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普+科技 打造农业扶贫新模式

科普小知识2022-02-27 10:31:20
...

科普+科技 打造农业扶贫新模式

目前,我国每年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很大,仅省部级鉴定就有6000多项,但这些成果的转化率不到40%。

针对这一问题,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高教授及其团队自2005年以来对24000名农民或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3年的农业技术需求调查,分析了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总结了科技推广率低的根本原因。

他们发现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一方面,大量闲置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农民渴望先进的科技成果,但不知道去哪里找。

为了打破这种无形的沟通障碍,搭建沟通的桥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高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创作并出版了一套“现代农业科普系列视频”(以下简称“视频”),其中包括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品和特种动物5个系列的41张光盘。高团队以这组作品为载体,通过选题、创作、推广等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探索出一条传播具有农业特色的科普新途径和科技扶贫新模式。

为解决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高团队将信息技术引入科普作品创作,实现了对300多个农业网站4200多万条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筛选、过滤和整合,创建了涵盖384个类别的科普知识库。根据作品选题准确满足农民需求的原则,通过供需模型分析,选择了农民最需要的85项技术,涉及动植物育种、育种、病虫害防治、加工和贮藏等49种。实现了实用技术与农民需求的快速有效对接,科技扶贫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根据农业科技知识专业性强、难懂的特点,在保证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流行语言“根植”和表达“家常风格”来实现科学内容的普及。同时,通过融合“真实场景”和“动画”的表现手法,将复杂农业技术的关键细节进行可视化展示,从而解决科技扶贫的有效落地问题。

贫困地区往往是科技落后的地区,也是信息传播不畅的地区。为了真正把科技知识传递给农民,创意团队在视频光盘的基础上,拓展了挂图、辅助阅读器、音频和微型视频等“图形音像”系列产品的开发。针对互联网、移动网络和无网络环境,我们自主开发了“现代农业科普网”、“棕榈农业科学”应用和“数字视频播放器”等智能终端。通过多手段、多渠道、多维度的媒体传播和推广,开辟了线下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拓展了科技扶贫的多维度新渠道。

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科技扶贫必须依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团队。《视频》不仅通过农业教育音像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发行,而且充分发挥了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领域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视频”用于培训“懂一爱二”的新农民利用师生科研课题、技术培训和节假日社会实践的研究和示范,依托北京科普基地“智能技术装备展厅”等渠道,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社、农民等进行宣传和推广。

到目前为止,已经组织了2000多次科普活动,培训了3400多名学员。科普的效果是显著的。这项工作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宣传科学种养方法、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科技扶贫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社会效益。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高的团队在农业成就和农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各地区基层农业技术部门要在“视频”中积极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项目。同时,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要组织农民一起学习“视频”中的农业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脱贫。

正如高教授所强调的,利用农业院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科技扶贫和人才扶贫,是农业院校师生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赋予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