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对战前排士兵明知是送死,为何还要往前冲?
我们经常在各种影视剧里面看到,古代打仗的时候,双方士兵对战,其实在最前排的士兵很有可能就是送死,他们是最突出最显眼的一部分人,但即便是如此,他们往前冲的时候却还是非常坚定的。人都会怕死,这其实是一种本能,那为什么这么多的士兵却一点也不怕死呢?他们是真的不怕,还是因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利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第一排的士兵为何往前冲不论是在历史文献,还是小说绘本,亦或是在古装电视剧里,我们都能够发现在任何情况下,古代两军对战之时,一旦冲锋的号角响起,双方的士兵都会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地发起冲锋。其中尤以位列前排的士兵冲得最快,但是他们明知自己是必死的“炮灰”,为何还要如此悍不畏死往前冲呢?事实上,这些士兵们之所以“不怕死”,主要是有3个原因驱使着他们。
其一,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设置了一项最为严格的罪名——临阵脱逃罪,如果有士兵在战场上因为贪生怕死而故意逃跑,那一定会遭到严厉的军法处置。虽然这样罪名的处罚如今已经没有那么严厉,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但凡有士兵临阵脱逃那必然会立刻被斩首示众。
除此之外,据《新唐书》记载,唐朝的军队中专门设有监军一职来监管军队的纪律,如果在战斗之时有士兵临阵脱逃,那么监军有权将其临阵格杀。而明朝虽然很少设置监军,不过《明史》中也曾对当时的临阵脱逃罪有过描述:“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要么向前冲锋与敌人搏命落得个好名声,若是不幸殒命亦是为家人博得个好前程,要么被自己人斩杀,令祖辈蒙羞,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人当然会选择前者。
2、向往建功立业其二,大部分士兵参军的缘由无非就是三点:或者是对战争充满向往从小立志建功立业,或者是自己走投无路选择到沙场之上舍命搏一搏前程,或者是面对敌人入侵不得已而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因此在战场之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后退的理由。而他们的这种热血和豪迈又会感染其他人,带动着全军向前冲锋。
这种情况对于那些走投无路,才选择到沙场之上讨生活的人来说尤甚,因为他们活着的话最多就是吃顿饱饭,领取低微的俸禄,倘若他们战死,那远在家乡的亲人们便可以得到一大笔抚恤金。在古代天灾四起又战乱频繁的时候,许多好汉子都宁愿舍弃自己的那条“贱命”为家人换取生存的希望。
3、军功制度激励其三,既然军法中有相应的处罚那自然也会有相应的奖励,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军功。或许有很多人会认为不论古今,读书都是一个人出人头地的最好方法,但其实对于真正处于底层的百姓来说,赚取军功才是成为人上人的不二法门。甚至只要士兵们军功足够多,拜将封侯的速度比科举升迁快得多,君不见西汉名将霍去病17岁之时便被封为“冠军候”?
在战国时期,秦国对于军功的奖励是“战国七雄”之中最为丰厚的,所以秦军的战斗力远远高于另外六国的军队,《战国策·韩策》中曾描述秦军:“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俗话说:“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为了能够积攒足够的军功,士兵们当然得争先恐后地向前冲锋。也正是这样一手“拿着”人头,一手挟着俘虏的虎狼之师最后才能够统一中国。
当然,除了以上这3点直接原因外,还有两个外界因素决定着那些冲在最前排的士兵们是否会舍生忘死,那便是统治者是否爱民如子,以及将领是否身先士卒。如果说统治者昏庸无道,那士兵们不仅不会效死命,甚至倒戈相向都有可能。而对于将领来说“将乃兵之胆”,只有他们逢战必先登,士兵们才有胆气向前冲锋。由此,对于古代两军对战,前排士兵明知是死还抢着冲的疑问,专家表示,搁你也这样,聪明人都这么干。
结语
唐代诗人曹松曾于他的诗作《己亥岁二首·其一》中曰:“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确实,虽然丰厚的军功能够让士兵们看到封侯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成功都是踏着尸山血海获得的,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葬送了性命,那些冲在前排的士兵又有几个能够活下来?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如今的盛世和平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