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水稻不是吹出来的 大田生产是归宿
水稻是种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袁隆平回应说,田间生产是中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目标和归宿
“一位名叫苏曼特·库尔马的印度农民每公顷种植了22.4吨大米(每亩1493.33公斤),打破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下的每公顷19.4吨(每亩1293.33公斤)超级杂交水稻的世界纪录。”近日,印度农民种植谷物的神话在世界超级杂交水稻“研发基地”长沙广为流传。包括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水稻科学家都在密切关注这一消息的后续报道。截至昨日(2月21日),仍没有相关的验收数据来证实这一高收益神话。
疑问1
关于技术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没那么神奇
媒体援引英国《卫报》2月16日的报道称,在印度农业专家证实消息属实后,这位农民突然成了“民族英雄”。该报告甚至告诉读者,该记录是“不依靠化肥或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并采用了水稻集约栽培技术。
报告中提到的水稻精耕细作技术,即早期播种嫩苗,只有普通播种量的一半以上,种子在3周内一颗一颗地播种。每株植物相隔25厘米,保持土壤相对干燥,并经常除草,以保持水稻幼苗根部良好的透气性。
据记者了解,水稻精耕细作技术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曼·厄普夫教授开发的。他从非洲开始,后来来到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推广,但没有得到回应。后来,这位教授找到了袁隆平院士,因为袁隆平非常重视世界各地任何新兴的水稻育种、栽培等技术。与“杂交水稻之父”的会面大大增强了参观者的社会影响力。这项技术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得到应用,然后进入印度。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水稻精耕细作技术并不像推广者所说的那么神奇,其产量测算数据大多是理论产量。袁隆平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在中国的超低产区只能增产10%到15%,在高产区就更少了。
疑问2
关于刀片
在照片中,稻叶是黄色和白色的。
“如果说发行照片中只有一半王冠的大米是神话中的主角,我对此表示怀疑。”昨日,袁隆平超级研究团队的育种专家邓·云起博士告诉记者,这是他在看到国内网站转载的报道并仔细查看相关匹配地图后的第一反应。
根据相关报道的附图,图中所示的水稻叶片黄枯,与袁隆平课题组设定的100亩、900公斤/亩的超级杂交稻收获期叶片的形状和颜色相差甚远。后者剑形的叶子在成熟期仍然显示出生命力。
袁隆平把中国第一个亩产9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称为“稻田姚明”。邓告诉记者,这是在袁隆平院士创立的育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高产杂交水稻新株型。其外观特征为“高冠层、低穗层、大穗”。稻穗的结实率、大小和重量主要取决于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输送能量。因此,在水稻生长期间,尤其是从抽穗期到成熟收获期,叶片是否强壮和年轻,是鉴别水稻品种是否高产的一面镜子。
疑问3
关于植物高度
“破纪录”的水稻品种并不高
“水稻的生物产量与株高有很大关系。从照片上看,这一破纪录的水稻品种并不高,而且其叶片过早老化,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生物产量。”去年在印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杂交水稻大会上,袁隆平预测,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变异趋势越来越高,达到1.6米、1.8米甚至2米。
他告诉记者,高产的目的是能够大规模复制。即使培育出平均产量为每亩1500公斤甚至2000公斤的品种,如果农民不在田里种植相应的产量,结果也不会被认为是成功的。水稻是种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田间生产是中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目标和归宿。超级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和推广的成功将通过允许绝大多数农民,而不仅仅是一个农民种植高产水稻来衡量。
专家眼中的印度大米
邓华凤:
印度水稻种植的总体水平远低于中国。
去年9月,记者随袁隆平院士赴海得拉巴参加第六届国际杂交水稻大会,参观了拜耳在海得拉巴的杂交水稻示范基地。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邓华凤随他去了印度,他的印象是印度水稻种植的整体水平远远低于中国。如果不使用化肥和杂交,你只能种植一季常规水稻,在中国一般每亩产量为500公斤,而超级杂交水稻通常每亩产量超过600公斤。
彭:
实现大规模高产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彭组织了几个超级杂交水稻的重点研究和验收,他告诉记者,如果种植面积小,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好,产量可能会很高。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例子。实现大规模高产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
谢:
中国在育种和其他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谢·方明博士在第一次听到印度水稻高产的神话时非常谨慎。他说,虽然他听说过这一事件,但他没有收到相关信息,很难确认真实程度。他告诉记者,在杂交水稻领域,中国一直保持着育种领域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的开创性设计、新概念的引进和创新以及对杂交水稻发展方向的把握方面,一直处于该领域“金字塔”的顶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超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