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为什么要传位给司马昭?司马师当皇帝的话还会出现八王之乱么?
可能很多人不解,司马师死后为什么要把掌朝大权交给司马昭。因为司马师并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位置,夏侯徽生的全部都是女儿,所以司马师就只能安排过继给司马昭了,刚好两兄弟感情也是不错,也没不和过。但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却出现了八王之乱的情况,司马昭肯定是要付一定责任的。如果司马师当时直接称帝的话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段谷大捷,魏国名将邓艾全灭姜维精锐虎步军,斩杀蜀将十余人,立功封侯,却还是遭到了权臣司马昭的猜忌与制衡。段谷之战后,邓艾所管辖的地盘依然只是陇右诸军,关中都督陈泰去职后直接被换成了司马望,他是司马昭的堂兄。也就是说原本都督雍凉二州军事的征西将军部被拆成了两个部分:都督陇右和都督关中两个部分,邓艾分到的还是较弱的一个部分。
难道司马家对邓艾信不过,要知道一路提拔邓艾的可就是司马家的司马懿和司马师啊!为什么到了司马昭就不信邓艾了呢?其实,也不是不信邓艾,而是除了自己家的人,司马家谁都不信。
这种做法其实在东汉末年已经显现出来,士族就是建立在家族世代为官垄断仕途的基础上的。到了曹丕时代,通过九品中正制把东汉王朝彻底埋葬,究其原因就是曹魏皇帝通过法令正式给予(以前的“月旦评”都是民间形式)士族选官特权(中正官都是士族委派),让士族支持自己改朝换代。当然曹丕不傻,他还留了后手:士族可以拥有官员委派之权,但是不能拥有军队掌控之权。曹丕最信任的军事统帅是镇守长安的曹真、镇守襄阳的夏侯尚和镇守寿春曹休,司马懿只担任过辅助性军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握选官权的士族实际上掌握了整个国家的人才,而曹氏宗亲却随着日益养尊处优,丧失了统兵打仗的能力。曹睿时代,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开始帮助他崛起成为掌军士族,他将军权与人才选拔权握在一人之后,成为权臣。但是曹睿并不是只重用司马懿一个人,出身寒门的满宠也在曹睿任期内得到重用。并且,曹睿发布了“浮华令”,禁锢了一批重要的士族人士,可见曹睿时代已经试图对这个形成自东汉末年的士族进行削弱,但是和他的爷爷曹操一样,曹睿也没有突破传统,寻找到一条掣肘、制衡甚至消除士族的办法。所以,最后曹睿不得不托孤曹爽和司马懿,试图再度在曹魏皇族和士族间建立起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率先被曹爽打破,与曹爽的历史形象不同的是,他懂得通过重用寒族和二流士族,来打压司马懿为首的大士族。这是一个很高明的办法,只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司马懿死掉,大士族就会被进一步削弱。曹爽和司马懿的政治斗争,实际上是曹爽和他提拔起来的寒族与司马懿为首的大士族间的斗争。但是高平陵之变,这种平衡被彻底摧毁,曹魏的军权政权此后统归司马家。
司马懿当政后不久就死了,接替他的司马师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实际上在很多地方继承了曹爽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提拔和任用寒族出身的人当官:著名的有邓艾、石苞、王基等人。司马师之所以这样做,是他在曹爽的身上看到了士族的腐败和寒族的力量,如果历史给予司马师时间的话,他很可能继承曹操的遗志,建立起一种完全不同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可惜,司马师死的太早,很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做。他的弟弟司马昭就是一个纯粹的官僚政客,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就在于理想。政治家心心念念的是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政客想到的则是个人前途、家族命运。司马昭想做的就是简单篡位,把曹丕和东汉办过的手续再办一遍,他更需要士族尤其是大士族的支持,于是他推出了一个比九品中正制更让他们满意的制度——五等爵制。这是一个在东周末年就已经要死亡的制度,司马昭在这里再度拿出来实际上是利用公、侯、伯、子、男的层级对士族的特权进行划分,让司马家拥有对士族等级再支配的权力。这个建立在分封制之上的制度让整个中国被划分为千万个小家族,国的概念因为离得太远不再重要,家才是第一位的。于此同时,为了彻底掌控政权,司马家开始让自己的亲戚占据曹魏帝国的个个重要位置,关中都督司马望就是开始。代魏称帝后,晋武帝司马炎在亲戚当中大封王爵,而且是实封,不是虚封,每个王都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这实际上是开了历史的倒车,西晋的灭亡和五胡之乱的祸根就在于此。
虽然姜维和邓艾都受到了掣肘和制衡,但是刘禅和司马昭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刘禅是就想守住一亩三分地和老婆孩子热炕头过自己小日子,司马昭为了皇位却必须干出一番大事业。在反复权衡后,司马昭决心先对蜀国下手,一场决定蜀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