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际组织急缺中国人才 高校如何发力

科普小知识2022-04-03 17:46:39
...

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计划相继公布。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已成为这些高校一流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的价值观,如共同建设和分享全球治理的概念,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和要求。培养全球治理所需的国际化人才是大学服务国家的新支点。”国际经济贸易大学就业和创业指导中心主任许嵩说。

如何加快培养全球治理人才,特别是符合国际组织需求的前沿人才,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活跃,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创新复合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国际职员在大型国际组织中的比例不足,尤其是高级职位的比例较低。据统计,中国员工目前仅占联合国系统员工的1.12%,排名第11位,仅次于菲律宾、印度、俄罗斯等国。然而,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占7.921%,成为第三大贡献者。

“具备扎实的外语能力是毕业生在国际组织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要求。同时,国际组织具有明显的领域和专业特征,这就要求国际组织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科专业分类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国际组织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需要高校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曾写道。

围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一些高校尝试整合全校资源,突破院系壁垒,加快构建外语与专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国际经济贸易大学率先推出“国际组织人才基地”实验班,该班在本科阶段独立培训。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商务、法律、管理和法语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学校从全校调动了高质量的资源进行培训。该课程整合了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法的相关课程。与此同时,法语能力的培训课程已经扩大。受训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汉语+英语+法语”参与国际事务或国际经济活动。”许嵩说。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10年承担了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国际组织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采用夏令营的形式选拔优秀本科生。项目班为期三年,一年为国内课程,一年为海外学习,大约半年为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实习,六至一年为撰写学位论文。

“每个项目学生有3名导师:语言和文化导师(英语、法语)、专业导师和国际组织的实践导师。导师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联合指导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事培训办公室主任李爱国说。

通过人才出口是当务之急。

“根据地域和国家分配原则,虽然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性仍然不足,但过去在联合国有空缺的时候,中国推荐的候选人因简历中没有任何与国际组织有关的实际经验而多次被击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蒲派认为,国际组织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今后在国际组织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主要通过与相关部委对接、调动校友资源和教师资源、与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和备忘录等方式,建立国际组织人才转移渠道。

在国家一级,2014年,教育部为国际组织设立了一个人才培训方案,以有组织和分批的方式向教科文组织、难民署和国际电联派遣实习生。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去年颁布的《协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选择和派遣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的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行、资助期间的奖学金和困难地区补贴,资助期限为3至12个月。

“高校是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主要阵地,但人才输出的问题不能仅靠高校来解决。高校需要利用国家的力量,促进和建立稳定、多样、有效的实习和就业新模式,以满足学生在国际组织实习和学习期间未来就业的需要。李爱国建议,国家应把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全过程联系起来,在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选拔和促进方面开辟更多的绿色通道,并对人才培养示范项目给予国际组织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

“实习方法和目的地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国际组织总部及其在各国的办事处之外,学生还可以去一些大型非*组织,利用大型国际会议、论坛和其他机会从事服务或志愿工作,积累经验。”溥说。

“为了缓解学生对在国际组织实习的担忧,有必要积极制定配套措施,在学生身份学分、灵活的学制、户籍和财政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合理的政策,以减少学生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许嵩说。

为全球治理人才添加课程和专业

与欧美顶尖大学相比,中国大学为国际组织培养人才的起步并不长,仍处于发展阶段。据许嵩介绍,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都开设了以培养全球治理人才为目标的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并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经验。考虑到国际组织对人才的教育要求大多在硕士以上,他建议增设全球治理硕士学位或增设国际事务管理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国际组织的要求,推动工作更加顺畅。

“从长远来看,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专业素质的人才也受到国际组织的青睐,特别是一些高度专业化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原子能机构。这需要通过本专业的培养水平,培养高技术人才,以满足此类国际组织的需求。同时,还应向所有学生提供与国际组织有关的选修课程,以增加学生对国际组织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全球治理的潜在后备力量。”许嵩说。

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渠道方面,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学院教师闫发现,瑞士与一些急需人力资源、门槛相对较低的联合国部门建立了联系,如联合国特别行动部。自2005年以来,特别行动部已成为瑞士大学生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第一场所和主要渠道,从而大大增加了瑞士公民在国际志愿者中的人数。“我们的*还可以在国际组织中选择合适的部门与他们建立长期联系,并派遣大量优秀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工作实践,为这些志愿者申请国际组织的正式职位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