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丁积

科普小知识2021-08-23 16:44:58
...

丁积,字彦诚,明中叶江西宁都人。明成化十四年(1477)戊戌科进士。他与后来成为宰相的梁储同科。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即丁积中试后第二年),授新会(今广东新会)知县,在职仅6年。

人物名称:丁积

出生地:江西宁都

生卒:1446-1486

朝代:明朝

职务:知县

1、人物简介

丁积于明成化年间任新会知县。来到新会后,师于白沙先生。在白沙的指点下,丁积治县有方,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知县。他为人正直不阿,仕不为己,切于济民。丁积在新会当了六年知县,政绩卓著。白沙给丁积写了二十多首诗,或称赞,或勉励,或奉和,对他倍加激赏。

2、小传

丁积,字彦诚,宁都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新会知县,至即师事邑人陈献章。为政以风化为本,而主于爱民。中贵梁芳,邑人也,其弟长横于乡,责民逋过倍,复诉于积。积追券焚之,且收捕系狱,由是权豪屏迹。申洪武礼制,参以《朱子家礼》,择耆老诲导百姓。良家子堕业,聚庑下,使日诵小学书,亲为解说,风俗大变。民出钱输官供役,名均平钱。其后吏贪,复令甲首出钱供用,曰当月钱,贫者至鬻子女。积一切杜绝。俗信巫鬼,为痛毁淫祠。既而岁大旱,筑坛圭峰顶。昕夕伏坛下者八日,雨大澍。而积遂得疾以卒,士民聚哭于途。有一妪夜哭极哀,或问之,曰:“来岁当甲首,丁公死,吾无以聊生矣。”

3、政绩

勤政爱民

丁积为政以教化为本,强调通过教化去转变社会风气,一切以勤政爱民为原则,因而深得吏民敬重,成为一代以教化出名的县官。

其时新会为“广藩巨邑,素号难治”。当丁积听说有大儒陈白沙,非常高兴,认为这次到新会任职,可以得到称意的老师了,所以,明知新会不好治,也欣然赴任。丁积来到新会后,下车伊始,即赴白沙村,师于白沙先生。来时不坐轿,不鸣锣开道,便衣简从,诚恳谦逊,向陈白沙请教治理新会之道。初交如故。此后,丁积一直和陈白沙过往甚密。游圭峰,饮重阳,唱菊花,相聚白沙社,在一起时,极为快乐。陈白沙作诗记录:“暂随明府醉,断送菊花残。极浦明秋日,临流弄晚竿”。遇上佳节喜庆,陈白沙去函约丁积相聚,“如何丁明府,不肯共重阳”(陈白沙:《九日寄丁明府》)?“社会赋诗不就,公当酬我杯盘。小酌倘寻旧雨,东篱还对长官”(陈白沙:《邀丁县主赏菊》)。

新会地广人众,是广东著名的难治大县。当时,宫中有一受宠太监梁芳,系新会人,他的弟弟梁长依恃梁芳的权势横行乡里,不但高利盘剥,而且强索过倍,百姓忍无可忍,要求到县衙评理。丁积对此早有了解,便支持百姓状告梁长,并没收他非法所立的债券,予以当众烧毁。从此,其他恶霸、奸猾之徒也只好忍气吞声,稍加收敛。

丁积又了解到,百姓为赋外增加的“输官供役”、“月供钱”所苦,据累计,即使单丁小户每年也得缴付五六千钱。因为负担过重,有的被逼得卖儿卖女。丁积当即宣布废除“月供钱”,而将雇役的实际所需按丁平均摊派,按章缴钱代役或自去服役后即可在家安心耕种,不必再行缴纳“月供钱”。陈白沙得知此项善政,曾作赋《乐岁》称颂,其中有两句云:“元夕将来拍鼓哗,茅檐灯火醉家家。长官愿似丁明府,甲首终年不到衙”。句中“甲首”指的是:明代规定,百户设一里长,十户设一甲首,负责支应、催办赋役,有类于后世的保、甲长。“甲首终年不到衙”,是指户主不用到县衙交纳超出规定的田赋钱粮,也不用到县里服劳役,民自喜悦。减免百姓苛捐者,丁明府也。丁明府即丁积。

重教化

在陈白沙的指点下,丁积治县有方。丁积十分重视教化,发展教育。他将洪武后的有关礼仪典章制度收集起来,与古代的《周礼》等汇编成册,印成书本;每乡选择德高望重的“三老”主持,每月初,将百姓聚集起来,加以讲解,对品行优良才还加以表彰。而对游手好闲的良家子弟,则召集至县衙的庑下,亲自为他们讲课,并责成他们每日背诵《小学》:“使日诵小学书,亲为讲解,冀变化其气习”。每年的春秋两祭,他必定亲自主持,牺牲祭品务求精洁,祭祀场面亦要求庄严肃穆。对那些强抢硬占的豪绅,他则用法纪对付。丁积为庶民雪冤案而得罪上司,上司发怒,欲坐其于监。庶民担心,想方设法为他解释。他亲书示于民曰:“君子但求无愧于心而已……”。言下之意,自己是清白的,怕什么。所以陈白沙赞扬他:“坐来白日心能静,看到浮云世亦轻”(陈白沙:《游心楼,为丁县令作》)。

其时新会有信巫信鬼的陋俗,他到任乒,毁淫祠、禁妖巫,而对节烈义士则极力表彰宣传。吴村有烈妇庄氏,象山则有烈女萧氏,但他们的墓地却无人照顾。丁积于是将废庙的田产60余亩划归烈妇名下,作为祭奠费用的来源,命当地人照管维持。

推行礼治

丁积在新会推行礼治,得到两广总督朱瑛的赞赏。朱瑛看过陈白沙送上的《礼式》全文后,说:“此治一邑之方,亦合乎治两广之策也”。

陈白沙有《游心楼,为丁县令作》诗云:“城外青山楼外城,城头山势与楼平。坐来白日心能静,看到浮云世亦轻。高阁只宜封断简,半年方许读《西铭》。乾坤一点龙门意,分付当年尹彦诚”。这游心楼建于明成化十八年三月,为丁积所建。丁积来新会任职三年,广有政绩,为民所爱。他在县衙之北建座小楼,作为游憩之所。他的老师陈白沙就命之为游心楼。何以命为来,令人心旷神怡。坐在楼内,似是与缥缈而来的白云相厮守。故丁积的友人、陈白沙的学生张羽感游心楼?因此楼的北面是巍巍的圭峰山,旭日照于窗前,岚飞翠滴,烟云景象,飞进窗受是“我欲游心游太虚”。陈白沙这首诗意在寄语他的学生,权势钱财如过眼烟云,只有为民办事才能心安理得。丁积按老师所嘱,教民淳化,以礼立身。每年都择年高有德者一人为都老,四乡推择年德愈盛者为乡点。依靠这批德高望重者,行礼仪之道。陈白沙在《戏赠都老》诗中云:“被命为都老,倾心向县侯……莫倚无言化,须君九借筹”。丁积提倡俭朴,反对奢华。规定婚礼以田产之厚薄为一二等,不准“超前”消费,浪费钱财。知县大人公余在小筑上游心,消散疲劳。也在楼上游乡亲父老的心,书礼习民。这是有识之举——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注重思想教育,先修身,后立民。丁积仕不为已,勤政爱民,移风易俗,政绩显著。知新会三年大治。形势大好了,丁积便在县治的北面建了座楼宇,作为憩息、会友的场所。这座楼宇始建于成化十七年(1481)三月,到五月即告落成。陈白沙为它取名“游心楼”,并且写了前面这首诗。新会这个泱泱大县,民风趋正,治安良好,呈现出一派升平的景象。陈白沙认为:历观新会邑县,自洪武迄今一百多年,好象丁积这样的知县还未见过。

陈白沙有《立春日呈丁县尹》诗云:“浮生五十五回逢,青帝来朝驾自东。草色向江先自绿,桃花临路为谁红?高堂满献曾孙酒,小邑初移令尹风。身着斑衣啼又笑,老莱真个是儿童”。这首诗作于成化十八年(1482),是丁积知新会的第三年。那时,丁积的德风,已为县民所称赞,他的治邑之策也初见成效。陈白沙看到这情景,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他着意选择了立春这个节令,给丁积呈上《立春日呈丁县尹》诗。陈白沙为什么不在立夏、立秋、立冬或者新年、元旦呈诗,却选择立春日呢?因为立春是春天之始,丁积之治,虽有政绩,也仅象立春时节,处于开始阶段。贴切、形象,很有分寸。既然是立春日呈诗,诗的意境,自然要扣紧春之始的情景,来比喻丁积的初具政绩,所以他说道:“世事无定,人生短促,而我却欣逢到55岁。今天春之神又从东方驾临大地,长在江边的草儿首先自行绿了,路旁的桃花也红艳艳了。我家里也显得很快乐,曾孙们一味向老母亲敬酒,我也穿着彩衣跳跳蹦蹦又啼又笑来取悦老母。为什么今年的花草格外秀茂、老百姓格外欢喜呢?因为丁知县的风徽初步移到敝邑,见到这情景,连我这个老莱子的老人也真的要返老还童啊”!到了元宵,陈白沙激情未了,又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曲升平人尽乐,老夫林下更何求”句,可见,陈白沙先生是位“栖居江门,心怀天下”的学者。他襟怀坦荡,于世无求,只渴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看到好的,他就纵情讴歌。《立春日呈丁知县尹》,就是出自这样的感情。

成化二十二年(1486),新会大旱,节令已过春末,各种作物的种子还无法入土。那是怎样的情景,陈白沙在《苦热》一诗中写道:“寻常衣汗湿青荷,争奈连朝溽暑何。四象阴阳分老少,一年天地几中和。水枯瓦沼蛙将徙,日炙山枝鸟不歌。一事伤廉非得已,竹林冰簟受风多”。热得没有办法了,也不管有伤风雅,只好拿张凉席在竹林下睡觉了,那里凉快些。为解决旱的问题,古人想到的办法是祈雨。身为知县的丁积,就拜托德高望重的陈白沙,为他代作了《祷雨祭五方土神文》、《祷雨告各神文》。文中云:“六月不雨,田亩将槁……神有宥过,某敢辞死。愿沛甘泽,以绥赤子”。祈雨坛就设在圭峰上。陈白沙作《祷雨,呈县主丁彦诚》诗云:“峰顶为坛五土升,皇穹端合享精诚。雨声先到玉台寺,云气初蒸绿护屏……”。

操劳成疾

丁积在圭峰祈雨,诚心感人。陈白沙在《丁知县行状》中有较为详尽的叙述:时当酷暑,山气郁蒸。县令晨夕斋沐,伏坛祈拜。过了七天,不见雨点。日夜辛苦的县令,身体虚弱,左右人员劝他“躯命所关,可以少止”。他答得很诚恳:“民得雨,吾病何患憾”!到了第八天,暑气如炽,县令跪在干裂的土地上,汗湿衣衫。忽然大风刮起,卷起香炉之火,烧着他的衣服,仍是不动。突然雨迸发而降,左右张伞,欲为他遮雨。丁积命撤去,不管衣裳湿透。大雨下到第二天才止。丁积祷雨十一天,雨足才回衙。丁积从此病倒。病日重,他仍日夜操劳民事公务,直至病卒。

陈白沙协助丁积祈雨,是他同情百姓、厌恶旱中重剥的官吏。在《记旱用前韵》一诗中云:“箫管声停剌吏衙,丰秾无复去年夸。禾焦百亩还输税,菊到重阳可泛茶。邻垠兵戈悲此役,隔村烟火问谁家。诸公果解忧民极,肯算腰金不镂花”。

可惜这位得民呵护的丁县令,寿命不永,成化二十二年(1486)五月廿六日,丁积卒于任内。死时年仅四十一岁。得知丁积的死讯之日,“耕者吊于野,行者吊于途”。丁积死后十二年,邑人立庙于白沙村,祀之。为此,陈白沙作了一首题为《立春日呈丁县尹》的七律,悼念丁积,诗云:“浮生五十五回逢,青帝来朝驾自东。草色向江先自绿,桃花临路为谁红?高堂满献曾孙酒,小邑初移令尹风。身着斑衣啼又笑,老莱真是个儿童”。

丁积死后,新会吏民相与吊哭,以致道路堵塞。后,百姓自发立祠祀他。陈白沙亲撰挽辞于祠:“有庙旌遗爱,无钱返故乡”;又曰:“当日疲癃均乳哺,于念畎庙尽羹墙”。归德里有一老太婆深夜痛哭,哭声甚哀,有人问她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她说:“明年言该我家充当‘甲首’,如今丁县令这样的父母官死了,无人为民作主,我们偷生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呢”?

劳累而死的丁积,陈白沙极为伤心。白天见其人,夜里见其魂。“与君生死别,三四岁星周。梦语分明记,相悲各点头”(《梦丁彦诚》)。春秋礼祭亡人,对陈白沙也是个安慰。他在《丁长官秋祭,示里人》诗中云:“一祠已表桐乡爱,列传还须国史成”。对死者的祭悼,是对生者的寄望,“后来继令者,亦有感于斯乎”!

丁积在官时,两幼子均夭折,葬新会黄云山,百姓自动为他们置祭祀田,以便使墓不致废弃。当地人黄孚有诗赞云:“黄云山下匝黄云,云里鹧鸪啼小坟。莫道哥哥归不得,令公俎豆有余熏”。

陈白沙有一首七律诗《丁长官祠秋祭示里人》诗云:“苍凉月色皎秋晴,海阔天高思已冥。当日疲癃均乳哺,于今畎亩尽墙羹。一祠已表桐乡爱,列传还须国史成。霜耀星华朱鸟上,水涵山骨铁桥清”。陈白沙桃李满门,但以一县之长拜他为师的,仅丁积一人而已。丁积为人谦逊有加,礼崇信笃,尊贤乐善,陈白沙对这位弟子十分敬重,他不但把丁积看成是得意门生,而且引为知已,彼此成了忘年之交,并且一力支持丁积治邑。丁积刚到新会时制订的、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礼式》,就是与陈白沙斟酌、研究制定出来的。如成化十八年(1482)春,天大旱,丁积登上圭峰绝顶筑坛求雨,陈白沙便替他作了两篇祷雨文,下雨后,又替他作了《谢雨文》。生活上,彼此也无拘无束,时而联袂畅游圭峰,时而并肩访古厓门,或对酒赋诗,或共赏菊梅。有一年重阳节,他约丁积来一起登高,丁积因公事缠身,未能赴约,他忐忑不安,写诗寄给丁积,问他“如何丁明府,不肯共重阳”?过了五天,丁积携酒来白沙里补会,他又喜不自胜,认为“江门赋补会,胜话无穷年”,并一连写了三首五言律诗。

4、人物评价

丁积在新会当了六年知县,政绩卓著,陈白沙对他备加激赏,认为楞观新会县令,自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迄今一百多年,还没有一个像丁积这样的知县。丁积不幸卒于任内,陈白沙十分悲痛。他亲自著文奠祭,还代容珪为丁积写了行状。“梦语分明记,相悲各点头”。丁积死了三四年,他还常常梦见和丁积相叙。十二年后,新会人为丁积立祠,他又为丁知县庙作记。在《丁知县庙记》里,他对丁积的为人、为政,不但备加推崇,追思之情也流于字里行间。

陈白沙给丁积写了二十多首诗,这首《丁长官祠秋祭示里人》是最后一首。全诗对丁积寄予无限的哀思和景仰。诗里“墙羹”和“桐乡”是两个典故,前者是尧舜的故事。舜居畎亩(田间)之中,而游于尧之门。尧死后,舜仰慕3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后者是汉代安徽桐乡啬夫(乡官)朱邑的故事。他为官廉平不苛,乡民对他十分敬仰。朱死后,葬于桐乡西廓外,后乡民共为起冢立祠,岁时祭祀不绝。他把丁积比作唐尧、朱邑,把他和新会老百姓比作虞舜和桐乡的乡民。他赞颂丁积的人品、风华,像霜耀星华一样光彩夺目,直照耀到南方之神朱鸟上去。山骨是岩石,铁桥在罗浮山,传说此地为为源泉福地;周礼秋官司氏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仰慕、祝颂之情,尽在“水涵山骨铁桥清”一句之中。

上一篇:三品一枝花

下一篇:李秉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