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双江是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双江是中国勐库大叶茶原生地。双江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北回归线横穿双江县城。
中文名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别名:双江县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所属地区:云南省临沧市
下辖地区:4乡2镇
*驻地:勐勐镇
电话区号:0883
邮政区码:677300
面积:2165.03平方公里
人口:17万人(2013年)
方言:云南方言、傣语
车牌代码:云S
行政代码:530925
1、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镇、4个乡:勐勐镇、勐库镇、沙河乡、大文乡、忙糯乡、邦丙乡。县*驻勐勐镇。
2、历史沿革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因澜沧江纵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在东南角上汇流,故名双江。西汉为古哀牢国地。东汉至三国蜀汉为益州永昌郡闽濮部地。西晋至南朝梁为宁州永昌郡闽濮部地。北朝周至隋属濮部。唐南诏国为永昌节度蒲蛮部地。宋大理国为永昌府蒲蛮地。元属谋粘路蒲蛮部和倮黑部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立勐允养(自鹭城)。永乐十四年(1416),建立勐景庄(三脚砖城)。成化八年(1472),勐允养和勐景庄归耿马管辖,建立勐勐土官,耿马和勐谷以“南可河(澜沧江)大蚌渡立石碑为界”,自是属耿马土司辖地。万历二十七年(1599)“勐勐土官奉正授巡检”,同年则因“罕竞从官军征剿有功授巡在职”。迄此勐勐为正式土官(土司)巡检地,属云南布政司勐缅司。
清朝时期,康熙五十四年(1715),勐勐“紫芝投诚贡象,仍授在职,颁给铃记,其地处极边界连外域”。乾隆二十九年(1764)3月,军机大臣等议复“隶永昌之勐连,猛猛二土司,亦踞顺宁为近,改隶顺宁”。咸丰元年(1851),“恩诏襞复地,东至澜沧江九十里,南至腊撒江(小黑江)九十五里,西至课散(勐省)一百里,北至南班干(天生桥)一百里”。境内土司推行划六法圈(又作叭景,相当于乡一级),法圈勐库、法圈海、法圈蚌、法圈福、法圈等、法圈腊。法圈下辖十九圈(相当于村一级),圈福、圈等、圈腊、圈孝、圈勐峨、圈控、圈茂、圈蚌、圈允、圈海、圈协、圈岛、圈岗、圈哈、圈公弄、圈困角、圈南区、圈邦驮那来、圈勐库。光绪十四年(1888)3月,迤南道置镇边直隶厅,划上改心(倮黑山)归属,于忙糯设上改心巡检,下设东、南、西、北四门屯。光绪二十九年(1903),拨勐勐土司六圈地归缅宁厅,改困角、勐库、公弄、帮协、四排山、大勐峨为六屯,设四排山巡检招那赛营盘。光绪三十六年(1904)8月,勐勐土官地坝内九圈改为上坝、中坝、下坝三屯,属缅宁厅四排山巡查。
民国2年(1913)4月,缅宁厅改县,四排山分设县佐公署于那赛营盘,其四排山六屯和勐勐三屯改为十三团保镇。同年,镇边直隶厅改澜沧县,上改心设县佐公署,改四屯为四团保镇。民国18年(1929)9月13日,云南省*第110次会议批准:析澜沧、缅宁两县上改心、四排山(含勐勐)置双江县。民国19年(1930)1月6日,双江县正式成立,县署设于勐勐,划分五区,勐勐为中区,邦协以南为西区,勐库以北为北区,东北二门为东区。民国20年(1931)改中东南西北区为一、二、三、四、五区,下辖40个乡镇(3镇为勐勐镇、勐库镇、那赛镇;37个乡)。县署冬春驻勐勐,夏秋驻那赛营盘。民国39年(1940),双江县属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驻宁洱县),双江县改区设乡镇保甲;全县设云山、得胜、复兴,文祥四个乡;勐库、永定二个镇;乡镇下设六十保,五百四十九甲。民国31年(1942),双江县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顺宁县,1944年移驻蒙化县)。民国37年(1948),属第九行政督察区(驻缅宁县)。
1950年11月23日,双江县解放;12月3日,双江县人民*成立,隶属保山专区。1951年,县人民*驻营盘,设太平,勐库两个区(亦称一、二区),下辖39个乡。1952年11月25日,内务部【内民字第634号】批复:设立缅宁专区,原保山专区的双江县划归缅宁专区;县*迁至勐勐。1953年,增设勐勐为三区,增设1个乡,共40个乡。1954年6月30日,政务院批准:缅宁专区更名为临沧专区,双江县隶属临沧专区。1958年12月29日,双江县与临沧县合并为临双县,1959年12月,恢复双江县建制,设太平、勐库、勐勐三联社,40个公社,235个生产队。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1961年,划改四个区,一区太平,二区勐库,三区勐勐,四区南榔,下辖50个乡。1966年,增设区级单位忙糯片。全县共51个乡。1969年,一区改称永革公社,二区改称红卫公社,三区改称卫东公社,四区改称永忠公社,忙糯片改称永红公社。一九七二年,增设沙河公社,贺六公社。将红卫公社改称勐库公社,卫东公社改称勐勐公社,永红公社改称忙糯公社,永忠公社改称南榔公社。全县共有77个大队。1970年,临沧专区改为临沧地区,双江县隶属临沧地区。
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国函字88号】批复:撤销双江县,设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依族傣族自治县。以原双江县的行政区域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依族傣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2月30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成立,辖7区1镇;71乡,1个乡级镇;国营双江农场,国营勐库华侨农场。自治县人民*驻勐勐。2003年12月,临沧撤地设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属地级临沧市。
3、人口民族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总人口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双江是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有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5%。
4、经济概括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2012年,双江县实现生产总值24.4亿元,增长16.7%;完成财政总收入2.75亿元,增长42.6%;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3亿元,增长39.73%;实现工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23.5%;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4亿元,增长85.4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亿元,增长17.4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444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44元,增长20.6%。
5、地形气候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为河谷地带。地貌高差悬殊、山地起伏、谷地相间。南勐河纵贯勐勐坝*。县内最高处大雪山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县城海拔1050米。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20.2℃左右,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至1200毫米左右。
6、资源概况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林业资源:双江是全省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26.38万亩,其中国有林面积95.74万亩,集体林面积130.64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量81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2.1%,林木绿化率达69.32%,公益林面积67.6万亩。
水利资源:双江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交错纵横,辖区降水充沛,一公里以上河流有106条,属澜沧江水系,水资源总量20.35亿立方米,其中,县内多年降水总量29.7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14.54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4.81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11496立方米;除澜沧江外,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8.2万千瓦,双江水利资源丰富,可开发量16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1.88%。其中,南勐河径流面积141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1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82万千瓦,小黑江干流14万千瓦。有地下热水2处,水温52~58℃,流量为1.52公升∕秒。
文化资源:双江居住着23种民族,在长期共融中形成了风俗各异、多姿多彩的和谐多元民族文化,是云南乃至中国和谐多元民族文化的缩影。堪称“和谐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活化石”。其中“拉祜族72路打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拉祜族民间歌舞文化遗存之一。“佤族鸡枞陀螺”是迄今为止双江佤族所独有,在全国独一无二,是最彰显佤族骠勇个性的民间体育竞技之一。“布朗纺织”可算纺织文化的“活化石”。其中布朗“牛肚被”堪称民间纺织技艺一绝。“布朗族蜂桶鼓舞”源于它的形状像民间养蜂的蜂桶而得名,它的由来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也属世间独有。“傣族手工制陶”其独特之处在于全用手工捏造,工具均以竹、木制作,所制圆形器皿不用转轮,圆周精确度却很高,是濒临消失的一门民间手工技艺。
双江各族人民对茶有亘古不变的情怀,在长期与茶的相依相伴、相随相知中创造了食茶饮茶、敬茶用茶的民族茶文化。拉祜族的“雷响茶”是拉祜族世代相袭的茶饮之一,其味清香甘爽,色泽暗红浓郁,是一道具有消炎、解疲、消食健胃等功效的药膳用茶;佤族的“石板茶”是佤族在众多的茶饮习俗中,最独具特色的茶饮习俗,让人在品评茗香中返璞归真;布朗族的“竹筒茶”和“糊米茶”用料奇妙,泡制方法神秘,茶汤香气高远,是布朗人以茶入药的典范;傣族的“糯米香茶”融合了傣族柔美、善良的个性,在茶中配以糯米香叶,使原本醇香的茶气更加悠远缠绵。
矿产资源:根据双江县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资料及矿产资源潜在资源储量、经济效益和开发前景来看,县境内发现矿种有煤、铁、铅、锌、铜、钨、锡、锑、金、银、稀土、高岭土、硅藻土、硅石、花岗石、沸石、石灰岩、建筑石材、建筑砂、砖瓦用粘土等20种矿种,80个矿床(矿化点)。目前已探明储量较多的矿藏资源有煤、硅藻土、锑、铜。煤储量368万吨,硅藻土为715.3万吨,锑金属量7172.4吨,石灰岩储量960万吨,可提供铜矿石量41.25万吨。铁、铅、锌、金、水晶、石棉、石墨、石英石等均有分布。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旅游资源:双江四季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条件优越,故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造就了风云变幻,奇峭险峻,可目极六县的“仙人山”;五湖环抱、林海茫茫、湖水悠悠、山清水秀、风光宜人的大浪坝省级森林公园;海拔3000多米,面积12000多亩,树龄千年以上,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密度最高”的勐库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以及太阳湖、天然温泉、大河湾谷、马鞍山杜鹃花潮、白岩古洞、沧江险渡、白象佛寺、小黑江幽谷秘境、望江石郎等神奇、秀美、壮观、惊奇的自然旅游景观。更孕育了蜂桶鼓舞、象脚鼓舞、孔雀舞、甩发舞、杆舞、佤族鸡枞陀螺表演等民族歌舞、“火把节”、“泼水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习俗,是一方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有“七彩双江”之美誉。故称“是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是中国勐库大叶茶原生地,是云南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茶”,在双江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茶史、茶文物、茶俗、茶艺、茶道、茶人、茶事、茶歌、茶风情、茶文化和多元和谐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双江独特而绚烂的人文旅游资源。境内发现的勐库万亩古茶树群落是目前世界已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密度最高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是世界茶树发源地中心之一,对于进一步论证茶树原产我国云南,研究茶树起源、演变、分类和种植及云南茶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优质的勐库大叶茶是制作勐库普洱茶、红茶最理想的原料,是普洱茶存储的天然仓库。
7、地方特产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滇红:云南红茶又称滇红,以滋味浓锐、香气馥郁为特色,畅销中外。主要产于临沧、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云南红茶有滇红功夫茶和红碎茶。滇红功夫茶的特点是:芽叶肥壮,金毫显露,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香气馥郁,滋味醇浓,条索均匀,外形美观。滇红碎茶是1964年按照国际品质规格的要求生产的碎型红茶,如在其中加上牛奶和糖料,乃是上等的营养饮品,目前畅销欧美、日本、中东等地。
雷丸:又称雷实、竹苓。属担子菌亚门,是一种多孔菌。开发入药见于《神农本草经》。在云南大部地区有分布,常生于竹林内,长在竹根上或者竹兜下。呈不规则球形或块状,直径一般不超过4厘米,褐色、黑褐色至黑色,剖面白、灰白色,干后坚硬。性寒,味苦,有小毒,有效万分雷丸素是可溶于水的蛋白酶,能破坏绦虫的头节,具杀虫、除热功效。以雷丸为主配伍的药剂可治蛔虫、蛲虫、绦虫等寄生虫病。
勐库大叶茶:有性群体优良茶树品种。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信定的第一批全国30个茶树良种之一。原产双江县勐库镇。原种种性纯度高。主要分布在双江、临沧、镇康、永德、凤庆、昌宁等县。*建立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省区曾先后引种大面积栽培。植株乔木型,树冠高大,分会较稀疏,树姿开张。叶大,长13.8-21.9厘米,宽5.8-9.0厘米,以椭圆形为主。叶尖渐尖,叶面强隆起,叶片厚而柔软,叶缘微波,侧脉10-12对,叶齿疏浅钝。成叶色深绿,嫩叶黄绿。发芽期早,生长期长,育芽力强。芽叶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平均重121.4克。开花盛期在11月中旬,结实率低。产量高,在良好条件下栽培亩产150-200千克,最高达400千克。茶多酚与儿茶素含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含咖啡碱4.04%,氨基酸1.66%,茶多酚33.7%;每克茶叶含儿茶素182.16毫克。适制红茶、普洱茶及绿茶。制工夫红茶,金毫披露,条索肥壮重实,香高味浓强,汤色红艳。制红碎茶香气高,滋味浓强鲜,汤色红艳。制绿茶白毫显露,滋味醇厚。
双江冰岛茶:是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的特产。冰岛茶回甘效果持久、汤色鲜亮、叶底柔软、匀称,相比茶霸“老班章”甜味更加浓厚,细腻。勐库冰岛(当地人也称“丙岛”)是双江县著名的古代产茶村,以盛产冰岛大叶种茶而闻名,是该县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之一。冰岛茶种是著名的勐库大叶种的主要组成部分,冰岛村是勐库茶种的主要发源地。该地产茶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明朝(1485年前后),而无文字记载的传说却早于明。
勐库普洱茶:是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的特产。勐库镇生产的普洱茶具有滋味醇厚,汤色红褐、阵香显著、叶底黄褐的品质特点,畅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广东、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
五香茶叶蛋:将鸡蛋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浸没煮5分钟,捞出稍磕破蛋壳;吧茶叶、八角、桂皮、生姜、葱等用纱布包好;把鸡蛋放入原锅中加入酱油、精盐、白糖、酒及纱布包调料,烧至入味;冷却后,剥去鸡蛋外壳,切片装盘浇上卤汁即成。
茶叶香糯鸡:把糯米洗净放入碗中备用;将茶叶用沸水泡开,取茶叶备用;宰杀土鸡时将鸡血淋在糯米上,没过糯米为宜;把鸡切成块放入锅中煮至八成熟,放入鸡血糯米,煮十五分钟后再倒入备好的茶叶,放入少许猪油,再煮二分钟即可。
傣族烤崩:“烤崩”(油炸米花糖):双江傣族在每年的泼水节前都要制作“烤崩”。具体做法是:将上好的糯米用冷水浸泡,淘洗干净后用蒸笼蒸熟,做成饼状,晾晒到三成干,然后放入红糖水中浸湿,又把它晒干,这样重复两三次后,将浸过糖水的干糯米饼放在香油锅里炸脆,即成成品。傣族制作的烤崩香、脆、甜,颜色金黄,油而不腻,是款待宾客的美味佳肴。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傣族竹筒茶:是傣族人民世代相袭的一道待客的传统茶饮。其配料有采自千年古茶园原生态的晒青毛茶或新鲜茶叶、蜂蜜以及甘甜清澈的纯天然山泉水。其泡制程序为:先将晒青毛茶放入新鲜的竹筒中,将其口封紧,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烘烤备热,烤至发出茶叶清香,取下加入适量的蜂蜜,然后将沸腾的山泉水倒入竹筒中,再烘烤片刻,即可饮用。竹筒茶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浓郁清香,其色金黄透亮,饮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具有生津止渴,健体美容之效,是一道傣族同胞敬奉宾客的礼仪茶饮。
牛肚被:目前还存在于双江自治县邦丙乡大南直村的布朗族纺织工艺精品中的牛肚被,因外形象牛肚而得名,它有里外两层,做工细致而繁杂,织一张牛肚被需要15-30天左右的时间,其制作程序分为轧棉花、弹棉花、搓棉条、纺棉线、绕棉线、煮棉线、圈棉线、拉棉线、织棉线九个程序。
米措(背袋):既是双江拉祜族的生产生活用品,也是男女共同喜爱的服饰之一。无论走到哪里,拉祜人都挎一个背袋,装上生产、生活必需品。是拉祜女自织的青布或红白彩线编织而成,上面的装饰有的用小块花色布组成几何图案,有的用银泡或绒丝线制作,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拉祜族男女青年恋爱时除赠送绣荷包、腰带外,背袋也是定情物。
8、旅游景点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望江石郎旅游区:位于双江县城南部10公里处的小黑江上游河畔。因景区内有一奇石而冠名,又称石将军,它高踞于悬崖之上,俯瞰远处富庶的勐勐坝和民族村寨。石高5米,周长约12米,成不规则的卵圆形,小头朝下斜支于另一块山石上,给人以摇摇欲坠之感,远远望去犹如一位哀伤的恋人低头沉思。传说那是一对恋人因婚恋不成,女的跳入河中成了睡美人,男的忧伤过度变成了望江石郎。二人在绵绵遗恨中永远互相凝望,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忙糯石刻群:20世纪60年代初,忙糯乡小必地后山古驿道附近首次发现此条,“天下人多”4个字石刻。1998年2至6月,县文化局组织调查,发现多处石刻,专家提出:忙糯石刻点较多,分部较有规律,属省内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应视为双江境内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忙糯乡小坝子行政村小必地、老林寨、上必地自然村后山及忙糯行政村池塘村,许多图案至今仍然清晰可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邦况石刻浮雕:发现于邦丙乡邦况村委会驻地,现遗存三块,图案主题各不相同,据当地老人介绍,此地原为佛教圣地,建有一大寺庙,约有几百年历史,此石刻就是该寺庙的建筑装饰材料,石刻原本遗存不少,后因10年“*”浩劫遭受严重破坏而大部分被遗失。现存三块石刻虽经沧桑变迁,数经风雨,但仍不显斑驳,清晰如初。
双江万亩原生古茶树群:位于双江县勐库乡原始野生古茶树林占地12000多亩,约80000多株原生茶树,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面积最大、树龄最长、海拔最高的原生古茶树林。是集科考、探险、生态观光旅游的极好之地。
双江渡口:位于大文乡邦驮村,距县城83公里,东与思茅景谷县隔澜沧江相望,南与澜沧县和小黑江一水之隔,海拔669米,为全县海拔最低点,这里景色雄奇秀美,小黑江自西向东汇入澜沧江,形成一个“丫”字形,远眺如两条巨龙蜿蜒在一起,雄奇而壮观,置身山顶俯看,青翠的山脚下澜沧江宛如玉带般环绕在群山之间,形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浦家大院:是双江德胜(今大文乡)圈控革命思想传播者浦世民的故居。圈控,即今大文乡千信,位于县境东侧澜沧江西岸重山之中,距县城60余公里,距大文乡*9.5公里。浦家大院始建于1944到1945年,建筑为两层杆栏式,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726.8平方米,1999年8月大文乡被省委、省*命名为革命老区。
大浪坝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是充分整合丰富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融山、水、林、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景区内森林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水体皎洁,地貌景观奇特多样,形态逼真。水文景观清秀,动静水景融为一体,清澈明镜,形态各异的五个人工湖,掩映于群山峻岭之中,倒影着众山、森林、蓝天和白云,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休憩疗养、科研科考的理想胜地。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神农祠:位于双江自治县勐库镇北部南勐河上游,勐库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山脚的古茶谷中心地带。祠内塑有一尊采用雪花白石雕制而成的炎帝神农塑像,高9.5米,基座9米,宽4米。对称建有两间传统民族风格房屋,左为茶展馆(以茶之源、茶之魂、茶之歌三个方面用54张图片展示双江勐库大叶茶原生地形象和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右为茶艺馆(在墙体上精心制作一幅反映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饮茶习俗为主的壁画,高2米,长13.8米)。塑像基座四周及中心广场共铺贴大理青石板530.9平方米,从神农祠牌坊至炎帝神农塑像共有69级台阶。神农祠依山傍水,绿树成荫,两河交汇,环境优美,是游客休闲度假、朝拜茶祖神农之圣地。
石香炉:位于距忙糯乡*4公里处的池塘村南侧小山顶端。石香炉高80厘米,直径60厘米,分顶部、炉身、炉户三部分。顶部两侧有炉耳,顶中有圆坑,炉身腹内为实心;三支炉足作为底座。1996年由县文体局、民宗局等部门挖掘出土,该炉造型独特,为目前省内外罕见。石香炉原为拉祜族宗教祭祀器物。从元末经明朝至晚清时期,该地一直是拉祜族宗教和政治活动中心,现石香炉所在地原为寺庙式建筑物,在清末数次拉祜族起义中,这里是义军集中和宣誓的地方。石香炉和双江拉祜族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研究和考证双江拉祜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
9、历史名人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浦世民(1914--1956)云南省双江县人,1934年任双江二、三区两级小学校长,开学不久,因土匪猖乱,学校停办。1936年,浦世民任*双江县第三区区长,在任期他大力动员民众兴办教育,将区内学校恢复到11所;积极宣传抗战,慰问抗日将士家属,组织民工到龙陵修筑抗战公路;大力组织兵员投入抗战,动员民众为抗日捐款,修筑滇缅公路。1943年初被委任为得胜、文祥、复兴三乡民团指挥,负责维护治安,其间他率区防队歼灭部分土匪,社会安定,得到乡民的普遍赞扬。
1942年,日军入侵佧佤山,为抵抗日军侵略,浦世民组织民团骨干和全县爱国青年200多人,奔赴佧佤山抗日前线。被任命为佧佤山游击队第三支队副司令兼第二大队长。为了抗日,浦置家庭破产而不顾,竭尽全力支持和率领部队与敌人在佧佤山一带转战多年,直至日军投降,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的民族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948年秋,中*员李培伦等人到双江开展地下工作,经做工作浦世民于1949年2月中旬组织队伍,参加了革命,部队被编为迤南边区人民自*第一支队第八大队,浦世民为大队长。同年,部队进入缅宁整训,在此期间,浦世民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整训,并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保持全队人员旺盛的政治热情。6月下旬,耿马土司发兵1000多人向双缅解放区进犯,八大队奉命到小丙野一线参战,击溃了耿马土司的进犯,保卫了双缅解放区。8月中旬,浦世民奉命率八大队回双江,由于形势严峻,计划改变,要浦世民带八大队回普洱整训,11月中旬,李希哲*,九支队派罗正明和浦世民率队出剿李希哲,在景谷工作了半年,终将李匪残余肃清。1950年11月,双江解放,接周铎县长通知,要他到县上任职,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任。
1956年7月病逝于双江,享年42岁。
上一篇: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下一篇: 柳州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