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镜湖区
镜湖区引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芜湖市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和*商务区,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2963人(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533330人。辖12个街道:北京路街道、赭麓街道、镜湖街道、吉和街道、赭山街道、弋矶山街道、汀棠街道、天门山街道、北门街道、东门街道、荆山街道、方村街道,以及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共有56个社区、2个行政村。区*驻北京路街道北京东路。
中文名称:镜湖区
外文名称:JingHu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芜湖
下辖地区:北京路街道、镜湖街道等
*驻地:北京路街道北京东路
电话区号:0553
邮政区码:340202
面积:16.2平方千米
人口:53.3万(2010年)
方言:淮语
著名景点:方特欢乐世界、广济寺,汀棠公园,镜湖公园等
火车站:芜湖火车站
车牌代码:皖B
行政代码:340202
1、湖区概况
浩荡长江,孕育千古英杰伟业;
芜湖市镜湖区
不老湖山,目睹今昔江城巨变。
镜湖区是芜湖市的中心城区,东接鸠江区,西濒长江,南与弋江区隔青弋江相望,北与芜湖经济开发区毗邻,辖吉和、北京路、弋矶山、汀棠、天门山、镜湖、东门、北门、赭山、赭麓、荆山、方村12个街道办事处,56个社区居委会,2个行政村。区域面积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人。
镜湖区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6-10米,其间有零星山丘散落分布,主要有弋矶山、赭山、狮子山、范罗山、邢家山、曹家山、营盘山,其中赭山最高,海拔84.8米。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195毫米,日照2075小时,无霜期240天左右。
镜湖区是芜湖的古城区,历史悠久。自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孙权将芜湖县城由鸠兹迁此,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列为通商口岸之一。第二年,英国首先在范罗山上建起了领事馆。同年四月,又同清*官员议定了芜湖《租界》约,设立芜湖租界。自此,帝国主义的魔爪伸进了芜湖。
镜湖区得黄金水道之便,水陆交通发达,历史上就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枢纽。芜湖长江大桥从境内穿过,铁路有宁芜线、芜铜线、皖赣线、淮南线相汇;公路有芜宣高速、芜马高速和205、308国道、321、320、216、104省道相通;黄金水道长江和青弋江在这里相汇,芜湖港素有“皖南门户”“深水良港”的美誉。
1990年,原郊区的9个村分别划归原新芜区5个村、原镜湖区4个村,至此,镜湖区有了农业和乡镇企业。2006年2月,芜湖县荆山镇划归镜湖区,为城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006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5亿元,完成增加值9.68亿元,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8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01亿元,共引进内资项目87个,外资项目12个。成功引进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法国欧尚超市,世茂房地产公司、联盛置业等一批大型外资企业来区发展。
2、经济发展
2011年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07.8亿元增加到267.1亿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12.2%(可比价)。财政收入由8.9亿元增加到33亿元,跨过30亿元台阶,增长2.7倍,年均增长24.4%,继续位居全省城区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62.7亿元增加到164.7亿元,年均增长17.5%。累计固定资产投资612.6亿元。累计利用外资3亿美元;吸引内资396.6亿元。累计实施595项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224亿元,完成投资555.6亿元。
二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主动调整结构,三产增加值达到20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5.7%。努力成为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被评为皖江示范区考核一类区先进单位,总部经济和金融产业集聚区被批准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都市休闲旅游示范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试点区、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
三是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深入实施“点、线、面”综合改造战略,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实施大绿化、老旧小区整治、道路畅通、立面整治、公厕提升和背街巷改造等工程,加快荆方地区改造建设。累计新增绿化面积363万平方米,完成区管道路畅通工程42条,实施道路立面整治10条,整治老旧小区63个,改造背街巷179条,改造公厕64座。环卫机械化清扫率达61%,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芜湖市镜湖区
四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投入50.2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6.3亿元。社会保障标准提高、覆盖面扩大。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已规划建设37个,计979万平方米安置保障房项目,其中已竣工交付262万平方米,在建407万平方米,拟建310万平方米;累计改造棚户区330万平方米。累计新建、改造和整治菜市场26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70元。累计新增就业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8%。
五是改革创新逐步深化。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将全区工业兴区、三产强区、双轮驱动、统筹发展的思路,调整为实施三产强区、科教兴区、文化立区、统筹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实施土地房屋征收属地负责制、重点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和城市管理网格化、数字化、长效化管理等制度。探索医药卫生、学前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被命名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连续六年保持全省平安区称号。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可比价);财政收入增长3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7‰以内。
(一)产业加快转型提升。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安排产业引导资金1亿元,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总部集聚发展。注册资金均为30亿元的皖江金融租赁公司、安徽新安金融集团成功组建。全省首家资本市场综合交易中心挂牌。苏宁华夏通获得全省首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全年新引进金融机构29家,注册资本金达120.6亿元。格力电器、古井集团等知名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纷纷落户,总部经济年新增税收1.5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益新面粉厂工业设计创意园房屋征收、规划设计进展顺利,范罗山民间收藏博览园改造进程加快,芜湖古城文保遗存修建工作正式启动。芜湖元木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佳易文化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市文化创意“小巨人”培育企业。星光灿烂大剧院、嘉禾大众影城、华亿商业广场影院建成营业。旅游承载力增强。世茂五星级酒店、海螺大酒店扩建项目建设加快,万豪五星级酒店、美国戴斯酒店签约入驻。成功举办第四届皖南旅游购物节和第十届芜湖凤凰美食文化节。皖南旅游购物节被商务部列为重点扶持促进消费节庆品牌,凤凰美食街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商贸业转型升级。万达广场、苏宁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工建设,华强电子数码产业园签约落户,星隆国际城、汇金广场等商业项目建设加快。欧亚达·正元家居、大润发超市等一批品牌商贸企业开业运营,世茂玫瑰坊商业街、方特新天地一期等特色街区建成开业。新增亿元以上商贸企业4家,四季春、老余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工业经济
芜湖市镜湖区
建国前,由于受战乱和天灾的影响,镜湖区当地社会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成立后,当时三个区的区委、区*从接管伊始就致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
活,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始后,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1967年,芜湖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对区街企业进行整顿查封,使全区工业企业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全区经济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镜湖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区人民在区委、区*的正确领导下,在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1984年,为全面贯彻落实**改革决定精神,增强区街企业的活力,区委、区*在企业利润留成、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企业*人事管理和企业用工制度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的运行机制更加灵活。同年7月,新芜区劳动服务公司与芜湖县清水工业公司、个体户年广九联合组建芜湖瓜子公司。
从1999年起,市*分三批将部分市属工业企业划转为区属管理,为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提供了机遇。这些企业在下划前,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十五”以来,区委、区*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努力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性、机制性障碍,使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实现了*再造和机制转换。在企业改制中,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方法,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把改制同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原新芜区委、区*按照“整合存量,做大增量,突出特色,壮大规模,形成优势”的思路,建设和发展“芜湖纺织工业园”,工业园位于区域北部,占地40万平方米,聚集了16家纺织企业,具有年产300万件高档针织服装,4000万米棉、麻染色面料,4000吨棉、毛、麻纱线的生产能力。
镜湖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集中度高,纺织、造船、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十五”以来,经过结构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区民营企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安徽金鼎集团、中天印染公司、永年针织集团、通宝汽车公司等发展速度较快的民营企业,形成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汽车及零部件、塑料制品、旅游商品为主导产品的工业布局。主要产品有铁画、布、服装、电工设备、起重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其中芜湖铁画享誉全国。
商贸经济
作为芜湖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区,经过连续多年大规模旧城改造,境内路网密布,交通发达,市场繁荣。“九五”以来,在全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特色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积极构建区域性专业化大市场,先后建成十里长街、吉和商城等商品交易市场。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外地商贸企业加盟参与竞争,美国沃尔玛、上海世纪联华、芜湖商之都、南京新百大厦等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先后进区开设连锁店,催生一批新型商业业态,同时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1999年10月1日建成开街的中山路步行街,与镜湖风景区融为一体,是购物、观光、休闲的好去处。步行街全长690米,宽30-40米,路面全部采用花岗岩铺装,路中布置有绿化、雕塑,并建有文化广场、儿童游乐设施和盲人通道,被誉为安徽第一街,是全国十大特色步行街之一。
2000年,原新芜区*投资8000万元,在凤凰山北麓的废弃铁路上建成一条集餐饮、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凤凰美食街。凤凰美食街全长666米,汇聚了60余家餐馆酒店,来自全国各大菜系的美味佳肴和深受芜湖人喜爱的特色小吃在这里竞相争辉,各路商家和大牌厨师在这里一展身手,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王国。2003年10月,凤凰美食街被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饭店业协会命名为“安徽旅游美食示范街”,是全国十大特色专业街之一。
2000年,原镜湖区在弋江北路建设中国(芜湖)旅游商品经济园区,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唯一从事集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加工、博览展示、交易、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园区。园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依据产业功能,园内分为生产加工区、研制开发区、休闲娱乐区、展示交易区、。园区内设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交易中心,经营包括工艺品类、旅游商品类等14个大类及文化艺术一条街。
3、旅游资源
芜湖旧八景之一
芜湖市镜湖区
镜湖区是芜湖的古城区,历史悠久。自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孙权将芜湖县城由鸠兹迁此,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这里水陆交通发达,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位于青弋江、长江汇合处江堤上的中江塔,建于明朝万历46年(公元1618年),被古人誉为“江上芙蓉”,是芜湖旧八景之一。
镜湖区风光秀美,境内的镜湖细柳、赭塔晴岚、双江塔影、玩鞭春色、神山时雨,无不使人心驰神往。镜湖――江城芜湖一颗璀璨的明珠,由大小镜湖组成,环种垂柳,沿湖有柳春园、步月桥、观岚亭、高知园、鸠兹广场等美景,镜湖与赭山相望,湖中画舫点点,山上层林叠翠,山水相映,让游人流连忘返。
广济寺
广济寺,旧时为佛教圣地,位于赭山南麓,与普济寺、吉祥寺、能仁寺并称为芜湖四大佛寺;位于东内街的城隍庙,建于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城隍庙;坐落于雨耕山麓的天主教堂由法国传教士创建于1903年。
圣雅阁中学
位于狮子山上的圣雅阁中学(现十一中学),建于清光绪25年(1899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曾经在这里领导过反对教会学校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的爱国学生运动,现建有王稼祥纪念园,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镜湖之畔的柳春园建有“步文亭”,供后人纪念王步文烈士。
汀棠公园
全国第一家农民公园——汀棠公园,占地42.8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2.93万平方米,由原西江公社棠桥大队于1983年集资兴建。建于公园内的玩鞭亭是仿二十里铺己毁的古玩鞭亭,以冀恢复原芜湖八景之一的“玩鞭春色”。园内主要景点有:长堤、拱桥、曲桥、钟亭水榭、园艺馆等。
4、社会事业
教育、文化
区委、区*始终不渝地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区境内有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芜湖教育学院等高校,另有市委党校、芜湖夜大学、芜湖电大等,有中学(中专、职高、技校)21所,小学28所,在校中小学生5.5万人;有幼儿园59所。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创办特色学校,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是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
医疗卫生
芜湖市镜湖区
镜湖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科研、医疗服务体系。境内主要医院有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完善,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开展了全国妇幼卫生社区健康服务试点,儿童计划免疫入保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以社区为依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北京路街道、狮子山小学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文明城市创建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省、市级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被省委、省*表彰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
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区委、区*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城市建
设和管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城市面貌发展生较大变化。“九五”以来,大规模地进行了旧城改造,园丁小区、香樟花园、景春花园、香格里拉花园等一批新型住宅小区相继建成。
城市社区建设
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区街两级社区服务中心等一批社区重点项目先后建成。社区居委会开展达标活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加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镜湖区人民将在区委、区*的领导下,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打造芜湖中心商务区,实现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5、行政区划
2000年,镜湖区辖6个街道。
2003年,镜湖区位于市区中心。区境东、北与鸠江区接壤,西和新芜区毗邻,南与马塘区隔青弋江相望。镜湖区辖境湖、中江、东门、北门、赭山、赭麓6个街道,43个社区、1个村。
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芜湖市新芜区、镜湖区,设立新的芜湖市镜湖区。将原新芜区、镜湖区的行政区域和鸠江区的荆山街道以及湾里镇的广福、莲塘2个社区划归镜湖区管辖。镜湖区人民*驻北京东路。
2006年2月9日,芜湖市人民*批准撤销新芜区、镜湖区,设立新的镜湖区。将原新芜区、镜湖区的行政区域、芜湖县原荆山镇区域、鸠江区广福、莲塘2个居委会划归镜湖区管辖,区*驻北京东路。
2006年4月,镜湖区将14个街道调整为11个(镜湖、吉和、赭山、弋矶山、天门山、汀棠、赭麓、北京路、东门、北门、荆山)。
2010年8月,原芜湖县方村镇划归镜湖区管辖,同时撤销方村镇,在其原行政区域设立方村街道,为镜湖区*的派出机构,街道驻方塘。
6、历史沿革
镜湖区是芜湖的古城区,历史悠久。自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孙权将芜湖县城由鸠兹迁此,已有一千七百多年。
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列为通商口岸之一。
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首先在范罗山上建起了领事馆。同年四月,又同清*官员议定了芜湖《租界》约,设立芜湖租界。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1949年5月3日,芜湖市人民*将全市划为4个行政区。
1952年7月,一区更名为环城区,二区更名为长街区。
1960年,环城区、长街区合并成立镜湖人民公社。
1961年2月,镜湖人民公社改为镜湖区人民委员会。
1968年,成立镜湖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恢复镜湖区人民*,机关设在环城西路17号。
2000年12月,迁往北京东路97号新建的区机关办公大楼。
2006年2月撤销新芜区,和原镜湖区合并,设立新的镜湖区。
7、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镜湖区是芜湖市中心区,位于青弋江北岸,东起棠梅村村界,西至中山路、九华山路与新芜区交界,南以青弋江与马塘区相邻,北临鸠江区五里汀。地处东经117°58'—118°43',北纬30°38'—31°31',总面积1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镜湖区境地貌属平原地带,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呈北高南低,平均海拔为9米。境内有邢家山、曹家山、营盘山、神山、赤铸山、马鞍山、大小火炉山等。湖塘有镜湖、九莲塘、西洋湖等。
气候状况
镜湖区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60.6小时。
8、人口民族
人口
常住人口
2010年镜湖区常住人口53333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809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5231人,增长13.94%,年平均增长1.31%。
家庭户人口
2010年镜湖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79259户,家庭户人口49296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7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8人减少0.23人。
性别构成
2010年镜湖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273561人,占51.29%;女性人口259769人,占48.7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41上升为105.31。
年龄构成
2010年镜湖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51620人,占9.68%;15-64岁人口416317人,占78.06%;65岁及以上人口65393人,占12.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2010年镜湖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10983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13094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163383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9027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2253人上升为20593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4344人上升为2455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0045人上升为3063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1207人下降为16926人。
2010年镜湖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1717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8908人,减少52.41%;文盲率由7.71%下降为3.22%,下降4.49个百分点。
民族
2002年,镜湖区有20个少数民族,共237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镜湖区少数民族比重为1.31%
9、交通
镜湖区得黄金水道之便,水陆交通发达,历史上就是皖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铁路芜线、芜铜线、皖赣线、淮南线相汇。
公路芜宣高速、芜马高速和205、308国道、321、320、216、104省道相通。
水路芜湖长江大桥从境内穿过,黄金水道长江和青弋江在这里相汇,芜湖港被誉为“皖南门户”“深水良港”。
10、社会
教育事业
2013年,镜湖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实行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新增普惠性幼儿园11所。解放西路小学等校园工程建设加快,二十九中学扩建工程完工。顺利通过省级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卫生事业
区境“张恒春药店”,被国药界誉为全国四大中药店之一。
2012年,镜湖区建成4298平方米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013年,镜湖区新增3家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体事业
2013年,镜湖区文体活动中心建成运营,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开展了各类群众文体活动836场,风筝大赛被确定为省级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张孝祥与镜湖的传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主堂新增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会保障
2013年,镜湖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分别参保13.4万人、16.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
保2.5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20.2万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615户,租赁补贴发放502万元,惠及3625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累计发放低保金4699万元,人均月补差408元。救助临时困难家庭2317户,发放救助金472万元。医疗救助3022人次,发放救助金1364万元。发放高龄补贴523万元。继续为65周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建成绿影、张家山等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17件,为贫困群体挽回经济损失638万元。
11、历史文化
镜湖区作为芜湖市的母城和发祥地,“三刀”、“铁画”享誉世界,张孝祥、肖云从等历史名人辈出,吴敬梓名作《儒林外史》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均创作于此,自清末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逐步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文化,是皖江流域唯一五大宗教齐全的城区。镜湖区自然风景秀丽,长江、青弋江两江环抱,赭山、镜湖山水相依,“两江、三山、五湖”星罗棋布,干将、莫邪传说远古至今,天主教堂、圣雅阁楼等33幢百年历史的近代西洋建筑珍珠般散落其中,素有“江南三分秀,两分在镜湖”的美誉。镜湖区第三产业发达,自古为长江流域重要商埠,水陆交通便利,清末享誉全国的芜湖米市就坐落在境内十里长街,改革开放后更涌现出“*”年广久等商界风云人物。
12、地方风俗
芜湖凤凰美食文化节:由安徽省旅游局和芜湖市人民*主办,芜湖市旅游局、芜湖市商务局协办,镜湖区人民*承办。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主要是以美食文化为中心,以宣传造势和旅游产品为重点,深度挖掘长江之滨、古城商埠的传统美食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江鲜美食和小吃名城的优势,举办系列主题活动,为旅客呈献多姿多彩的美食节礼遇,达到吸引人气的目标。2008年被评为“全国节庆活动百强暨2008年度中国十大优秀旅游节庆”。
13、名优特产
芜湖铁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艺人以锤代笔,锻织成画,风格独特。自它诞生,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苍劲古朴为安徽省芜湖市的一绝。
铁画有国画黑白相间的风韵美,也有西画层次分明的立体美。铁画的种类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总之凡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均可一展其风韵。至今人民大会堂还悬有巨幅铁画《迎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