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科普小知识2021-11-30 16:32:04
...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原名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7年4月8日,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驻宁洱镇。截止到2014年,宁洱县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乡,85个村,4个城镇社区。2010年宁洱县人口为18.57万人,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56%。

中文名称: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省普洱市

下辖地区:宁洱镇、磨黑镇

电话区号:0879

邮政区码:665000

面积:3670平方公里

人口:18.57万人(2010年)

车牌代码:云J

1、历史沿革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宁洱,取“安宁的普洱”之意。曾改为普洱县,因普洱山而得名。商、周时,属产里地。秦朝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东汉、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隋属濮部。唐南诏国为步日赕(今宁洱县城),属银生节度。宋大理国为威楚府步日部。元置普日思摩甸长官司,属元江路。明洪武十六年(1383),普日思麽甸长官司省入车里军民府,改称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

清初属元江府,康熙三年(1663)设元江府分防通判驻普洱,雍正七年(1729)7月,设普洱府;雍正八年(1730)7月,普洱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雍正十三年(1735)10月,以攸乐通判改置宁洱县,辖圆通、信成、善长、嘉会、义正五里和、普藤、勐旺、整董、勐乌、乌得五勐地及竜得、等角,为普洱府驻地。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普洱府属迤南道(治普洱府)。

民国2年(1913)4月,裁府留县,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迤南道更名为滇南道,普洱县为滇南道驻地;民国3年(1914)6月,滇南道改为普洱道,道署由宁洱县迁驻思茅县;因与道同名,普洱县复名为宁洱县。民国15年(1926),普洱道署迁回宁洱县。民国18年(1929)11月,废普洱道,设立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公署,公署驻宁洱县;民国21年(1932)4月,宁洱县属第12政务视察区;民国23年(1934)4月,宁洱县属第15政务视察区;民国24年(1935)8月,宁洱县属第6政务视察区;民国27年(1938)9月,宁洱县属第8政务视察区;民国28年(1939)第二殖办督办公署裁撤;民国30年(1941)6月15日,宁洱县属云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专署驻地;民国31年(1942)7月,宁洱县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专署驻地;民国35年(1946)10月,宁洱县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3月11日,宁洱解放;5月10日,宁洱县临时人民*成立。8月1日,改称宁洱县人民*,为宁洱专区驻地。9月,全县成立10个区、104个村、6个街人民*。1950年11月,宁洱县人民*驻地由宁洱迁往磨黑。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将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县人民*驻宁洱镇,普洱专区驻普洱县。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驻地由普洱县迁至思茅县(1955年5月迁驻思茅)。

1955年6月,普洱县人民*驻地从磨黑迁回宁洱。1958年3月,普洱县通关区(面积361平方千米)划归墨江县。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思茅县,将原思茅县的行政区域并归普洱县(1958年11月撤并)。1970年,思茅专区改为思茅地区,普洱县属思茅地区。1981年5月9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思茅县。以合并于普洱县的原思茅县的思茅镇和云仙、震东、南屏、竹林、翠云、大寨6个公社,为思茅县的行政区域,县级机关驻思茅镇(1982年1月分设)。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撤销普洱县,设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原普洱县的行政区域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2月15日正式成立。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普洱县属地级思茅市。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2月16日,云政复(2007)29号:《关于思茅及相关县区更名的通知》公布以上变更。4月8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正式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2、行政区划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3个乡,85个村民委员会,4个城镇社区:宁洱镇、磨黑镇、同心镇、德化镇、勐先镇、梅子镇、普义乡、黎明乡、德安乡。(2014年)

3、人口和民族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一、总人口

全县总人口(常住人口)为185719人。

二、人口增减情况

全县9个乡(镇)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8810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2387人,下降了1.26%。平均每年减少265人,年平均降低0.13%。

三、家庭户人口

全县9个乡(镇)共有家庭户51160户,家庭户人口为17982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1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1人相持平。

四、性别构成

全县9个乡(镇)的人口中,男性为96929人,占总人口的52.19%;女性为88790人,占总人口的47.81%。总人口性别比109.17(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2.63下降了3.46。

五、年龄构成

全县9个乡(镇)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9785人,占16.03%;15-64岁人口为139531人,占75.13%;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403人,占8.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9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66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县9个乡(镇)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8101人,占总人口的47.4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97618人,占总人口的52.56%。其中,哈尼族人口为45998人,占总人口的  24.77%;彝族人口为35726人,占总人口的19.24%;拉祜族人口为1911人,占总人口的1.03%;佤族人口为361人,占总人口的0.02%;傣族人口为6442人,占总人口的3.47%;布朗族人口为223人,占总人口的0.0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了3358人,下降了3.67%,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增加了971人,增加了1%,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1个百分点。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9个乡(镇)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39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1693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347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7935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699人上升了452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8247人上升了911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0081人上升了3417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7568人下降了42730人。

全县9个乡(镇)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182人,同2000年第五次为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724人,文盲率由14.38%下降为2.25%,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区位优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地跨北回归线,南临东南亚周边国家,昆曼国际大通道和弥宁公路、景宁公路在宁洱交汇,距泰国曼谷1424公里,距省会昆明373公里,距普洱市*驻地46公里,是滇南及至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陆路交通要道。

5、资源优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辖区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热区土地面积240万亩,县城年平均气温18.1℃,降水量1398.4毫米,日照1921.2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发展林业、茶叶、烤烟、咖啡、蚕桑等产业的较适宜地;全县现有林地面积425.5万亩,森林覆盖率74.04%,活立木畜积量2076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53.7万千瓦;有铜、铁、铅、锌、岩盐、煤等矿藏资源。

6、经济概况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57050万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9783万元,同比增长7.3%,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9969万元,同比增长19.4%,拉动GDP增长7.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7298万元,同比增长7.2%,拉动GDP增长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6.6:37.1:36.3调整为25.1:39.2:35.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18832元,比上年增加1971元,同比增长11.7%。

非公经济快速增长。全县经注册的个体私营经营户数7222户、从业人员19835人,比上年增加955人,同比增长5.1%。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37495万元,同比增长18.3%,占全县GDP比重38.5%,拉动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4%。

劳动就业人数稳定增加。年末全社会劳动者就业人数121734人,比上年增加2090人,同比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劳动者人数74010人,比上年减少2369人;第二产业劳动者人数15859人,比上年增加1523人;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31865人,比上年增加2936人。全县乡村从业人员90201人,比上年增加695人,同比增长0.8%;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9835人,比上年增加955人,同比增长5.1%;全县单位从业人员11698人,比上年增加440人,同比增长3.9%。

二、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611万元,同比增长7.5%;其中:农业产值72754万元,增长6.8%;林业产值21606万元,增长5.2%;牧业产值47155万元,增长11.1%;渔业产值9720万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376万元,增长4.4%。

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9615亩,比上年增加229亩;同比增长0.05%;实现粮食总产量8.9万吨,同比增长7.4%。

加强“森林宁洱”建设,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加大。逐步壮大林下经济,森林覆盖率达77.05%。积极培育澳洲坚果、辣木、石斛、重楼等新兴产业。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500亩,零星植树36.62万株,木材采伐量16.95万立方米,义务植树46.62万株。

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得到加强。2013年修建“五小水利”工程1100件(其中“爱心水窖”500件),完成病险水库出险加固2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万亩,改善2.17万亩。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0件,解决农村0.8万人农村人口和4所农村学校1512名师生的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1.3%。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0230千瓦,同比增长4.3%,各型拖拉机总数达4698台,同比增长6.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102台,小型拖拉机2596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82台。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4553吨,同比增长8.0%;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53吨,同比增长6.3%;农药施用量166吨,同比增长12.9%;农村用电量69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9.4%。

三、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7873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9.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7637万元,同比增长21.1%。其中:轻工业增长16.5%,重工业增长64.8%。工业产品产量呈现“九增一减”态势。

四、能源

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单位GDP能耗下降2.2%。全县能源消费总量为391993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为1.0979吨标准煤,实现节能量0.0251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能耗为1.2159吨标准煤/万元(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2.2%,实现年度目标下降2.2%总目标任务。

五、固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5102万元,同比增长31.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80446万元,同比增长31.9倍;第二产业投资83581万元,同比增长6.0%;第三产业投资161075万元,同比下降3.1%。施工项目119个,同比增长75%;本年新开工项目110个,同比增长71.9%。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0691万元,比上年增长21.6%

六、四大支柱产业

四大支柱产业“茶叶、林业、建材业、电力”创总产值239447万元,同比增长35.6%。其中:茶产业创总产值77984万元,同比增长34.3%;林产业创总产值73506万元,同比增长17.3%;建材业创总产值33473万元,同比下降10.0%;电力产业创总产值54484万元,同比增长174.8%。

七、商业贸易和物价

城乡社会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63万元,同比增长13.7%。从销售地域看,乡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361万元,同比增长14.2%;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1503万元,同比增长13.6%。从经济成份看,非公有经济增长快于公有经济增长。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5650万元,同比增长14.9%;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214万元,同比增长6.3%。

市场物价趋稳。全县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总指数为102.6%,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八、交通运输、旅游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全县拥有营运汽车2948辆,其中载客汽车254辆,普通和专用载货汽车2694辆。全年完成货运量241万吨,同比增长15.3%;货运周转量39619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4.8%;完成客运量555万人,同比增长10.1%;客运周转量3722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0.2%。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07.8公里,其中:国道173.9公里;省道49.9公里;县道276.9公里;乡道592.5公里;专用公路79.7公里;村道334.9公里。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打造以茶马古道游、生态休闲游、美丽乡村游、历史文化名镇游和红色景区游为重点的特色文化旅游区,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90.499万人次,同比增长36.7%,实现旅游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87.6%。

邮政通讯持续发展。全县实现邮政业务总量401万元;邮政函件14.88万件,报刊期发1.29万份。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3.06万部;移动电话用户达14.92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8.7部/百人。

九、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县共实施各类经济合作项目62项,合同协议总投资68亿元,实际到位市外招商引资资金24.2亿元,比2012年的21.7亿元同比增长11.5%。全县招商引资项目涵盖能源开发、建筑建材、种养殖、化工、生物资源、市政建设、房地产、旅游休闲养生等8个领域。

十、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回升,支出增长放快。全县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38723万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17万元,同比增长14.8%。完成税收收入18017万元,同比增长12.9%,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66.4%;完成非税收入9100万元,同比增长18.8%,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3.6%。全县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3915万元,同比增长24.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722万元,同比增长41.8%。用于教育支出19380万元,同比增长8.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401万元,同比增长34.5%;医疗卫生支出13023万元,同比增长12%;农林水事务支出24804万元,同比增长33%;交通运输支出12064万元,增长58.9%;住房保障支出14463万元,同比93.8%。

金融机构存贷稳健运行。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1935万元,比年初增加52971万元,增长17.1%;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为252099元,比年初增加31954万元,增长14.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4143万元,比年初增加29977万元,增长14.2%。按常住人口计算,2013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3296元,比上年11648元增加1648元。

7、社会事业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继续推进“科教兴县”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全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79期79145人次;全年共组织实施省、市科技项目9项,投入资金85万元;组织专利申请52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63所,其中: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7837人;其中高中生2403人,初中生5434人,专任教师684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649人,专任教师49人;普通小学44所,在校学生10830人,专任教师1255人;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3918人,专任教师18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4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4.14%。2013年全县共774人参加普通高考,一本上线27人,二本上线99人,三本上线163人,一专上线79人,全县高考综合上线率达99.32%,本科上线率达38.15%。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质量稳步上升。700分及以上365人,727分及以上274人,800分及以上53人,普洱中学两考生以总分841名列全市第一名;小学教学质量稳居全市第三名。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藏书4.86万册,乡(镇)文化站9个,全年开展艺术门类培训、广场舞培训、礼仪歌曲等免费培训60余场次,参与1.3万人次。全年共为农民群众放映免费科教电影1019场,观众人数达20.9万人次。竞技体育在地区级比赛中取得1金2银4铜。全年报送的新闻*电视台采用2条;省电视台采用10条,市电视台采用187条。宁洱新闻播出155期,1012条。全县有广播电视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7.8%,电视综合覆盖率98.8%,有线电视用户16767户,数字电视用户2156户。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卫生机构病床位720张,比上年增加13张;其中县医院病床位547张,卫生院病床位173张。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6人,比上年增加11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14人;护理人员320人。每万人拥有医生人数1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运行,全年共有14.6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5%,参合标准由上年的人均290元提高到340元。传染病发病率为161.94/10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6.46%。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提高。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松山水库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县建设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开展生态村、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全县13个行政村被命名为第一批“市级生态村”。

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降”。全年各类安全事故共发生14起,死亡10人,受伤2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减少6起,下降30%;死亡人数减少8人,下降44%;受伤人数增加5人,上升29%。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发生事故2起,死亡2人;道路交通事故11起,死亡7人,受伤22人;火灾事故1起,死亡1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8人,同比减少0.28人。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22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8人,困难人员就业347人,开发公益岗位就业178人。职业技能培训1352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58人;全县给予优扶贴息贷款884户(人)7030万元,劳动就业1090人,其中:小额担保贴息贷款763人5580人,创业“贷免扶补”贴息贷款114人570万元,劳动密集型企业贴息贷款7户880万元。年末城镇居民登记失业人数1694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4.1%。

8、地方特产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宁洱莲藕:莲藕,简称莲,别名莲菜、荷藕等,在宁洱县有着较长的种植种植历史。它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水生经济作物,它不仅可供食用,药用,还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宁洱竹虫:竹虫富含高蛋白、氨基酸。竹虫又名竹蜂、竹蛆。它啃吃幼嫩竹笋吸收养分,20天内从米粒大小长到手指头般粗大,寄生在竹筒内,从竹尖逐节往下吃,最后藏于根部,体肥停食,准备破蛹而出。

虾巴虫:虾巴虫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石块下的爬行动物,身体扁长、有节,两侧对称有脚,头部有钳,乍看令人可怕。

9、旅游景点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茶源广场:茶源广场建于2005年,是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的献礼工程。茶源广场以普洱茶文化为轴线,体现出“文化宁洱、风情茶乡、普洱茶都”的精神风貌。整个广场投资1600万元,占地82亩,是普洱市内最大的城市广场。

七子饼广场:这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因为像一个七子饼茶的形状,所以它被称为“七子饼广场”。在七子饼广场上摆放着普洱茶各种形态的石雕,有瓜茶、饼茶、砖茶、方茶、沱茶、蘑菇茶等等。普洱茶自古以来就被制作成紧压茶。这是因为紧压茶一是便于称量交易,二是便于长途运输。

普洱山:普洱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因位于古普洱府西城门外,俗称“西门岩子”,海拔1838.3米,与县城相对高差518.8米,岩石陡峭,拔地而起,山势如壁,耸入云天。

东塔公园:与普洱山雄峙对立的是城东锦袍山,因地处古普洱府东城门外,又俗称“东门山”。锦袍山巅矗立宝塔,塔寓“天济文昌”,辅助文化昌盛,自古普洱府读书之人大考之前都要登山对宝塔顶礼膜拜,保佑上走为官仕途,“脱下布衣穿锦袍”,所以叫“锦袍山”。

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自唐宋时期“茶马互市”始已形成,是以古普洱府(今宁洱县城)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的马帮驿道,这马帮驿道又是以贩运普洱茶为主的民间商贸通道,曾经是我国西南地区面向国内外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所以又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

困鹿山皇家古茶园:困鹿山位于无量山南段余脉,为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困鹿山历史上为皇家专用贡茶园,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均由官府派兵监制,秘而不宣,鲜为人知。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民族团结园:民族团结园立有“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此碑于1951年元旦由当时普洱专区26种民族的代表和党政军领导经过剽牛盟誓而立,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族在中国*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民族关系的开始。

小黑江森林公园:小黑江森林公园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普洱市景谷县与宁洱县交界处的小黑江,离宁洱县城20公里,普洱市区69公里,森林覆盖面积10余万公顷,是我省自然生态保护得较好的林区之一。

磨黑古镇:磨黑古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著名电影演员杨丽坤和全国英模张培英的故乡。

10、历史名人

杨丽坤(1942—2000):女,云南人,彝族。我国著名舞蹈演员、电影演员。曾出演了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而引起了巨大轰动。后在*中受到迫害,造成精神失常,1978年得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