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始于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一所有近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文名:河海大学
英文名:HohaiUniversity
简称:河海(HHU)
创办时间:1915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属性:211工程985平台111计划千人计划研究生院
所属地区:江苏南京
主管部门:*教育部
硕士点:198个
博士点:66个
博士后流动站:12
专职院士:2人
主要院系:水文院、水电院、港航院、土木院、环境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8个
学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学校代码:10294
1、学校简介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百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占地面积2579亩。
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河海求学,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与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为*大学、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为首任院长。1960年,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河海大学设有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能源与电气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力学与材料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等专业院系和大禹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截止2017年9月底,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51419名,其中研究生16493名,普通本科生19870名,成人教育学生13874名,留学生1182名。
河海大学现有教职工344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354名,博士生导师483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15名。“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1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名,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2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名,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计划培养对象逾300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5个、*教学团队2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6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9个。
河海大学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校之一。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学校水利工程学科获评A+。“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5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涉及19个工程领域;56个本科专业。
河海大学坚持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培养了20余万名毕业生。*总理2005年视察学校时指出,“分布在全国各地水利战线和水电战线的技术骨干,很多都是河海大学学生。新中国的水利和水电事业的发展,是同我们这里输送的大批的人才分不开的”。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导向,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获*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建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拥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2005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河海大学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强化科研特色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推进协同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校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个*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以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紧密结合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西部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2000年以来,获*科技成果奖40余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740余项。学校面向国家水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培育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
河海大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学校是国家首批授权可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高校,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千余名博士、硕士与学士,与近30个国家(地区)的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所)际协作关系。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海外办学点,推动人才本土化培养;服务企业国际化战略,加强人才定制化培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我国海外工程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
河海大学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校训,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内涵特色,力争早日建成“水利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历史沿革
1915年,时任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主持创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由黄炎培任学校筹备主任,3月15日正式开学,由许肇南任第一任校长,被中国水利界公认是理论和实践上贡献最大的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任学校教务主任。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隶属于全国水利局并报教育部备案。192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并入的国立东南大学工科成立河海工科大学,仍隶属于全国水利局,茅以升任首届校长。
1927年6月,河海工科大学与国立东南大学等校合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国立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国立*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全部学生以及图书器材并入工学院土木科(1928年改为土木系),部分教师继续应聘任教,其中卢恩绪为工学院院长,张谟实为土木系主任。*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下设水利组,1937年6月成立水利系,但此后土木系水利组仍继续存在。1939年*大学成立工学研究所,其中土木工程部下设水利工程组。1941年水利组划归水利系。1949年5月成为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建院初设水文、水利土壤改良、水利发电和水工结构等4系。1953年,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技术建筑专业、山东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并入。1955年,华东水利学院的水利土壤改良专业与武汉水利学院的水道及港口水工专业对调。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85年,即河海学校建校70周年时,华东水利学院更名为河海大学,恢复了“河海”传统校名,*亲笔题写校名。
1995年,河海大学80周年校庆时,*为学校题词:“面向未来,开拓进取,进一步发展水利教育事业”,*、李岚清、钱正英等**也为学校题词,对学校的事业发展予以肯定、寄予厚望。
2005年10月23日,学校90周年大庆,*总理视察河海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献身,求实,负责”六字要求,对学校寄予了殷切期望。
2009年11月24日,教育部、江苏省人民*共建河海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河海大学隆重举行,河海大学成为江苏省第四所教育部、江苏省共建高校。
2014年5月22日,河海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事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13家单位获得“人才理论研究基地”称号。
河海大学曾长期是水利部所属高校,2000年划归教育部管理,2001年、2005年、2011年,教育部与水利部三次签订共建河海大学协议。
3、校训
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严恺教授提出。
校训内涵:“艰苦朴素”是学校在创业和奋斗历程中的精神写照,也是对全校师生员工提出的生活准则,只有能吃苦的人才能在水利水电事业上有所作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在全校科研工作者中倡导的科研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严格要求”是对全校师生员工提出的工作标准,就是对待学习和工作要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勇于探索”是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倡导的精神风貌,只有不断探索,克难奋进,才能大胆创新,取得卓越成就。
严恺院士曾多次陈述校训含义:“水利是艰苦的事业,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马虎,所以还要严格要求,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取得独特成就。”
4、校徽
河海大学校徽为梅花形图案。校徽中间的“河海”篆字和白底蓝字的整体色系是继承1915年学校创建时期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校徽图样和色系,选取河海蓝为标准色,体现了河海大学具有大江大海的宽广胸怀和磅礴气势,代表了河海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为、顺水而长的水利专业办学特色。篆字图样的上方是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时*同志题写的校名标准字,图样下方是学校的建校年份“1915”和英文名称,凸显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校徽外圈是继承1924年河海工科大学时期校徽外圈的梅花瓣形图样,象征河海大学傲雪凌霜、坚韧不拔的崇高品质,梅花是南京市市花,喻示了学校所在地,同时梅花瓣形图样与水波浪图样暗合,也喻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整个图形直观、朴素,又不失庄重、典雅,既蕴含了学校的历史渊源,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5、历史名人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办者。清光绪状元,称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先后创办大生纱厂、通州师范、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10多个企业、学校。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实业总长、北洋*农商总长,袁世凯将称帝时辞职南归续办实业与教育。
黄炎培(1878-1965)江苏川沙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筹备主任。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教育会副会长、议会*,任间主持学校筹建。1945年访问延安,发起建立中国*建国会。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主委。
许肇南(1886-1960)贵州贵阳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曾就读成都高等学堂,后留学日本、美国,攻读电机工程、工业经济等专业,任中国留美学生会会长,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工程师职称。1914年回国后即参与学校筹建,并亲自教授多门课程。主持校务期间拥护*革命,支持进步学生参加反帝爱国活动。
李仪祉(1882-1938)陕西蒲城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主任、教授。1898年考中同川府秀才,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1909年赴德留学,攻读水利专业。1914年回国后即参与学校筹建,1923年为解救陕西旱灾投入艰苦的水利工程建设。由于成就突出,被中国水利界公认是理论和实践上贡献最大的近代水利专家。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留学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沈百先(1896-1990年),浙江湖州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并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河海工科大学、国民*导淮委员会等单位任职任教,并先后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一至六届董事、七至九届会长和国民*水利部政务次长,抗战胜利后被派往*接收水利事业。晚年赴美国定居。
汪胡桢(1897-1989)浙江嘉兴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3年获美国硕士学位后回“河海”任教。建国后任华东水利部副部长、水利部顾问、一级工程师,主持淮河、大运河的治理工程,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大型连拱坝——佛子岭水库;后又负责黄河三门峡水库建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须恺(1900-1970)江苏无锡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并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大学水利系主任、国民*水利委员会总工、联合国远东委员会防洪局代理主任;建国后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主任、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总工、中国水利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等职。
张闻天(1900-1976)江苏南汇人,1917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校期间,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南京及江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五四”运动后离校走上革命道路,由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逐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在相当长时期的重要*,历任*政治局常委、*负总责等职。
沈泽民(1902-1933)浙江桐乡人,1916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是上海发起组13名成员之一;1923年受党派遣到南京建邺大学任教并创建南京地区党团组织;1930年自苏联回国后历任**宣传部部长、鄂豫皖省委书记。是共青团第一届*委员和*第六届*委员。
冯仲云(1907-1967)江苏武进人,华东水利学院第二任院长。1926年入清华大学读书,1927年入党,曾任*清华支部书记、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建国后历任松江省人民*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1955年至1958年兼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
严恺(1912-2006)福建闽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1952年负责筹建华东水利学院,任副院长、院长。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徐芝纶(1911-1999)江苏江都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力学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1952年参与组建华东水利学院并先后任教务长、副院长,是国内最早引进有限单元法解决水利问题的专家。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唐洪武
校长、党委副书记:徐辉
副校长:徐卫亚
党委副书记:郭继超
副校长:陈星莺
总会计师:张兵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新
副校长:许峰董增川郑金海陆国宾
7、院系设置
水文水资源学院
水利水电学院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土木与交通学院
环境学院
能源与电气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力学与材料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学院
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挂靠)
法学院、法律事务办公室(挂靠)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外国语学院
体育系
机电工程学院
物联网工程学院
企业管理学院
8、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交通基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循环经济工程中心
江苏省水灾害监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工程中心
东部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大型工程地基基础稳定性与安全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建筑物裂缝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利经济研究所
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检测中心
水利部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
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
水利政策法制研究与培训中心
江苏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基地—江苏省决策咨询基地
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水利部水力发电工程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结构力学与水工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机电控制及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河口海岸工程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节水园区
国际合作科研机构
中德水资源研究所
中港水利建设3S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
中-荷环境岩土工程合作研究中心
中加瞬变流仿真与控制研究中心
中德海岸工程研究所
中美全球变化与水循环联合研究中心
中荷水研究中心
市级科研机构
南京市土工合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常州市输配电及节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常州市传感网与环境感知重点实验室
南通河海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研究院
校内主要研究机构
新材料新能源研究开发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水文预报研究所
工程水文及水文气象研究所
9、*获奖成果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及复合地基技术与应用
河口海岸水灾害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
重大水工程服役风险评定与馈控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设计及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复杂环境下水力射流新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
高混凝土坝整体稳定安全控制新理论及工程应用
200m级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关键技术
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
平原河流防洪安全水动力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高坝工程泄洪消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隐患病害检测与健康诊断研究
紊流模拟技术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及系统耦合模型研究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生态修复理论技术及应用
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水功能区划与水资源保护理论技术及应用
全国水库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工程
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
全国水情信息及洪水预报预测业务系统
中国水旱灾害研究水锤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高土石坝动力分析及抗震工程措施研究
水电站用爆破膜代替调压井的过渡过程和工程措施研究
大体积混凝土有限元配筋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散粒体地基上土石坝混凝土防渗墙研究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
高强度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特性研究
长江防洪系统研究
卧式五缸乳化液泵
水利系统天文潮及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型
节水高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新型空间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动力性能的研究
高坝安全监测技术及反馈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
高混凝土拱坝防裂技术及其在东风工程中的应用
广东核电站港口和取排水口布置方案的研究
高坝坝基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可利用岩体质量的研究
中国海岸带的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
混凝土坝变形测量的数字模型研究及其应用-安全监测与预报
固体表面上流动膜沸腾与液滴蒸发的机理研究
钢闸门面板试验研究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设计与研究
黄浦江潮位分析
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及其在坝中的应用
《海港水文规范》
NSY-1型泥沙粒度分析系统
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
葛州坝水利枢纽一期工程
苏北引江工程
中国湿润地区洪水预报方法
火电厂供水工程温差异重流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水坠法筑坝及水流充填技术
拱坝应力计算分析法的改进
月芽形内加强肋岔管及无梁岔管
水轮机组暂态速率上升和过渡过程的研究
“75.8”河南特大暴雨成因分析和华北内陆台风预报
全国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