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界于北纬35°27′-36°16′,东经106°44′-107°36′之间。南北长91.24公里,东西宽78.3公里,土地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69万亩,人均3.5亩。境内山川塬兼有,以山地居多,占总耕地的68%以上。平均海拔1500米,年降雨量400-500mm,无霜期150天。
中文名称:临夏市
外文名称:LinxiaCity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行政代码:622901
*驻地:城南街道红园路
所属地区:甘肃省临夏州
地理位置:甘肃省中部
电话区号:0930
邮政编码:731100
辖区面积:88.6km2
辖区人口:约25万人
人口密度:2822人/km2
车牌代码:甘N
1、区域简介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临夏州委、州*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距省会兰州117公里,属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范畴。市域东与州内东乡县接壤,南西北与州内临夏县毗邻,四面环山,平均海拔1917米,地势自西向东倾斜,相对高度差398.3米;地处北纬35度31分-35度39分,东经103度0分-103度16分,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1摄氏度,年日照时数2520小时,全年无霜期163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84毫米,蒸发量1343毫米。黄河的一级支流大夏河穿城而过,大夏河一级支流牛津河、红水河在境内汇入大夏河,土壤以垆土、红土为主,间有黄土,矿产资源稀缺。区域面积8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7.5平方公里。全市辖4镇41个行政村、6街道27个社区,总人口30.9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6.7万人,农村人口8.2万人,流动人口6.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3‰,是全国人口高密度县市之一;有汉、回、东乡、土族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3%,境内*风情浓郁。临夏市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曾称为枹罕、河州,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享有“中国小麦加”、“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的美誉。
临夏市
临夏市工作思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州全委会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市为统揽,认真落实州委“1137”工作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项目拉动战略,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坚持稳中求进,统筹项目建设与改善民生共同前行,统筹城镇与乡村均衡发展,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统筹城市建设与创新管理齐头并进,统筹基础设施大建设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项目兼顾实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依法行政,真抓实干,争当六个方面的表率和排头兵,努力推动全市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全市预计完成市内生产总值46.75亿元,同比增长20.7%;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增长5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7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6.09亿元,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42元,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36元,增长18.2%,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高位增长,全部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2014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财政收入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
2、行政区划
全市辖4镇(城郊镇、折桥镇、南龙镇、枹罕镇)41个行政村、6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八坊街道、红园街道、西关街道、东关街道)27个社区,总人口30.9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6.7万人,农村人口8.2万人,流动人口6.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3‰,是全国人口高密度县市之一;有汉、回、东乡、土族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3%,境内*风情浓郁。
3、历史沿革
战国时,今临夏市境为罕羌侯邑,侯秦国灭罕羌侯,置县,市地属之。
西汉初,建枹罕县,属陇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枹罕县改属金城郡。市地为县辖。
东汉建武十二年(36),撤金城郡,枹罕县又改属陇西郡。中平元年(184)十一月,枹罕宋建割据自立,建元置百官,号“河首平汉王”。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将夏侯渊讨灭宋建。
三国时,市境属魏枹罕县,初辖于秦州陇西郡。惠帝时,市地属枹罕护军。黄初年间枹罕县属雍州陇西郡。
西晋永宁中(301~302),枹罕县属晋兴郡(郡治今青海民和县西)市地属之。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344)分凉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枹罕属河州兴晋军,州、军均治枹罕。县治初设于今临夏市境。
前秦建元三年(367),枹罕属前秦凉州,州治保罕;建元七年(371),枹罕属河州兴晋郡,州、郡增治于枹罕。西秦太初二年(389)枹罕属乾归分设之北河州,北河州,仍治保函。后秦弘始二年(400),姚兴攻西秦取枹罕,属河州,州治饱含,仍归乞伏氏统辖。西秦更始九年(409)乾归复夺地兴国。西秦炽磐永康元年(412)十月乞伏炽磐自谭郊迁都于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被夏攻灭,西秦亡,地归吐谷浑。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改河州为枹罕镇。北魏太和十六年(492),撤镇复置河州。市境属之。
西魏复置枹罕县,属河州枹罕郡,州、郡治枹罕。
临夏
北周如西魏制,枹罕县仍旧。
隋开皇三年(583)废枹罕郡,枹罕县属河州,州治枹罕。大业三年(607),河州改枹罕郡,枹罕县属之。隋末为金城校尉薛举所据。
唐武德元年(618)平李轨复置河州,辖枹罕县,治所枹罕。天宝元年(742),改河州为安乡郡,辖枹罕县。宝应元年(762)枹罕为吐蕃占领。
北宋初,吐蕃王族后裔角厮罗之孙木征据河州。熙宁六年,王韶率宋军收复河州,置枹罕县,属熙河路。在州西一十五里治阎精堡(今枹罕拜家庄古城址)。熙宁九年(1076)省枹罕县,县地属河州安乡县。州治迁宁河。南宋初因之。金天会九年(1131),金取河州。皇统二年(1142),州治枹罕,属熙秦路总管府。贞元二年(1154)复置枹罕县于河州治。金达定二十七年(1187)枹罕县属临洮路。
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蒙古攻占河州。初属陕西行中书省贡昌路。蒙古汗国宪宗三年(1253)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元六年(1269)河州改河州路,省枹罕县,地属安乡县,吐蕃等处宣慰使司、河州路均治枹罕。
明洪武四年(1371),废县置河州卫,属西安行都卫。六年(1373)置河州府辖安乡县,市境属之,州府治今市区。七年(1374)七月,置西安行都卫治于河州,十年(1377)分河州为左、右二卫,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十二年(1379)七月废河州府并安乡县。并河州左卫于洮州(今临潭县),升右卫为河州军民指挥使司,统管军民,治今城区,仍属陕西都指挥使司。成化九年(1473)十二月,复置河州,属陕西临洮府,改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河州卫。
清初,州、卫并存,不设县。顺治八年(1651)河州仍属陕西临洮府。康熙二年(1664),始知甘肃省,河州属甘肃省临洮府。雍正四年(1726),河州卫并入河州,乾隆二十七年(1762),徙临洮府于兰州,河州改隶兰州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改河州为导河县,属甘肃省兰山道。
民国十六年废道设区,导河县属兰山区。
民国十七年3月,导河县易名临夏县。
民国十八年8月3日,由临夏等6县行政视察员督察政务。
民国二十年临夏县改为甘肃省直辖县。
民国二十三年临夏县又改属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治今城区。
民国二十五年改属甘肃省第五行行政督察区(临夏)。督察区治今城区。
1949年8月22日,临夏县解放,1949年8月26日建立临夏县人民*,治今城区属临夏军管会管辖。
1949年9月5日,设立临夏市(镇级),以临夏县城关镇委行政区域,隶属临夏县。
1949年9月10日改属新设甘肃省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9月下旬,洮西分区更名为临夏分区,市的归属未变动,专属驻临夏市。
1950年3月31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批准临夏市为县级市,临夏的城关区为市的行政区域。是年6月,临夏县*迁韩家集。
1953年6月14日,甘肃省*决定临夏市为省辖市,委托临夏专员公署领导监督。
1956年11月19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辖临夏市。州府驻临夏市。
1
1958年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临夏县、永靖县建置,将两县区域划归临夏市。
1961年12月15日,恢复临夏、永靖县建置。侯临夏辖12个公社及城关镇。
1973年12月15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通知,执行国务院1964年6月5日“撤销临夏市,将行政区域划归临夏县,县址设在韩家集镇”的决定,撤市并县,但县址由韩集镇改迁临夏市。
1983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复恢复临夏市建制(县级),以原临夏县的城关镇及城关、折桥、枹罕、南龙四个乡为临夏市的行政辖区。临夏市人民*在青年路58号。县人民*于10月迁至韩家集。
1996年,临夏市面积88.6平方千米,人口18.6万人,其中汉族占50.6%,回族占45%。辖6个街道、4个乡:八坊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红园街道、东关街道、西关街道、城关乡、枹罕乡、南龙乡、折桥乡。市*驻城南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202498人,其中:城南街道8283人,城北街道24180人,东关街道15778人,西关街道24734人,八坊街道10162人,红园街道14517人,城关乡29590人,袍罕乡32348人,南龙乡22301人,折桥乡20605人。
2008年末,全市面积88平方千米,其中城市面积9平方千米。农业人口2.20万户9.98万人。辖6个街道、4个镇:城南街道、城北街道、东关街道、西关街道、八坊街道、红园街道、城郊镇、袍罕镇、南龙镇、折桥镇,41个行政村,508个村民小组。(不含城区数据)
4、气候概况
镇原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0.3℃,年均降水量450-580毫米,全年无霜期140-184天,年总日照2249.7-2437.2小时,农作物生长期日照1800-2000小时。干旱少雨是镇原最基本的气候特征,同时还伴有暴雨、冰雹、大风、寒潮、霜冻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是:
⑴干旱:干旱是镇原域内最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造成危害大。从1968年至今,每年至少出现一次干旱现象的有38年,至少出现两次的共19年,一年有三旱的共9年,其频率是春旱为59.3%,初夏旱30%,伏旱为65%,秋旱为44%,冬旱为54.1%。尤其是1993~2002年干旱最为严重,10年共出现春、夏初和伏旱21次。
⑵暴雨:镇原暴雨一般出现在4~9月,大部分集中出现在7~8月,从1957~2009年统计资料分析,平均发生时次7月为0.7场,8月为0.4场,日降水极值为106.9mm(1980年7月27日)。平均年暴雨量占年总降水量约22~43%。
⑶冰雹:镇原冰雹一般发生在3~10月,主要出现在4~7月,1968~2009年共42年,年平均出现1.17次,月平均时次为:4月0.20次,5月0.30次,6月0.40次,7月0.21次,8月0.1次。
5、交通概况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中部。东邻东乡族自治县,南、西、北三面与临夏县相连。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4千米,总面积90.687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4.5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10年)。辖6个街道、4个镇:城南街道、城北街道、东关街道、西关街道、八坊街道、红园街道、城郊镇、袍罕镇、南龙镇、折桥镇,共有27个社区、41个行政村。市*驻城南街道,距省会兰州159千米。
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1917米。大夏河由西流贯市境,牛津河、红水河在市区汇入大夏河后,向东注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6.8℃,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S2兰郎高速、213国道、309省道公路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蝴蝶楼、东公馆、王尚书陵墓、人民红园、东郊公园、万寿观、择罕山庄、南龙山森林公园、九眼渡假村、孔园、北山公园,罗家尕塬、王坪文化遗址。
6、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临夏市土地总面积为88.546平方公里,折合132819标准亩,其中市区用地面积6.439平方公里,折合9658标准亩。农村用地123161标准亩。总面积中耕地83368.3标准亩,农村人均耕地1.08亩,0.69自然亩;牧坡3692.8标准亩,林地3352.7标准亩,道路337937标准亩,村庄12642.8标准亩,河流渠道8932.9标准亩,滩利用地7113.3标准亩,其他10336.8标准亩。
2
水能资源
临夏市地处大夏河下游,河床纵坡径流量均大,落差显著,从临夏州西川电站滚坎至木湖峡长23公里的河段,落差达165米。电力蕴藏量比较丰富。谁能总蕴藏量为43820千瓦,可开发利用的发电量为19980千瓦,已开发利用的发电量为2468千瓦。目前,实际开发分别占可开发量和蕴藏量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水能资源的应用临夏始于明清时期,以水磨为代表的水力资源利用极为普遍。嘉靖乙卯年(1555),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经清代、民国均以水磨加工面粉居全省之冠,解放后逐渐以电磨代替。
矿产资源
临夏市迄今尚未发现有可供开采的金属矿。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和红粘土。
石灰石分布在牛津河宽100米,长2万米,深7米的1400完立方米的主流河床上,市境内可开采面宽70米、长3000米、深1.5米约31.5万立方米,含氧化钙(CaO)54.38%。
红粘土含二氧化硅(SIO2)52.86%,塑性指数大于13,粘土中碎石、砾石、钙质结粒总和小于3%,基本符合质量要求。
大量河沙及河卵石,分布于大夏河大桥上下游河床中,来源主要为上游岩石风化物经流水冲刷逐年沉积与下游河床的沉积岩石粒。以上三种非金属矿,藏量丰富,特别是砂石资源,洪水冲积取之不尽,为本市建材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7、经济发展
近年来,临夏市坚持“商贸富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环境塑市”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速度加快、总量扩大的良好势头。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8.9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69亿元,增长19.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2亿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73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9元,增长6.9%。
临夏市属内陆性中温带气候,气候温润,年平均气温8.1℃,年日照时数2520小时,全年无霜期163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84毫米,蒸发量1343毫米。全市地域平坦,其中川地占89%,海拔为1823-1960米。辖区内有黄河一级支流大夏河,年平均流量为34.3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在境内23公里段落差达165米,可开发利用发电量为19980千瓦。另有红水河、牛津河为大夏河一级支流。全市地表水储量12.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6656立方米,城市地表水质率达84%。地下水主要为潜水,日渗水量为330一1200吨。由于临夏市地处农区和牧区结合部,交通便利,农畜产品市场资源极为丰富。非金属矿藏主要为石灰石和红粘土,其特点为杂质少、品位高,储量很大。
临夏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高原牧区、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地带的中心和枢纽位置,是甘南牧区和中原农区两大经济板块的交址地带,两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互补性很强。一方面,牧区需要的生活和生产物资从临夏市采购或途经运送。另一方面,牧区生产的牛羊活畜及其副产品,在临夏市加工、包装、销售或通过临夏运往各地,加上本市和周边县畜牧产业的良好基础,使临夏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地之一。
8、社会事业
临夏市居住着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是国内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浓郁的*风情和风俗文化,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独具特色的八坊民俗文化住宅区和中阿艺术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别致,清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一格,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和葫芦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紫斑牡丹冠绝国内,“花儿”艺术自成一脉、源远流长。临夏市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市内有民族风情浓郁和地方特色突出的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地处城市中心的人民红园集江南园林建筑与临夏古典建筑于一体,亭台水榭,曲廊回环,四时花木争荣。东西南北辐射的东郊公园、南龙山森林公园、万寿山公园、枹罕山庄等旅游景点,地势开阔,风景别致,秀色宜人,各具特色,总占地面积7200多亩,绿地和水域面积达90%以上。东公馆、蝴蝶楼、南关清真大寺、大拱北、万寿观等名胜古迹及其砖雕、木雕艺术闻名遐迩。周边炳灵寺、刘家峡水库、松鸣岩、拉卜楞寺、桑科草原、九寨沟等旅游胜地更是驰名中外,使人流连忘返。
3
临夏市*生活方式独特,在饮食方面特别注重清真,从食品生产原料和加工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的规则要求操作。临夏市清真食品主要有清真肉制品、清真副食品、清真地方风味小吃三大类。目前全市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共有500多户,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其中,已发牌登记的清真餐饮企业近500户,有八坊清河源、康泰、雅克等牛羊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7户,清真肉制品原料主要来源于青海、甘南牧区和州内山区天然牧草喂养的牛羊,没有或极少使用人工饲料,不受各类饲料添加剂的影响,更不存在转基因等食品安全方面的争议,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由阿訇和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屠宰加工,严格遵循*义规范,是所有*的放心食品,清真品牌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什锦、协恒源、银河、丁泰等清真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4户,产品有晶体冰糖、宜味醋、海比布系列奶糖、八宝茶等,这些产品在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十分畅销。临夏市的清真地方风味小吃在继承和发扬清真饮食习惯的同时,不断吸取和融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名优风味小吃,主要有“河州包子”、“酿皮”、“东乡手抓”、“羊肉胡茄”等数十种,其中“东乡手抓羊肉”、“羊肉胡茄”等菜肴已成为各大清真餐厅的招牌菜,“东乡手抓羊肉”在全国清真菜系中为首选菜肴。
*用品生产企业主要有学和民族用品厂等。主要以生产号帽、纱巾、准拜服、拜毡、汤瓶等为主,临夏市既是这些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基地,也是消费市场。另外,临夏市生产的仿古地毯、腰刀、马鞍具等民族用品也广受外地群众的欢迎。其中兴强、雪羚、飞马等地毯厂生产的手工仿古地毯,因原料纯正、工艺精良、花色品种齐全、档次高、价格适宜,最受外宾和客商青睐,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中东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有比较稳定的市场。
近几年,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人居环境都有较大改善,完成了红园广场、中心绿地、新华小区、临夏市0统办楼、滨河体育场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易黄金水岸、临夏市实验小学(毛园小学)、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一批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市区内干支道形成网络,完成了红园路拓宽,滨河中路、东路的建设,团结北路、大小西关路、新西路拓通改造等各项目也正在进行。电力供应充足,市区大电网110千伏,联网变电35千伏,各种负荷的用电线路遍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电炊化。邮电通讯设施完善配套,信息通讯完全实现了电子网络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连锁直销、大型超市等商业服务业迅速兴起。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处理工程已建成使用,大夏河南岸综合治理、工业园区和东城区建设正在进行,城市管理和经营水平日臻提高,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们临夏市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地区发展,为我们争取项目、争取发展资金创造了有利时机;省州提出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并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我们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带来了良好机遇;“一线两点”发展布局中,州委、州0把我们临夏市放在了全州发展的前沿位置,给予了高度重视,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康临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加快了我们融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的步伐,为扩大对外开放,增进经济往来创造了基础条件。
临夏市为了把握良好机遇,努力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2008年,确定了“商贸富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环境塑市”的发展战略和“商贸上规模、园区强工业、产业富农民、和谐重民生、城市创特色、重建旱码头”的发展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临夏市将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迈出更大的步伐。
9、特色产业
清真食品系列
作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临夏市,*文化氛围浓郁,信仰*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严格按清真的规则要求操作加工的清真系列食品是市场上具有较高信誉和较强竞争力的金字品牌。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不仅销往西北各省区,而且销往上海、广州,出口到中东阿拉伯国家,目前全市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共有500多户,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其中,已发牌登记的清真餐饮企业近400户,牛羊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7户,清真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4户。我市的清真系列食品主要有清真肉制品、清真副食品、清真地方风味小吃三大类。清真肉制品,是由阿訇和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屠宰加工,严格遵循*教义规范,是所有*的放心食品,历来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全市年均屠宰牛羊30多万头(只),从事肉制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有清河源、康泰牛羊肉有限公司、雅克清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年加工肉制品6100多吨,肉制品运销兰州、西宁、拉萨、成都、深圳、广州、上海等地,部分还出口到香港及中东阿拉伯等地区和国家。
4
清真副食品,是按*义规定,由专门人员进行生产加工的副食品。临夏市的清真副食品加工业历史悠久,工艺要求严格,产品质量上乘,广受各族群众的喜爱。目前,全市从事清真副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主要有什锦、协恒源、银河、丁泰等企业,产品有晶体冰糖、宜味醋、海比布系列奶糖、八宝茶等,这些产品在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十分畅销。
清真地方风味小吃,融清真食品和地方特色于一体,历来为少数民族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喜受。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饮食习惯的同时,不断吸取和融合时代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名优风味小吃,主要有“河州包子”、“酿皮”、“东乡手抓”和“羊肉糊茄”等数十种,其中除“酿皮”、“荞麦凉粉”等小吃外,“东乡手抓羊肉”、“羊肉糊茄”等菜肴已成为各大清真餐厅的招牌菜,是全国清真菜系中的珍品。
民族特需用品
民族特需用品是临夏市的一张名片。临夏市*人口占到了55.3%。*的生活方式受*的长期熏陶和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除饮食方面外,日常服饰和生活用品有一些比较特殊,如*的号帽、中拜、拜毡、地毯、芭兰香、汤瓶等,临夏市既是这些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基地,也是消费市场。同时临夏市在藏族特需用品生产方面基础比较雄厚,藏服、藏靴、藏毯在整个青藏牧区市场占有率相当高。另外,临夏市生产的藏毯、腰刀、马鞍具等民族用品也广受外地群众的欢迎。
临夏手工地毯
早在千年前,手工毯工艺从遥远的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临夏。临夏手工地毯,远望花团锦簇,雍容花贵,近观高雅典丽,五彩缤纷,以其做工精细、质地牢固、美观大方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艺术挂毯,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生活美,更具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
临夏手工地毯选用优质土种羊毛,经过特殊的植物染色,手工制作,再用化学品洗刷呈丝光锦锻。片剪后形状似浮雕,最后经过工艺处理,外观古色古香,典雅别致。从制作工艺而言,织出一块成品地毯需要纺纱、染线、缠线、绘图、织毯、片剪、洗毯、平毯等十多道工序。一般经线以棉纱为料,纬线为羊毛纱。从种类上说,临夏手工地毯主要有仿古毯、仿波斯毯、仿埃及毯、仿土耳其毯、藏毯等。目前,临夏市有兴强、雪羚、飞马等为龙头的多家地毯厂生产的手工仿古地毯,已形成规模,原料纯正、工艺精良、花色品种齐全、档次高、价格适宜,深受外宾和客商青睐,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中东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有比较稳定的市场。
中国民间艺术奇葩—临夏葫芦雕刻
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欣赏、收藏雕刻葫芦的人越来越多,雕刻葫芦已成为文人雅士博古架上的首选艺术品。临夏葫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临夏地区特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堪称临夏一绝。临夏葫芦雕刻艺术也与临夏建筑艺术中的砖雕、木刻、彩绘相媲美,而成为一张临夏名片。2006年,临夏葫芦雕刻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葫芦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有鸡蛋葫芦、蚂蚁葫芦、疙瘩葫芦。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食用、药用到日常用具,用途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葫芦雕刻后成为独特的手工艺品,美化和装点着人们的生活。雕刻葫芦,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技法以中国画线描为基础,以其奇妙的构思、精美的图案、娴熟的刀法将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刻入画面,供人欣赏,表现题材多为中国吉祥图案、历史典故、人物、唐宋诗词等。一般先用铅笔打底稿,这叫“引”。然后找一特制的钢针(分大、中、小三种)刺破表皮,镌刻表皮,涂以松墨,最后上光。雕刻葫芦技法上大致与笔雕相同,“刀法”轻于金石、重于微雕,点、挑、划、拉、刺、勾……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近年来,艺人们的雕刻技艺日臻高妙,将绘画中的素描技法用于葫芦雕刻,将光线的表现形式和线描的表现形式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
5
临夏葫芦雕刻名家辈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艺和工艺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先后涌现出了甘肃省中国工艺美术特级大师马耀良、甘肃省一级美术大师马世贤、甘肃省二极工艺美术大师唐占鸿、康建林、张作良、杨永龙等一些民间艺人。
精美的雕刻葫芦,一枚在手,反复欣赏,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遐想,临夏雕刻葫芦,已带着临夏人的聪明才智,走出国门,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大放异彩。
永放异彩的古河州砖雕
河州砖雕,是临夏民间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它历史悠久,以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湛而著称。惜河州历代战乱频繁,古代的砖雕精品被破坏无遗,保留至今完好的只有解放后发掘出的金代墓穴砖雕。这座墓穴为仿木结构卷顶式砖雕单室,墓室呈正方形,砖雕斗拱、滴水、房檐、门窗,四壁镶有花卉走兽、仕女童子、24孝图等。刀法娴熟,形象逼真,现复原于临夏州博物馆中。还有建于清朝的清真北寺的影壁,这也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砖雕大影壁,座东朝西,高6米,长13米,厚1.05米,顶部砖雕短檐,阴阳瓦、滴水、斗拱、檐下及影壁四周,镶嵌着各种图案。影壁中部浮雕“埋龙三现”,左右两侧浮雕“凤凰来仪”。刀法精美,造型生动。
所幸砖雕艺人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创作出了不少精品,供今人欣赏。其中著名工匠有绽成元和周声普等。绽成元(1903—1980年),回族,临夏市祁家庄人。19岁投河州砖雕名家马一奴斯门下学砖雕技艺。绽成元成名后,被誉为“马门神将”。他的砖雕精品,主要遗存于马步青的东公馆。他以8年时间为马步青设计建筑了占地150亩的大院。大院以走廊连接各院,廊间全部镶嵌砖雕“博古”花鸟等,取材广泛。朴实逼真。正门正面影壁上是一副大型“*图”,展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雄姿美景:红日高照,山势峥嵘,碧空无垠,白云缭绕,波光粼粼的江水环绕着突兀的小岛,苍劲翠秀的松柏满布在巍峨的山峦,江面上风帆点点,松林中楼阁耸立,无限*尽收眼底。“百子图”葡萄累累,令人垂涎欲滴;“双品富贵”是一对浮雕的仿景泰蓝特色的古瓶,瓶内插着国色天香的牡丹,玲珑剔透,逼真典雅;“松月图”生动地展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还有“牡丹”含苞待放,“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苍翠繁茂的“芭蕉”挺拔旺盛,中秋皓月下的“修竹”,掩映摇曳……
这些砖雕艺术,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体现了各族劳动人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劳动人民高超的创造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家建工部有关专家评之为“全国罕见的砖雕珍品”。周声普(1908—1987年),回族,临夏市大西关人。出生于砖雕世家,到他已是第五辈。他在二十几岁时就已闻名乡里,他承担过甘、青、宁各地及临夏地区几个大*和拱北的总体设计和砖雕工艺,临夏富户厅院砖雕,也多出自他手,可惜多被破坏,如今只有临夏红园留下了他的杰作。红园是一座传统古典园林式建筑,布局、砖雕等的设计和施工,都集中了周声普之所长,处处因物设图,巧施雕镂,集中反映了他的砖雕艺术风格。每座门窗廊檐,木质部分都有精细的雕刻,每一副木制浮雕,图案花纹流畅连贯,平中有奇,同中有异。建筑物的窗下、侧墙、照壁、台下、阶旁的砖石部分都有临夏特色的精美砖雕图案。有的是山水,有的是花鸟、虫鱼、草木,一副副布局匀称,一面面精巧雅致。这些建筑整体宏伟、舒展,局部小巧细腻,耐远观更耐细看。红园砖雕的精品,有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娇媚富贵的“牡丹图”,高洁雅秀的“翠竹图”,傲霜吐颖的“菊花图”,龙鳏叠砌的“石松图”,古雅灵奇的“紫藤图”,以及“喜鹊图”,“莲花图”,“埋龙三现”,“海水朝阳”等等。周声普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砖雕刀法,还巧妙地将书法、会画和雕刻融为一体,而且取材十分广泛,创造了许多构思新颖,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生活气息的砖雕艺术新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临夏回族砖雕艺术流派——“周派”。这些艺术是我们民族的宝库,是我们民族魂的化身。把冰冷的无生命的砖块精磨细雕得活灵活现,富有感情和生命。伫立凝视,每幅砖雕的一刀一凿,都具有无穷的魅力,使观者动容,流连忘返。
呵护和精心浇灌,使其从剧情、唱词、音乐旋律到导演舞美都成为自成风格、独具特色、深受欢迎的一个新剧种。在“花儿的故乡”临夏,孕育和创立“花儿剧”的土壤可谓得天独厚,创作和产生,“花儿剧”的源泉可谓汩汩涌动,而表现和展示“花儿剧”的艺术人才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都必将为“花儿剧”这株艺术之树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壮大提供充足而必要的养分。我们期待着热爱“花儿”的所有新老艺术家们都来齐心栽培和精心浇灌“花儿剧”这一幼苗,使之在河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更趋完善,更趋成熟,并早日打开回族戏剧艺术的一片新天地。
6
河州砖雕堪称绝
漫步在古城河州,无论是徜洋在恢宏的*建筑群里,还是走进旧时的私家别墅、园林,抑或是来到如今的寻常百姓人家,都可欣赏到这样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艺术——砖雕。的确,作为古老的民族建筑艺术之精粹,砖雕作品在河州随处可见,常常因建筑物设图,与主体建筑浑然一体,和谐统一,可称得上是河州古建筑的一绝。
战国时时,宫殿的砖块瓦当上就有浮雕的造型,砖雕为饰逐渐成为建筑的时尚。砖雕艺术至迟在宋代已相当成熟,也可以说宋金时期是河州墓穴砖雕的鼎盛时期。到了元明时期,砖雕普遍装饰于寺、庙、道观的大殿、神坛、祠堂、牌坊、照壁,特别是到了清代,官宦大户人家的门庭墙壁十分讲究砖雕,普通人家房屋修建中也使用砖雕,至今不衰。
宋金时期的砖雕,在砖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墓穴砖雕一枝独秀,其内容丰富多彩、构图完美、刀法娴熟、雕工精细,人物故事、生活场景、花卉树木、动物图案应有尽有。2006年5月24日,和政县西关发现一座“刘俊砖堂一所为记”的宋代砖雕墓室。墓直径约2米,穹顶,周壁上有精雕的飞天、吊孝、奉茶等图案。瞧,妇女推磨、舂谷图,再现了当时妇女操持家务活的劳动场景。结实的多木架支撑着盛面台,一青年少妇,双手撑着横搭于上磨盘的横棍,慢慢移动沉实的脚步,盘中横棍左右入注孔的粮食从磨齿缝中流出一缕缕粉面。与现代人比,古人磨具简陋、虽出力却出不了活,十天半月得推一次磨。磨具象却吃着令人羡慕,不加任何添加剂的“绿色”鲜面。舂谷图:谷锤一上,锤柄一下,一妇人右手攥着、左手抚着舂谷架,用脚不紧不慢地踩,揣臼中之谷——咚、咚……妇人一脸的平静,生活地平平淡淡。1990年,州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在州畜牧局门前清理过一座宋墓,墓室东西两壁雕有对称的仕女,仕女各启门而入,呈半身状。同年11月,州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又对临夏市铜匠庄一座金代墓进行了清理。这座墓是一名姓朱的人为其父母修建的一座砖室墓,建造时间为金大定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墓室南北两壁有浮雕仕女。南壁两门半开,一女子扶门待唤;北壁一妇人,头束髻,身着对襟长服,右手持执壶,左手下俯、手臂小腕托壶底,轻步慢入。这种“妇人启门”浮雕装饰图,在宋金墓砖雕中极为普遍,这说明拥有此墓室的墓主人多为中产阶级,所描绘的是市俗化的场景,呈现的是墓主人生前的豪华生活。同时,砖雕艺人雕“妇人启门”题材的浮雕,是出于造型更富于动态、艺术效果更强烈的原由。
河州宋金时期砖雕主体图案突出一个“孝”字。国人以孝安邦,以孝传家,以孝立身,“孝”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这类画面在宋墓中有吊孝图、金墓中有“王祥卧冰”等。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是临夏市南龙乡王闵家发现的一座金墓,墓门左手壁上一幅弃老图。图中一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被不孝子遗弃于荒野。不孝子返回时,老人之孙顺手拉起抬架,右手指着其父的脸,似乎在问:“怎么忘了抬架,等你年老时,拿什么抬送呢?”不孝子顿现震惊状,转身立足未稳,手叠放胸前,扪心自问,良心受到谴责,幡然醒悟。这就是二十四孝中的原谷谏父。除大量出土的宋金墓穴砖雕外,地面上能见到的年代久远的残存砖雕还有:
——唐尉迟恭所创建、金代贞佑三年重修的北寺十三级浮屠,高七丈,围以曲廊。虽圯于民国二十年,现仍可从入墙中和院中置放的仿木构件看到残存砖雕造型。
——清代光绪六年所建的东乡北庄追远亭砖雕遗物《荷》,整页砖上荷叶占去三分之二,荷叶之上绽放着盛开的一朵荷花。
明末清初,河州砖雕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等艺术特色,使砖雕艺术的作品透出朴质、单纯的风格。而延续至清末民初,砖雕装饰渐渐趋于细腻繁复,构图讲究均衡呼应。在一方长不盈尺的青砖上,工匠们可雕出几个层次,画面布局犹如整幅立轴和手卷画般严谨,令人叹为观止。明末清初的砖雕,主要出现在各大建筑物上。八坊北寺门前,有一幅“龙凤呈祥”砖雕影壁,堪称河州现存砖雕的精品。影壁两边为“凤凰来仪”,中为“墨龙三显”,影壁浅浮雕墨龙,忽隐忽显、阴云漠漠之中,纲云吐雾,夹带雷声,有大雨骤至之感。相传,墨龙眼中原嵌有宝珠,傍晚每起雷雨,龙眼发亮,墨龙显身于洪水之中,后龙眼宝珠被人盗走,墨龙不再显身。这个传说虽属玄说,但称赞砖雕神手莲池道人画龙点睛、技艺高超却是真的。
7
万寿观真武殿两壁,还有两幅光绪十八年砖雕作品——“石头牡丹”和“飞鹰追鸽”图,构图高古,刀法严谨。“飞鹰追鸽”图上,一只雄鹰侧身虎视,两膀紧收、俯冲直下,飞鸽惊恐万状、急坠近松,有画已尽而意未尽之意。“石头牡丹”图中,在平缓的斜坡上,古石竖立,盛开的牡丹于石前石后竞相绽放。石傍小草伸臂展腰,充满勃勃生机。
民国年间是砖雕艺人辈出的年代,艺术成就直追前人。最有名的是已故回族砖雕老艺人绽成元,他自幼喜爱绘画,勤奋好学,一生致力于河州民间砖雕艺术,集河州砖雕大成的东公馆砖雕是他心血的结晶。代表作品有《葡萄图》、《河山图》等。
《葡萄图》高1.36米、宽1.38米。八根竹竿支撑着一架葡萄,偌大藤蔓根深叶茂,果实累累。画面中玲珑剔透的葡萄如玉珠坠溜,栩栩如生。那一串串葡萄太沉,用一道道麻绳系住结有累累硕果而下坠的枝干,构图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河山图》高1.61米、宽2.3米。构图严谨,意境高远。画图中旭日冉冉,彩云万朵;丝绸古道,群峰峥嵘,路险谷幽;苍松翠柳之间,时现亭台楼阁,深藏宝寺古刹。河面上白帆远影,归鸿阵阵;天蓝水碧,一望无际。画面四周为图案花纹,左上角“闲摘柳条编太极,细分花瓣点河图”的题款,恰到好处地点明了主题。
《百子图》中的串串果实、累累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双品富贵》浮雕刀法逼真、典雅。这些砖雕作品大多采用了多层雕刻,从刀法上分为“浅浮雕”、“高浮雕”、“阳浮雕”、“阴浮雕”等等高超复杂的工艺程序。一幅砖雕作品,往往是由有经验的艺人构思打坯,确定构图中的前、中、元三个景致,再由巧手在毛坯上精雕细刻,通常由三四层花形图案构成,因而看上去层次分明而又错落有致、疏密得当而又富于立体感,巧妙地达到了一种里外呼应、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红园和东公馆是砖雕作品保存最完整精品佳作荟萃之地。
红园的砖雕作品多由回族砖雕艺人周声普所刻。红园中较完整地保存了“周派”砖雕精品。《山水图》大气磅礴;《牡丹图》雍容华贵;《翠竹图》高雅秀丽;《菊花图》傲霜斗寒。周声普的砖雕作品,不仅继承了前辈的砖雕技法,更难得的是他将书画和雕刻融为一体,因而创作的每一幅作品,构思新颖,独具魅力,并且富有民族特色,从而使河州砖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和审美境界,创立了独具风格的流派—周派砖雕。
10、美食特产
发子面肠
发子面肠制作工艺与火腿有异曲同工之处,发子和面肠是用两种不同材料的羊杂和面粉灌制而成,外部包装均用新鲜羊肠发子将新鲜羊心、羊肺、羊肉剁碎,拌以葱、油、调味品,撒以适量面粉,制成馅子,装入羊肥肠中,入火蒸好后,切段入盘。面肠以面粉为主料,配以调味品,灌入羊小肠中,放入蒸笼约蒸15分钟,中间须针刺泄气,以防破裂,熟后切段入盘。按临夏习惯,发子面肠为一道菜,盘底放面肠,上面放发子。放入辣椒油、蒜泥、味醋即可享用。发子色泽暗红,面肠通体白净,配以鲜红的辣椒油,色泽亮丽,风味独特。
河州搅团
有人说河州人不会吃,把好端端的面倒入锅中搅作一团,烧熟了,分明是浆糊,却硬要说成是饭,彻头彻尾的懒汉之举。怎么说呢,这话也对也不算错,搅作一‘团’,固然如此,要不怎么叫做“搅团”呢?但绝不是浆湖,亦非懒汉之举,做搅团;有许多必不可少的工序,做好了,清爽可口,的确好吃,为河州人所偏爱。不信,请听“花儿”的赞唱“油泼辣子油泼蒜,辣辣的吃一碗搅团”。试想,当盛夏的骄阳似火,烤得人口干舌躁,汗流夹背,端起一盘如凉粉般冰滑的“搅团”享受一番,会是何种感受,当人们连着吃了几顿油腻食物,感到厌倦时,端起一盘清淡无比的“搅团”下肚,又是何种感受,恐怕到了这会儿,人们会赞不绝口:搅团的确不赖。
河州搅团
做搅团有许多讲究,所用面粉必须是粗粮,豆面、玉米面、荞麦面均可,万不能用小麦面,否则,就会做成浆糊,正好应了前面的话。河州人最喜欢吃用豆面做成的“搅团”,白豆面被视为上乘。做时,先在锅中倒入水,等烧开了加入少许精碱,一边搅和,一边将豆面均匀撒入,直到把面搅作一团,不沾锅底为适中,然后尽力搅拌,谨防面团藏在其中,再倒入适量的开水,盖上锅盖,用温火慢慢闷烧,让面全部熟透,再行搅拌,令其柔韧,至此,搅团就算做成了,舀入盘中,用勺背抹得薄而平滑。浇上陈年老醋、辣油、蒜泥,便可受用。吃起来光滑如鱼,酸辣可口,有一股淡淡的豆香味,萦绕口中,让人回味无穷;吃着盘中的,想着锅里的,也有人喜欢浇上酸菜水吃。还有人在吃搅团时,浇上用土豆丁和羊肉沫做的臊子,其味儿甚绝。
搅团除了上述的做法和吃法之外,据说,居住在河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和撒拉族,酷爱用植物油制成的“油搅团”。特别是撒拉族,不论是多丰盛的宴席,十碟八盘的,最后的一道必是“油搅团”,取意搅和不散,团圆如一。
跟搅团相似的,还有一种饭食,叫,“撒饭”,所用面粉跟搅团一样,做法也相似,只是比搅团稀得多。宜加入土豆块、肉丁之类的食物,舀入碗中,浇上辣油,调上咸菜,也很好吃,特别是在天阴下雨,或是在寒冬腊月,吃一碗烫烫的撒饭,周身顿觉烘热,精神为之一振,不愧是一种极好的冬令食品。
桶子肉
“桶子肉”是甘肃河州地方名。河州,古为“西羌之地”。东北环水,西南依山,山川秀丽,水草繁茂,当地回族人民家家户户都有养羊的习惯。羊肉的烹调方法也很多,颇负盛名的“桶子肉”即为其中之一,因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香醇适口,受到普遍欢迎。
清光绪年间,有个姓马的回民,在临夏一个偏僻的深巷经营羊肉,专靠肉香、量足吸引顾客,但生意很不景气,他便做了一个能够背的木桶,选羊前胸一块,把后背从第五根肋条处卸成两块,前后腿里面各卸两块,加少量水,先用旺火煮,后改小火加调料煨制,直至酥烂,装入桶内,背于闹市,改刀配大饼同食,故称“桶子肉”。流传至今,成为河州著名小吃。
河州甜麦子
甜麦子,也叫甜醅,是临夏州地区传统风味小吃,具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功效。酿制的方法是将小麦或青稞或者是小燕麦用水浸透皮,在碾盘或石礁窝中舂去麸皮,煮熟晾凉,加入甜曲拌匀,装草囤或缸内置热处发酵酿造,待二三日有酒香便成。甜麦子甘甜如饴,酒香醇厚,一碗入口,消暑止渴,疲劳顿失,倍觉清爽。
河州糖瓜
河州糖瓜又名饴糖过去多行销青海、甘南、夏河、玛曲等藏区。生活在广袤草原上的藏族同胞,他们都很欣赏河州饴糖,这也成了一种传统习惯。例如逢上像拉卜楞的正月毛兰会,来自雪山草地的藏胞都要争购糖瓜,带回帐中,与老小分享。旧时,河州饴糖的销量相当可观,生产也颇具规模,到50年代初期,仅临夏市沙楞街就有糖坊20多家,都由回族手工业者经营,饴糖买卖十分红火。后来因为“洋糖”的冲击,这个行业很快衰落了。令人高兴的是,到了80年代竟有人继承手艺,恢复了小批量的生产,且颇得顾客青睐,十分畅销。许多人出于好奇,买一些带回家中细细品尝,方知其味香甜可口,它的独特风味是现代的高档糖果所无法代替的。
临夏酿皮子
酿皮子
酿皮子是临夏人民最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酿皮子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其作法很简单:先将优质面粉加水揉成硬团,在清水中反复搓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分离出来的蛋白质俗称“面筋”,将它蒸熟,切成薄片待用。洗出的淀粉溶于水中,待其沉淀在盆底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稍许碱,调成稀糊,舀入平底盆中,上笼蒸几分钟即熟。吃时,只需将作好的一张张酿皮子切成条状,配上面筋,加入适量酱油、香醋、蒜汁、盐、芝麻油、香菜、黄瓜丝、辣椒油调拌即可。一碟香辣可口的酿皮子就作好了。看那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青黄红白色泽鲜亮诱人。入口细腻润滑,酸辣筋斗、柔韧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清凉面食。绝好的风味小吃。浆水还可作为夏季饮料,清肠利尿,有助于消化。
油馃
油炸馃是临夏地区的*妇女精心制作的一种工艺独特、造型奇丽、图案清晰、用料考究、香甜脆酥、颇为可口的传统油炸食品。油炸果的种类繁多,诸如:桃花、菊花、梅花、莲花、牡丹、柳树、石榴、葫芦、桃子、姜片、等等,枚不胜举。其配料主要是:优等粉、熟面粉、鸡蛋、白糖、红糖、蜂蜜、食色。制作时,按品种将面调成各色面团,揉匀后经过数道工艺放入油锅炸熟,即成各种独具一格的炸果。
河州包子
1、河州包子是临夏传统的名吃,馅子中的主菜可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如冬季用韭黄,春季用韭菜,夏季用韭苔,秋季用地大(地耷),四季统用胡萝卜。
2、由于社会进步,交通发达,人流和商流频繁,东南沿海的海鲜流入西北,所以现时有些家中在馅子中也适量加入虾米、虾仁、鸡精等以增鲜味。
3、河州包子皮薄、馅鲜、形美、实惠价廉、鲜美可口。
手抓羊肉是临夏颇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有一种流传:“说起手抓,想起临夏”,“客人来了,不吃顿手抓,枉来临夏”。所以手抓羊肉几乎成了河州饮食文化的代表作。据考证,临夏古称“枹罕”,河州羊又称“栈羊”,曾是朝廷贡品,“栈罕赤髓羯羊肉”,历来出名。我州东乡族自治县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牧草含水量少,肥壮,富有营养,因而东乡羊肉膘肥肉嫩,肉质纤维少且细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微量无素,久食能坛强人体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具有温肾壮涵F强体提神,补脾健胃,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等作用。据说,河州姑娘肌肤娇嫩,靓丽多姿,脸上水露露的,“红处红,白处白”,与从小食羊肉有关。
手抓羊肉一般带骨,多切成条形或块状,因直接用手抓食而得名。用于制做手抓羊肉的羊大都选用羯羊,以羯羊羔最佳。手抓羊肉的做法、吃法名堂很多,各具特色,风味不同。最著名的有东乡手抓、桶子肉、汆羊肉等。招待客人上席时,若突出地方民族风味,一般上系列手抓,若单盘上席一般用羊肋条。
党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给手抓羊肉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传统的吃“平伙”已发展到饲养、贩运、制做、销售乃至出口一条龙的社会化大生产,临夏市东乡手抓馆林立棋布,如“马二洒手抓”、“马成义手抓”等主营手抓羊肉的餐厅,日销量可达上百只羊。
糖合合
糖合合
糖盒盒回族绝技。用沸水调和面粉,揉好擀开,直径大小不等,一般在10至20厘米之间,呈圆形,需两张,选用上好的红白糖、花生、葡萄、核桃仁、玫瑰、红枣泥、牛(羊)油做成馅子,在两张面饼之间摊开合缝,也有将面饼置于模子中,压出花纹。在平底油锅中煎烙,稍后翻转,如是几次,面脆焦黄便成,装盘食用,既耐看又好吃,以甜味为主。
羊肉葫茄
羊肉葫茄选牛心茄子,竖分4~5条,把子部分不能断开,油炸,备用。在高温油锅中爆炒羊肉丁、葫子丁和葱段,加入调料,再翻炒后倒入沸水,将油炸茄子把子朝上炖几分钟,勾兑淀粉水和适量酱油,分捞入碗,舀上臊子,拌以蒜泥、醋食用,质料绵软,味道醇厚悠长,润人心脾。
秴馍
秴馍用热水调和面粉,擀成面叶,捏制法大体同包子,褶子不成形,馅料多为韭苔和羊肉,蒸熟,蘸以醋和辣子油食用。
临夏锅盔
锅盔是临夏最常见的传统面点食品,它以发酵面粉为主料,按辅料葱油、糖等不同,可分为葱油型、糖酥型和白饼型。制作锅盔技术性强,烤制方法独特。
制作时,先在发面中放入食用碱,边揉边加干面粉,反复多次,用手掐成面剂,揉成三角形抹上葱、油、香豆馅或糖馅,摊匀,卷后压扁擀成圆形,中间用特制小锤压窝。将做好的白锅盔放入特制的铁锅叫熬,两层锅下面均可成火,底锅放入面饼,待贴锅面黄皮脆后,取出放入二层平面锅上,旋转反复几次即可出锅。锅盔具有表皮黄脆,里瓤柔软,居家旅行,久放不变质,葱油香味存放十余天而不散的特点。
11、旅游景点
八坊十三巷
临夏古称河州,河州尤以“八坊”最为著名,所以,“八坊”与“河州”同时成为临夏的别称。早在唐朝就有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和宗教人士在八坊一带来往经商、传教和定居,逐步修建了*的八座*及其教坊,形成了一个“围寺而居、围坊而商”*聚居区,因此得名“八坊”,含有“教坊”和“番坊”之意。
东公馆
东公馆是临夏闻名遐迩的古建筑,就河州砖雕、木刻、彩绘的集大成者。它是*“西北三马”之一的马步青为其修建的公馆别墅,因位居市区东面而称为东公馆。
马步青,字子云,祖籍今临夏县漠泥沟,*曾先后任*第八战区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骑五军军长、甘新公路督办、柴达木屯垦督办、蒙藏委员会委员等职,人称“马督办”。其统治*曾达到青海及甘肃武威、临夏等地,财大势重,是甘肃马家集团中的中坚人物。
1938年,日寇轰炸大后方,当时驻防武威的马步青为安全起见,将家眷送回原籍临夏,并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别墅。1938年动工,于1945年建成,历时8年,修建东公馆共用去各类砖60多万块,瓦100多万页,颜料千余斤,装饰砖、木雕花卉图案用去黄金10余两。该别墅因建筑精湛,规模恢宏,耗资巨大而起名东公馆,冠盖临夏,名扬全省。
清真老华寺
1949年8月22日临夏解放,东公馆由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某部接管,王震将军曾在主楼通天楼三楼办公,1982年临夏军分区将东公馆40.2亩馆址移交地方管理,1992年6月1日东公馆被临夏市人民*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和1996年州庆期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官员霍夫曼先生、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中国*协会会长沈遐熙、埃及华人马师援、沙特华人马月荷、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有、全国人大文联委主任聂大江等国家*和知名人士来这里视察。
东公馆主要的艺术价值为砖雕,大小189幅砖雕图案各具特色,堪称一绝,木刻及彩绘也堪称艺术精品,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砖雕作品为“百子图”,它雕刻的内容为葡萄,东公馆的砖雕作品为绽成元及其门徒所雕刻。绽成元(1903—1980)回族,今临夏市祁家庄人,民间砖雕艺人,15岁学绘画,19岁被当时临夏砖雕名家马一奴斯收为徒弟,传授砖雕技艺,很快成名,被誉为“马门”,在20世纪30年代,他应邀为马步青修建“东公馆”私人官邸,其代表作有“山村小景”、“百子图”、“双品富贵”等,绽成元的砖雕擅长花草、山水、各种植物、虫鸟、博古等,其雕刻细腻多姿,善于摄取生活的瞬间,以形态生动多变取胜,绽成元晚年又创造水泥雕,为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发挥砖雕技艺开辟广阔的前景,砖雕有其独特的刀法,一幅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宛若一刀刻成,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遍览河州砖雕,不论那一种图案,均不见人物活动的场面,这是临夏回族砖雕的重要特征,回族笃信*,真主独一,不崇拜任何偶像,所以,即便在客厅寝室,也不挂任何人物形象的图画,*用吉祥主题,吉祥纹样,不用人物作品。东公馆所有砖雕作品都以实物图案为主,我们可以通过“百子图”来加以说明,一幅“百子图”,葡萄累累,使人垂涎欲滴,雕工精细,玲珑剔透。
西院为大五架旧式厅堂的四合院,相传这个院落居住的是回族宗教人士,在西院的东西两侧分别为“怀仁门”、“树德门”相互对称,东公馆从建筑学上来说为一座“田”字形庄院,其布局匠心独具,院内楼阁亭台,亭院相连,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共有大小189幅砖雕作品,一副“*图”展现了壮丽山河的雄姿美景,红日高照,山势峥嵘无垠的碧空漂浮着白云,波光粼粼的江水环绕着小岛、苍松翠柏布满大地,山峦迭嶂,江面上白帆点点,松林中楼阁玉立,万里*汇于一图,尽收眼底,周围雕刻着古典图案,两边是字迹秀丽的隶书对联,内容是“气度雍容开禩业宏基巍然簪缨门第,节麾焜耀备严疆重寄允矣磊落雄才”,下面刻着“芭蕉扇、葫芦、采蓝和笛子”借八仙暗喻马步青在官场被排挤的经历,东西二门对称着牡丹花瓶,仿景泰蓝特色,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精雕细刻,十分逼真,人称“双品牡丹门”,暗喻马步青当时的官阶地位是“二品官”。
东公馆主院俗称“通天楼”,其框架由二十八根通天柱构成,两端是两层转角楼,东西南各为大五架旧式厅堂,“通天楼”的门窗、隔板、扶手均为雕刻精细的木刻作品,它分别刻有牡丹、石榴及各种花草,尤其是过庭屋檐上的一对麒麟栩栩如生,逼真动人,宏伟的古典建筑饰以精妙的木刻图案,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富丽、金碧辉煌,东西南厅堂的砖柱都镶有铜制牡丹,它们起着减震和防震的作用。
8
东公馆的外院分别有观花楼、车马院、卫兵院、院内通道两旁栽着四季常青松柏,观花楼上的木刻龙凤翩翩起舞,神态各异。
东公馆—这座古典建筑艺术的殿堂,汇聚着临夏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尤其是砖雕艺术,是保存完整的砖雕精品,东公馆以历史悠久、构思严谨、造型新颖、雕工细腻、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相当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十里牡丹观光长廊
南滨河东路十里牡丹观光长廊东西总长6.73公里,占地120亩。观光带建设结合绿化带宽窄不一的实际,在保留原有乔灌木的基础上,大面积栽植临夏紫斑牡丹,营造滨河路牡丹风情线,点缀栽植鸢尾、金娃娃萱草、芍药、波斯菊等宿根花卉,连翘、丁香、榆叶梅等小乔木,20棵成年核桃树,全线修筑6个小游园,修筑小广场、自然式曲径小路,安放坐椅,作为牡丹、芍药、大丽花栽植的重点区域,营造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十里牡丹观光带已形成景观,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和我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陇上名园--蝴蝶楼
在临夏市南关,为西北军阀马步青的私邸。初建时取名永乐园,继改作勤安楼,建成时因主楼形似蝴蝶,故名。楼东西宽56米,南北长74米,占地2660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结构。北面正中为主楼,面阔7间,歇山顶挑檐。左右两廊接长方形六角亭式楼阁,状如蝴蝶两翼。楼上下四周皆为回廊环绕,东西南三面长廊将楼紧围在里边,形成一方形大院。方砖铺成的十字形小道把院子分成4块花圃,楼前兰柏苍翠,花树相杂,阡陌相连。整个建筑设计新颖,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既富民族特色又别具一格。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胡廷珍纪念馆
胡廷珍纪念馆坐落于临夏市东郊公园内,进入公园,穿过花架长廊,信步前行,映入眼帘的是胡廷珍烈士纪念园,烈士雕像屹立其中,庄严肃穆,胡廷珍烈士是临夏籍的第一位*员,也是中国*在甘肃的早期*之一。烈士的上半身雕像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底座选用了黑色大理石,碑铭刻录了胡廷珍烈士从事革命活动的光辉事迹,是开展党团活动和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东郊公园
临夏市东郊公园位于东区显著位置,南邻城东四路,东靠北滨河东路,北侧为三易黄金水岸住宅区,西侧为李孟村史家社河滩地。公园始建于1985年,建成于1990年,为了充分发挥东郊公园综合功能,给东区群众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理想场所,市委市*决定对东郊公园现有基础设施景观大部分保留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改造升级,总投资1000多万元对公园的正门、围墙、动物园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并将其列为临夏市“两个共同”建设的十大项目之一和东区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内容。
位于正门两侧的人工湖湖岸曲折自然,垂柳依依,碧波粼粼,小舟点点,而矗立在湖面之上的湖心亭是典型的临夏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并巧妙的将临夏建筑三绝融为一体。使东郊公园真正成为一所集观赏、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公园。
路两旁种植着松柏、垂柳、刺槐等各种植物,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杉,水杉在我国是一种稀有珍贵树种,它主要生长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这排高大的水杉就是建国之初从南方引进的,由于这里气候湿润,土层肥沃,特别是水源丰富,水杉长势好,仅20余年就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道优美的景观。
园中的动物园,动物园内有非洲狮、狼、狐等10多种动物,百鸟园有孔雀、兰马鸡、百灵鸟等四十多种2000多只鸟类组成。东郊公园动物园自建园十年来,突破重重技术难关,在野生动物繁育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2012年成功繁育3胎非洲狮幼仔,不仅填补了临夏非洲狮繁育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吸引孩子们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强保护野生动物意识起积极作用。此举得到了州市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好评。这三只非洲狮幼仔被正式命名为:“古古”、“河河”、“州州”,将作为我市的三个小明星,成为动物园的一张名片。
9
公园正中的这座雕塑是胡廷珍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初建于1993年,2000年由临夏市人民*进行了改建,烈士的半身雕像采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底座选用的是黑色大理石,碑文镌刻着胡廷珍烈士从事革命活动的光辉事迹,介绍胡廷珍烈士简要事迹(以碑文为主)。2011年10月建立胡廷珍烈士纪念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纪念碑正面镌刻着:“胡廷珍烈士浩气长存”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背面镌刻着*临夏市委、临夏市人民*撰写的“胡廷珍事略”。
胡廷珍革命烈士纪念馆分胡廷珍青年时代、胡廷珍革命生涯、各族各界群众吊念活动等部分。再现烈士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历程,展示*甘肃特别支部在大革命前后的活动经历,弘扬甘肃早期*员们忠诚坚定、无私无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园中的牡丹园占地10多亩,园内有从各地引种的名贵牡丹50多种,1000多株,特别是紫斑牡丹以花色大、色艳、芳香浓郁而闻名于世,曾获中国第三届花卉博览会铜奖。临夏牡丹不仅品种齐全,而且从色彩上可分为:红、黄、绿、粉、白、黑、紫、蓝九大色系,最为著名的是红色的“金花壮元”,被称为牡丹之王,白色的“玉壶冰心”被称为牡丹之后,当它们在强光的照射下,犹如花儿里唱得一样:“白牡丹白着娆人里,红牡丹红着破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市委、市*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舒适舒心的休闲观光之地,投资1300多万元,在公园对面新建两大人工湖及园内水系水景、公园大厅、观光南滨河路桥,改造和美化公园的前大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精心打造了十里百亩牡丹观光带,投入1.2亿元高标准开发公园,经过高标准重新打造的东郊公园设施更加完善,景致更加优美要,档次品位更高。
临夏万寿观
万寿观在临夏市西两华里处“万倾塬头”,依北塬塬头五峰修建,观建于中峰,系河州八景之一。始建于唐初,1983年重建,是西北道教第二大观,与崆峒山齐名。万寿观自上而下,共分七级,为观音殿、真武殿、紫薇殿、玉皇殿、福禄殿、三清殿、混元阁,最高处于1994年建有七级宝塔,又名“乾元塔”,高43米。据河州志记:元,飞阳真人,在此修炼,成道羽化。
明正德年间,定名“万寿观”。此观几经兴废,“*”又遭劫,殿毁塔炸。今天,拾级而上,登顶峰,观州城一目了然。东有“万匠祖师殿”、“林喇嘛寺”;西有“二郎岗”,建有神殿;中有“栖仙洞”。观址山峰雄伟,楼阁重叠,林茂花香,景色宜人。邑绅张质诗曰:“吾邑西郊塬头,万寿古观元代修,飞阳坐化青峰子,神阳断起随浮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