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由石敬瑭建立的的一个朝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洛阳登基称帝,国号为大晋,史称后晋。后晋建国后一直处于动乱状态,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为日后北宋边患埋下了祸根。石敬瑭死时,立石重贵为继承人。石重贵登基后,决定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后晋的主力尽丧,石重贵*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自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至947年契丹灭后晋止,共历两个皇帝计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初都洛阳,后迁都开封。
中文名称:后晋
首都:洛阳、开封
英文名称:TheHouJinDynasty
主要城市:洛阳、开封、太原、幽州
简称:大晋
政治*:君主制
所属洲:亚洲
国家领袖:石敬瑭、石重贵
主要民族:汉
开国时间:936年
国君姓氏:石氏
亡国时间:947年
1、简述
后晋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由石敬瑭建立的的一个朝代。从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到947年契丹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历时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初都洛阳,后迁都开封。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洛阳登基称帝,国号为大晋,史称后晋。燕云十六州大片领土的丢失,为日后北宋边患埋下了祸根。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致使后晋建国后一直处于动乱之中。石敬瑭死时,立石重贵为继承人。石重贵登基后,决定逐渐摆脱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944年契丹以此为借口伐晋,双方在澶州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当契丹第三次南下时,后晋重臣杜重威投降契丹,后晋的主力全部丧失。石重贵*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2、历代君王
石敬瑭、石重贵
高祖开国
石敬瑭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是沙陀人,后唐明宗的女婿。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壮之,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任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明宗去世前后,屡次发生争夺皇位的乱事。石敬瑭看到后梁、后唐皆自藩镇得国,早就觊觎帝位。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但双方互相猜忌。清泰三年(936)夏,石敬瑭与桑维翰勾结契丹,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将幽云十六州拱手献给契丹,另加岁贡帛三十万匹。天福元年(937年)闰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死,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大晋,史称后晋。二年,石敬瑭迁都汴州。三年,升为东京开封府。
后晋大致与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后蜀等政权并存,但石敬瑭的帝位并不稳固。他对契丹的屈辱行为,遭到人民的唾弃;一些方镇如成德的安重荣、河东的刘知远,都准备抢夺帝位;此外,尽管石敬瑭卑屈地侍奉契丹,仍常遭到契丹的责备。天福七年(942年),忧郁成疾,于六月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
出帝亡国
石重贵
后晋高祖石敬瑭逝世后,由其侄石重贵继位,是为晋出帝,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石重贵,942年-946年在位,大臣景延广*,在向契丹告知敬瑭死讯时,用对等的书式,称孙不称臣,契丹主于是驱兵南下。晋军士兵英勇作战,开运元年(944)和二年两次击退契丹军。开运三年,重贵任姑父杜重威元帅,率兵抵挡契丹,杜威效法石敬瑭,暗中进行勾结,辽朝答应立杜威为晋朝皇帝。杜威信以为真,决意投降,遂引契丹军南下,十二月契丹攻入开封,虏重贵北迁,后晋灭亡。次年正月,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大辽。石重贵在位只有4年,国破后被俘送往契丹,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病死,终年51岁,葬于今辽宁省开原县。
3、朝代名人
景延广、李彦韬、张希崇、王庭胤、史匡翰、梁汉颙、杨思权、尹晖、李从璋、李从温、张万进、桑维翰、赵莹、刘昫、冯玉、殷鹏、赵在礼、马全节、张筠、华温琪、安重阮、杨彦询、李承约、陆思铎、安元信、张朗、李德珫、田武、李承福、相金里、房知温、王建立、康福、安彦威、李周、张从训、李继忠、李顷、周光辅、符彦饶、罗周敬、郑琮、姚顗、吕琦、梁文矩、史圭、裴皞、吴承范、卢导、郑韬光、王权、韩恽、李怿、卢质、李专美、卢詹、崔棁、薛融、曹国珍张仁愿、赵熙、李遐、尹玉羽、郑云叟、苌从简、潘环、方太、何建、张廷蕴、郭延鲁、郭金海、刘处让、李琼、高汉筠、孙彦韬、王傅拯、秘琼、李彦珣
4、历史
后晋灭后唐
后晋
清泰初,潞王李从珂即帝位,是为后唐末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潞王素来不合,见其称帝,疑忌加深,遂寻机图谋叛唐自立。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恐石敬瑭联合契丹谋反,命其徙镇郓州。石敬瑭拒命,借端起兵晋阳反唐。
末帝即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统率代州、义武、河阳等镇兵趋晋阳征讨。后唐军抵晋安寨掘壕立营,于晋阳城西北依山列阵,企图长围久困,待机破城。石敬瑭知寡不敌众,遣使间道赴契丹,愿以父礼事之,乞求援兵。约事成后献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得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应许。
八月,末帝闻知契丹答应增援石敬瑭,屡督张敬达急攻。石敬瑭恃城坚粮足,闭城不出,固守待援。九月,耶律德光得知后唐军末扼守雁门诸险,亲率骑兵,自代州西南扬武谷南下,长驱直入,径抵晋阳附近之虎北口。以诱敌入伏之策,将主力埋伏汾水弯曲处,遣轻骑向后唐军挑战,佯作败退。张敬达等率步骑贸然追击,至汾曲步兵涉水循北岸进,中伏大败,损师近万人,骑兵随张敬达退保晋安寨。契丹军乘胜推进至柳林,与石敬瑭会师于晋安寨南,占据要地,掘堑筑垒,将张敬达围于寨中。末帝闻讯,急令彰圣都指挥使符彦饶率军屯河阳,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率军趋榆次,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率军出代州,耀州防御使潘环率兵出慈州、隰州,末帝亲自率军从洛阳北上,共救张敬达军。
当末帝至河阳,命枢密使、随驾诸军都部署赵延寿率军疾趋潞州督战。随后,又命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以赵延寿、范延光为河东道南面、东南面行营招讨使,犄角合势,解晋安寨之围。十一月,赵延寿引兵至西汤与其父赵德钧会合,父子同谋欲趁国危自立,进至团柏谷,按兵观变,逗留不进,契丹帝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闰十一月,副招讨使杨光远杀张敬达出降。石敬瑭遂与耶律德光挥师南下,后唐救援军未战先遁,自相践踏,死伤万计,逃至潞州*及,赵德钧父子降契丹。耶律德光留主力驻潞州,遣太相高模翰率骑兵卫送石敬瑭南下,至河阳,在降将接应下渡河,末帝退回洛阳*。石敬瑭入洛阳,用后晋取代后唐。此战,后唐军只顾重兵围城,未能有效地阻截契丹军的增援,导致战败被围,后唐援军诸将各怀异志,不战而降,终被逐个击破。
后晋开国
后唐开国功臣石敬瑭,曾经多次在危难中救护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和李嗣源,因此深得李存勖和李嗣源的器重,甚至李嗣源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后唐建立后,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成为当地军民最高指挥官。石敬瑭在河东任上政绩很高,而且生活清廉,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李嗣源死后,后唐内部相互侵压,石敬瑭也受李从珂的猜忌,因此渐渐产生了反唐的计划。当李从珂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河东时,石敬瑭决定反唐。由于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决定向契丹求救。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为条件,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以此换取契丹对石敬瑭的支持。
幽云十六州
契丹和石敬瑭的联军打败了后唐,攻入洛阳,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改国号为大晋,史称后晋,移都开封,并按约将十六州让给契丹。十六州分别是:幽(北京)、蓟(蓟县)、瀛(河间)、莫(任丘)、涿(涿州)、檀(密云)、顺(顺义)、新(涿鹿)、妫(怀来)、儒(延庆)、武(宣化)、蔚(蔚县)、云(大同)、应(应县)、寰(朔县)、朔(朔县)。晋高祖割让燕云十六州大片领土,为契丹和金国对宋朝长江以南地区构成挑战,为日后患埋下了祸根。
建国初期
后晋《疑狱集》
后晋建国后一直处于动乱状态,晋高祖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时人的反对,包括晋高祖过去的亲信。石敬瑭在位七年间,发生了六次图谋篡位的藩镇反叛,自天雄节度使范延光起兵于邺都始,直至晋高祖到驾崩。后晋内部不断发生地方*,晋高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在这些*中被杀,这些事情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为了对付这些*,晋高祖石敬瑭加剧了惩罚的法律,引入了许多毒刑,同时他对自己的手下人也非常猜忌。此外,后晋高祖也没有能力改变他对契丹的依附政策。
汜水之战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三月,范延光聚卒缮兵,悉召天雄军所属的五州刺史聚集魏州共谋反叛。后晋闻讯,先封范延光为临清郡王,加以安抚。六月,范延光在魏州起兵,以澶州刺史冯晖为都部署,牙将孙锐为兵马都监,率步骑攻占黎阳口。继而,遣军渡河焚滑州城外草市。后晋高祖石敬瑭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率骑兵出潞州,急趋白马津;命侍卫诸军都指挥使杨光远率步骑屯滑州;令护圣都指挥使杜重威率兵屯卫州,严加守备。同时,命东都巡检使张从宾为魏府西南面都部署,率河南府兵数千人北上讨范延光。
范延光施离间计,暗中勾通张从宾谋反。张从宾引万余兵东扼汜水关,依水列阵,企图进逼汴州。石敬瑭急令晋军分路进讨,命奉国都指挥使侯益率禁兵会同杜重威,共趋汜水攻讨张从宾,另以宣徽使刘处让率军阻截冯晖、孙锐军从黎阳南进。七月,侯益、杜重威攻克汜水关,大败张从宾,将其万余兵俘斩殆尽,张从宾坠水而死。当时,冯晖、孙锐已引军至六明镇,杨光远探知孙锐轻脱无谋,遂诱其渡河,乘半渡袭击,斩杀慎重。晖、锐逃回魏州。杨光远继以魏府行营都招讨使兼知行府事,率军攻魏州。范延光知事不济,杀孙锐请降,晋廷不答应,于是婴城固守。魏州城坚难下,杨光远连年不能攻克。石敬瑭亦因交战时日过长,粮匮民疲,采纳了劝降之谏,遣人入城赦免范延光。后晋天福三年九月,范延光撤守备,与将吏释罪而降。
平安从进反叛
天福中,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安从进即阴蓄异谋,恃江为险,广聚甲卒,擅截南方贡赋。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后晋平襄州藩镇安从进发动*。十月,石敬瑭闻知,亲往邺都劝谕安重荣,行前密留空名诏令于中书门下,授权兄子郑王石重贵闻变即遣将进讨。十一月,安从进举兵趋邓州,石重贵先遣宣徽南院使张从恩、武德使焦继勋,护圣都指挥使郭金海等率大梁兵趋叶县,待申州兵靠近后,南向进击。安从进攻邓州,遭威胜节度使安审晖奋力抗击,未能克。遂转兵向东,至湖阳北,猝遇张从恩,两军战于花山,安从进军大败,仅与数十骑逃还襄州,婴城自守。
十二月,晋帝石敬瑭以高行周为南面军前都部署、知襄州行府事,以张从恩为监军,郭金海为先锋使,率军南下,同时命荆南与楚出兵共讨襄州。荆南王高从诲遣都指挥使李端率水军数千至南津应援,运粮助晋。楚王马希范亦遣天策都军使张少敌率战舰入汉水,东下襄州助高行周。安从进见势,遣其弟从贵率兵西迎属内均州刺史蔡行遇增援,被焦继勋邀击,败之,襄州陷入重围。至次年七月,晋军围城数月,久攻不下。八月,城中食尽,高行周挥军破城,安从进举族*,襄州反叛平。
平杨光远*
晋天福八年,东平王杨光远欲效法高祖石敬瑭,称臣契丹,举兵*,图谋皇位。晋出帝石重贵察其谋,命马仁镐为节度副使,赴青州探察光远动静,同时遣军戍郓州,扼制黄河渡口,隔断青州与契丹的联系。十二月,杨光远遣骑兵劫淄州刺史,并潜通契丹,密告晋出帝违盟绝好,中原饥荒,召引契丹出兵中原,以假其力图晋廷。晋出帝闻讯,即遣使赴南乐及德清军,就近征兵守备。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军大举进攻,前锋攻陷贝州,主力进占邺都,继分路向黄河沿岸推进,晋博州刺史以城降。晋廷以河为屏障,部署兵力驻守沿河诸津要,以主力屯戚城正面防御。二月,契丹将麻答以晋博州降卒为向导,东向马家口渡河,欲会杨光远叛军,由翼侧配合戚城钳击正面晋军。时杨光远已率青州兵西迎契丹军,遭郓州屯兵阻截,西行未果,乃转兵围棣州,又被刺史李琼率军击败,退还青州。契丹将麻答引兵渡河尚未过半,遭晋将李守贞率军突袭,溃败弃渡而逃。四月,李守贞率骑兵围青州,杨光远婴城自守;契丹遣兵往救,被齐州防御使薛可言邀击而退。至十二月,青州城中粮尽,待援无望,杨承勋劫其父光远出降。闰十二月,李守贞入青州,杀杨光远,*遂平。
后晋灭亡
晋高祖死时,立石重贵为继承人。石重贵是他的侄子,因为在战场上立战功获得石敬瑭的赏识。但石重贵是一个一勇之夫,根本无法在已经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对付这些政治问题。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因此,引起了契丹的不满。944年契丹南下伐晋,双方在澶州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打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晋重臣杜重威投降契丹,后晋的主力尽丧,石重贵*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朝。
5、疆域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后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册立的傀儡政权。
6、史籍记载节选
后晋天福八年
二月 闽建州刺史、富沙王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殷,改元天德。以将乐县为镛州,延平镇为镡州。遣将攻福州,败归。
是年 南唐升南安县武安场为长泰县。
是年 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镇国李将军至龙溪县城,以贩卖香药营建普贤寺,用印度尼西亚文题匾于法堂。
后晋开运二年
正月 王延政复国号闽,以福州为南都,使其从子王继昌镇福州。发甲士万五千人,到建州以拒唐师。
二月 南唐益兵逼建州,闽师与战,大败。以余众婴城自守。
三月至五月 原从指挥使、黜居福清的李仁达率军入福州,杀王继昌及吴成义,迎立雪峰寺僧卓严明为帝。五月,李仁达杀卓严明,自称威武留后。用保大年号,奉表称藩于南唐,入贡于晋。
十二月 南唐主李璟任查文徽为江西安抚使,边镐为行营招讨诸军都虞侯率军由崇安入闽,第二年八月南唐王建封攻克建州,王延政出降,置永安军于建州。九月,汀州许文稹、泉州王继勋,漳州王继成相继向南唐投降。南唐尽迁王氏之族于金陵
7、桑维翰
桑维翰
桑维翰(898年—946年),字国侨,洛阳县人。桑维翰于后唐同光中登进士第。不久,跟随石敬瑭历任河阳、河东、镇州武顺军等节度掌书记,直到石敬瑭立国称帝。晋立国十多年中,桑氏两度任宰臣,同时,晋设枢密院,桑氏以宰臣负责枢密院事,或充枢密使,另任翰林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历任相州、兖州、晋昌军等节帅。五代十国时期,枢密院兼具顾问、行政两系统的职权,枢密使职权膨胀,“权兼内外”,翰林学士等顾问权力亦膨胀,翰林学士属近侍重臣,有“内相”之称。桑维翰任宰相、枢密使、翰林学士,一身荣登三要职,历晋朝立国时期之半强,称之为大晋军国重臣,确实名符其实。
后唐太原节度使石敬瑭卖国篡位,以割地、贿赂、称儿皇帝等三个条件,取得契丹贵族的支持,灭掉后唐建立大晋。在石敬瑭卖国篡位过程中,其节度掌书记桑维翰是起了重大作用的,功不可没,这点从桑氏在开国后次月入登相位并赐“推忠兴运致理功臣”殊荣上可证。正因为如此,桑维翰与石敬瑭一样,受到后世谴责。
作为石晋军国重臣之一,桑维翰与晋存亡密切相关。举其大端者论述如下:
第一,关于对待契丹的态度。桑氏对契丹主屈从的基本态度亦并非毫无变化。桑氏并非绝对主张对契丹屈从,一旦形势有变,时机成熟,还是主张改变这种屈辱现状。第二,关于对待藩镇武吏的态度。桑维翰虽“劝帝推诚弃怨以抚藩镇”,但这只是在藩镇不危害国家安全和统治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在藩镇*频仍、骄横跋扈的时代,桑维翰是力主预防、阻遏和打击藩镇*的。第三,关于对国家社会的态度。桑维翰忧虑国家存亡,关注天下民生。第四,关于治国之才。桑维翰治国之才卓越,其助石晋立国之才得到旧史家充分肯定。
桑维翰死因,历来有四种观点,其一为张彦泽挟私怨缢杀,其二为张彦泽既受晋出帝杀以灭口之命亦利其资财缢杀,其三为张彦泽利其资财缢杀,其四为契丹主所杀。
8、对外交往
与南边的南唐、西边的后蜀,皆为仇敌;东南的吴国,以兵戍之,一旦松懈,就给吴、蜀等国乘虚而入的机会。所以后晋立国期间,对南方诸国的交往并无突出成就,反而有些委曲求全。
对楚、吴越这两个比较大的“友邦”,后晋很好地贯彻了前两朝中原政权的优抚策略,对二者毫不吝惜封赐。天福二年(937年)正月,诏楚王马希范加食邑实封,改赐功臣名号,并赐吴越王国信;二月,吴越王与楚王同等待遇,“吴越国王钱元瑠加食邑实封,改赐功臣名号”。此后,楚、吴越二者从后晋得到的荣誉基本差不多。后晋对楚、吴越不仅封赐相差无几,封赐时间也接近,基本是封楚必封吴越、封吴越必封楚,而且不仅对楚王、吴越王极尽爵勒,对其诸子和治下将领也多有赐官。当然,楚、吴越两家也延续了对中朝封赐投桃报李的做法,进贡频繁,且贡物数量质量都很上乘。
在这一时期,后晋对荆南的交际,可以说比之前代提高了一格,虽仍无法追平吴越和楚的在后晋心目中的地位,但也已算上升了。天福二年正月,高从诲与楚王一同加食邑实封、改功臣名号,并保留南平王爵位;次年二月,再加食邑实封,此后虽无再加封,但荆南也就此勉力事晋,多次入贡。正因这种相对升格,荆南高氏在后晋一朝也显得比较温顺,没有像之前“阻绝贡道”、反复无常惹出是非。
而对于新兴的对手后蜀,后晋则比前代略降一格,成为“敌国”。天福二年三月,“帝遣使诣蜀告即位,且叙姻好;蜀主复书,用敌国礼。”
上一篇: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
下一篇:家有儿女初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