谁没有棉袄?……你想吗?”“人需要吃饭,可精神也需要填补!”杜深忠争辩道。
杜深忠夫妇的矛盾,让杨浪极为感慨。杨浪是焦波的朋友,也是焦波眼中具有“大情怀”的文人。他多次免费提供放映厅,让这部影片在海航旗下影院试映。
周六的连续三场试映,也是他的一个试验:“让口碑反过来证明影片的价值”。
“都说纪录片难上院线,因为观众觉得不好看。你们告诉我这个片子好看吗?”一场试映结束后,杨浪问观众。
观众连连点头,笑声和泪水说明了一切
3、获得第三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溯流之河》记录了三位柬埔寨少年如何在传统生活方式与不断逼近的现代化发展中苦苦挣扎的故事,该片曾获2013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大奖。《乡村里的中国》通过跟踪记录沂蒙山区几个人物和家庭一年的生活轨迹,展现出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发生的变革,以及农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青春致敬青春》用蒙太奇手法,穿梭于幸存老兵与今天的年轻人之间,展现了不同时代同样的苦闷、同样的爱情与梦想。
波兰导演格热戈日·哈特菲尔的《摆动》获最佳微纪录片奖,作品记录了创作者利用机械摆动原理改变其绘画方式和绘画作品的心路历程。美国导演贝丝·派克的《灾难的截稿时间》获得最佳外语作品奖,作品记录了《乔普林全球》不畏困难的工作条件在龙卷风之后依旧为全球读者提供报道的场面,该片还曾获2013年美国艾美奖。
中国*电视台纪录频道蒋樾、康健宁导演的《京剧》获最佳国际传播奖,展现出京剧作为"国粹"的高贵与不凡,时代带给京剧的呵护和伤害。*电视台纪录频道加里·施、李侠导演的《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获最佳中国题材(国际制作)奖,本片是国家地理频道在纪录频道原5集高清纪录片《春晚》的基础上,重新浓缩精编而成的48分钟纪录片。
此外,英国广播公司、探索频道出品的《世界历史》获最佳音乐音响奖,沈可尚导演的《筑巢人》获最佳剪辑奖,郭柯导演的《三十二》获最佳摄影奖,袁勋导演的《离乡的******》获最佳大学生作品奖,波兰国立罗兹学院帕威尔·基米欧斯基导演的《Rogalik》获最佳创新奖,赵琦导演的《殇城》获最佳新人奖。
4、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
继前段时间在"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最佳纪录长片奖"以后,2013年12月26日晚,《乡村里的中国》又在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上获得纪录片大奖,再次震动了中国的纪录片界。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在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5、《乡村里的中国》获得奖项
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焦波继《俺爹俺娘》之后,带给国人的又一震撼!2012年,焦波带领一个平均年龄21岁的年轻团队,在沂蒙山区一个村庄驻扎373天拍摄《乡村里的中国》,目前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等12项大奖。
获得奖项:
十五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
第2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最佳纪录片大奖
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奖
第三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
2013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金山奖最佳长片纪录片
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评选长片年度作品大奖
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评选长片最佳音效奖
*新影集团星花奖年度作品大奖
*新影集团星花奖评委会特别奖
《新周刊》2013中国电视榜最具乡土本色纪录片奖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优秀纪录片
半岛国际电影节入围
继前段时间在"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最佳纪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