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四川外语学院

科普小知识2021-12-22 15:50:34
...

四川外语学院(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简称“川外”(SISU),始建于1950年,是在*、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创立的,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俄文系、西南俄文专科学校和四川外语学院等五个发展时期。郭沫若亲笔题写“四川外语学院”校名。

创办时间:1950年4月

所处城市:中国重庆

学校类型:语言-

主管部门:重庆教育委员会

学校官网:www.sisu.edu.cn

1、简介


四川外语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简称“川外”(SISU),始建于1950年,是在*、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创立的,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俄文系、西南俄文专科学校和四川外语学院等五个发展时期。郭沫若亲笔题写“四川外语学院”校名。

学院是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重庆嘉陵江畔、歌乐山麓,占地70余公顷,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重庆市人民*命名的园林式单位。

学院是一所拥有俄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意大利语、越南语、葡萄牙语等11门外语语种以及翻译、法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外交学、国际政治、商务英语、社会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强化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办学的外国语大学。学院现有19个教学院(系),2个独立学院,33个本科专业,1个立项建设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教育部直属的出国人员培训部;有托福、雅思、德福、GRE、HSK、PETS、日本语能力等级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等*考试点,是重庆市*外语培训基地。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10万余名高素质涉外人才,许多校友业已成为各行各业及所在单位的精英或骨干。

学院充分发挥外语教育优势,积极发展相关学科专业,形成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精品课程1门、*特色专业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双语课程2门,省级特色专业点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学院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学院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重庆市劳模、重庆市优秀教师等一批专家学者和多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有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重点实验室”、“外语学习认知神经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0余个研究机构。《外国语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重庆市一级期刊,是外语界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之一。学校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与五大洲的近百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国内外院校在师资培训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学院与国外*及教育机构合作设立法语联盟、歌德语言中心、俄语中心、塞万提斯学院、韩语中心,在多哥洛美大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语言大学和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

学院图书馆藏有外国语言文学原版图书、语言类工具书等各类图书16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近3000种。学院有西南地区最完善的外语教学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院秉承“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训,发扬“守责、求实、开放、包容”的川外精神,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管理理念,凸显“国际导向、多元通用”的办学特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科研,服务社会,坚持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知行合一,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涉外人才。

2、现任领导


四川外语学院三十五周年校庆

马新发党委书记(男,汉族)

李克勇院长、党委副书记(男,汉族)

雷莹党委副书记(女,汉族)

李建平副院长、党委常委(女,汉族)

聂志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男,土家族)

陈志彪副院长、党委常委(男,汉族)

王鲁男副院长、党委常委(男,汉族)

乐勇副院长、党委常委(男,汉族)

李小川副院长、党委常委(男,汉族)

董洪川副院长(男,汉族)

3、精神


四川外语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来自人民军队,具有“忠于人民、服务国家”的精神和“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作风,这种历史渊源形成了川外人以“守责”和“求实”为特征的传统。同时,外语院校独特的文化竞合、多元交融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精神最终升华为川外人“包容”和“开放”的情怀。“守责”、“求实”、“开放”、“包容”共同凝铸成独特的川外精神。

坚守责任,求真务实

军大传统,薪火相传。从人民军队中走来的四川外语学院,一直把二野军大的革命传统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川外人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责任意识时刻萦绕于心。多年来,学校五迁校址,六经转折,但仍矢志不渝,坚持以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学校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作风,在办学中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推动学校发展,逐步把坚守责任和求真务实凝铸成学校的一种基本精神。

军校时代,*、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手创办了俄文大队,并选配教员,捐赠学习用书;贺龙元帅、刘华清将军、余秋里将军经常亲临大队指导工作。他们的关怀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师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俄文大队谨遵刘华清主任“要群起立志,学好俄文,迎接祖国建设的高潮”的号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当时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俄语人才。

成立西南俄专后,学校根据高教部安排,以“为国家和军队提供高质量的外语师资和翻译人才”为办学目标,着力培养高级外语专门人才。1958年3月,*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在北温泉学校驻地接见了学校师生并合影留念,极大地鼓舞了俄专人,全校师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坚定的责任心建设优质外语院校。

更名为“四川外语学院”并隶属地方后,学校确立了“扎根重庆、立足西南,服务全国”的服务面向,一方面继续为国家和军队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以为地方培养外语人才为己任,为重庆和西南地区的外语教育和对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学校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设立非外语专业。学校积极发展外语培训事业,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完善的外语培训基地和中外各类外语考试点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10万余人从这里走向世界,直接推动了重庆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在市场经济时代,为适应社会对涉外人才的新需求,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了“扎根重庆、立足西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倾力打造“国际导向,实用为主”的办学特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的高素质涉外人才,逐步确立了建设以外语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以此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校特别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级口译人才的培养,终结了重庆自己不能培养同声传译人才的历史;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新闻学(国际新闻)、旅游管理和非通用语种等专业的设立,直接呼应了重庆大开放的需要。

学校积极主动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近年来先后承担了13项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课题和横向课题。学校通过外语服务直接为地方对外开放事业援手助力,如为党的“十七大”重庆代表团新闻发布会及时提供英文文稿,为重庆市几乎所有的重大国际会议会展提供翻译志愿者服务等等。

事实证明,从军队院校走来的川外,完全继承了人民军队想国家所想、急人民所急的光荣传统,强烈的责任感始终是她前进的动力。

在以高度的责任心奋发进取的同时,学校始终注意把求真务实和坚守责任有机结合。上世纪末,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之际,学校没有盲目发展,求大求全,而是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了建设“外语特色大学”的目标,在学科专业发展上,既注重新建学科专业与原外语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支撑,又适当控制新学科专业的规模和数量,量力而行,科学发展。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及时瞄准社会对实用性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精神和实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扩充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发展学科专业优势,增强人才培养特色。

在办学规模上,尽管年年生源形势喜人,但学校仍脚踏实地,坚持稳步发展。虽然前几年全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形势逼人,但学校保持冷静,不急不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条件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适度增加招生数量。学校认真的办学态度和优良的办学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由于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学校平稳发展,避免了大起大落。近60年的征程,以“守责”和“求实”为核心的军大传统在新时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开放心胸,包容气度

透过语言之窗眺望世界,利用语言工具沟通文明是外语院校的独特之处。欧风美雨、和歌韩流、东学西术、国风汉统,多元文化在这块园地上碰撞交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也营造了涉外人才培养的独特环境。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川外学子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品质和素养,即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加上他们得体、时尚、俊朗、秀美的形象,构成了重庆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都会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要学好外语、用好外语就需要有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这种气度反过来也会促成外语人的一种开放心态和包容情怀。这种从学科精神和文化底蕴中升华出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川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形成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鼓励师生们探索和创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放、包容”作为川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秉承于传统的“守责、求实”一脉相承。责任感要求我们以天下为己任,熟练掌握他国语言,深刻理解他国文化,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而求真务实则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对外来文化文明,既不能民族虚无、全盘照收,又不能妄自尊大、简单排斥,而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地汲取国外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开放、包容”是对学校传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它们构成了川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学校这些年的发展,“开放、包容”的精神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者来校工作,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我校大批中青年教师在国内外完成深造后纷纷回归。他们之所以愿意聚集在川外的旗帜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在川外,领导班子团结和谐;领导者、管理者与教师们之间融洽和睦;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敬互谅。学校领导十分关心教职员工的成长,为他们的发展进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整个学校形成了包容差异、容纳个性的环境和倡导争鸣、鼓励创新的氛围。这种宽松的气氛可以使广大教师集中精力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可以大胆创新,可以有机会实现自身提高和发展。开放和包容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凝聚力,有力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校有教授64名、博士近90名,师资队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开放、包容”的精神也促进了科研和教改的进步。近年来学校科研成绩显著,教研教改硕果累累。无论是*、省部级科研项目、教改立项,还是专著、论文、教材、工具书都有了质和量的突破,科研与教研的进步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开放、包容”的精神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教改尝试,倡导教学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种“开放、包容”精神的鼓舞下,教师积极投身于教改,成绩突出,近年来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批*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对学生来说,“开放、包容”的精神可以鼓励他们对异质文化进行探究和理解,对新鲜事物进行学习和接纳。而且“开放、包容”的精神本身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从事涉外活动基本品质,惟有心胸开放,才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而国际交往艺术的精髓也在于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只有具备这种气度,才能出色地完成国际交流的使命。

“守责、求实、开放、包容”的精神,既是四川外语学院近60年兴学育才实践历程的精神烙印,也是凝聚和感召川外人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辉煌成就的精神支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学校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开放的心胸和包容的态度,培养更多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涉外人才。

4、教学服务与管理部门


四川外语学院

党政部门

党委/行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

工会学生处团委

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招生办

审计处外事处保卫处

计划财务处综合档案室纪委

资产管理处后勤集团基建处

计划生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展规划处

教学研究

教务处评建办科研处

期刊社外国语文研究中心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院刊编辑部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

教辅部门

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管理中心图书馆

5、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师资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约占师资总数的4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师资总数的23%,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为81%,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各类荣誉或称号的专家80余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重庆市优秀教师4人,重庆市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外语专业委会会委员4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人,重庆市外语学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11人,重庆市翻译系列高级职务评委员会9人,重庆市教学团5个。

学校将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保证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的关键,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施行重点培养、积极引进和合理使用的方针,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宽松和谐的环境荟英萃才,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骨干坚强、整体素质高、发展趋势好的师资队伍,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外国语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川外国语大学热忱欢迎海内外英才加盟,共创科教兴国大业!。

6、院系介绍


四川外语学院风景

日语系

该系创建于1978年。开设专业:日语。该系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强化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训练,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该系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从1999年起每年选送10至20名学生到日本神户创志学院、爱嫒女子短期大学留学一年。

该系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外事、海关、边检、外经、外贸、旅游部门、中日合资企业、日本商社以及高等院校。

主要专业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阅读、日语视听、日语会话、日汉翻译、日语外台、日语外报、日本概况、日本文学选读、经贸日语、旅游日语等近20门。

法语系

该专业创办于1960年,1985年独立建系。开设专业:法语。基础阶段注重打好学生的法语语言基本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高年级阶段注意巩固和拓宽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并开设专业方向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涉外文秘、科技情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该系还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读期间报考法律和其他专业的第二学位和英语辅修专业。

该系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外事、经贸、军事、航空、科研、高校、旅游等领域和部门。

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国文学、法国概况、经贸法语、科技翻译、法汉口译、法语外台、法语外报阅读等。

德语系

该专业创建于1961年,1985年独立建系。开设专业:德语。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德语高级专门人才。常年派教师赴德国歌德学院参加教学法培训,并与歌德学院香港分院和北京分院合作举办教师培训班。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报考和攻读法律、英语第二学位和辅修英语。

该系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外事、经贸、军事、航空、科研、高校、旅游等领域和部门。

主要专业课程有:综合德语、德语听力、德语阅读、德语口语、德语写作、高级德语、德译汉、汉译德、德语口译、经贸德语、德语国家概况、文学选读、德国文学史、外报阅读、德语外台等。

俄语系

该系创建于1950年。开设专业:俄语。以培养俄语口、笔译专门人才和高校教师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该系是西南地区最早的俄语硕士授权点,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是经重庆市教委批准的重点学科。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修学法律、英语双学位和辅修英语。

该系毕业生遍布东欧各国及国内各行各业,主要包括外事、经贸、军事、航空、科研、高校、旅游等领域和部门。

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俄语、高级俄语、实践语法、俄语视听、俄语外台、俄语口语、俄语阅读、俄语外报、俄语写作、俄汉翻译、俄汉口译、俄罗斯文学史、文学选读、俄罗斯国情和经贸俄语等。

英语系

该系创建于1958年。开设专业:英语。该专业下设英语翻译、英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方向,以培养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特色和优势品牌,该系设有高级口译班、高级笔译班,旨在培养高级英语口、笔译人才。该系的“英语口译”是重庆市重点建设课程,也是重庆市首批精品课程之一。该系还设有TRAXX奖助学金。

该系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各省市外办、外企、外贸、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海关、民航、旅游、军队、武警等单位;还为中联部、外交部、商务部、安全部、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输送了不少优秀外语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口笔译理论与实践、国际关系、英美文学、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英语写作、英语外刊阅读、科技英语翻译、外贸英语、英语语言学概论等。

7、院系设置


四川外语学院教学楼

留学生部研究生部

翻译学院英语学院

德语系国际商学院

出国培训部

国际关系学院

俄语系

西班牙语系

法语系

新闻传播学院

中文系东方语学院

体育部日语系

社会科学部应用外语学院

大外部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8、历史沿革


大礼堂

四川外语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外语高等学院。它诞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它是在*、*、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帮助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950年4月,建国不久,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军委的决策部署和刘伯承元帅的手谕,在当时的西南军区军政大学组建了俄文训练团,主要任务是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俄文翻译。俄文训练团由二野军大学员和一野西北军大俄文大队学员共两部分组成,继承和发扬了一野二野两大野战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主要如:顾全大局、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勇于开拓;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

刘伯承、贺龙两元帅先后兼任西南军政大学校长,*兼任学校政委。1950年5月4日俄文训练团开学典礼上,校党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刘华清亲临讲话,指明了办学方向。1950年至1951年间,*政委和贺龙司令员都曾在余秋里政委和刘华清主任的陪同下亲临俄文训练团驻地视察,给了师生以很大的鼓舞。

俄文训练团创建以始困难重重,最关键的是缺乏俄文教员。刘伯承元帅亲自推荐来教员党必刚(原*驻苏联高级将领),刘帅还把他多年自己使用的俄文原版《乌沙可夫大辞典》赠送给俄文团。贺龙司令员亲自送来了俄文教员王锦林,后来成了俄文团的主任教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校首长余秋里、徐立行、刘华清、张衍等也都千方百计地通过公开招聘和组织调配等多种渠道为俄文团找教员,其中包括从高研班调来的几名*起义投诚的将领,从而解决了办学的燃眉之急。

1951年1月,根据*军委的决定,俄文训练团改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余秋里任政委兼代校长,徐立行任副校长兼训练部长,刘华清、张衍任政治部正副主任。1951年9月俄文大队领导赴京参加全国第一次俄文教学工作会议时,余秋里政委亲自动笔修改俄文大队的总结报告,关切地询问有关情况,一次用了两个多小时,并提出了中肯的叮嘱,还具体安排乘军区的军用飞机赴京开会,令人感到非常亲切。

1952年6月26日,根据政务院和*军委的联合决定,俄文大队成建制转入地方,准备扩建为西南俄文专科学校。经过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刘伯承)俄文专修部一年的过渡准备,于1953年5月4日正式建立西南俄文专科学校,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几所正规俄文专科学校之一。1954年10月,划归*高教部直接领导。

改建转入地方后,有一次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达上将在北京开会期间,还专门打电话给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周林同志说,这所部队的学校转入地方后还有许多困难,希望多加关照和帮助。果然后来教育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强了这所学校。

1958年3月7日,周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等领导亲莅北温泉,同部分俄专师生会见并合影留念。周总理亲切地同俄专青年教师胡光明等交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给俄专师生很大的鼓舞。

1959年5月,西南俄专扩建为四川外语学院,郭沫若亲笔题写“四川外语学院”的校名,沿用至今。

1964年6月22日,当时的高教部长杨秀峰到地处北温泉的四川外语学院视察,给师生讲话,对工作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杨部长特别关心校址问题,他说,“学校规模要扩大,现有校址受地形限制,发展不开,要另选校址扩建;校址要靠近市中心,便于参加对外交流活动,以利提高教学质量。

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总理了解到四川外语学院的校址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时,当即亲自关心,指示四川省委帮助解决。四川省委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当即派出省委宣传部高教处长到重庆会同市委宣传部长共同为四川外语学院选择校址,后因*受到干扰。*后期,1970年11月,四川省革委决定:四川外语学院迁入已决定撤销的西南政法学院在沙坪坝烈士墓的校址。后来,西南政法学院又决定继续办,两校校址矛盾到1978年时发展到了尖锐对立的程度。此事惊动了*同志,他亲自批示由教育部、司法部、四川省委三方加上四川外语学院、西南政法学院两校共五方共同开会协商解决两校校址的问题。从此,多年困扰四川外语学院的校址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为随后的改革开放和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周总理和小平同志为四川外语学院校址问题倾注的心血令全校师生终生难忘。

1988年5月16日,*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在重庆视察工作期间,亲切接见了四川外语学院领导成员,勉励他们办好学校。

1990年5月,四川外语学院40年校庆时,刘华清同志为学校题词:

“发扬革命传统,把学校办成培养*事业的建设者的坚强阵地。”

原中顾委常委余秋里同志的题词是:

“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衍将军的题词是:

“桥梁。”

1999年11月,刘华清同志在家再次接见四川外语学院代表并欣然为四川外语学院50年大庆题词:

“继承传统五十载,再创辉煌映千秋。”

9、独立学院


分校成都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始建于2001年11月,是一所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与重庆南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首批独立本科学院。

学院占地面积1600余亩,在校生规模已达12900余人,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现设10个二级学院、部,拥有24个专业43个专业方向。学院由两个校区组成,其中渝北校区占地600余亩,地处*开发区——重庆市两江新区,生活便捷,拥有宏伟壮观的图书馆、标准田径运动场、若干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和综合信息校园网等。綦江校区地处綦江区东部新城,离市区40分钟车程,占地1000余亩,按“千年大学国际标准”的宏伟目标,聘请上海复旦大学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目前已完成的有教学楼、实训大楼、室内体育馆、运动场、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医院、食堂、餐演中心以及近10万平方米的校区公园、长1500米宽80米的樱花景观大道,校区环境幽美,空气清新,文化底蕴浓厚。2014级除艺术类专业外其他各专业(方向)新生均入读綦江校区,待完成基础课教育2年后,根据教学安排,将移至渝北校区继续学习直至毕业。

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原**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笔题写了校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原教育部部长周济等领导曾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民间先进组织”、“重庆市平安校园”、“重庆市国家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等数十项国家和市(省)级荣誉称号。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现有专任教师790余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39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翻译理论与实践》获2011年度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此外,学院获市级教改立项10项,是重庆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语言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12月,学院英语专业成功入选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学院致力于培育“通外语、精专业、重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05-2014年连续10届为社会培育了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近三届本科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人数达200余人,其中,有20%的学生考上了211或985高校,有近30%的学生赴海外继续攻读研究生(目前,学院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十余所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且当立大志,为之亦修高远。”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将秉承“厚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治校方略,弘扬“拼搏、团结、奉献、包容”的南译精神,以提高质量,国际导向、一专多能的办学特色,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朝着千年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独立学院,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秉承四川外国语大学光荣传统、吸纳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化底蕴、应用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资源的同时,坚持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确立了“以外语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互相交叉、互为渗透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的教学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传播世界先进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时代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坐落于世界风景文化名胜区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麓,依山傍水,风景迷人,空气清新,校内园林景点纷呈,湖光水色相映,被誉为“别墅式”的大学校区,目前在校生规模13600余人。学院作为四川省唯一的专业外语院校,开设语种齐全,外语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现开设有英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朝鲜语(韩语)、俄语、越南语、泰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翻译、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商务英语等专业,其中,英语专业下设了经贸、国际物流管理、外事管理、电子商务、旅游、酒店管理、师范、涉外文秘、翻译等专业方向,2014年新增体育服务与管理(国际高尔夫方向)、酒店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方向)两个专科专业。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构建了一支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队伍,并常年聘有各语种的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育人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外语专业等级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以及各类外语专业竞赛和其他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了“1+N”(即一个文凭+多个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办了外语等级考试、翻译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开展了教师资格证、导游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营销师、物流师、涉外秘书资格证等热门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汽车驾驶、普通话等级测试等多个人才培养项目,使学生在掌握过硬专业本领的同时,优化知识结构,具备多方面职业技能,实现全面发展。目前,学院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先后与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60余所高校建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关系。学院现已开设了适应各语种、不同层次的专升本、本升硕、专升硕、双学位、双文凭、交流生等留学项目多达70余项,为各语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