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李讷

科普小知识2021-09-03 15:34:30
...

李讷,*和*的女儿,1940年出生于延安,是*在47岁时有的,格外疼爱,不忍心送保育院,成了家中唯一在父亲母亲身边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孩子。北大历史系毕业,退休前在北京市委工作。其名得自论语“敏于行而讷于言”。

1、人物经历

李讷(1940年—)生于延安;*幼女。据说“鼻子和眼睛酷似她的母亲”,清秀;但“脸型、额头和嘴却极像她的父亲,她的肤色微黄,像她的父亲”,身材较胖“也像她的父亲”。


李讷

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学制四年,因中间休学一年,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以“肖力”姓名,供职于《解放军报》社。1967年1月13日组织“革命*突击队”,贴出“解放军报向何处去”的大字报揭批胡痴(其时任新华社代社长、全军*小组成员)、宋琼以及杨子才等领导,左右了报社的运动方向。1月17日,*签署的《给解放军报社革命同志的一封信》(*批示“同意,这样答复好”),肯定这一行动“在报社内部点起了革命火焰”。先后担任军报版面组(一说“**记者站”《快报》)组长、解放军报总编领导小组组长(相当于总编辑)。1973年参加中国*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4年至1975年先后任中国*北京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副书记。

1976年后曾一度赋闲;两周探望一次母亲*,1984年*保外就医时一度与其同住。1986年到**办公厅秘书局工作;1990年退休。住北京万寿路四室一厅单元房。有一专用书房,喜读史书。书法学其父、其母。除了参加家族祭奠活动以外,深居简出。200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

第一次婚姻(1970年)嫁给一位徐姓招待所工作人员(*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所属内部招待所服务员),*以一套马列选集相贺。育有一子徐小宁,离异而终。其子徐小宁改名王效芝,由打工而经商。

第二次婚姻:王景清(1929年生,陕西神木县人,延安警卫团战士,曾任昆明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结婚(1984年)。

2、晚年生活

*去世后,李讷有过一段异常孤独、困难的时刻。那些年由于母亲*在京北远郊秦城*服刑。她常常要花整天的时间,乘公共汽车去那里探监。与前夫分手后她一个人带儿子生活。1984年在*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的帮助下,李讷和王景清再婚,过着老百姓平静*的生活。他们都是自己去市场买菜,几年前才搬进较大一点的房子。他们家中没有值钱的家具陈设,就是书多,专门有一间库房,大多都是*留下的书,很珍贵,有两万多本。客厅一排书橱上面放有父亲*母亲*的照片,还有一张在延安爸妈抱着李讷的老照片。此照片是李讷最喜欢的照片。

李讷的独子王孝之,35岁。*曾用名“润之”。李讷的儿子就叫孝之了。自尊自强的个性,不喜欢抛头露面。*去世后,李敏李讷没有继承*的一分钱的遗产,无论在*在世时还是在*去世后,两个女儿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在随后的改革开放时代,李敏和李讷自然也属于那种落后于时代的人,没有什么时尚的生活方式。她们只是谨小慎微地依靠着那份工资生活着。

在2006年9月9日*逝世30周年纪念日里,许多*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友好人员簇拥着*后代的3个家庭一同参加了纪念活动。*快3岁的曾孙毛东东,献给太祖父一个小花篮。毛家人每人站立在*遗体前都说了话:“希望爸爸保佑全国人民国泰民安、繁荣富强,保佑我们3个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李讷在最后离开*纪念堂时,紧紧握住纪念堂工作人员的手,眼含热泪深情地说:“谢谢你们30年来照顾我爸爸。”然后双手合十后退一步深深鞠躬,连连说:“谢谢,谢谢。”然后不断擦着眼泪走出纪念堂。

2013年5月21日,纪念*主席诞辰1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暨《百名将军·名家书赞*》海南首展开幕仪式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李讷参加。

2013年10月31日,为纪念*诞辰120周年而创新、创意设计的青铜鼎“毛公宝鼎”,在北京举行揭幕授赠仪式和座谈会,*女儿李讷和女婿王景清夫妇、侄女毛小青等出席见证并参加座谈,共同缅怀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

2015年5月20日,李讷参加“*亲属与身边工作人员重走*转战陕北路”活动,中午,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的上演,令李讷热泪奔涌,哽咽难抑,一度中途离场。

上一篇:庐山博物馆

下一篇:沙洲坝*旧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