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
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县境东部和南部由中条山环抱,高峻而挺拔;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构成,低凹平坦。东部与翼城县毗连,西部和闻喜县接壤,南跨中条山与垣曲相邻,北部自东向西由翼城、曲沃两县和侯马市环绕,绛县是龙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绛县下辖8个镇、2个乡、205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30.5万(2012年),国土面积993.49平方公里,耕地45万亩,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
中文名称:绛县
外文名称:Jiang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山西省,晋南地区
下辖地区:古绛镇、横水镇等8个镇、2个乡
*驻地:古绛镇
电话区号:0359
邮政区码:043600
地理位置:山西省南部
面积:993.49平方公里
人口:30.5万人(2012年)
方言:中原官话汾河片,又称晋南话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太阴寺、紫云寺、景云宫等
机场:运城关公机场
车牌代码:晋M
行政代码:140826
1、基本概况
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境东北端,北同侯马、曲沃、翼城接壤,东连沁水,西南边与垣曲、闻喜毗邻。全县总面积968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2007年)。辖8个镇、2个乡:古绛镇、横水镇、陈村镇、卫庄镇、么里镇、南樊镇、安峪镇、大交镇、郝庄乡、冷口乡。县*驻古绛镇。
地处中条山西北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区面积据半,丘陵占到三分之一。东部多山,中西部为丘陵,西北与西南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在550~750米之间。绛山主峰紫金山海拔1115米。最高处为棋子沟山,海拔1915米;最低处为浍河谷地,海拔481米。主要河流有涑水河、浍河、洮河等,属黄河水系。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4℃,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190天。
省小麦商品粮基地县。矿藏有铁、铜、金、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石棉、云母等。礼垣铁路、541专用铁路和230、234、334、335省道过境。名胜古迹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阴寺、周家庄新石器遗址、晋献公墓、晋文公墓、晋灵公墓、涑水河自然保护区等。
2、历史沿革
绛县,史称古绛,因“县北绛山为名也”。据清乾隆《绛县志》:“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且以此取名焉。”春秋属晋,汉属绛县(今曲沃),东汉属绛邑县(今曲沃)。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于今县城北17千米大交镇置南绛县,属正平郡。后徙治今城关南4千米东南城区村。建义元年(528)于县置南绛郡,县属之。西魏大统五年(539)改绛县、绛郡。北周于县置晋州,建德五年(576)废。隋开皇三年(583)罢郡,县属绛州。大业初年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属翼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徙治今城关,属浍州。四年属绛州。
宋属绛州绛郡。金兴定初年属晋安府,四年(1220)割属翼州。元复属绛州。清属平阳府。雍正七年(1729)还属绛州。民国初年废州,县改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废。1961年复置。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
1997年,面积1025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8镇6乡:城关镇、南樊镇、横水镇、大交镇、安峪镇、陈村镇、卫庄镇、磨里镇、勃村乡、中杨乡、郝庄乡、东山底乡、冷口乡、续鲁峪乡。县*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绛县总人口264708人,其中:城关镇38334人,横水镇25300人,陈村镇11980人,卫庄镇18864人,么里镇11501人,南樊镇24911人,安峪镇27839人,大交镇27924人,山底乡19040人,郝庄乡19697人,冷口乡9969人,勃村乡13926人,中扬乡11679人,续鲁峪乡3744人。
2001年,绛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城关镇、勃村乡、中杨乡,合并成立古绛镇;撤销东山底乡,并入横水镇;撤销续鲁峪乡,续鲁峪、裴家岭、洪家山、南坂、北坂5村并入大交镇,长畛岭、冯村岭、丁家凹、大神殿、小神殿5村并入安峪镇。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2个乡:古绛镇、横水镇、陈村镇、卫庄镇、么里镇、南樊镇、安峪镇、大交镇、郝庄乡、冷口乡。县*驻古绛镇。
3、行政区划
绛县辖8个镇、2个乡:古绛镇、横水镇、陈村镇、卫庄镇、么里镇、南凡镇、安峪镇、大交镇、郝庄乡、冷口乡。
古绛镇
辖:东关村、城内村、乔村、渠头村、路村、里村、盖家沟村、西赵村、崔必村、王家窑村、南乔野村、北乔野村、乔野堡村、吴北坡村、东吴村、西吴村、东吴必村、沟西村、柴家坡村、毛家坡村、南城村、勃村、西荆村、西乔村、南牛村、中牛村、北牛村、东山村、南步康村、北步康村、西山村、东窑村、北仇村、东仇村、上高池村、下高池村、岗底村、小张村、新胜村、中杨村、北杨村、沟塄村、郝家窑村、白家涧村、焦家涧村、尧宇村、巩村、南官庄村、申王坡村、峪南村、孔家庄村、西吴必村、赵堡村等。
横水镇
辖:南下吕村、乔寺村、西山底村、山底坡村、东外村、许家村、柳庄村、柳堡村、横北村、横东村、横南村、南横水村、新庄村、西么里村、坡底村、柳泉村、居太村、爱里村、东录村、西录村、周家庄村、崔村、西仇张村、下庄村、加堡村、东山底村、许家园村、灌底堡村、东灌底村、西灌底村、东刘家村、东下吕村等。
陈村镇
辖:陈村、东荆上村、东荆下村、郭家庄村、卓子沟村、紫家村、红卫村、西峪村、东峪村、陈村峪村、花圪塔村等。
卫庄镇
辖:卫庄村、韩庄村、张上村、任村、范村、新三村、睢村、义沟桥村、增村、里册村、涧东村、下村、斜曲村、前峪村、后峪村等。
么里镇
辖:么里村、河王村、东官庄村、尧寺头村、西崖下村、史家庄村、焦家洼村、庞家岭村、郭家庄村、炭元河村、回马岭村、垣址坪村等。
南樊镇
辖:柴堡村、中堡村、西堡村、史村、尧都村、西三涧村、赵村、吉峪村、范柴村、沸泉村、北柳村、南柳村、郑柴村、槐泉村、陈家坡村、王良坡村、迁桥村、兰峪村等。
安峪镇
辖:大神殿村、小神殿村、长畛岭村、冯村岭村、丁家洼村、安峪村、孙王村、郇王村、董封村、东三涧村、仓丰村、长杆村、永乐村、北晋峪村、东晋峪村、西晋峪村、下柏村、冯村等。
大交镇
辖:大交村、大郡村、程景村、浍南村、么头村、范必村、北册村、续鲁村、张村、梅村、堡里村、东贺水村、东杨村、续鲁峪村、裴家岭村、洪家岭村、南坂村、北坂村等。
冷口乡
辖:东冷口村、宋西村、宋中村、宋东村、西冷口村、郭堡村、马堡村、李堡村、乔堡村、老堡村、寨子村、烟庄村、大虎峪村、平道村、横岭关村、小峪村等。
郝庄乡
辖:牛庄村、南永青村、北庄村、大吕村、南庄村、上吕村、闫庄村、永青村、大角村、小山村、西郝村、东郝村、小祁村、中董村、薛家洼村、东牛坞村、西牛坞村、四眼沟村、北牛坞村等。
4、历史文化
绛县
绛县地貌东南高峻,西北平缓,中条山横亘县境东南部。紫金山位于县境西北角,全县处于中条山东段西北坡倾斜部分,中条山主峰舜王坪距县境不远。县境内海拔一般在550-750米之间,最高海拔2047米(么里镇垣址坪村南山),最低481米(南樊镇尧都村沟底)。其中,山区670.61平方公里,占67.5%;丘陵台塬178.83平方公里,占18%;平川144.06平方公里,占14.5%。县境内按浍河水系和涑水河水系分为塬上和塬下两大部分。塬上有卫庄、陈村、古绛、冷口、横水、郝庄6个乡镇,面积619.7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2.38%;塬下有南樊、大交、安峪、么里4个乡镇,面积373.71平方公里,占37.62%。
5、经济概况
第一产业
绛县
农业上,以建设“农业特色县”为目标,立足本地优势,着力培育以牛、鹿为主的畜牧业、以山楂为主的林果业、以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三大特色产业。现今这三大特色产业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了55%。全县3万多农民离开土地,进城进厂,从事二、三产业。维之王、金绛、金甲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已有了3家企业的1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生态建设不断推进,完成退耕还林16万亩,省、市先后三次在该县召开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现场会。
绛县是农业综合开发县、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山楂基地县、商品粮基地县,是华北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大樱桃种植县,是山西省的药物培植基地。绛县拥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山楂种植面积10万亩、大樱桃种植面积1.1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5万亩、各类苗木种植面积4.5万亩、梅花鹿8900余头。维之王、金绛、金甲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2012年,粮食总产量完成1.57亿公斤;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新增“一村一品”示范专业村16个,总数达到33个;新增经济林(作物)近4万亩,总面积突破22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8个;农林水事务支出1.84亿元,同比增长24.08%。2013年,粮食总产量完成1.665亿公斤,超出任务30.08%。第二产业
绛县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30项工业调产项目进展顺利,其中18个项目竣工投产,焦油化工、机械制造、冶炼冶金、精密铸造、食品加工、建筑材料6大主导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提升。工业增加值4.95亿元,比2002年增长5.5%。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新上9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总产值11.3亿元,比2002年增长44.9%。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完成10个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
境内有国家大型企业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和山西华信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信机电制造公司是国有独资的大型机械制造联合企业,下辖总装、冶金铸造、锻造、冲压、发电等8个生产厂,公司拥有各类设备一万余台。山西华信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7年12月经省*批准设立,规划面积14.98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现开发区建有各类企业48家,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5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4160万元,外贸出口1037万美元。开发区设立以来,累计使用外资达9亿多元。
引资上项取得显著成效。共引回各类资金2.33亿元,新上各类企业、项目45项,总投资8.5亿元,有效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县东循环路竣工通车,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农村饮水解困二期工程完成,完成了8个乡镇99个村的有线电视联网工程,第一农贸市场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县城13个小区886户供水管网改造,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第三产业
绛县
6、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
绛县
基础设施
2002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县东循环路改造、绛中搬迁、县宾馆建设、体育场改造、汽车客运中心建设、饮水解困、有线电视光缆改造、城乡电网改造、变电站建设30等余项基础设施工程,每年投资都在亿元以上。现绛县220KV输变电工程、第一农贸市场改造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沁(水)东(镇)线二里半一级路建设已经立项,另有一些重大项目正在运作当中。
7、民俗风情
绛县
8、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绛县
水利资源
绛县境内有涑水河系、浍水河系两大水系,河流总长度160余公里,年均径流量0.7立方米/秒,地下水总储量约12.65亿立方米。“引黄入绛”工程每年可为绛县供水6400万方,其中农业用水3500万方,城市及工业用水2900万方。辖区共有水利设施1704处(眼),其中万亩以上灌区5处,小型水库14座,小型机电灌站31处,小型水利工程344处,水井1132眼,农村饮水工程248处。有效灌溉面积20.5万亩,保浇面积13万亩,节水面积12.96万亩。渠道总长度1190公里,防渗732公里。管灌总长度585公里,水利设施利用率达85%。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为7278.7万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1361万立方米,地下水5917.7万立方米。
9、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绛县
地形地貌
绛县东南高峻,西北平缓,素有“七山二岭一分川”之称。辖区处于中条山东段西北坡倾斜部分,中条山横亘县境东南部。境内海拔在550—750米之间,最高海拔2047米(么里镇垣址坪村),最低481米(南樊镇尧都村)。山区面积670.61平方公里,占67.5%;丘陵、台塬面积178.83平方公里,占18%;平川面积144.06平方公里,占14.5%。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区面积据半,丘陵占到三分之一。绛山主峰紫金山海拔1115米。最低处为浍河谷地,海拔481米。主要河流有涑水河,浍河、洮河等。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高温,日照充足;秋季凉爽,雨量充沛;冬季寒冷,雨量稀小。年平均气温11.4度,最冷一月,均温为-4度;最热七月,均温25度,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190天。
水文
绛县
气候
绛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高温,日照充足;秋季凉爽,雨量充沛;冬季寒冷,雨量稀小。年平均气温11.4度,最冷一月,均温-4度;最热七月,均温25度,年均降雨量630毫米。霜冻期十月至次年三月,无霜期190天。
10、交通
绛县地处运城市东北端,位于运城、临汾、晋城三市交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已融入太原、西安、郑州三大省会城市“3小时经济圈”。周边300公里内有运城、西安、长治、洛阳、郑州五个机场,距最近的运城机场仅有40分钟车程;铁路运输方面,西有同蒲铁路,北有全国主要的运煤干线之一的侯月铁路,两条铁路在绛县均有支线和货运车站,即将通车的大同至西安高铁距绛县最近的车站仅仅30公里,通车后,可1小时通达西安、太原;高速公路方面,山西省有“三纵十一横”高速公路网络,最南端的“十一横”高速--闻垣高速贯穿绛县南部,东出中原连接二(连浩特)广(州)高速,西抵西安接(北)京昆(明)高速;绛县北端有山西省高速公路“第十横”--晋(城)侯(马)高速;西部有山西省主干道路--大(同)运(城)高速。横贯绛县南北并连接晋侯高速与闻垣高速的一级公路已建成21公里,剩余20公里路段2013年建成。同时,距绛县30公里的侯马有山西第一个保税区,有海关可直接办理进出口业务。
11、旅游景点
绛县有山区美丽的自然风光,有天下第一县的文化品牌,五帝之首的尧王故里在绛县,西周倗国封地在绛县,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建都在绛县,汉代大将周勃封地在绛县。《左传》记载,晋平公称“绛”为“绛县”,这是“县”作为区域设置的最早称呼,绛县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县”。绛县有源远流长的尧文化、晋文化,还有众多的寺庙道观、名士府邸、明清民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发展的潜力非常大。从中华文明历史上讲,绛县曾经是京畿之地;从生存环境上讲,绛县环境良好,是长寿延年之地,一直到现在绛县也是山西省人均寿命最高县之一。
目前,绛县有*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2004年绛县横北村西周墓群的发掘以揭开古倗国地理谜团获得两项*大奖,继临潼兵马俑之后第二个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此外还有周家庄、韩庄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多处明清古民居,特别是柴家坡古民居群被评为2010年山西省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绛县的自然资源丰富,开辟了不少奇特的自然奇观:“绛山晓月”光艳夺目;“沸水濂波”波澜壮阔;“龙涧早春”独占鳌头;“华峰晚照”风景如画;“凤岗叠翠”以秀雅别致著称;“石洞飞云”由气吞山河取胜;“浍滩落雁”遇人而不惊;“柏林积雪”过暑而不化。这些自然奇观对于旅游开发来讲,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23.37万人,旅游总收入2.54亿元。
太阴寺
绛县
原建筑气势磅礴,碑刻林立。北殿民国五年被烧毁,现北殿是从附近整体搬迁来的一座家庙。现存南大殿,建筑风貌为金代遗构。太阴寺坐南向北,因原上寺建于太阴山(也称东华山)上,因而得名“太阴寺”。寺内存有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据元代碑文记载,这是金大定二十年云公、法澍(佛龛西侧有其塑像)等重修太阴寺、雕印《赵城金藏》时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时雕刻的还有三士佛像。同时绘制了南北大殿内的巨幅壁画。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赵城金藏》,是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有史以来第一大发心藏经。大藏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前后长达六十五年,历经金、元两个朝代。太阴寺是《赵城金藏》的重要雕印地。可惜的是殿内极为珍贵的金代壁画与三士佛像的头部,在民国十二年被地方乡绅勾结古董商卖给了荷兰帝国。
太阴寺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景云宫
景云宫位于绛县横水镇灌底堡村景云初中院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23平方米。据《闻喜县志》记载,创建于唐贞观八年(634),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修,清乾隆十年(1745)再次进行修葺。1984年由山西省古建研究所进行抢救性维修,2009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进行重点修缮。原建筑规模宏大,有一门六殿,布局紧密,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献殿、三清殿、玉皇殿等。民国二十二年(1933)宫内建筑毁于火,现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殿内现存唐贞观八年元始天尊像碑一通。
董封戏台
董封戏台,又称泰山庙戏台。位于绛县安峪镇董封村中部,坐南向北,东西长32米,南北宽38米,占地面积1216平方米。属原黄飞虎庙(又叫泰山庙)中的一单体建筑,元代建筑风格,据原梁题记载,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清嘉庆年间(1796-1820)修葺。2001年山西省古建所曾落架大修。2010年山西省文物局拨专款再次维修。砖构台基,高0.9米,台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柱粗矮,上施圆木大额枋,平梁为月梁式,前后檐下柱头斗栱五踩双昂。里转斗栱出45°斜栱,后檐大斗为梅花形,用翼形令栱。戏台前两侧保留有清代阎君殿排房建筑,西保留有原庙门楼,清代建筑,面宽一间,进深两椽,单檐悬山顶,八字墙,柱头翼形栱。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庄遗址
周家庄遗址位于绛县周家庄村北的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南临涑水河,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遗址总面积达500余万平方米,包含仰韶中晚期、庙底沟二期、二里头期和二里岗期多个时期的遗存,而以龙山期聚落面积最大。发现的遗存、遗迹有灰坑、墓葬和壕沟等。遗物主要是陶器。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是夹沙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从已确认的遗迹来看,东壕沟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壕沟之间宽1000米至1400米,环壕内的龙山时期聚落总面积约有200余万平方米,是本地区最大的中心聚落。
1965年被山西省*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北倗国墓地
横北倗国墓地位于绛县县城以西约11公里的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墓地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75米,面积约35000平方米。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共发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早期偏晚一直到西周晚期墓葬1299座。在发掘区域内共发现西周时期的车马坑或马坑35座。
出土文物有带有“倗伯”铭文的青铜器和先秦史籍《周礼》中记载的“荒帷”。以及大量的鼎、簋、甗、盘、盉、鬲、盆、觚、爵、觯、尊、壶、卣、方彝、钟等青铜礼乐器,鬲、罐、豆、盆、簋、尊、壶、瓮、瓿、杯等陶器,豆、壶、瓿等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蚌贝器、串饰、骨器、铜车马器、铜饰件、铜兵器(戈、矛、镞)等。
2004年被运城市人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县文庙
绛县文庙位于绛县县城,据清乾隆版绛县文庙《绛县志》和有关碑文记载,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原庙自南向北连续五进,分别建有棂星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过厅、戏台、献殿、大成殿、明伦堂、麟经楼、敬一亭、崇圣祠、射圃亭、文昌阁等。几经劫难,现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
庙宇现南北长95米,东西宽44米,占地面积4180平方米。大成殿属厅堂型构架。虽经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元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明伦堂,为清代遗构。
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观
陈村镇东荆下村。始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占地面积大约1739.5平方米,建筑面积347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原有戏台、献殿、玉皇殿、混元宝殿,有配殿、廊房。现仅存献殿、混元宝殿、配殿、东廊房。献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卷棚顶,两面山墙为水磨砖墙。混元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椽施四根粗木柱。木柱上承粗圆形通面额枋,通额上施七朵五铺作双下昂斗栱。斗、栱、昂墩实、硕大、粗犷,具有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特色。西配殿为清代建筑,已倒塌,东配殿为明代建筑,东廊房为清代建筑。长春观曾被改建成村办学校。2009年,省文物局拨专款进行了全面维修。
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樊石牌坊及碑亭
南樊石牌坊位于南樊镇西堡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的贾宗洛奉圣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继妻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
牌坊为石质仿木构结构,南北向,双面六柱五门三重檐,高12米,阔8.50米。正门两端各开二合八字门,两面的石条台基各长4.63米,宽2.23米,高1米。牌坊上雕“圣旨”和“旌表”石匾,从基座到顶部均浮雕走兽、花卉、人物。牌坊夹杆石为圆雕石狮,其额枋,斗拱,阑额等部位,有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的石雕装饰,基本反映并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石雕工艺。
右侧附设石碑楼一座,内有石碑15通,碑文均刻于各种石雕艺术造型内,书体有真、草、隶、篆,并配有线刻图案、花卉,雕工、书法俱佳,保存完整。
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乔寺碑楼
乔寺碑楼位于绛县横水镇乔寺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乔寺碑楼坐西朝东,单体建筑,平面长方形,碑楼石砌台基长17米,宽2.60米,高1.50米,楼身约高15米。楼身六间,单檐歇山顶。正面五碑室七通碑,序由乙未科探花乔晋芳撰,每室之间有通柱石雕对联,上嵌石匾额,楼体上部四面均为仿木斗栱砖雕,三踩单翘,龙形耍头,有椽飞,并雕有人物、花卉。保存完整。
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柳泰山庙
南柳泰山庙位于绛县南樊镇南柳村西南约1000米处,坐北朝南,分布面积为7342.8平方米。具体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多次修缮,原中轴线分布有戏台、献殿、正殿,东有钟楼、鼓楼、廊房、阎王殿、道士房(耳房)、后土殿(配殿)、牛王龙王马王殿(配殿)、西有廊房、娘娘殿,虎头门(耳房)、圣母殿(配殿)、火神殿(配殿)。现仅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龙马王庙、阎王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
正殿脊刹1996年曾失盗,现被追回。由于年久失修,火神殿、道士房等建筑部分房顶坍塌,但总体来讲,南柳泰山庙仍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元、明、清古建筑群。
1985年被绛县人民*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