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构建世界先进水平“国之利器”

科普小知识2022-04-19 14:11:18
...

“如果说上海的活力在于创新,那么对创新的坚持来自于城市的感受。这是一种基因,一种遗产,一种文化。”近日,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

2月1日,国家批准建设上海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使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国家科学中心。这也是上海系统推进综合创新改革实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

大动作意味着创新。

对于这一目标和任务,寿子琪表示,做好战略布局是突破中国创新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科学发展和主导产业转型的原始成果不足,跨学科整合不足。

他说,中国要想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从“跟”到“跑”甚至“领先”,需要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解决原始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大举措”。其目标是依托上海创新优势,打造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民族武器”,提升中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原创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

不坏的信心,但看看能量

那么,为什么是上海?上海承担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信心”从何而来?寿子琪从时间、地点、人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上海的“自信”。

首先是时机。国家要求上海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创新发展的先锋。上海已被授予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贸易区等试点项目的“改革选项”。多项国家改革和创新政策必然会产生“叠加”效应。

第二是地理位置。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拥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了一批国家创新平台,拥有67所大学、112所科研机构和396所国外研发机构。

人们和。上海市委、市*高度重视上海科技创新发展。同时,近两年来,全市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为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根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批复,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框架。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将依托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多学科、多学科、多学科、交叉和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机制创新,力争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和科研制高点,与全球创新网络接轨,服务经济发展。

寿子琪说,时间短,任务重。科学中心的建设需要一种动力和积极的动力。

努力夯实权力的四扇门

为了建设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寿子琪说,上海需要通过“四关”。

主要科研基础设施是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因此第一层将是“设施层”。今后,上海需要集中布局和科学规划,加快上海光源二期、蛋白质科学设施、软x光*电子激光器等大型设施的建设。积极争取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潜艇长期观测网络等一批新的大型设施落户上海,建设世界一流的高集中度大型设施集群。

作为创新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新功能平台无异于连接主要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链所有环节的“项链”,因此“平台净空”将是第二个障碍。推进创新功能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布局实现新功能、新体系、新机制、新团队。从而聚集和组织全社会的创新资源,促进研发创新和服务。改变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采用更多新的研发组织形式;用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团队和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引进和培养一流的*才。

协同创新网络是上海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第三层次将是“协同层次”。特别是在上海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领地”内,国内外许多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高科技企业都是该科学中心协同创新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重大科技项目、重大技术合作研究、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促进,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促进科技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上海将进入的第四个水平将是“领先水平”。能否引领国家大科学计划的启动和组织是衡量国家科学中心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核心是形成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对与全局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前瞻性规划、系统研究和科学部署的能力;不断创新实现科研“沉淀”和优势不断积累的能力;创新治理能力,构建基于权益的治理结构,通过利益平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各方利益得到优化配置,形成实施大科学规划的最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